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藏族论文-邱璐

白马藏族论文-邱璐

导读:本文包含了白马藏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马藏族,“池哥昼”傩舞,表演形式,功能演变

白马藏族论文文献综述

邱璐[1](2019)在《白马藏族“池哥昼”傩舞的表演形式与功能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池哥昼"傩舞是白马藏族民族文化的象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浓厚的原始舞蹈特性。本文通过对白马藏族"池哥昼"傩舞的起源研究,进一步了解它的发展状态,从"池哥昼"傩舞的拟态特征及音乐伴奏的形式来探究它的表演形式,从娱神、娱人再到社会功能深入研究与探索"池哥昼"傩舞的功能演变。研究"池哥昼"傩舞对白马藏族的发展与传承存在着很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29期)

武斌[2](2019)在《乐器“扁铃”的古与今——以白马藏族“朝盖”乐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乐器"扁铃"是古代原始苯教~①普遍使用的乐器之一,同时也被认为是重要的法器。无论在藏区苯教各种祭祀活动中,"扁铃"都会以独特的音色和技法展现自身的魅力,并形成了一个富于文化意义的象征符号。经过岁月的流逝,现如今此乐器依然在藏区的寺庙和民俗活动中使用。本文以白马藏族"朝盖"~②乐舞中的乐器"扁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扁铃"本体、使用技法与方式、节奏形态等方面的关注,进一步探求此乐器在"朝盖"乐舞中的文化内涵以及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演变状态与传承保护等问题。(本文来源于《乐器》期刊2019年10期)

刘部寅[3](2019)在《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以陇南白马藏族民俗文化产品开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对民俗风情旅游活动的开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是新时期我国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风情旅游的主要探索方向。在本次研究工作中,将陇南白马藏族民俗文化产品的开发作为研究案例,针对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加以探究,重点论述了民俗文化产品的开发方向和深度开发的策略,力求能为各民族地区开发民俗文化产品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商论》期刊2019年17期)

蒲向明[4](2019)在《英雄神话:白马藏族叙事的本原存在(下)——《阿尼嘎萨》在陇南的搜集与整理情况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白马藏族长篇英雄神话故事《阿尼嘎萨》,主要流传在陇南文县铁楼乡白马峪河流域。甘肃学界对其的搜集整理开始于21世纪初,正式整理本首次出现在邱雷生、蒲向明主编的《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故事卷》里,是目前见到的在陇南文县白马藏族聚居区以白马语方言流传的《阿尼嘎萨》最早完整的汉译版本。但个人私下搜集整理的时间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惜其未形成系统文本。文县刘启舒搜集整理《阿尼嘎萨》先后历时有35年之多,且因时间的积淀和素材的层累,整个搜集是建立在全面调查基础上的,工作过程极为艰苦。陇南《阿尼嘎萨》文学整理本的公开发表,引起学界重视和着名学者关注。但因其调查方法和整理作品的理念所限,文本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如有项目与经费支持,对本原叙事《阿尼嘎萨》科学版本的整理工作,可以后续展开,并取得预期成果。(本文来源于《宁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魏万勇[5](2019)在《甘肃陇南白马藏族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自然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富集,具有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天然优势。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甘肃省陇南地区的白马藏族具有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对于研发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代表性。通过对以白马藏族为代表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分析研究,探索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策略,以期对推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价值与意义。(本文来源于《宁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彩芹,乔夼[6](2019)在《甘肃省白马藏族青少年身体素质现状与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甘肃省白马藏族青少年身体素质各项指标进行测试,并与全国相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影响甘肃省白马藏族青少年身体素质水平的原因,为更好的提高和改善白马藏族青少年的整体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甘肃省白马藏族青少年1000M(女800M)跑、50M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指标进行测量,并对数据进行整理、采用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白马藏族青少年速度、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均表现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特征,且差异显着(P <0. 01)。耐力素质与全国水平差异不大(P=0. 05)。建议:1.在青少年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发育的敏感时期,注重营养的合理搭配与摄入; 2.在青少年身体素质发育的快速增长阶段有目的的开展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增强体育锻炼意识,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白马藏族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青沂[7](2019)在《白马藏族舞蹈的表现形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白马藏族的基本概述白马藏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族群,集居住区域集中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与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交界处的岷山东端,在2015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中,其族群人数约为两万人。白马藏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形式鲜明的民族风俗,其中舞蹈是其民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白马藏族的舞蹈形式源于其族群的日常生活与对原生态大自然的理解,本文阐述了白马藏族舞蹈的舞服装及舞蹈种类,在此基础上对白马藏族舞蹈的表现形式进行初步分析。二、白马藏族舞蹈的服装特色简述(本文来源于《艺术家》期刊2019年09期)

乔夼,李彩芹,薛宪坤[8](2019)在《甘肃省白马藏族青少年身体素质状况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甘肃省白马藏族8~18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速度、柔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测试,对各项测试数据及其相应的派生指标进行整理、采用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全国相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全面、客观分析研究白马藏族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现状,为更好地提高和改善白马藏族青少年的体质水平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白马藏族青少年速度、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均表现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特征,且差异显着,耐力素质却与全国水平差异不大。(本文来源于《武术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蒲向明[9](2019)在《英雄神话:白马藏族叙事的本原存在(上)——《阿尼嘎萨》在川西北的搜集与整理情况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白马藏族文学有特异、复杂而深刻的诸多特点,文学叙事最突出的特征是本原性,长篇英雄神话故事《阿尼嘎萨》是其代表作。四川最早搜集整理《阿尼嘎萨》(平武音译名《阿尼·格萨》),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在白马语川方言区开始的,形成文本并开始流传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20世纪末,四川方面对《阿尼·格萨》的搜集整理成果,开始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但异文在不同地域时有存在,九寨沟县的《阿尼·措》据云为《阿尼嘎萨》的口传异文本,但谜团甚多。学界有人认为《阿尼嘎萨》是《格萨尔》的变体,或与《格萨尔》存在源流关系,值得注意。《阿尼嘎萨》的文学整理本已经面世,但科学整理本的出现尚需时日,这也是一个新挑战。(本文来源于《宁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许馨元[10](2019)在《白马藏族舞蹈的艺术形式及传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马藏族为古代藏兵,具有悠久的民族历史,该族笃信佛教和崇拜动物,故此白马藏族舞蹈具有非常明显的特色,祭祀意味十足,舞蹈动作包含诸种动物腾跃等。总而言之,这是一种民族传统十分强烈的民族舞。然而因为白马藏舞比较复杂,有的舞蹈整体跳下来需要几个小时,所以这些传统舞蹈在白马藏族中只有老人会跳,年轻人很少有人会跳。因此,白马藏舞的传承问题比较严峻。一、白马藏族舞蹈的基本简述白马藏舞主要用于祭祀,每年正月十五、十六是白马藏舞中熊猫舞开跳的日子,这两天凡是满十五岁的人都可以戴上熊猫面具跳舞,这种舞蹈的传承非常特别,且通过家族传(本文来源于《艺术家》期刊2019年08期)

白马藏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乐器"扁铃"是古代原始苯教~①普遍使用的乐器之一,同时也被认为是重要的法器。无论在藏区苯教各种祭祀活动中,"扁铃"都会以独特的音色和技法展现自身的魅力,并形成了一个富于文化意义的象征符号。经过岁月的流逝,现如今此乐器依然在藏区的寺庙和民俗活动中使用。本文以白马藏族"朝盖"~②乐舞中的乐器"扁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扁铃"本体、使用技法与方式、节奏形态等方面的关注,进一步探求此乐器在"朝盖"乐舞中的文化内涵以及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演变状态与传承保护等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马藏族论文参考文献

[1].邱璐.白马藏族“池哥昼”傩舞的表演形式与功能演变[J].艺术品鉴.2019

[2].武斌.乐器“扁铃”的古与今——以白马藏族“朝盖”乐舞为例[J].乐器.2019

[3].刘部寅.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以陇南白马藏族民俗文化产品开发为例[J].中国商论.2019

[4].蒲向明.英雄神话:白马藏族叙事的本原存在(下)——《阿尼嘎萨》在陇南的搜集与整理情况述论[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9

[5].魏万勇.甘肃陇南白马藏族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策略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9

[6].李彩芹,乔夼.甘肃省白马藏族青少年身体素质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

[7].李青沂.白马藏族舞蹈的表现形式分析[J].艺术家.2019

[8].乔夼,李彩芹,薛宪坤.甘肃省白马藏族青少年身体素质状况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J].武术研究.2019

[9].蒲向明.英雄神话:白马藏族叙事的本原存在(上)——《阿尼嘎萨》在川西北的搜集与整理情况述论[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9

[10].许馨元.白马藏族舞蹈的艺术形式及传承研究[J].艺术家.2019

标签:;  ;  ;  ;  

白马藏族论文-邱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