新诗运动论文-邓骏捷

新诗运动论文-邓骏捷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诗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澳门新诗,《绿叶》,冯秋雪,雪社

新诗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邓骏捷[1](2019)在《新文学运动的边缘回响──论澳门的早期新诗》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发现的澳门诗人冯秋雪写于1920年1月的第一首新诗《纸鸢》,澳门"雪社"在1928年3月出版的冯秋雪、冯印雪、赵连城的第一部新诗合集《绿叶》,足以说明早在20世纪20年代,澳门已经出现了第一批新诗作品以及第一个新诗作者群,而他们创作新诗显然是响应了新文学运动的号召。通过对它们的分析,不仅使澳门早期新文学的面貌更加清晰,更可加深了解新文学运动在最初十年于各地扩散和影响的一些具体情况。另外,冯秋雪等人的新诗创作在澳门新文学史上呈现出来的现象,亦说明了澳门新文学史发展过程中的内部主客观动因和外来影响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颖[2](2019)在《诗神的远游 道家文化与20世纪初的美国新诗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20世纪以来,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对道家思想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甚至掀起了一阵不小的"道家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标志着(西方对)道家接受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大战期间,西方世界自我毁灭的疯狂使当时的知识分子对帝国主义时代视为当然的欧洲文明的优越性产生了疑问,这种质疑进而导致了现代西方世界最大的精神危机。"([德]卜松山:《时代精神(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19年06期)

康凌[3](2019)在《“大众化”的“节奏”:左翼新诗歌谣化运动中的身体动员与感官政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新诗歌谣化运动中,歌谣小调的音响结构与节奏模式被视为"大众化"的左翼诗歌创作的形式模范。左翼诗学理论与诗歌文本显示,左翼诗歌对歌谣音响节奏的承袭,是一种主动地争夺身体记忆、塑造大众的身体感知的尝试。因此,歌谣化新诗对其读者/听众所进行的革命动员,不仅指向他们的思想意识,更致力于召唤一个集体的、感官的革命主体及其身体性共鸣。这一过程不仅激发了各种诗歌形式的实验及其对应的评价体系,同时也伴随着持续的自我批评与焦虑,并成为伴随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始终的"民族形式"问题的先声。(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牟学苑,张亚君[4](2018)在《“歌谣运动”中的歌谣研究与新诗创作——以朱自清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歌谣运动"从一开始就包含着"文艺的"和"学术的"两种诉求。作为新诗创作者的朱自清一直从"文艺的"角度进行歌谣研究,试图将歌谣作为新诗创作的资源。但在研究中朱自清逐渐走向自己的反面,否定了新诗创作与歌谣之间的联系。朱自清的这种探索与转变过程是"歌谣运动"的一个缩影,对于理解"歌谣运动"的机制和进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8年08期)

林莹秋[5](2018)在《浅论民俗学对五四新诗运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新诗运动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声,它打破旧体诗的桎梏,使中国新诗走向"民间化"的发展道路,这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诗歌自身演变的规律,同时也受到当时五四时代大潮中各种西方文化思想涌入的影响,特别是民俗学科的传入影响。正是在这几种因素的推动促进下,五四新诗运动吹着嘹亮的号角,开辟了中国新诗发展的新道路。(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8年04期)

王东风[6](2016)在《被操纵的西诗 被误导的新诗——从诗学和文化角度反思五四初期西诗汉译对新诗运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诗学与文化的角度对五四初期的诗歌翻译对中国白话新诗的影响进行了重新评估,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诗歌翻译的目的驱动是诗学诉求,还是意识形态诉求?二、新诗诗体真的是受西方诗歌的影响吗?研究表明,以自由体为特征的新诗出现之前的诗歌翻译,其原文多是西方的格律诗,但在新文化运动之初,被故意地译成了自由体,新诗正是受此影响而发生的。由此可见,影响新诗形成的,与其说是西方诗歌,不如说是有明显诗学缺陷的译本;在此前提之下,本希望从西方诗歌中获取养分的中国新诗不可避免地被那些有缺陷的译本所误导。(本文来源于《中国翻译》期刊2016年01期)

陶铜殿[7](2014)在《越南新诗运动的革新成就初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越南新诗运动(1932-1945)被称为一场诗歌革新。新诗运动的最大成就就是确立越南抒情诗的现代类型,其主要表现于新的结构原则。文章就这一方面做个简要介绍。(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4年10期)

郭英杰[8](2014)在《互文性视角下1919~1949年美国新诗运动中的中国元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借助互文性理论对1919~1949年美国新诗运动中的中国元素进行初步探讨,旨在说明:美国诗歌不仅戏仿中国诗歌的主题和形式,还戏仿中国诗歌的语言、思维和呈现方式;中国艺术在美国新诗运动中发挥了媒介作用;美国新诗诗人通过译介中国古典诗人和作品以及中国"诗话"和诗学理论,获得了诗性熏陶;这期间到美国的中国学者及留学生代表"开眼看世界",其思想与作品对美国新诗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欧洲大陆出现较有影响力的中国诗译本,为美国新诗继续蓬勃发展带来福音。该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文本互文性是研究1919~1949年中美诗歌关系的独特视角,不仅表明中美诗歌文本之间存在着内部联系,还影射了二者之间存在对话性和融通性。(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许霆[9](2013)在《20世纪新诗大众化运动反思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诗大众化运动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流脉,历史上存在的对其全盘肯定或简单否定都带有情绪化色彩。冷静反思首先要区分"新诗大众化追求"和"新诗大众化运动"两个概念,五四平民文学理论与新诗大众化理论是完全不同的。新诗大众化运动酝酿于1920年代中期,经历了左联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区时期,叁阶段呈现不同特点,存在着差异性,可找出其清晰的发展轨迹。叁阶段又是前后相继联系的,存在着叁条不断深化的线索和贯穿始终的精神品质。新诗大众化运动对于新诗发展有积极贡献,也有负面影响。虽然大众诗歌中多数诗歌存在着轻视艺术价值的弊病,但确实也有些作品富有特色。新诗大众化运动形成了面向现实的历史传统,开拓了自身发展的全新路向,纯诗运动和新诗大众化运动,分别承担了提高诗艺和社会历史的使命,各自发展途中形成了自身的诗学传统,并形成综合发展的新方向。(本文来源于《江汉学术》期刊2013年06期)

张桃洲[10](2013)在《早期“新格律诗”运动比照下的1950年代新诗形式问题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1950年代围绕诗歌形式及其相关议题展开的数次大规模讨论,虽然受制于当时的历史语境和诗歌风尚,却也在相当强势的同质化声浪中出现了一些异质声音。何其芳通过对"现代格律诗"这一概念进行诠释,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见解,其论述一方面提供了检视1950年代诗歌发展的别样视角,另一方面与1920年代新格律诗运动中闻一多等人的主张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新诗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20世纪以来,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对道家思想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甚至掀起了一阵不小的"道家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标志着(西方对)道家接受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大战期间,西方世界自我毁灭的疯狂使当时的知识分子对帝国主义时代视为当然的欧洲文明的优越性产生了疑问,这种质疑进而导致了现代西方世界最大的精神危机。"([德]卜松山:《时代精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诗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邓骏捷.新文学运动的边缘回响──论澳门的早期新诗[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张颖.诗神的远游道家文化与20世纪初的美国新诗运动[J].中国宗教.2019

[3].康凌.“大众化”的“节奏”:左翼新诗歌谣化运动中的身体动员与感官政治[J].文学评论.2019

[4].牟学苑,张亚君.“歌谣运动”中的歌谣研究与新诗创作——以朱自清为中心[J].学术交流.2018

[5].林莹秋.浅论民俗学对五四新诗运动的影响[J].文学教育(上).2018

[6].王东风.被操纵的西诗被误导的新诗——从诗学和文化角度反思五四初期西诗汉译对新诗运动的影响[J].中国翻译.2016

[7].陶铜殿.越南新诗运动的革新成就初论[J].文学教育(上).2014

[8].郭英杰.互文性视角下1919~1949年美国新诗运动中的中国元素[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

[9].许霆.20世纪新诗大众化运动反思论[J].江汉学术.2013

[10].张桃洲.早期“新格律诗”运动比照下的1950年代新诗形式问题讨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标签:;  ;  ;  ;  

新诗运动论文-邓骏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