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类纤毛虫论文-唐发辉,赵元着

游走类纤毛虫论文-唐发辉,赵元着

导读:本文包含了游走类纤毛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系统发生,18S,rDNA,车轮虫属,小车轮虫属

游走类纤毛虫论文文献综述

唐发辉,赵元着[1](2016)在《基于18S rDNA遗传距离与GC含量对游走类纤毛虫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游走类纤毛虫的系统发生,对寄生于淡水鱼类的车轮虫科中的6种车轮虫进行了18S rDNA的测序并获得了9个序列。采用了最大似然法(ML)与贝叶斯法(BI)对GenBank中所有游走类纤毛虫的18S rDNA序列进行了系统树的构建,并首次将SPSS与18S rDNA遗传距离结合分析了游走类纤毛虫的系统发生。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车轮虫属(Trichodina)的非单系发生与小车轮虫属(Trichodinella)的有效性。此外,研究结合18S rDNA的GC含量与遗传距离分析提出了游走类纤毛虫科属及种间新的鉴定依据:18S rDNA的GC含量可用于游走类纤毛虫的科属区分,且与游走类纤毛虫的分化密切相关;18S rDNA的遗传距离在游走类纤毛虫的不同阶元中具有一定的阈值范围,即通常种内遗传距离阈值范围为0.000—4).005,属种间阈值范围为0.005—0.150,当遗传距离大于0.150时,则达到了科间水平。(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刘春宁[2](2010)在《15种游走类缘毛目纤毛虫(纤毛门,寡膜网,缘毛目)的形态分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涉及我国国内部分地区10种经济鱼类:鲶、光泽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大口鲶、河川沙塘醴、乌鳢、齐口裂腹鱼、斑点叉尾鮰、短盖巨脂鲤、蛇鮈的15种外寄生车轮虫的研究。此类寄生虫(车轮虫)隶属于纤毛门Cilophora Doflein, 1901、寡膜纲Oligohymenophora de Puytorac, 1974、缘毛目Peritrichida Stein, 1859、游走亚目Mobilina Kahl, 1933、车轮虫科Trichodinidae Claus, 1874中的四个属,即车轮虫属Trichodina Ehrenberg,1838 ,小车轮虫属Trichodinella (Rabbe, 1950) Sramek-Husek, 1953,叁分虫属Tripartiella Lom,1959和拟车轮虫属Paratrichodina Lom,1963。其中发现车轮虫属10种:蛙车轮虫Trichodina ranae、易变车轮虫Trichodina mutabilis、适度车轮虫Trichodina modesta、喙状车轮虫Trichodina rostrata、马氏车轮虫Trichodina matsu、黑色车轮虫Trichodina nigra、沙塘醴车轮虫Trichodina odontobutisi sp.nov、重寄生车轮虫Trichodina hyperparasitis、卡普太车轮虫Trichodina kaptaiensis、急尖车轮虫Trichodina acuta;小车轮虫属2种:周从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epizootica、纤细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subtilis;叁分虫属2种:直齿叁分虫Tripartiella orthodens、大型叁分虫Tripartiella macrosoma;拟车轮虫1种:圆形拟车轮Paratrichodina rotundiformis sp. nov。其中包括两个新种:沙塘醴车轮虫和圆形拟车轮虫,以及四种国内新纪录:蛙车轮虫、卡普太车轮虫、马氏车轮虫、直尺叁分虫;拟车轮虫属种类为我国内陆淡水水体首次发现;本研究还对马氏车轮虫的进行了种群间多样性的详细讨论。本工作采用Lom1960年所倡导的统一特定方法及由Van as &Basson1989年提出的齿体各鉴定特征的定位描述,根据活体观察、甲基绿-派洛宁活体染色及干银法等方法对所涉各种车轮虫的形态学特征:虫体外形、附着盘、齿体、辐线、中央颗粒、核器、口围绕度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车轮虫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而且危害较大。通常感染车轮虫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当病症明显已经失去最佳治疗时间,因此对病原进行早期正确的诊断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作为系统研究之一,旨在为国内鱼类寄生虫的研究增添新的内容,为水产养殖提供一份基础性的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0-03-01)

詹子锋[3](2009)在《寄生游走类纤毛虫的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游走类纤毛虫(mobilids)是一类常见寄生性缘毛类纤毛虫。基于口器结构特征,游走类纤毛虫作为一个目的系统地位隶属于缘毛亚纲中,而且被认为起源于缘毛亚纲另外一个目——固着目纤毛虫游泳体的假说也被广泛接受。但是,随着分子标记在系统发育学中的应用,缘毛亚纲的单系性受到了质疑。为了更好的探讨缘毛类纤毛虫之间的系统关系,本文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种技术手段,探究了游走类纤毛虫在寡膜纲中的系统分类地位,深究了其和固着类纤毛虫的系统关系,以及探讨了游走类纤毛虫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1.五种海洋动物外寄生游走类纤毛虫的分类学研究。游走类纤毛虫是一类主要寄生于海洋无脊椎动物(尤其是贝类)体表的缘毛类纤毛虫原生动物。本文通过活体观察和银染技术,对寄生于海生紫石房蛤Saxidomus purpurata鳃表的壶形虫Urceolaria patellae、长竹蛏Solen strictus鳃表的壶形虫Urceolaria korschelti、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were消化道的壶形虫Urceolaria urechi,寄生于龙介虫Serpula sp.鳃表的盘形虫Leiotrocha serpularum以及寄生于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鳃表的一种车轮虫Trichodina sinonovaculae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其中,前四种为国内新纪录种。2.游走类纤毛虫分子标记的系统发育学研究。为了更好的探讨缘毛类纤毛虫之间的系统关系,我们对隶属于游走目的Leiotrocha serpularum,Trichodinameretricis,T.pectenis,T.sinonovaculae,T.ruditapicis,Urceolaria urechi和U.korschelti的核糖体小亚基基因(SSU rRNA)进行测序和L.serpularum,U.urechi和U.korschelti的Alpha微管蛋白序列研究,通过贝叶斯法、最大似然法、最大简约法和邻接法重建了寡膜纲的系统发育树。在所有利用SSUrRNA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中,均都显示游走类纤毛虫并没有和固着类纤毛虫聚在一起,而是和咽膜亚纲纤毛虫亲缘关系较近;而固着类纤毛虫则和膜口亚纲纤毛虫形成稳定的姐妹枝。而在所有利用Alpha微管蛋白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游走类纤毛虫也没有和固着类纤毛虫聚在一起。以此为基础并结合形态学和发生学资料,将游走类纤毛虫从广义的缘毛类纤毛虫中划分出来,并将其提升为一个亚纲—游走亚纲Mobilia Kahl,1933。游走亚纲含一个游走目及其所包含的科属,而缘毛亚纲仅包含固着类种类。形态上,具有钙质齿体的附着盘结构是游走亚纲纤毛虫区分其它纤毛虫类群的重要特征,也是游走亚纲内的一个共源性状;游走类纤毛虫和固着类纤毛虫非常相似的口器结构,很可能是相似的生活方式和捕食策略导致的趋同进化的结果:都以水溶颗粒、细菌或藻类为食,相似的捕食方式能作为一种进化动力,而且它们的生活方式也相似,摄食时都是固着或附着的,这使得它们的口围区结构不断朝着相似的方向进化。(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9-04-01)

游走类纤毛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主要涉及我国国内部分地区10种经济鱼类:鲶、光泽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大口鲶、河川沙塘醴、乌鳢、齐口裂腹鱼、斑点叉尾鮰、短盖巨脂鲤、蛇鮈的15种外寄生车轮虫的研究。此类寄生虫(车轮虫)隶属于纤毛门Cilophora Doflein, 1901、寡膜纲Oligohymenophora de Puytorac, 1974、缘毛目Peritrichida Stein, 1859、游走亚目Mobilina Kahl, 1933、车轮虫科Trichodinidae Claus, 1874中的四个属,即车轮虫属Trichodina Ehrenberg,1838 ,小车轮虫属Trichodinella (Rabbe, 1950) Sramek-Husek, 1953,叁分虫属Tripartiella Lom,1959和拟车轮虫属Paratrichodina Lom,1963。其中发现车轮虫属10种:蛙车轮虫Trichodina ranae、易变车轮虫Trichodina mutabilis、适度车轮虫Trichodina modesta、喙状车轮虫Trichodina rostrata、马氏车轮虫Trichodina matsu、黑色车轮虫Trichodina nigra、沙塘醴车轮虫Trichodina odontobutisi sp.nov、重寄生车轮虫Trichodina hyperparasitis、卡普太车轮虫Trichodina kaptaiensis、急尖车轮虫Trichodina acuta;小车轮虫属2种:周从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epizootica、纤细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subtilis;叁分虫属2种:直齿叁分虫Tripartiella orthodens、大型叁分虫Tripartiella macrosoma;拟车轮虫1种:圆形拟车轮Paratrichodina rotundiformis sp. nov。其中包括两个新种:沙塘醴车轮虫和圆形拟车轮虫,以及四种国内新纪录:蛙车轮虫、卡普太车轮虫、马氏车轮虫、直尺叁分虫;拟车轮虫属种类为我国内陆淡水水体首次发现;本研究还对马氏车轮虫的进行了种群间多样性的详细讨论。本工作采用Lom1960年所倡导的统一特定方法及由Van as &Basson1989年提出的齿体各鉴定特征的定位描述,根据活体观察、甲基绿-派洛宁活体染色及干银法等方法对所涉各种车轮虫的形态学特征:虫体外形、附着盘、齿体、辐线、中央颗粒、核器、口围绕度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车轮虫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而且危害较大。通常感染车轮虫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当病症明显已经失去最佳治疗时间,因此对病原进行早期正确的诊断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作为系统研究之一,旨在为国内鱼类寄生虫的研究增添新的内容,为水产养殖提供一份基础性的参考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游走类纤毛虫论文参考文献

[1].唐发辉,赵元着.基于18SrDNA遗传距离与GC含量对游走类纤毛虫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英文)[J].水生生物学报.2016

[2].刘春宁.15种游走类缘毛目纤毛虫(纤毛门,寡膜网,缘毛目)的形态分类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

[3].詹子锋.寄生游走类纤毛虫的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标签:;  ;  ;  ;  ;  

游走类纤毛虫论文-唐发辉,赵元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