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输入串联输出串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轨道交通,高压充电机,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均压均流控制
输入串联输出串联论文文献综述
王旭阳,曾凡飞,靳运莘[1](2019)在《输入串联输出并联高压充电机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中,高输入电压的蓄电池充电机逐渐开始得到应用。随着电压提高,开关器件的成本与损耗也随之上升。为降低开关器件的电压应力,提高变换器的效率,提出了一种输入串联、输出并联(ISOP)的高频变换结构,采用2个半桥变换器协同工作。分析了ISOP拓扑结构的工作原理,针对输入电压与输出电流均衡控制,提出了一种耦合双电压闭环控制策略。最后,使用提出的控制策略在仿真模型中进行了实验,并在实际产品中得到了验证。(本文来源于《电气传动》期刊2019年09期)
张华,周波,丁理杰,李鑫[2](2019)在《基于电压前馈的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型直流变压器反下垂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双有源全桥(dual active bridge,DAB)DC-DC变换器为基本功率单元的输入串联输出并联(inputseries-output-parallel,ISOP)型直流变压器(DC solid state transformer,DCSST)十分适用于直流电网互联或大规模新能源汇集等高压大容量应用场合。文中针对现有的反下垂控制方法无法兼顾均压/均流特性与输出电压调整率的缺点,提出了一种电压前馈的反下垂控制方法。通过引入输入电压均值前馈实现了直流变压器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解耦,使得直流变压器在实现均压/均流运行的同时,具有较好的稳压性能。最后,于PSCAD/EMTDC仿真软件搭建了以DAB变换器为基本功率单元的叁单元ISOP型直流变压器仿真模型,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了对比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直流变压器各模块的传输功率平衡,同时具有较好的稳压性能。(本文来源于《高压电器》期刊2019年09期)
王归新,王强[3](2019)在《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单端反激变换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开关管耐压等级的限制,导致了单个开关电源的功率等级不高。因此,对输入串联/输出并联的变换器进行了研究,其核心问题是输出并联分流不均所导致的模块间输出功率不平衡。在基于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单端反激变换器拓扑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模块的工作状态并为其建立了交流小信号等效电路;其次,对变换器输入串联均压和输出并联均流关系进行了论证,以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解耦式双均闭环输入串联/输出并联的单端反激变换器拓扑;最终,在理论推导的前提下,搭建了相应的仿真模型,良好地实现了变换器的输入串联均压/输出并联均流,成功地降低了开关管的电压应力,验证了研究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力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方天治,张先云,黄淳,何玮,沈乐[4](2019)在《输入串联输出并联LCL型并网逆变器系统的目标多重化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输入串联输出并联(ISOP)逆变器组合系统适用于高直流电压输入、大功率交流输出的应用场合。如果将ISOP逆变器的拓扑应用在并网场合,那么一个大容量的并网逆变器就可以由多个小容量的标准化逆变器模块组成,这将有效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并且有利于系统的设计。本文基于ISOPLCL型并网逆变器组合系统,给出其优化拓扑以降低系统的体积和质量,并据此筛选控制变量,进而提出一种分布式控制策略以实现并网系统的多重控制目标,其包含模块间的功率均衡、谐振尖峰的抑制和进网电流的高功率因数。然后,论文在所提分布式控制的基础上给出一种冗余运行方案,保证ISOP逆变器并网系统中故障模块的平滑退出和备份模块的顺利投入。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先云[5](2019)在《多模块输入串联输出串联并网逆变器系统的目标多重化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峻,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应运而生并得到广泛应用。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日渐增加,对并网逆变器的容量提出了新的需求,这大大增加了单台逆变器的设计难度。输入串联输出串联(Input Series Output Series,ISOS)逆变器系统适用于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均较高的场合,用该系统代替单个逆变器用于并网场合,可以减小系统中每个逆变器模块的电压应力,便于设计,降低成本,同时可以提高并网系统的可靠性。此外针对数字控制并网逆变器,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输电线路存在较大变化范围的阻抗,因此对并网逆变器要求进一步提高,保证系统对电网阻抗的鲁棒性问题不容忽视。针对ISOS逆变器系统,首先需要保证输入均压输出均压即模块间的功率均衡;将该拓扑运用到并网系统中,故需满足并网电流的高功率因数;同时采用LCL滤波器,需要对其固有的谐振尖峰进行抑制,因此对于ISOS并网逆变器系统首先需要满足上述叁重控制目标。基于此选择电容电流和并网电流为控制变量,提出复合式控制策略,其主要包含输入均压环,输出电流环以及电容电流内环叁个控制环路。输出电流环保证并网电流跟踪电网电压实现高功率因数并网,而采用电容电流内环可以在有效抑制LCL谐振尖峰的同时保证输出电压同相位,结合输入均压即可实现模块间的功率均衡。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需实现系统的第四重控制目标,即分布式控制和系统的冗余容错运行,以切实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这里将各控制环路分散到各模块中去并引入母线实现模块间相互通信,从而实现系统的分布式控制;进而在输入输出端加入旁路开关,与信号开关之间协同工作,采用合理的控制时序,完成故障模块的退出和备用模块的投入,最终实现系统的冗余容错运行。为提高数字控制ISOS并网逆变器系统对电网阻抗变化的鲁棒性,实现系统的第五重控制目标,将相位超前环节引入到系统的控制策略中,对ISOS并网逆变器系统进行模型等效,依据基于阻抗分析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对系统加入相位超前补偿器前后的鲁棒性进行分析,并通过仿真说明加入相位超前补偿器可以有效提高ISOS并网逆变器系统的鲁棒性。最后论文给出了ISOS并网逆变器系统的参数设计及功率器件的选取过程,并在实验室搭建了叁模块ISOS并网逆变器系统原理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目标多重化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3-01)
宋安然,李丽娟,稽保健[6](2018)在《基于推挽拓扑的输入并联输出串联直流变换器及其输出均压控制策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输出高电压场合,将较低的输入直流电压变换为较高的直流电压输出。输出端由于存在高压使得输出端器件承受较大的电压应力,存在变换器次级电压偏高、整流二极管电压应力大以及反向恢复时间长等问题。基于此问题,提出以推换变换器为基本单元,采用多个基本单元推换变换器构成的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变换器。为了确保该变换器系统的稳定可靠,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该变换器中各模块的输出均压之间的关系,给出了输出均压的实现条件。通过建立系统小信号模型,推导出系统的实现条件,最后经试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子器件》期刊2018年05期)
沈浩博,王勇,佘焱[7](2018)在《输入并联输出串联的两路叁相LLC变换器》一文中研究指出LLC谐振变换器具有功率密度高、效率高、电磁干扰(EMI)低等特点,在电动汽车充电桩、移动电站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输出滤波电路仅含电容,不含滤波电感,输出电流纹波较大,不利于滤波电容容量的降低,限制了功率等级的提升。此处采用的叁相LLC谐振变换器,叁相桥臂依次延迟120°导通,能自动平衡各相间电流,利用移相后电流的迭加效应降低次级整流输出纹波。为了应对不同电池组的电压要求,采用两路叁相LLC输入并联输出串联的拓扑实现了输出电压的宽范围调节,并且达到了自动均压的效果,简化了控制算法。搭建了15 kW样机,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及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18年09期)
安峰,王嵩,杨柯欣[8](2018)在《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双有源全桥DC-DC变换器多模块优化功率平衡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电力电子变压器(PET)中的双有源全桥(DAB)DC-DC变换器的运行特征及所面临的问题,针对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双有源全桥DC-DC变换器,基于叁重相移(TPS)提出一种多模块优化功率平衡控制方法以同时提高变换器的效率及动态性能,并实现各个模块的传输功率均衡。相比于传统的输入电压均衡控制方法,该方法在不需要增加额外传感器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提高变换器的效率,加强变换器对于输入电压突变时的响应能力并实现各个DAB模块的传输功率平衡。最后,搭建以TMS320F28335+FPGA_6SLX45为核心控制器的叁单元输入串联输出并联DAB变换器小功率实验样机,对所提多模块优化功率平衡控制方法与输入电压均衡控制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研究,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16期)
朱淇凉,陈艺峰,张洪浩[9](2018)在《输入串联输出串联型软开关BOOST级联拓扑及其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开关电源高电压等级的需求,提出一种输入串联输出串联的软开关BOOST级联变换器拓扑。该拓扑由两个完全一致的BOOST电路输入串联输出串联上下级联构成,其器件电压应力为输出电压的一半,使得开关电源能够利用高性价比的低电压等级功率管;引入ZVT谐振回路,降低开关管损耗,提升系统效率,减小EMI干扰;引入中点电位平衡控制策略,使各器件电压应力保持一致。最后通过仿真与试验样机验证了该拓扑性能的优越性与控制策略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控制与信息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彭子阳[10](2018)在《输入串联输出并联LLC谐振变换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能源汽车车载DC/DC充电机作为低压电池充电设备,其工作性能及可靠性对汽车电气网络影响较大。LLC谐振变换器在车载DC/DC充电机应用领域由于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开关损耗低、开关频率高等特点,成为该领域研究热点。本文针对LLC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及均流特性进行研究,具有理论和工程意义。考虑到LLC谐振变换器在应用过程中面临高频电压增益调节困难、输出电流纹波过大、滤波电容设计要求高等问题,本文针对其交直流特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一种单相LLC谐振变换器改进混合控制策略,并对串并联变换器均流特性进行分析及验证其可行性,设计了一种四相ISOP型LLC谐振变换器。本文首先基于单相LLC谐振变换器特性分析设计了改进混合控制策略。分别基于FHA法建模及拓扑仿真,对PFM与PWM两种控制策略下LLC谐振变换器交直流特性及局限性分析。针对PFM在高频工况下电压增益不可控以及PWM在高占空比工况下电压增益不可控问题,基于实时分段控制方法,提出了一种结合PFM与PWM控制优点的改进混合控制策略,保证了变换器电压增益调控单调性。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针对串并联形式LLC谐振变换器面临的均流问题,本文对其均流特性及可行性进行分析,给出了ISOP串并联方法。首先建立IPOP与ISOP型LLC谐振变换器的等效电路模型,引入电流均衡度指标,对IPOP与ISOP型串并联谐振变换器的均流特性进行分析。针对IPOP串并联方法下各相电流分配对谐振参数较为敏感的问题,本文采用ISOP串并联方法进行变换器设计,并在全工作频率范围下对励磁电感电流、串联谐振电感电流与低压侧输出电流进行了分析,满足了纹波降低需求及软开关需求。基于单相LLC谐振变换器改进混合控制策略及ISOP型LLC谐振变换器均流特性分析,本文设计了四相ISOP型LLC谐振变换器。为降低各相谐振变换器功率等级及输出电流纹波,本文采用四相且各相交错45度运行方法。通过对电压增益曲线容感性区域划分,确定最佳工作区域,对所设计四相ISOP型LLC谐振变换器的谐振参数进行设计。基于Matlab仿真软件对所设计变换器进行了有效性验证。最后搭建3 k W车载DC/DC充电机样机实验平台,对变换器谐振参数设计合理性及均流特性分析正确性进行验证;对改进混合控制策略下的电压增益调控单调性进行验证;对变换器动态响应及效率进行测试与验证。(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输入串联输出串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双有源全桥(dual active bridge,DAB)DC-DC变换器为基本功率单元的输入串联输出并联(inputseries-output-parallel,ISOP)型直流变压器(DC solid state transformer,DCSST)十分适用于直流电网互联或大规模新能源汇集等高压大容量应用场合。文中针对现有的反下垂控制方法无法兼顾均压/均流特性与输出电压调整率的缺点,提出了一种电压前馈的反下垂控制方法。通过引入输入电压均值前馈实现了直流变压器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解耦,使得直流变压器在实现均压/均流运行的同时,具有较好的稳压性能。最后,于PSCAD/EMTDC仿真软件搭建了以DAB变换器为基本功率单元的叁单元ISOP型直流变压器仿真模型,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了对比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直流变压器各模块的传输功率平衡,同时具有较好的稳压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输入串联输出串联论文参考文献
[1].王旭阳,曾凡飞,靳运莘.输入串联输出并联高压充电机控制策略研究[J].电气传动.2019
[2].张华,周波,丁理杰,李鑫.基于电压前馈的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型直流变压器反下垂控制策略[J].高压电器.2019
[3].王归新,王强.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单端反激变换器的研究[J].电力学报.2019
[4].方天治,张先云,黄淳,何玮,沈乐.输入串联输出并联LCL型并网逆变器系统的目标多重化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19
[5].张先云.多模块输入串联输出串联并网逆变器系统的目标多重化控制策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6].宋安然,李丽娟,稽保健.基于推挽拓扑的输入并联输出串联直流变换器及其输出均压控制策略分析[J].电子器件.2018
[7].沈浩博,王勇,佘焱.输入并联输出串联的两路叁相LLC变换器[J].电力电子技术.2018
[8].安峰,王嵩,杨柯欣.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双有源全桥DC-DC变换器多模块优化功率平衡控制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8
[9].朱淇凉,陈艺峰,张洪浩.输入串联输出串联型软开关BOOST级联拓扑及其控制策略[J].控制与信息技术.2018
[10].彭子阳.输入串联输出并联LLC谐振变换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