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主被动隔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主被动隔振,振动传递路径,隔振器转动,误差点选取
主被动隔振论文文献综述
任明可,谢溪凌,张志谊[1](2019)在《双层主被动隔振器振动传递路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由多个具有中间惯性体的主被动隔振器支撑的隔振系统,考虑隔振对象在工作状态下可能存在的转动,传统建模方法中隔振器的点连接方式无法合理模拟实际中的振动传递路径。本文引入隔振器弯曲刚度,建立考虑隔振器转动影响的隔振系统动力学模型,计算振动能量沿隔振器轴向及弯曲方向的传递,通过与传统建模方法的对比,说明了考虑转动影响的必要性。此外,本文阐述了以中间惯性体上某点作为误差点隔振效果不佳的原因,并提出了以弹性基础上靠近隔振器连接点处为误差点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11-09)
钱炫言,何其伟,李东昱,黄璨[2](2019)在《一种新型主被动一体化隔振器设计及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舰船上机械设备产生振动从而影响声隐身性能的问题,对振动主动控制中的执行机构展开研究。针对舰船上设备体积大、振动强等特点,设计并制造了一款体积小、出力大、结构紧凑的主被动一体化隔振器,并进行了特性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该款隔振器最大输出力可达700N,非线性度为-2%~2.5%,具有较高输出力与良好输入电流线性度。(本文来源于《舰船电子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马建国,帅长庚,李彦[3](2019)在《旋转机械主被动混合隔振虚拟样机技术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旋转机械主被动混合隔振虚拟样机方法,并通过实验对虚拟样机仿真结果进行验证。首先对柴油发电机组电磁-气囊主被动混合隔振系统进行建模,然后对电磁作动器进行理论分析与实验,得到电磁作动器输出力特性。通过利用多刚体动力学软件ADAMS与MATLAB/SIMULINK联合,搭建柴油发电机组主被动混合隔振虚拟样机系统,对虚拟样机进行了冲击摇摆的计算,并进行控制算法与主被动混合隔振研究,同时搭建了物理样机实验平台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主被动混合隔振虚拟样机所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可以作为主被动混合隔振系统研制的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09期)
石慧,闫政涛,李赫,叶曦[4](2019)在《主被动一体化隔振装置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舰艇舱室设备存在的多激励、低频谱振动问题,开展振动主动控制主被动一体化隔振装置研究,为构建基于浮筏隔振设计的主动控制系统奠定了理论和工程基础。首先,基于电磁作动原理初步设计电磁作动器,通过对动子和定子形态及间隙、线圈匝数、倒角形式及大小等进行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其次,基于COMSOL建模进行电磁特性、发热特性仿真分析;最后,基于浮筏隔振装置隔振、承载及安装需求,设计研制了主被动一体化的隔振装置。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满足次级力源出力特性要求。(本文来源于《船舶》期刊2019年01期)
李林峰,张激扬,罗睿智[5](2018)在《反作用轮主被动隔振器的复合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反作用轮的微振动会对高精度成像载荷产生不利影响,利用隔振器进行隔振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针对基于压电堆的主被动反作用轮隔振器,本文为主动隔振级设计内、外环的复合控制系统.内环采用PI控制器,补偿压电堆轴向位移输出的迟滞非线性;外环采用由解耦器与模型匹配H∞控制器串联而成输出反馈控制器,通过提高闭环系统的阻尼,抑制叁个方向的扰动加速度输出;以反作用轮稳速、升速两种工况为例,通过实验验证主动隔振方案的有效性.相比于被动隔振.实验结果表明:当转速为1 500 rpm和3 000 rpm时,扰动输出进一步衰减约20%;升速工况下,叁向加速度输出能量密度最大的分量,分别衰减17. 4%、21. 1%和11. 2%.(本文来源于《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期刊2018年06期)
龚腾[6](2018)在《六自由度主被动复合隔振平台的隔振性能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振动干扰是影响设备加工和测量精度的关键因素,随着对设备加工和测量精度要求的提高,对振动隔离和平台定位精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保证精密设备能够正常工作。传统的隔振装置中使用的正负刚度机构只能提供一个方向上的刚度特性,实现单自由度的隔振效果,要实现多自由度隔振时,则每个自由度上都要设置相应的正负刚度并联装置,会增加装置的复杂性,并且对于自由度要求较多的场合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论文主要对单自由度在被动、主动以及联合隔振几种不同类型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并建立了相应的建模。随后重点对主被动联合方式平台进行了相应的参数分析,然后重点对六自由度主被动复合隔振平台进行结构设计,包括隔振平台的整体结构设计、执行器单元、支腿、膜片弹簧、铰链以及电涡流位置传感器结构设计。对主被动一体化隔振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次,建立隔振平台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仿真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并基于Adams软件建立相应的六自由度主被动复合隔振平台的仿真分析模型,对六自由度主被动复合隔振平台进行了模态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对于六自由度主被动复合隔振平台,其在第一、二阶中同时包含有抑面内和扭转方面的振动,而对于第叁、四阶,分别是绕z轴扭转和沿z轴方向的振动,五、六阶的振动方向主要源于沿水平内位置,结合实际分布,能够得到空载时,复合平台具有最小的耦合度。随后分别针对各个平台的具体响应展开探究,利用打点法得到了对应的传递曲线图。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主被动复合隔振平台具有极低的系统固有频率,高隔振带宽的特点,可以实现六个自由度的精密定位和隔振;采用主被动隔振串联的连接方式,进一步降低了系统的固有频率和拓展了隔振带宽,完全可以在要求的隔振频带内实现优异的隔振效果。最后,论文主要对整个隔振平台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说明,并以快速控制技术为核心内容,建立了以六自由度主被动复合隔振平台为主要目标的实时系统,并针对其在垂直和水平位置的隔振参数进行了分析。最终的结果显示,该平台在全面平移方向都具有非常突出的隔振作用,共振区的放大得到了抑制,同时高频区也有一定的隔振效果。(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8-11-28)
牛牧青,杨斌堂,杨诣坤,孟光,陈立群[7](2019)在《磁致伸缩主被动隔振装置中的磁机耦合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致伸缩材料和柔顺位移放大机构组成的主动驱动装置具有精度高、驱动力大等特点.将其与被动隔振装置并联,形成主被动隔振装置,可以弥补纯被动隔振在低频和微幅扰动工况下的不足.本文针对这类磁致伸缩主被动隔振装置进行磁机耦合效应研究.基于Jiles-Atherton模型,分析了磁致伸缩材料所受应力对有效磁场、磁化强度、磁致伸缩系数和材料杨氏模量的影响,表征了材料磁机耦合效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主被动隔振装置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主动驱动装置与被动隔振装置间的耦合作用.在耦合作用影响下,若被动隔振装置刚度不同,即使输入磁场相同,驱动器产生的驱动位移和驱动力也不相同.磁致伸缩材料的变刚度效应使隔振装置整体等效刚度不再为定值,从而影响被动隔振效果.本文提出了通过柔顺机构参数设计减小前述两种耦合影响的方法.数值仿真结果表明,磁致伸缩主被动隔振装置在低于、接近和高于谐振频率叁类扰动下,都能达到比被动隔振更好的振动抑制效果.此外,仿真结果验证了考虑磁机耦合效应的数值模型具有更高精度.(本文来源于《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马建国,帅长庚,李彦[8](2018)在《磁悬浮-气囊主被动混合隔振器力学特性及主动隔振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频线谱的有源控制是减振降噪中的重要技术,在对磁悬浮-气囊混合隔振器理论研究与有限元仿真的基础上,设计了专门针对混合隔振器的测力工装夹具,进一步对混合隔振器进行了主动控制力实验研究,得出混合隔振器输出力特性。在实验的基础上针对机械线谱振动,提出一种基于力为误差信号的主动控制方法,并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以力为误差信号下,对主被动混合隔振平台传递力的低频线谱控制效果好,并可显着降低主动控制实验平台的低频线谱振动。(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8年19期)
马建国,帅长庚,李彦[9](2018)在《主被动混合隔振的虚拟样机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能够更准确方便得到主被动混合隔振系统的特性与设计参数,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对主被动混合隔振系统进行了主动控制仿真研究。首先,对主被动混合隔振平台进行了理论计算与模态分析;然后,通过ADAMS软件创建了混合隔振平台的虚拟样机,并将其导入至MATLAB/SMULINK中搭建了主被动混合隔振系统,通过变步长法对主被动混合隔振系统进行了次级通道辨识,并在此基础上基于多通道Fx-LMS算法进行了主被动混合隔振的效果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对主被动混合隔振系统进行主动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为主被动混合隔振物理样机的设计与制造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来源于《海军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吴昊[10](2018)在《基于音圈电机和金属橡胶主被动一体式隔振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航天器在工作时,会受到各种振动载荷的干扰,振动干扰对敏感元件影响更大,可能会造成器件失效,为了给航天器件提供一个相对静态的环境,需要对其进行隔振控制。本文主要针对航天器上控制姿态变换的控制力矩陀螺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合适的隔振平台,采用主被动一体式隔振控制方式,降低负载载荷对器件正常工作时的影响。本文在Stewart平台基础上,设计了立方结构六轴隔振平台,作动器主动部采用音圈电机,对隔振材料进行实验测试,利用B&K软件分析出金属橡胶压缩率和阻尼、刚度、固有频率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根据技术要求选取合适压缩率的金属橡胶和模具弹簧,支腿间采用柔性铰接方式来降低冲击碰撞。主被动一体式隔振控制方式,对高频段和中低频段都有较好的隔振效果,主动控制系统采用分散式模糊PID控制,PID控制在工程应用上具有广泛的使用,加上模糊控制后可以及时的调整控制参数来达到更好的隔振效果。为了降低其他频率段对主动控制的干扰,在主动控制系统中加入基于标准LMS算法的自适应陷波器,通过仿真分析得出可以有效的滤除干扰波信号,在标准LMS算法基础上提出了对算法的改进,采用考虑次级通道的归一化算法,即x-NLMS算法,通过改变迭代系数值来加快算法的收敛速度,使自适应陷波器更加适应多变的环境。对单自由度支腿建立模型,通过对单自由度支腿仿真分析得到在主被动一体式隔振下传递到基础部的力衰减率可达到98.87%;利用激振器分别实验测试单自由度和六轴平台的隔振效果,使用XPC系统进行主动算法控制,对隔振平台分别激励低频20Hz、中频100Hz、高频200Hz信号波,实验数据表明,在主被动控制下均能达到很好的隔振效果。在隔振平台上安装上控制力矩陀螺,采用分散式控制对平台整体进行实验测试分析,通过实验数据分析表明在主被动一体式隔振控制下传递到下平台力的衰减率相对被动隔振提高了23.9%,满足了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主被动隔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舰船上机械设备产生振动从而影响声隐身性能的问题,对振动主动控制中的执行机构展开研究。针对舰船上设备体积大、振动强等特点,设计并制造了一款体积小、出力大、结构紧凑的主被动一体化隔振器,并进行了特性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该款隔振器最大输出力可达700N,非线性度为-2%~2.5%,具有较高输出力与良好输入电流线性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被动隔振论文参考文献
[1].任明可,谢溪凌,张志谊.双层主被动隔振器振动传递路径的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9
[2].钱炫言,何其伟,李东昱,黄璨.一种新型主被动一体化隔振器设计及特性试验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9
[3].马建国,帅长庚,李彦.旋转机械主被动混合隔振虚拟样机技术及实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4].石慧,闫政涛,李赫,叶曦.主被动一体化隔振装置设计研究[J].船舶.2019
[5].李林峰,张激扬,罗睿智.反作用轮主被动隔振器的复合控制研究[J].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2018
[6].龚腾.六自由度主被动复合隔振平台的隔振性能仿真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8
[7].牛牧青,杨斌堂,杨诣坤,孟光,陈立群.磁致伸缩主被动隔振装置中的磁机耦合效应研究[J].力学学报.2019
[8].马建国,帅长庚,李彦.磁悬浮-气囊主被动混合隔振器力学特性及主动隔振实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8
[9].马建国,帅长庚,李彦.主被动混合隔振的虚拟样机技术[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18
[10].吴昊.基于音圈电机和金属橡胶主被动一体式隔振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