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原则与会计职业判断(论文文献综述)
张世兴,刘安琪,董江春[1](2021)在《重大会计职业判断:析出与界定》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原则导向的准则赋予了会计职业判断更大的空间,其执行质量更多地取决于重大会计职业判断质量。上市公司受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以及产生会计差错的主要原因是对影响重大的事项做出了不恰当的会计职业判断。本文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针对新准则全面实施期中会计职业判断主体的研究与现实存在错配的问题,从法律责任承担视角,以企业为边界重构了会计职业判断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依据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中的"重要性"与"重大"以及ICAS《财务报告职业判断框架》的相关规定,首次析出并界定了重大会计职业判断,提出了以金额、性质或两者相结合作为重大会计职业判断的判断依据,有利于我国对重大会计职业判断的治理。
徐鑫,陈罡,周鹏[2](2020)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进行了探讨,文章从阐述会计职业判断相关概念入手,进一步分析了会计职业判断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具体表现,并且分析了目前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提升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措施以及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途径。会计工作对于现代化企业单位的运行与发展来说,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内容。而为了提升会计工作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就需要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杨许艺[3](2020)在《基于文化视角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研究 ——以H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陆文敏[4](2020)在《新收入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统一并完善对收入确认的要求,符合资产负债观的准则制订理念,并与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保持一致,FASB在2014年正式出台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产生的收入》(IFRS15)。随后我国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CAS14),基本保留IFRS15的内容,保持在收入准则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新收入准则新增了更多的估计和判断内容,虽说质量较高的会计职业判断可以使会计信息更好地反映经济实质,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但与此相反,不恰当的会计判断也会反映至会计信息之上,从而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影响报表使用者决策效果。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下房地产行业应用新收入准则会计职业判断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作为研究目标,通过分析解决新收入准则是否会造成会计职业判断行为的变化、相关会计职业判断行为是否会造成收入信息质量的下降的问题。本文先在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分为四个部分为案例分析奠定理论基础:阐述新收入准则中会计职业判断产生的变化、分析新收入准则变更的理论根源、构建新收入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的逻辑基础、确定适用新增职业判断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方式。在案例分析的部分,本文通过对所选用十家港股通上市房地产企业的公开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到房地产行业在应用新收入准则后会新增判断成本资本化、判断重大融资成分对交易价格的影响等会计判断,存在职业判断空间扩大、判断程序复杂化和过于依赖主观判断等问题,这对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重要性产生不利影响。最后考虑通过细化新收入准则条款、建立会计职业判断指南、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能力,来使新收入准则下的会计信息质量有所改善。
柳文科[5](2020)在《基于信息时代下的会计职业判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关系着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低,职业判断水平较低时企业往往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尤其是在信息时代下,市场竞争加剧、会计环境日渐复杂,会计信息的重要程度日益加深,提高会计职业判断水平已迫在眉睫。本文从相关概念、目标及原则入手,对信息时代下的会计职业判断展开研究,分析会计职业判断问题与质量影响因素,然后提出构建并完善内外环境的约束制衡机制、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进行培养与提升、构建并完善会计人员激励管理机制等有助于会计职业判断水平提升的措施,希望以此促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支撑,从而促进企业稳健发展。
李倩文[6](2019)在《基于代表性启发式的会计职业判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传统经济学“人是完全理性的”假设被逐渐打破,会计人员判断的研究逐渐从主体经济动机,深入到关注会计人员本身的非理性特质对职业判断的影响。在会计职业判断过程中,判断的客体、环境、标准均需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作用于判断主体,判断主体再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判断决策,因此现有研究达成的共识是,会计人员的主体特征在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因素中,起着较为本质的作用。认知心理学指出,代表性启发式认知偏差是指,行为主体在判断过程中由于自身经验的存在,在接受信息时,可能忽略相关的信息特征,具体忽略的内容一般包括基准比率、信息的可靠性、信息可预测性以及信息所涉及的样本规模;并且,Kahneman and Tversky(1974)通过实验证实,这种偏差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一般大学生甚至精通概率的统计学家中也存在。会计人员作为一个具有专业技能的职业群体,为进一步检验此偏差的存在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那么,会计人员在判断决策过程中,是否会存在类似的偏差,如果存在,其在什么条件下会存在,如何避免,如果不存在,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偏差程度和信息含量是否具有一定的关系。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选取忽略基准比率和忽略信息可靠性两种代表性偏差,设计应收账款坏账估计和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方式变更两个实验案例,采用行为实验研究方法,对基准比率和信息可靠性采用2×2的被试间和被试间的设计。研究发现,会计人员总体上并未忽略基准比率,但是,在无代表性信息组别、有代表性信息组别和信息含量高的代表性信息组别中,会计人员对基准比率的重视程度依次下降。对于信息可靠性,当信息含量较低时,代表性信息对会计人员用处不大,故其不重视信息的可靠性;而当代表性信息的含量较高时,信息有用性较高,会计人员在估计应收账款比例时,更重视信息可靠性。但是,由于会计人员在不同判断案例中表现的谨慎性不同,因此对管理层的信任程度所起的作用不一致,故而,即使信息含量高,其在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方式变更实验中,仍然忽略了信息可靠性。最后,会计人员的自信心对基准比率和信息可靠性的重视程度,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相比于低自信心组的会计人员,高自信心组的会计人员在判断时,会加大对不同基准比率和信息可靠性的重视程度,从而使其有效避免代表性偏差。全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对会计职业判断和启发式偏差相关文献进行回顾,说明本文研究的意义。第三部分为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假设提出,包括贝叶斯理论、有限理性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以及能力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会计职业判断中与基准比率、信息可靠性以及自信心调节的相关假设。第四部分为研究设计,阐述了实验设计内容以及解释相关变量和数据来源。第五部分为实验结果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以及调节效应检验。第六部分是对研究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第七部分为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未来展望,主要包括针对代表性启发式偏差提出的结论,研究存在的缺陷以及未来可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行为会计相关的文献,为后续学者进一步从认知偏差角度深入对会计人员判断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从现实意义角度,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会计人员在判断决策时,继续保持关注同行业基准比率的状态,同时利用专业技能避免忽略信息可靠性来源,进而避免产生相应的代表性偏差。除此之外,本文研究对于企业管理层增加对企业会计人员认知心理学相关的课程培训提供了借鉴;最后,本研究为准则制订者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将认知偏差等心理因素考虑进去提供参考,其可以进一步细化量化会计准则,给企业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提供更好的指导。
孙蕊[7](2019)在《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其应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会计重要性原则,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制约和指导着企业会计实务工作。相比于谨慎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其它会计原则,重要性原则应用具有更强烈的主观判断特性。但会计理论界对会计重要性一直缺乏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近些年来,国际会计权威组织开始关注会计重要性问题。2011年,欧洲证券市场机构(ESMA)发布了《财务报告中关于重要性考虑》的咨询文件,在界定重要性术语,主要信息使用者特征以及财务报告目标的基础上,重点针对会计政策、中期报告、附注披露等涉及重要性判断和决策的问题的考虑因素设置征求意见。为了提高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有效性,IASB在2015年发布了《IFRS实务声明:财务报表中重要性应用的征求意见稿》。同年,FASB也发布了有关于“重要性决定”(Materiality Determination)的一系列概念框架修订项目征求意见稿;2017年,为使得公司管理层在财务报告信息编制方面更好地运用重要性判断,IASB制定并向公众发布《作出重要性判断的实务声明2》(Making Materiality Judgements:Practice Statement 2)。这一系列项目或声明反映出西方会计组织对重要性原则应用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在完善重要性概念、尝试制定相关非强制性实务指引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我国目前仅将重要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一纳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尚未制定关于会计重要性及实务应用方面的准则、解释或指引。随着近些年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步伐加快,以及企业经济业务和资本市场环境日益纷繁复杂,我国亟待对重要性原则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而且这对于提升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保护都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是基于“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化—重要性基础理论构建—重要性判断及框架理论构建—重要性应用的实证检验—重要性应用指引制定建议”的研究脉络,按研究内容和性质不同可大致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梳理和评述了有关重要性及判定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并阐述了后续核心内容探讨的理论基础。第二层次是基于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详细阐述了会计重要性思想的产生、应用与演化。第三层次是运用规范分析方法尝试分析并建立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判定的概念理论框架;这其中又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会计重要性概念及作为信息质量特征特征的解析和重构,第二部分是探寻影响重要性原则应用的内外部环境,第三部分是尝试分析重要性判定机制和判定标准,以及建立会计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第四层次是重要性概念应用的实证研究,主要基于自愿性重述和财务报告舞弊两个视角,分别检验关于错报重要性评估和内控缺陷定量重要性标准设定对管理层行为的影响。第五个层次是分析我国建立应用指引的必要性和提出设计建议。本文的具体研究问题及相应研究结论按照次序主要可归纳为如下七个方面:第一,采用历史演进和制度演化经济学分析范式,梳理自古代簿记时代、近代会计时期和现代会计时期三个不同阶段重要性思想在会计中的应用和演进,并分析了会计重要性思想历经“自生自发性秩序—会计惯例—正式会计制度”的制度演化路径。会计重要性应用的演进过程是具有内在规律性的:首先,会计重要性思想运用与演化深深根植于一国经济社会制度与商业环境变迁,因而对重要性原则的应用和把握不能忽略社会发展与会计规则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次,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控制活动,恰如其分地应用重要性原则可以提升会计信息处理效果和质量,有利于细化会计核算和收益计量,提升内部管理效率,最终提升企业业绩;此外,重要性的应用囿于会计目标的发展变化。第二,通过比较分析会计重要性现有的不同定义发现,目前的重要性基本定义涵盖视角和可理解程度较低。在定义基础上,总结了重要性的概念特征可分解为三个维度:基于特定主体背景、信息使用者导向以及依赖于专业判断。结合重要性特征,并借鉴西方哲学价值理论、经济学效用理论等,对重要性相关概念进行重构:在本质属性和概念内涵的认识方面,会计重要性可以被表述为:基于特定主体环境下,是一种为满足主要信息使用者决策需要为导向的价值判断,在会计信息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等程序发挥着制约和行动导向性作用;普遍运用形式反映在会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评估财务报表项目或事项等信息的错漏报是否会对财务报表整体表述造成重大影响。第三,阐释和分析了影响重要性原则应用的内外部环境。在宏观文化环境方面,一国会计文化和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重要性水平评估和应用。树立良好的会计价值观可以通过二次投射作用,激励和驱动会计人员按照会计标准规范来施行会计工作,使得会计制度和会计信念刚柔并济,共同影响着他们对重要性原则的运用。我国资本市场会计监管的最主要目标是保证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此种环境对会计人员作出合法合规的职业判断起到强有力的约束和引导作用。而且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不断涌现的新商业模式,其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最大影响是企业价值创造和传递方式的变化,使得投资者、债权人、监管者等不同利益相关者关心的会计报表信息发生改变,这进一步又对会计信息重要性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企业内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财务报告编制中重要性应用提供了内部制度保障,一定程度上约束指导着管理当局决策行为。第四,探讨了重要性判断标准、机制和特征,借鉴西蒙“有限理性”理论,本文提出提高重要性判定质量的途径是加强程序理性,减少三类程序非理性偏差。优化重要性判定的质量,就需要加强规则理性,减少规则的不完备性;在加强认识理性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学习和实践训练以弥补会计判断人员的“知识差”,借助于判断和决策辅助工具,弥补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在行为理性约束方面,为避免严重的行为非理性造成的重要性判定偏误,需要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以保证管理层以及相关会计人员能够作出客观公允的判断。基于对重要性判定理论的探讨,构建了财务报告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第五,以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8-2017年重述公告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财务报表错报重要性程度对管理层财务重述行为意愿的作用关系。实证结果发现上市公司更倾向对于数量和性质重要性程度均较低的财务报表错报进行自愿性重述;相反被监管部门责令要求更正的公司财务报表差错的数量和性质均较严重;进一步发现若上市公司前一年度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则会减弱错报数量重要性程度对自愿重述的影响。第六,基于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及重要性标准设定的相关理论,考察了2011-2017年度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首次设定未变更的内控缺陷重要性定量标准对后续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设定重要性定量标准的上市公司中,其首次设定内控缺陷重要性水平越低,则发生后续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越大,这种情况在非国企、两权分离度较高、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和外部审计质量较低的公司中显着。结论支持了上市公司管理层很可能存在利用重要性标准的自利动机这一路径。第七,基于重要性及判定的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分析了我国制定重要性应用指引的必要性。我国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性决定了在实务中具体应用重要性时,更多依赖于会计职业判断:其一,会计准则执行、重要性职业判断和建立应用指引三者之间是存在双向逻辑互动关系的。其二,重要性应用指引的建立,一定程度会提升不同利益相关者关于财务报表重要性应用问题的共同知识比重,有助于共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其三,会计重要性本质上是原则导向的价值判断,制定相关方“共识性”的应用指引可确保职业判断中隐性知识得到有效传递。设计应用指引需遵循目标导向原则、差异性规定原则以及程序表现原则。最后在应用指引设计的主体内容、重要性判断的整体程序以及应重点明确的警示类条款三个方面提出相关设计建议。本文的创新和贡献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会计重要性基本理论的系统研究。基于严谨的规范性理论分析,融合管理学、经济学和哲学视角的相关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会计重要性概念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从而得出了有异于以往研究的观点。并对比分析重要性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的定位,提出满足重要性信息质量特征的充分条件。以上创新点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重要性原则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第二,会计重要性判定的理论研究。重要性判定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的一大难点,国内鲜有关于这方面的相对系统的理论探讨。本文在分析会计信息重要性判定特征,数量、质量判断标准,以及判断机制的基础上,从加强程序理性、减少程序非理性偏差这一视角,提出了提升重要性判断质量的路径,并尝试构建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以上创新之处可为会计人员在编报财务报告信息过程中更好地作出重要性判断提供一定理论指导,并对制定我国重要性应用指引提出设计建议。第三,会计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化的探究。基于制度演化经济学视角,梳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会计时期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进过程,总结了重要性思想运用与演进的三大规律。其创新之处在于从历史演进、会计技术和理论发展的层面,探索重要性思想的产生及其演进,这可以认为是对会计重要性系统、深入研究的一个逻辑性起点。第四,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重要性应用与财务重述行为的实证研究。在实证检验报表错报信息重要性判断对自愿性财务重述影响时,本文通过手工收集我国上市公司以重大事项临时公告的形式披露的差错更正公告中的数据,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国内鲜有文献探索关于上市公司管理层自愿重述行为和错报重要性之间的关系,因而具有一定创新性。第五,在探讨内部控制缺陷重要性定量水平设定与财务报告舞弊关系时,实证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制定内控缺陷认定的重要性定量标准是否具有治理作用,以及内外部治理环境对上述两者关系的影响。创新点在于,以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都聚焦于审计师对重要性判断的研究,很少从管理层视角来探究对于内部控制缺陷重要性标准设定与自利动机之间是否存在显着关系,这对验证重要性定量标准的执行效果以及如何完善内控缺陷重要性标准具体设定方面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启示。
戴肖博俊[8](2019)在《或有事项的会计职业判断研究》文中认为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世界各国在经济方面越来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作为一种通用商业语言的地位也日趋重要。然而,会计学这门学科本身并不是一门精确的学科,面对客观环境和经济事项具有不确定性,会计系统本身就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这使得会计并不能完全依赖于会计规则将会计的职能发挥出最大效应,还需要会计人员依据一定的会计原则去进行必要的职业判断,从而更好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本文在结合时代背景以及国内外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展开,首先讨论了会计职业判断的概念来源、内含以及外延,进而提及会计职业判断框架的概念以及特点,提出会计职业判断框架基本要素,包括目标、依据、原则、方法以及具体内容,介绍并评析苏格兰会计师协会发布的《财务报告决策职业判断框架》。其次在众多具有不确定性的事项中,本文选取了最能代表不确定性特征的或有事项进行研究,在准则层面和实务层面分别阐述。在准则层面进行了国际比较,包括中国准则、美国准则和国际准则三个角度分析了职业判断的体现。在实务层面,运用统计法期望能够对2015年至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或有事项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分析,对上市板块、行业、具体项目、风险披露等方面进行图表分析,并从会计职业判断角度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接着,在相关理论基础和国际经验的启发下,将四个流程的过程思想分析或有事项具体业务的职业判断中遇到的问题,拟在在会计处理过程中为广大会计人员提供必要的参考,说明或有事项会计职业判断框架构建的紧迫性。最后,提出文章识别出《或有事项》准则的关键判断点发现或有事项具体业务的共性,并运用尝试建立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或有事项会计职业判断框架,具体包括四个流程: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对会计指南的评估、做出判断的过程、对判断的记录。
区婉雯[9](2019)在《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高新科技的高速发展,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加重,并持续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从2000年到2018年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多份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文件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出对学生开展学业评价的重要性,以及对实行学业评价工作提出相关的指导意见,但至今仍未出台一套标准的中职学校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然而,上海市、江苏省、福建省和山东省教育厅对中职学校开展学生学业评价工作较为重视,且都纷纷出台了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但广东省对此也仍是欠缺。近年来,职业教育界已有部分研究者开展了针对中职学校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但基于发展性评价视角下并针对会计专业对此方面研究仍处于空白。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详细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清晰界定相关概念,深入分析发展性评价视角,结合现行国家中职教育的政策法规与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聚焦中小企业对中职会计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以及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性质特征,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分析、层次分析、访谈等研究方法,针对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存在的实际问题,构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调查数据的数理统计分析和层次分析,对标准体系作进一步验证、筛选以及优化。本文构建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职业思想素质、学业水平、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学习7项一级指标,以及20项二级指标及72项三级指标与评价指标内涵。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在发展性评价的视角下构建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可明确和完善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的评价制度,为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提供可操作化的具体参考依据,引导鼓励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不断进步,发展向前,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水平,成为符合社会发展和中小企业用人要求的中职会计技能型人才。
郝旭东[10](2019)在《“上市公司+PE”产业并购基金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的角度》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趋于平缓,产业结构处于调整升级阶段,政府不断鼓励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以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国家政策的有力推动,使得“上市公司+PE”(Private Equity,即私募股权投资)这一中国独创的并购基金运作模式,在我国的资本市场应运而生,该运作模式也是近年来原创于我国的金融新现象。这一新型模式成为国内上市公司提升其产业布局能力、寻找潜在并购标的以及获取兼并重组资金来源的重要手段之一。“上市公司+PE”产业并购基金模式的创新性,以及其有限合伙制的特殊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导致该模式存在着外在法律形式和内在经济实质上的矛盾,而监管层在这方面的监管法规和具体要求又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使得具体业务在套用当前有关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随意性较强、处理现状混乱以及会计准则难以有效解决相关会计处理的问题。具体到会计实务操作中,上市公司在对该类型产业并购基金的初始投资确认、后续计量以及是否应当将产业并购基金纳入财务合并报表等处理问题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上市公司针对相关业务的信息披露质量也参差不齐,会计实务界与理论界对此争议颇多。因此,本文对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并以会计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及其经济实质的原则为出发点,简要介绍分析了“上市公司+PE”产业并购基金的组织形式、运作流程等内容。在此前提下,聚焦于上市公司对产业并购基金的会计处理现状及在套用会计准则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结合并购基金有限合伙制的组织架构模式,深入探讨上市公司对产业并购基金投资在初始确认及后续计量、是否应当将其纳入自身合并财务报表和有关信息披露方面的问题,并发掘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提出具体的建议,本文认为:首先,当前准则应该进一步完善权益性投资中就重大影响的定义及判断标准,其次,上市公司对产业并购基金的投资应该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才更符合业务的经济实质,也应按照或有事项有关规定对兜底性质的潜在义务进行确认。另外,从加强监管的角度,本文认为应该明确上市公司对基金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以及上市公司对满足一定前提条件的产业并购基金,应该进行并表,并且对加强相关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明确的披露格式与披露内容。
二、会计原则与会计职业判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会计原则与会计职业判断(论文提纲范文)
(1)重大会计职业判断:析出与界定(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我国会计职业判断主体研究的历史沿革 |
(一)以会计人员为会计职业判断主体的单一主体阶段 |
(二)以企业内相关人员为会计职业判断主体的多元主体阶段 |
三、会计职业判断主体和概念的与时重构 |
(一)会计职业判断主体的与时重构 |
(二)会计职业判断概念的与时重构 |
四、重大会计职业判断概念的析出 |
(一)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中的“重要性”与“重大” |
(二)重大会计职业判断概念界定 |
五、重大会计职业判断的判断依据 |
(一)性质依据 |
(二)金额依据 |
(三)性质与金额的共同依据 |
六、结论 |
(2)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会计职业判断概述 |
1.1新会计准则下对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 |
1.2会计职业判断运用的原则 |
2会计职业判断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2.1会计原则的选择与协调方面 |
2.2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 |
2.3会计估计的体现方面 |
2.4重要性原则的运用方面 |
3.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的问题 |
3.1会计制度不健全 |
3.2存在重大会计差错调整的问题 |
3.3会计人员缺乏专业的职业判断能力 |
4提升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措施 |
4.1会计人员再教育以不断丰富其专业知识 |
4.2加强实践工作,提升职业判断能力 |
4.3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
5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途径 |
5.1加强内外环境的约束制衡管理机制 |
5.2发展机构投资者和中介市场 |
5.3完善市场法规及法律机制建设 |
6结语 |
(4)新收入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1.2.1 概念界定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新收入准则变更的内容和理论根源分析 |
2.1 新收入准则变更内容和新增会计职业判断 |
2.1.1 新收入准则变更的主要内容 |
2.1.2 新收入准则新增的会计职业判断 |
2.2 新收入准则变更的理论根源 |
2.2.1 统一并完善收入要求 |
2.2.2 符合资产负债观的指导原则 |
2.2.3 与概念框架保持一致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会计职业判断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 会计职业判断增加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逻辑基础 |
3.1.1 会计准则直接影响会计职业判断行为 |
3.1.2 会计职业判断行为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
3.1.3 会计准则、会计职业判断和会计信息质量的逻辑关系 |
3.2 新收入准则的会计职业判断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影响 |
3.2.1 职业判断空间扩大影响信息相关性 |
3.2.2 判断程序复杂化影响信息可靠性 |
3.2.3 依赖主观判断影响信息可比性 |
3.2.4 相关信息披露和列报影响信息重要性 |
3.3 会计职业判断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评价方法 |
3.3.1 收入信息质量相关性评价方法 |
3.3.2 收入信息质量可靠性评价方法 |
3.3.3 收入信息质量可比性评价方法 |
3.3.4 收入信息质量重要性评价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收入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案例分析——以我国上市房地产企业为例 |
4.1 案例企业的选择 |
4.2 房地产企业收入确认中的会计职业判断 |
4.2.1 判断合同收入确认时点 |
4.2.2 判断重大融资成分对交易价格的影响 |
4.2.3 将交易价格分配至各单项履约义务 |
4.2.4 合同成本资本化 |
4.2.5 收入相关信息的披露与列报 |
4.3 会计职业判断对收入信息质量的影响——基于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方法进行分析 |
4.3.1 影响收入信息相关性 |
4.3.2 影响收入信息可靠性 |
4.3.3 影响收入信息可比性 |
4.3.4 影响收入信息重要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改善建议 |
5.2.1 完善收入准则的相关规定 |
5.2.2 建立收入确认的会计职业判断框架 |
5.2.3 构建合理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 |
5.2.4 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能力 |
5.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5)基于信息时代下的会计职业判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息时代特点 |
二、信息时代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 |
三、会计职业判断的概念、目标及原则 |
(一)概念 |
(二)目标 |
(三)原则 |
1.总体原则 |
2.会计职业判断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 |
四、会计职业判断中主要问题与影响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因素分析 |
(一)主要问题 |
(二)会计职业判断的质量影响因素 |
五、信息时代下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措施 |
(一)构件并完善内外环境的约束制衡机制 |
(二)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进行培养与提升 |
(三)构建并完善会计人员激励管理机制 |
六、结语 |
(6)基于代表性启发式的会计职业判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用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会计职业判断的起源 |
2.1.1 会计职业判断的内涵 |
2.1.2 会计职业判断的成因 |
2.1.3 会计职业判断的内容 |
2.1.4 会计职业判断的特点与原则 |
2.2 会计职业判断的要素 |
2.2.1 会计职业判断的客体: 会计事项 |
2.2.2 会计职业判断的标准: 会计制度 |
2.2.3 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 会计人员及其他 |
2.3 会计职业判断的质量与后果 |
2.3.1 会计职业判断的质量 |
2.3.2 会计职业判断的后果 |
2.4 会计职业判断中的认知偏差 |
2.4.1 会计职业判断中的认知模式 |
2.4.2 会计职业判断中的偏差类别 |
2.5 会计职业判断的新发展:启发式 |
2.5.1 启发式的概念内涵——起源与发展 |
2.5.2 启发式的作用机理——为何启发式 |
2.5.3 启发式的职业检验决策与偏差 |
2.6 文献评述 |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会计职业判断 |
3.1.2 代表性启发式偏差 |
3.1.3 代表性信息的信息含量 |
3.1.4 会计人员自信心的概念界定 |
3.2 会计职业判断中代表性启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1 贝叶斯决策理论 |
3.2.2 有限理性理论 |
3.2.3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
3.2.4 能力理论 |
3.3 假设提出 |
3.3.1 基准比率与会计职业判断 |
3.3.2 信息可靠性与会计职业判断 |
3.3.3 会计人员自信心的调节作用 |
4 研究设计 |
4.1 实验设计概述 |
4.1.1 实验设计 |
4.1.2 实验对象选取 |
4.2 变量描述与数据说明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调节变量 |
4.2.4 控制变量 |
4.2.5 数据说明 |
5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5.1 操控检验 |
5.1.1 对基准比率的操控检验 |
5.1.2 对信息可靠性的操控检验 |
5.2 实验结果描述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3.1 对基准比率的方差分析 |
5.3.2 对信息可靠性的方差分析 |
5.3.3 自信心对操控变量的调节作用 |
6 进一步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
6.1 对信息可靠性的进一步分析 |
6.2 稳健性检验 |
6.2.1 无信息下会计人员对基准比率的重视程度 |
6.2.2 一般情景下会计人员对基准比率的重视程度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建议 |
7.3 未来可能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其应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四、本文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会计重要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国外关于会计重要性及应用方面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会计重要性及应用方面的研究 |
三、重要性问题研究评析 |
第二节 会计重要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西蒙有限理性理论 |
二、现代决策理论 |
三、不确定性与风险方面理论 |
四、心理学认知偏差理论 |
五、管理控制中关于会计系统控制方面的理论 |
六、自愿性信息披露相关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会计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化 |
第一节 古代会计时期重要性思想 |
一、原始簿记时代重要性思想的产生 |
二、中世纪庄园会计重要性思想的体现 |
三、古代“官厅会计”重要性思想的体现 |
第二节 近代会计时期重要性思想 |
一、复式簿记重要性思想的体现 |
二、股份制公司会计重要性的应用 |
三、工业革命时期会计重要性的运用 |
第三节 现代会计时期重要性相关制度 |
一、会计重要性研究的理论准备 |
二、西方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重要性信息质量特征的确立 |
三、西方重要性会计准则或指引的制定与发展 |
第四节 会计重要性制度演化分析 |
一、会计重要性制度演化路径 |
二、会计重要性运用与演化的规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会计重要性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
第一节 会计重要性相关概念及特征 |
一、会计重要性相关概念 |
二、重要性概念的特征 |
第二节 会计重要性的本质 |
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
二、会计重要性的本质: 一种价值判断 |
三、会计重要性概念的重新界定 |
第三节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信息质量特征:重要性 |
一、重要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提出 |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重要性 |
三、重要性与其它信息质量特征的作用关系 |
四、满足重要性信息质量特征的充分条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响会计重要性应用的环境因素 |
第一节 会计文化与价值观环境 |
一、东西方会计文化对会计判断的影响差异 |
二、会计价值观影响重要性职业判断 |
第二节 资本市场会计监管环境 |
一、资本市场会计监管核心: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
二、信息披露重要性水平的设定要求 |
三、不同行业信息披露重要性标准规定 |
第三节 商业模式的创新变化环境 |
一、“大数据”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 |
二、商业模式影响使用者共同会计信息需求 |
第四节 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环境 |
一、关于“内部控制的本质”的观点 |
二、重要性原则应用的内部制度保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重要性判定理论探讨与框架构建 |
第一节 重要性判断标准、机制与特征 |
一、影响重要性判定的数量和质量标准 |
二、重要性判定机制的简要分析 |
三、会计重要性判断的主要特征 |
第二节 重要性判定的优化:程序理性视角 |
一、程序理性与结果理性的权衡与替代 |
二、程序理性视角判断偏差的产生 |
三、提升重要性判断质量的途径 |
第三节 财务报告重要性判断框架构建 |
一、会计重要性应用的原则导向 |
二、财务报告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重要性判断对自愿性财务重述的影响 |
第一节 TD上市公司案例分析 |
一、案例的基本情况 |
二、会计差错更正情况 |
三、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情况 |
四、案例分析结论及问题提出 |
第二节 实证研究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一、财务重述相关文献回顾 |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三节 实证研究设计 |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的选取 |
三、回归模型的选择 |
第四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主要回归结果 |
三、内生性问题处理 |
四、稳健性检验 |
五、实证研究结论及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内部控制缺陷重要性定量标准与财务报告舞弊 |
第一节 制度背景与研究路径 |
一、我国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 |
二、内控缺陷重要性认定标准的治理作用 |
三、管理层重要性标准设定的机会主义动机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实证研究设计 |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选取 |
三、回归模型设定 |
第四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单变量检验与相关性分析 |
三、实证回归结果 |
四、截面测试与进一步分析 |
五、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 |
六、实证研究结论与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制定我国重要性应用指引的必要性及建议 |
第一节 制定重要性实务应用指引的必要性 |
一、重要性判断、会计准则与应用指引的内在关系 |
二、建立会计重要性判断的共同知识 |
三、应用指引确保隐性知识的有效传递 |
第二节 重要性应用指引整体设计的建议 |
一、重要性应用指引设计的主要原则 |
二、重要性应用指引设计的几点问题 |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性和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8)或有事项的会计职业判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及不足 |
1.4.1 本文创新 |
1.4.2 本文不足 |
2 会计职业判断基本概念和框架 |
2.1 会计职业判断 |
2.1.1 会计职业判断的概念 |
2.1.2 会计职业判断的本质 |
2.1.3 会计职业判断的特点 |
2.1.4 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信息质量的联系 |
2.1.5 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政策选择、盈余管理的辨析 |
2.2 会计职业判断框架概念与性质 |
2.2.1 会计职业判断框架概念 |
2.2.2 会计职业判断框架性质 |
2.3 会计职业判断框架基本要素 |
2.3.1 判断目标 |
2.3.2 判断依据 |
2.3.3 判断原则 |
2.3.4 判断方法 |
2.4 会计职业判断框架具体内容 |
2.4.1 事项认定 |
2.4.2 会计确认 |
2.4.3 会计计量 |
2.4.4 信息披露 |
2.5 国外会计职业判断框架 |
2.5.1 国外职业判断框架主要内容 |
2.5.2 会计职业判断框架评析 |
3 或有事项业务会计职业判断的现状 |
3.1 或有事项的含义及其不确定性 |
3.1.1 或有事项的含义 |
3.1.2 或有事项的不确定性 |
3.2 基于《或有事项》准则的会计职业判断的国际比较 |
3.2.1 确认条件的判断 |
3.2.2 计量金额的判断 |
3.2.3 列报和披露的判断 |
3.3 我国上市公司或有事项会计职业判断现状分析 |
3.3.1 样本选择 |
3.3.2 样本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
3.3.3 主要存在的问题 |
4 或有事项具体业务的会计职业判断分析 |
4.1 会计职业判断框架基本流程 |
4.1.1 基本流程的构成 |
4.1.2 基本流程的内在逻辑 |
4.2 或有事项具体业务的会计职业判断分析 |
4.2.1 产品质量保证 |
4.2.2 未决诉讼或仲裁 |
4.2.3 弃置费用或环境整治 |
4.2.4 对外担保 |
4.2.5 亏损合同 |
5 构建或有事项会计职业判断框架 |
5.1 确定或有事项会计职业判断框架关键判断点 |
5.1.1 或有事项认定关键判断点 |
5.1.2 或有事项确认关键判断点 |
5.1.3 或有事项计量关键判断点 |
5.1.4 或有事项披露关键判断点 |
5.2 建立或有事项会计职业判断框架 |
5.2.1 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
5.2.2 对会计指南的评估 |
5.2.3 做出判断的过程 |
5.2.4 对判断的记录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三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
一、选题研究具有独创性 |
二、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 |
三、研究方法具有突破性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关于学业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国内关于学业评价的研究现状 |
一、学业评价的相关研究 |
二、不同视角下学业评价的研究 |
三、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
第三章 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概念界定与视角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中职学校 |
二、学业评价 |
第二节 发展性评价视角分析 |
一、发展性评价的历史发展 |
二、发展性评价的界定 |
三、发展性评价的特点 |
四、发展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
五、视角总结 |
第四章 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步构建 |
第一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的构建依据 |
一、基于国家政策的要求 |
二、依据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
三、根据中小企业对中职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 |
四、立足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特征 |
第二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
一、针对性原则 |
二、发展性原则 |
三、可操作性原则 |
第三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制定与修正 |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制定 |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修正 |
第五章 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研基本情况 |
一、问卷设计 |
二、调研组织方式 |
三、调研样本分布情况 |
第二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现状调研与分析 |
一、现状调查问题分析 |
二、现状调查结果总结 |
第三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调研分析 |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调查统计分析 |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调查结果总结 |
第六章 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实证研究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可靠性分析 |
一、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二、调查问卷的单样本T检验 |
第二节 评价指标的因子分析 |
一、KMO与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
二、因子分析 |
第三节 评价指标的层次分析 |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二、构造指标比较矩阵 |
三、矩阵核算与一致性检验 |
四、指标权重分析与层次总排序 |
第七章 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修正与确定 |
第一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与确定流程 |
第二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正与验证 |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内涵的解析 |
第二节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进一步验证 |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的最终确定 |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件四 |
附录五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10)“上市公司+PE”产业并购基金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可能的贡献之处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会计反映经济实质 |
2.1.1 会计的目标 |
2.1.2 会计政策选择 |
2.2 委托代理理论 |
2.3 企业并购价值理论 |
第三章 上市公司对产业并购基金会计处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初始确认问题分析 |
3.1.1 初始确认方面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2 初始确认涉及到的会计准则及问题分析 |
3.1.3 会计准则在权益性投资方面的新变化及应用分析 |
3.2 后续计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3.2.1 实务操作现状与会计准则规定不统一 |
3.2.2 产业并购基金的公允价值难以持续可靠计量 |
3.3 上市公司对产业并购基金并表问题的现状及分析 |
3.3.1 并表问题现状 |
3.3.2 对产业并购基金“控制”判断的三要素分析 |
3.3.3 基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控制”判断的再分析 |
3.4 信息披露方面的问题及分析 |
第四章 上市公司对产业并购基金会计处理的建议 |
4.1 确认方面的改进意见 |
4.1.1 准则对重大影响的定义、判断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
4.1.2 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更符合经济实质 |
4.1.3 对兜底性质的潜在义务按照或有事项准则进行会计处理 |
4.2 后续计量方面的改进意见 |
4.2.1 监管机构应该明确有关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方式 |
4.2.2 对产业并购基金的计量宜采用历史成本法进行核算,辅之以公允价值信息披露 |
4.3 并表问题的改进意见 |
4.3.1 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出发,对“控制”进行判断 |
4.3.2 出台专门指南,明确对产业并购基金“控制”的判断条件 |
4.4 信息披露方面的改进意见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会计原则与会计职业判断(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大会计职业判断:析出与界定[J]. 张世兴,刘安琪,董江春. 财会通讯, 2021(17)
- [2]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研究[J]. 徐鑫,陈罡,周鹏. 财富时代, 2020(12)
- [3]基于文化视角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研究 ——以H大学为例[D]. 杨许艺. 武汉工程大学, 2020
- [4]新收入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D]. 陆文敏. 广西大学, 2020(07)
- [5]基于信息时代下的会计职业判断研究[J]. 柳文科. 财会学习, 2020(15)
- [6]基于代表性启发式的会计职业判断研究[D]. 李倩文.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8)
- [7]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其应用问题研究[D]. 孙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8]或有事项的会计职业判断研究[D]. 戴肖博俊.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2)
- [9]广东省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区婉雯.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10]“上市公司+PE”产业并购基金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的角度[D]. 郝旭东. 长安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