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绒毡层发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白菜,MYB80基因,序列分析,表达分析
绒毡层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侯凌云,刘小倩,韩雪雨,张入,岳艳玲[1](2019)在《调控大白菜绒毡层发育基因MYB80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雄性不育系的利用是实现大白菜[Brassica rapa L. ssp. pekinensis(Lour.)Hanelt]杂种优势的理想途径。隐性核基因雄性不育系10L03A不育性稳定,雄蕊败育,雌蕊正常,是优良的雄性不育材料。该材料败育发生在四分体时期,花药绒毡层细胞提前降解,四分体不能及时释放单核小孢子,花粉败育。MYB80基因通过调控绒毡层发育和胼胝质降解来调节花药发育,是调控雄性不育的重要转录因子。本研究中对大白菜MYB80基因进行克隆和表达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揭示该雄性不育材料的败育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以稳定遗传的大白菜隐性核不育近等基因系10L03不同育性(可育10L03B、不育10L03A),不同发育时期(减数分裂期、四分体期、单核早期、单核晚期、双核期、成熟期)的花蕾为试材,采用同源克隆技术克隆MYB80,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基因性质、结构,采用Real time PCR分析不同育性、不同发育时期花粉该基因的表达谱。结果表明,大白菜MYB80的CDS序列全长1 474 bp,开放阅读框963 bp,编码320个氨基酸,含MYB转录因子家族MYB-DNA结合保守域;预测其编码蛋白质化学式为C1563H2441N475O474S16,相对分子量35982.51,理论等电点7.132,不稳定指数32.22,属于稳定蛋白,脂肪指数为69.22;该基因编码蛋白总平均疏水指数(GRAVY)–0.728,属于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无跨膜区域;二级结构预测显示,该基因编码蛋白包含38.44%α螺旋结构,10.31%β折叠结构,38.12%随机卷曲和13.12%的延长链。多重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MYB80高度保守,与拟南芥的相似性高达90%。qRT-PCR结果表明,MYB80仅在不育花蕾10L03A中特异性表达,表现为减数分裂时期微表达,四分体时期表达量猛然提升,随后骤然下降,单核早期与单核晚期表达量相当,双核期和成熟期时无表达。MYB80在拟南芥中可通过调控绒毡层发育和胼胝质降解来调节花药发育。本研究中的大白菜核不育材料花药败育发生在四分体时期,且花药绒毡层细胞提前降解,而此时MYB80高度表达,说明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与该基因有关,MYB80基因调控花药绒毡层细胞提前降解,导致小孢子进一步发育受阻,进而完全败育。(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郑庆伟[2](2019)在《中国水稻研究所揭示水稻绒毡层发育和花粉外壁形成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分子育种课题组在《Plant Molecular Bio logy》期刊上在线发表了题为"OsMS1 functions as a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to regulate programmed tape tum development and pollen exine formation in ric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水稻PHD转录因子OsMS1调控绒毡层发育和花粉外壁形成的分子机制。(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04期)
任小龙[3](2018)在《雄全异株植物瘿椒树花药绒毡层发育及其基因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雄全异株是被子植物中最为稀有的一类繁育系统。最近,人工授粉实验及父本分析结果均证明瘿椒树Tapiscia sinensis(瘿椒树科)为功能性的雄全异株。其种群中既存在雄性个体又存在两性个体,并且两性个体自交可育,但是两性花粉活力远远低于雄性。组织化学染色及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和雄花相比,两性花糖类物质转运和代谢异常。花药发育的液泡化小孢子(VM)阶段,两性花药中的多糖类物质大量积累在药隔组织中,不能正常转运进花药室供花粉发育使用。绒毡层作为花粉发育所需营养物质转运及合成的关键部位,和雄性相比,其在两性花中的发育过程是否正常?此外,两性绒毡层发育核心基因的表达是否正常?这些基因之间的互作,调控关系是怎么样的?与模式植物拟南芥有哪些异同?为了探明这些问题,我们对瘿椒树雄性及两性花药绒毡层及小孢子的发育过程进行了对比观察,分析了绒毡层发育核心基因的表达情况,此外,对这些基因的互作及调控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半薄切片对雄性及两性花药发育过程对比,结果表明,当早期小孢子从胼胝质壁游离出来之后,两性花绒毡层细胞质逐渐变得浓密,小孢子细胞质逐渐收缩,花粉壁出现缺陷。(2)超微结构观察发现,与雄花相比,两性花绒毡层细胞物质合成和分泌功能受到阻滞,PCD过程出现延迟,同时,花粉外壁外层的顶盖结构粘连在一起,花粉外壁内层出现缺陷,而花粉内壁自始至终都没有形成。(3)qRT-PCR结果表明,TsDYT1不在营养器官及果实中表达,只在花中表达,并且,在四分体(Tds)和早期小孢子(YM)阶段,其在两性花中的表达量显着低于雄花;原位杂交结果表明,TsDYT1在绒毡层和小孢子中强烈表达;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表明TsDYT1蛋白主要在细胞核中表达。(4)与雄花相比,绒毡层发育核心转录因子TsTDF1,TsAMS和TsMS1在两性花中也异常表达。(5)成功克隆到TsDYT1,TsTDF1,TsAMS和TsMS1的基因及启动子序列。基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TsDYT1,TsTDF1,TsAMS和TsMS1分别包含的外显子个数为4,3,8,3,并且启动子区域均包含的E-box顺式作用元件;瘿椒树,拟南芥,水稻这叁个物种中的序列比较结果表明,这四个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均与他们在拟南芥中对应的直系同源基因有着最高的相似性;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这四个基因均与拟南芥中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与水稻最远。(6)酵母双杂交(Y2H)结果表明,TsDYT1不能与TsTDF1互作,但是可以与TsAMS互作;酵母单杂交分析结果表明,TsDYT1可以结合TsTDF1的启动子序列,并且结合位点位于其起始密码子ATG上游的616至720 bp 区域;但是,TsDYT1与TsAMS的启动子(起始密码子上游787 bp)及TsMS1的启动子(起始密码子上游1176 bp区域)不存在互作。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我们认为瘿椒树两性花药绒毡层的异常发育,引起了其花粉壁的缺陷,导致了两性较低的花粉活力,最终促进了瘿椒树雄全异株种群的维持。而两性绒毡层异常发育与绒毡层发育核心基因TsDYT1,TsTDF1,TsAMS和TsMS1的异常表达有关。此外,瘿椒树绒毡层发育调控通路与模式植物拟南芥即存在保守性,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3-01)
高嵩,吕庆雪,何欢,张建新,张志军[4](2018)在《玉米中绒毡层发育调控基因ZmUdt1克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玉米中绒毡层发育调控基因Udt1的功能与作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利用Udt1基因培育雄性不育的玉米新品种,来提高杂交种纯度和种质质量并缩短育种年限。该试验采用已知的水稻OsUdt1基因(AY953870.1)为参考序列,使用同源克隆的方式在玉米基因组中得到同源性最高的基因BT068494.1(GenBank),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该基因的各级结构以及生物学功能等,同时使用MEGA 7.0程序软件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ZmUdt1基因位于玉米的第2条染色体上,ZmUdt1蛋白由219个氨基酸构成,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为24.48 ku,等电点为5.35,属于亲水蛋白;主要由α-螺旋与无规则卷曲构成二级结构,其叁级结构与水稻OsUdt1蛋白的叁级结构基本一致,属于HLH超级家族,没有信号肽以及跨膜结构;亚细胞定位预测该蛋白位于细胞核中的可能性较大;通过预测,该蛋白具有翻译、复制与转录、转录调控信号转导等功能,具有17个磷酸化修饰位点,而是否具有其他功能尚没有确定。系统进化树表明,玉米与水稻、高粱等物种遗传距离最近,且与拟南芥的DYT1蛋白也有一定的遗传相关性。通过预测和比较,ZmUdt1和OsUdt1蛋白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极高的相似性。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ZmUdt1蛋白的功能与作用,以及创新玉米的雄性不育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宋莉萍[5](2016)在《半胱氨酸蛋白酶参与油菜绒毡层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来源之一,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其产量和品质的有效策略,而雄性不育已经成为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在甘蓝型油菜近等基因系7365AB(Bnams3ms3ms4bms4b/Bna Ms3ms3ms4bms4b)中,不育材料7365A和可育材料7365B的差异仅在Bn Ms3位点上,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在Bnms3突变体(7365A)中,一些与绒毡层降解相关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的表达受到影响。绒毡层细胞的降解被认为是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的过程,而papain类半胱氨酸蛋白酶在绒毡层细胞的适时降解过程中起到关键控制作用。本研究中,我们以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为突破口,解析在甘蓝型油菜中绒毡层细胞降解的分子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获得4个在材料7365AB中具有差异表达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在拟南芥中,有31个papain类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我们利用RT-PCR的方法分析与拟南芥同源的31个甘蓝型油菜基因在材料7365AB中的表达情况,根据其表达模式的不同可将它们分为以下叁类:a.27个基因在不育材料7365A和可育材料7365B中均有表达;b.2个基因(Bn CP21和Bna CP13)在不育材料7365A中表达,而在可育材料7365B中不表达;c.2个基因(Bn CP1和Bn CP20)在不育材料7365A中不表达,而在可育材料7365B中表达。2.提前表达拟南芥基因CP20和CP13表现雄性不育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油菜同属于十字花科,而且前人研究表明其同源基因的功能相似,由于一个拟南芥基因对应的甘蓝型油菜基因存在多个拷贝,因此我们先研究这4个有差异表达对应的拟南芥同源基因的功能。首先我们分别考查了拟南芥突变体cp1、cp13、cp20和cp21的花药发育情况。与野生型相比,无论是营养生长还是生殖生长,其突变体都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为进一步分析这4个基因在花药发育中的功能,利用双35S作为启动子构建过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结果显示其转化株也没有不育表型出现;由于绒毡层PCD从四分体开始,而RT-PCR的结果表明这4个基因都是在花药发育中后期才开始表达的,所以用一个从花粉母细胞时期开始表达的绒毡层特异启动子A9来启动它们的表达。结果证实在A9启动子的驱动下,其中CP13和CP20的转化株表现为雄性不育,因此,本研究对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的功能探索主要集中在Bn CP13和Bn CP20这两个基因上。3.Bna C.CP20.1和Bna C.CP13.4基因的功能分析分别从不育材料7365A和可育材料7365B的花蕾中分离得到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Bna C.CP13.4和Bna C.CP20.1,对其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它们都含有典型的papain类半胱氨酸蛋白酶保守结构域:EX3RX3FX2NX3IX3N、GCNGG motif、Gln残基和叁联体(Cys-His-Asn)。对这两个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Bna C.CP20.1仅在可育材料花药发育的单核期至花粉发育成熟期的绒毡层及小孢子中表达,而Bna C.CP13.4仅在不育材料花药发育的小孢子释放期到小孢子成熟期的绒毡层中表达。同时,我们检验了Bna C.CP20.1和Bna C.CP13.4在其它材料中的表达,如甘蓝型油菜两型系S45AB、芥菜型油菜hau CMS和D.berthautii CMS,结果显示Bna C.CP20.1只在可育材料花药发育中后期表达,而Bna C.CP13.4只在不育材料花药发育中后期表达,与在7365AB中的表达模式是一致的。绒毡层特异启动子Bn A9启动Bna C.CP20.1和Bna C.CP13.4的表达,其转化株细胞学分析表明在四分体时期,不育材料绒毡层发育异常,大部分小孢子不能从四分体中释放,最后绒毡层和小孢子一起降解导致雄性不育。随后的苯胺蓝染色证实小孢子不能正常分离的原因是由于四分体周围的胼胝质不能被及时地降解。透射电镜观察发现不育植株的外壁顶盖结构缺失,花粉外壁发育异常;TUNEL实验证实绒毡层PCD提前发生。这些结果表明,转化不育株的败育发生在四分体时期,由于绒毡层的提前降解,其分泌功能发生紊乱,不能及时地为小孢子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从而导致不育。因此,在绒粘层的降解及花粉发育过程中,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的适时表达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12-01)
隋娟娟,曹兴,邓红祥,吴晨雨[6](2016)在《花药绒毡层发育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绒毡层是花药药室最内部的一层体细胞结构,在花粉的形成、发育和成熟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绒毡层的发育是一个短暂而复杂的过程,受到很多基因的精密调控.本文总结了调控绒毡层发育的关键转录因子及其主要调控网络,并对关键转录因子在绒毡层发育过程中发挥的调控作用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刘伟华,邱博,罗红兵[7](2015)在《花药绒毡层发育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相关基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雄性不育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利用杂种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花药发育过程中,花粉囊壁发育和减数分裂与花粉的育性有重要关系。主要从绒毡层发育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两个方面对近些年来植物花药发育基因调控网络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了解和利用雄性不育性。(本文来源于《作物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蔡慈峰[8](2015)在《OsTDF1功能的研究揭示了水稻与拟南芥绒毡层发育过程中存在着保守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花药是植物的雄性生殖器官,是花粉发育的场所。对花药及花粉发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植物雄性不育是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因此对花药及花粉发育的深入研究又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花粉发育依赖于双倍体孢子体细胞层尤其是绒毡层的支持。在花药发育过程中,绒毡层为花粉的发育及花粉壁的正常形成提供了所需的物质和营养。在拟南芥中,一些关键的转录因子形成了一条信号通路(DYT1-TDF1-AMS-MS188-MS1)来调控绒毡层的发育和功能的发挥。其中TDF1是关键的调控因子,它具有R2R3结构域属于MYB家族,在绒毡层早期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本论文中,我们克隆了一个水稻中与其同源的基因,Os TDF1(Os3g18480)。水稻中Os TDF1与拟南芥TDF1的氨基酸序列具有42%的同源性,而在其N端R2R3结构域具有69%的同源性。通过RT-RCR及RNA原位杂交实验进行分析发现Os TDF1水稻绒毡层细胞中有特异表达。在拟南芥tdf1突变体中表达Os TDF1可以完全互补tdf1缺陷表型。同时,我们获得了水稻ostdf1突变体,该突变体表现出典型的花药绒毡层发育障碍进而导致雄性不育表型,主要表现为绒毡层异常膨大及空泡化,最后挤压小孢子导致花粉最终破裂,这一现象与拟南芥tdf1突变体表型是非常相似的。我们通过TUNEL实验证实了ostdf1绒毡层的确存在着凋亡缺陷。以上的结果揭示了Os TDF1在水稻绒毡层早期发育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Real-time PCR揭示了Os TDF1在绒毡层发育过程中的位于UDT1的下游及TDR,EAT1,Os MYB103和PTC1的上游,这暗示了在拟南芥及水稻的绒毡层发育过程中转录调控通路是相对保守的。(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1)
隋娟娟,何俊娜,宫本贺,吴健,僧珊珊[9](2014)在《转录因子LoMYB80在百合花药绒毡层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百合的花药硕大,花粉多,若不及时去雄,散落的花粉常污染花瓣和衣物,影响其观赏和应用价值。培育无花粉污染的百合新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中从百合花药中克隆基因LoMYB80,研究其在百合花药绒毡层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为通过分子育种手段培育花粉败育的百合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东方百合‘西伯利亚'(‘Siberia')为试验材料,用Trizol的方法从花药中提取总RNA,以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扩增得到百合LoMYB80的cNDA全长序列。通过基因枪轰击洋葱表皮进行亚细胞定位。用酵母单杂交验证LoMYB80的转录活性。以Tail-PCR的方法克隆LoMYB80的启动子序列,并用RT-PCR检测LoMYB80基因在百合植株不同组织部位中的时空表达。与已发表的其它植物的MYB80碱基序列进行同源比对,采用RACE的方法分别得到3′端和5′端序列,将序列拼接并进行校正,结果显示LoMYB80的CDs全长共909 bp,编码302个氨基酸。从基因组上校正基因LoMYB80。对不同物种的MYB80蛋白进行同源比对,结果显示:LoMYB80属于具有R2R3结构域的MYB家族蛋白,同时该蛋白含有MYB80特有的44个保守氨基酸序列功能域。利用ExPasy工具推测LoMYB80的分子量为33.79 kD,等电点为7.07。经Blast比对发现,该基因在核苷酸水平上与拟南芥AtMYB80基因的同源性达到50.89%。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LoMYB80与棉花的GhMYB80的遗传距离最近。亚细胞定位的结果显示LoMYB80定位在细胞核内。酵母单杂交的结果表明:LoMYB80具有转录激活活性,其转录激活域存在于靠近C端的70个氨基酸内,属于转录激活因子。利用RT-PCR检测LoMYB80基因在百合植株中的时空表达发现,在1~7 cm花蕾的不同发育阶段,以4 cm花蕾的花药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同一花蕾发育阶段的根、茎、叶、鳞茎、花药、花瓣、雄蕊和雌蕊不同组织器官中,仍是花药中表达量最高。利用Tail-PCR的方法克隆得到LoMYB80 ATG之前989 bp的启动子序列。将该启动子连接GUS基因转化拟南芥,染色结果显示LoMYB80主要在6~10发育阶段的花药中表达,该阶段相当于百合小孢子由四分体释放形成独立花粉粒的关键发育时期。根据以上结果推测LoMYB80在百合花药绒毡层发育、花粉形成过程中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23)
顾敬楠[10](2014)在《拟南芥绒毡层发育重要转录因子DYT1转录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花药足植物的雄性生殖器官,是花粉发育的场所。对花药及花粉发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植物雄性不育是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因此对花药及花粉发育的深入研究又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花粉发育依赖于双倍体孢子体细胞层尤其是绒毡层的支持。绒毡层由花药次级壁细胞分化而成,包围着小孢子,在小孢子释放,营养供给和花粉壁的形成等过程中至关重要。绒毡层的正常发育需要一些关键基因在时空上复杂而有序的调控。目前,在拟南芥中,已经有多个基因被报道形成了一条遗传通路来调控绒毡层发育。这些基因的突变都会导致绒毡层发育与功能障碍,从而使花粉败育不能产生,使植物雄性不育。DYT1编码—个bHLH家族的转录因子,是绒毡层早期发育的一个重要基因。在办?/突变体中,绒毡层细胞在命运决定后,出现严重空泡化现象,丧失了生物学功能。虽然众多基因在办?/突变体中表达量严重下调,但是,DYT1与下游基因的调控关系尚不明确。本论文中,我们1)构建了DYT1融合荧光蛋白的互补标签植株,对其在翻译水平上的表达进行了分析,发现DYT1蛋白在花药发育第5期开始至减数分裂时期,特异性地积累于绒毡层中,这与其转录水平并不是完全一致;2)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验证了DYT1对其下游的另一个绒毡层重要转录因子TDF1的直接调控关系;3)通过转基因rescue的方法,将77)F7置于D777启动子后,转入办//突变体中使其表达,发现在rescue植株中,处于DYT1下游的转录因子以及孢粉素合成相关基因能够恢复表达,组织化学染色表明rescue植株绒毡层中的孢粉素前体物质的合成也得以恢复。这些结果表明在花药发育中,DYT1可能通过TDF1执行其部分的生物学功能。然而,在erscue植株中,其绒毡层发育依然异常,暗示DYT1可能同时调控着其他影响着绒毡层发育的重要基因。(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4-04-01)
绒毡层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分子育种课题组在《Plant Molecular Bio logy》期刊上在线发表了题为"OsMS1 functions as a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to regulate programmed tape tum development and pollen exine formation in ric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水稻PHD转录因子OsMS1调控绒毡层发育和花粉外壁形成的分子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绒毡层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1].侯凌云,刘小倩,韩雪雨,张入,岳艳玲.调控大白菜绒毡层发育基因MYB80的克隆及表达分析[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2].郑庆伟.中国水稻研究所揭示水稻绒毡层发育和花粉外壁形成的分子机制[J].农药市场信息.2019
[3].任小龙.雄全异株植物瘿椒树花药绒毡层发育及其基因调控研究[D].西北大学.2018
[4].高嵩,吕庆雪,何欢,张建新,张志军.玉米中绒毡层发育调控基因ZmUdt1克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8
[5].宋莉萍.半胱氨酸蛋白酶参与油菜绒毡层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6].隋娟娟,曹兴,邓红祥,吴晨雨.花药绒毡层发育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7].刘伟华,邱博,罗红兵.花药绒毡层发育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15
[8].蔡慈峰.OsTDF1功能的研究揭示了水稻与拟南芥绒毡层发育过程中存在着保守的机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9].隋娟娟,何俊娜,宫本贺,吴健,僧珊珊.转录因子LoMYB80在百合花药绒毡层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初探[C].中国园艺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4
[10].顾敬楠.拟南芥绒毡层发育重要转录因子DYT1转录调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