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心理论文-王月琴,夏从亚

革命心理论文-王月琴,夏从亚

导读:本文包含了革命心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信息技术革命,美军,网络心理战

革命心理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新信息技术革命条件下美军网络心理战思想及方法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透视近几场局部战争及颜色革命实践,美军高度重视网络心理战在以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革命条件下的作战转变,不断创新作战理论,丰富方法手段,初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作战思想。通过对美军网络心理战作战思想及方法的探索,将为我军网络心理战力量建设、教育训练及实战运用提供重要借鉴与参考。(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张屏瑾[2](2019)在《革命的空间表现及其心理悖反——重读蒋光慈》一文中研究指出蒋光慈小说用一种开创性的方式表现了新的社会空间,以及人在新的社会空间中的身体存在感与激进的心理变化,这两者构成了现代革命重要的驱动机制。城市与社会空间的现代性既生产巨大的差异与不平等,也将这种差异与不平等的社会关系高度物化,使得人的主体性认知成为一种有局限的政治行为,这也体现在"革命文学"的心理化倾向中,心理主义带来重要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激发的动力,亦在制造内面的饱和感之时抵消外部世界的规律与规训,这引发了一系列文学与革命的融合及矛盾,蒋光慈作品的成功与失败由此成为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关键一环的象征。(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9年05期)

王月琴,夏从亚[3](2018)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社会心理建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社会心理建设思想是以革命精神建设为核心的思想,是对革命中人民能动精神因素的积极探索,是对革命实践中人民需要、认知、情感、意志、价值信仰等精神内容的科学把握和规律反映,蕴含着人民群众战争定位、人民需要准确把握、革命理想信念坚定、民族情感高度唤起、独立解放意志明确等根本内容。挖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社会心理建设思想深刻内涵将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建设以重要启示:以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明确社会心理建设根本目的,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诉求构筑社会心理建设内在动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社会心理建设信仰指向,以自尊自信的民族情感形塑社会心理建设内在灵魂,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指引社会心理建设行动方向。(本文来源于《毛泽东思想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黎保荣[4](2018)在《缺乏经验的想象——论中国现代文学革命暴力叙事的运思方式与心理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是描写种族革命、阶级革命还是民族革命,缺乏暴力革命、抗战经验是中国现代作家"暴力叙事"的写作前提,因此,中国现代作家遂驰骋想象以补偿经验的不足,但是暴力经验的"客观真实"的缺失,并不意味着中国现代作家暴力倾向的"主观真实"的淡化。相反,在暴力叙事的过程中,中国现代作家的"诗人"身份被置换成"战士"身份,并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人文精神与审美特征。(本文来源于《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薛小荣[5](2017)在《革命与制度——苏联共产党政治领袖形象的制度固化及其政治心理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共中央总书记不仅是苏联共产党的政治领袖,也是苏维埃政权实际的最高领导人。以斯大林担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为标志,"总书记"从最初为中央政治局提供技术服务的机关工作人员向具有政治领导和决策权力的政治领袖的角色转变。然而,列宁、斯大林之后的历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或第一书记)虽然继承了苏共领袖的政治光环,但是其政治领袖的形象却在从革命创制到制度化设置的转型过程中不断被制度的力量所改造和重建,并最终被固化为从党的组织权力等级体系中脱颖而出的政治精英而非政治领袖。从领袖到精英的政治蜕变,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共产党在苏维埃政治生活中深刻的政治伦理和心理嬗变。(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杨佳韵[6](2016)在《《恢复》和“革命后”郭沫若心理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研究者执着于对《恢复》诗集艺术性的探讨,反而遮蔽了该诗集解读的多种可能性。作为一部诗集,《恢复》艺术价值并不高,但文本的混杂性甚至艺术上的种种缺陷却恰恰可能是探究国民革命失败以后郭沫若心理变化的切入口。"革命后"的种种挫败感是探索郭沫若心理状态时不能忽视的情感要素。一方面,几首与女性、故乡、童年相关的诗歌乃是种种挫败之后诗人自我治疗和自我重建的象征;另一方面,离开革命中心的郭沫若丧失了在现实中行动的可能性,诗歌就变成了诗人达成愿望的一种间接途径,诗人通过语言的暴动来代替行动的欲望,由此也带来了《恢复》的诸多特点及艺术缺陷。(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缪丽芳[7](2016)在《酷刑的仪式性和民间革命心理——《檀香刑》的精神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莫言的《檀香刑》,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的肉体在接受法律判决时,演化为最极端的刑罚场景。它真实地再现了人类命运中某种内在的悲剧,通过描绘、安排场景和对话,让我们这些观众(或听众)体验到最大的恐惧。对酷刑的反省,是这样一种可能的模拟试验,它的目的,是检查蕴含在旧制度文化中的残酷性,也检省一种面向个体的制度暴力,以及一个社会个体的肉体生命和司法制度的关系,唤起民间革命心理的集体回忆。本文尝试从这样的制度与暴力的阴暗特性中,找到对已经发生之事的反思性分析和批判维度。(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6年10期)

赵建波[8](2016)在《两种自由之路:“心理革命”与“社会革命”——评马克思与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弗洛姆从微观的人的心理结构和性格结构入手,希望通过人心理的感觉和感受,通过个人自发的爱和劳动,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实现人心灵的自由。可以称之为"心理革命"的自由之路。马克思站在历史全局的高度,从全人类的自由出发,分析宏观的社会制度和政治经济,希望通过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制度的更替,推翻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建立生产高度发达,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可以称之为"社会革命"的自由之路。两种自由之路要在理论上将其划界,不可通约,在划界的基础上建构适应当代中国实践的自由观。(本文来源于《天水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叶丽霞[9](2015)在《这里有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探索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型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线心理辅导教师,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一直处在困惑中。我曾经是一个大胆的人:敢用一部电影串联一节课,获得市思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敢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自我催眠,获得市心理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敢把学生拉到操场上玩心理体验游戏,被校长"逮"个正着,特添置了心理辅导活动室以开展特色课程;敢在难得出太阳的日子里,让学生围坐在教室外走廊上边晒太阳边听课……但慢慢地我变得中规中矩、"千课一律"了。我(本文来源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期刊2015年21期)

张弛[10](2015)在《《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中人物塑造的心理动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大花的革命生涯》是一部以20世纪30年代的辽宁为背景,讲述了一名普通农村家庭主妇王大花(闫妮饰)历经磨难,成长为革命者的故事。该剧以人物的成长蜕变推动剧情发展,充分激发人物的喜剧性格,通过普通人物的成长故事让谍战剧一反强情节大格局的气质。正如该剧总制片人吴毅所言,"我们没有简单地通过把敌人妖魔化来将自己神化,我们更注重的是生活质感当中所产生的人物的成长性和情节的盘根错节,处处流露出小人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电视》期刊2015年07期)

革命心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蒋光慈小说用一种开创性的方式表现了新的社会空间,以及人在新的社会空间中的身体存在感与激进的心理变化,这两者构成了现代革命重要的驱动机制。城市与社会空间的现代性既生产巨大的差异与不平等,也将这种差异与不平等的社会关系高度物化,使得人的主体性认知成为一种有局限的政治行为,这也体现在"革命文学"的心理化倾向中,心理主义带来重要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激发的动力,亦在制造内面的饱和感之时抵消外部世界的规律与规训,这引发了一系列文学与革命的融合及矛盾,蒋光慈作品的成功与失败由此成为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关键一环的象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革命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1]..新信息技术革命条件下美军网络心理战思想及方法探析[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张屏瑾.革命的空间表现及其心理悖反——重读蒋光慈[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

[3].王月琴,夏从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社会心理建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8

[4].黎保荣.缺乏经验的想象——论中国现代文学革命暴力叙事的运思方式与心理内涵[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5].薛小荣.革命与制度——苏联共产党政治领袖形象的制度固化及其政治心理嬗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6].杨佳韵.《恢复》和“革命后”郭沫若心理探微[J].宜宾学院学报.2016

[7].缪丽芳.酷刑的仪式性和民间革命心理——《檀香刑》的精神解析[J].学术界.2016

[8].赵建波.两种自由之路:“心理革命”与“社会革命”——评马克思与弗洛姆的自由思想[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6

[9].叶丽霞.这里有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探索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型有感[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

[10].张弛.《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中人物塑造的心理动力[J].中国电视.2015

标签:;  ;  ;  

革命心理论文-王月琴,夏从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