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苗期耐旱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非生物胁迫,品种鉴定,QTL
苗期耐旱性论文文献综述
芦楚涵[1](2019)在《黑龙江省水稻种质资源苗期耐旱性和耐冷性的鉴定及QTL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敏感作物。水稻的一生都会遭遇干旱胁迫和冷胁迫,从而导致最终产量的减低。这两种非生物胁迫在遗传上具有共性,因此研究水稻在不同非生物胁迫下的遗传理论对水稻抗性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研究首先对黑龙江省200份种质资源进行了苗期耐旱性和耐冷性的鉴定,筛选出抗性品种,以指导育种研究和栽培生产应用。同时以两个关联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利用两群体分别进行水稻苗期的耐冷性和耐旱性研究,通过考查两种胁迫因素下水稻的苗高、根数、根长及苗成活率,并对其进行QTL检测,以期找到控制水稻苗期耐冷和耐旱的主效位点。同时,通过数据库查找,收集水稻耐冷和耐旱相关的QTL,结合本研究定位到的位点,进行meta分析,在水稻基因组上挖掘具有多抗性的候选基因,为水稻非生物胁迫遗传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结果如下:1.通过对黑龙江省水稻新品系的耐旱和耐冷鉴定,对干旱胁迫来说,筛选出苗存活率大于80%的品种共5个,小于50%的品种66个;对冷胁迫来说,筛选出苗存活率大于80%的品种共32个,小于50%的品种14个。其中绥粳304、龙粳1624、龙稻115、松科粳1号、响稻12、龙粳65等品种兼具耐旱和耐冷性。研究最终将200份材料分为高抗、中抗和非抗叁种类型,挑选出典型的高抗品种19份,典型的中抗品种29份,典型的非抗品种19份。2.检测到水稻苗期耐冷性主效QTL为qSH7、qRL7-1和qSR7-1,其贡献率均超过20%;检测到和苗期耐旱性状相关的主效QTL为qSH4贡献率较高,其贡献率均超过10%。3.通过图谱整合分析,共获得7465个遗传标记,分布于12条染色体上,图谱共获得1238.58cM的遗传距离,平均标记距离为0.17cM,具备高密度遗传图谱的特点。4.耐旱性QTL进行元分析,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共检测到88个一致性QTL位点;M-DTQTL4-5与本研究检测到的主效QTL qSH4存在区间迭加,因此该一致性区间可作为我们新发现的和水稻耐旱相关的重要区间。5.耐冷性QTL进行元分析,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共检测到48个一致性QTL位点。qRL1和MCTQTL1-1位于同一物理区间,qSH7和MCTQTL7-3也位于同一物理区间,这两个区间可作为本研究发现的新的水稻耐冷候选区间。(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春兰,曹帅,满丽莉,向殿军,刘鹏[2](2019)在《PEG胁迫下两个大豆品种苗期的耐旱性与相关响应基因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耐旱大豆材料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和分子反应,以耐旱型大豆品种‘吉育88’和‘杂交豆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中度水分胁迫(10%PEG6000)下9个耐旱生理指标变化和4个干旱胁迫响应基因(BADH1,GmDREBa, GmDREBb和GmERF3)的表达情况,明确大豆中相关干旱响应基因的表达与耐旱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种大豆材料在干旱胁迫下主要以提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淀粉含量以及保持较高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来减少伤害。‘吉育88’和‘杂交豆5号’叶片中4个耐旱基因的表达模式基本一致,均为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杂交豆5号’BADH1基因在干旱胁迫9 h的相对表达量与CAT活性显着正相关;GmDREBa基因在干旱胁迫9 h的相对表达量与淀粉含量显着正相关;GmDREBb基因在干旱胁迫24 h的相对表达量与淀粉含量显着正相关;GmERF3基因在干旱胁迫24 h的相对表达量与脱落酸(ABA)含量显着正相关,而在干旱胁迫48 h的相对表达量与细胞分裂素(CTK)含量显着负相关。在考察大豆耐旱性时,这些基因的表达情况可以作为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8期)
孔宪旺,孙明茂[3](2019)在《水稻不同种质苗期耐旱性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国内外收集的20份优异水稻种质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对照和干旱胁迫处理下的水稻苗期苗总长、苗高、根长、茎叶鲜重、根鲜重、茎叶干重、根干重和根数共9个形态性状指标,运用差异显着性分析和相关分析分别探索处理间和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研究水稻苗期耐旱性有效鉴定指标和筛选苗期耐旱水稻种质。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处理与对照相比,越光、一味稻、JWR221和大珍稻等8份水稻种质不少于5个性状发生了改变(P<0.05);W0610、文长稻和秋田小町共3份种质4个性状发生了改变(P<0.05);黑糯1568、安多稻、龙锦1号和旱526等9份种质不少于5个性状未发生统计学意义上的改变。相关性分析共得到28个相关系数,其中在0.05水平上存在显着相关性的有9个,在0.01水平上存在显着相关性的有12个。因子分析提取了3个公因子,解释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8.157%。应用系统聚类方法将20份种质聚为3个组群,其中第Ⅱ组群属理想的苗期耐旱种质。根据公因子载荷矩阵耐旱性评价方法,20份水稻种质中龙锦1号、黑糯1568和淮稻9号苗期耐旱性强,其次是X2-5、旱526和安多稻,而大珍稻、一味稻和越光苗期耐旱性较弱。(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徐建伟,张小均,李志博,魏亦农[4](2019)在《幼苗期大田棉花耐旱性的叶绿素荧光和光合特性辅助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建立大田棉花耐旱性叶绿素荧光和光合特性的辅助鉴定方法,以北疆棉区2类不同耐旱基因型的4个棉花品种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棉花幼苗主要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对不同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轻度干旱胁迫时,棉花幼苗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光化学猝灭系数(q P)、中短期干旱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随胁迫时间的延长上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 N)随胁迫时间的延长下降,但只有胁迫5 d的F_v/F_m与15 d的G_s、胞间CO_2浓度(C_i)、T_r在不同基因型间有显着差异;中度胁迫时,4个品种的ΦPSII、P_n、G_s和T_r随胁迫时间的延长略呈上升趋势,胁迫10 d的G_s和15 d的G_s、C_i、T_r在不同基因型间显着差异;重度胁迫时,棉花幼苗F_v/F_m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轻微上升,而ΦPSII、q P、q N、P_n和G_s呈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C_i和T_r呈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且胁迫5 d的F_v/F_m,15 d的F_v/F_m、q N,10 d的G_s、C_i以及15 d的P_n、G_s、C_i、T_r均在不同基因型间有显着差异。从总体看,耐旱型棉苗的F_v/F_m高于干旱敏感型棉苗,耐旱棉苗的q N低于干旱敏感型棉苗,耐旱型棉苗的光合参数均低于干旱敏感型棉苗。建议苗期大田棉花耐旱性鉴定的叶绿素荧光辅助方法为:胁迫程度重度,处理时长15 d,参数为F_v/F_m和q N;光合特性辅助方法为:胁迫程度重度,处理时长15 d,参数为P_n、G_s、C_i、T_r。(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秀波[5](2018)在《干旱下氮素营养对不同穗型小麦苗期耐旱性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分短缺和土壤贫瘠是限制我国北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两个重要的环境因素,水分和养分既有各自的特殊作用,又互相作用,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以两种不同品系小麦(多穗型品种西农979和大穗型品种2036))作为研究材料,采用人工控制实验方法,分别从小麦根系活力、叶片光合、叶绿素荧光、活性氧代谢以及抗氧化物质代谢调控等方面,研究了不同水分和养分处理下两个小麦品种的生理响应及其调控机制,揭示了小麦幼苗耐旱性机理及氮素对缓解干旱的生理调控机制,可为小麦利用自身的营养遗传特征挖掘其吸收、利用氮素的生理潜力提供理论依据。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分与氮素存在着明显的互作效应,重度干旱胁迫和低氮处理都会降低小麦的生物量、根系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根系活力、氮含量和植株的氮素积累量,且低氮处理增加了根长和根冠比。相比于低氮和中氮处理,高氮处理下西农979的根系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系活力显着提高,且分别比大穗小麦2036提高了11%、14%和27%。西农979植株氮素积累量在中氮和高氮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但中氮处理下西农979的植株氮素积累量比大穗小麦2036提高了13%~62%。低氮处理下,小麦根冠比(R/S)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而略有增加,其中在高氮处理和中度干旱胁迫下根-冠比表现为最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根系的活跃吸收面积、根系活力与植株氮素积累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1),和根冠比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1)。在轻度干旱胁迫下,增加氮素供给能有效提高西农979的根系吸收面积和根系活力,但是过量的氮素供给不利于大穗小麦2036根系的生长,表明不同穗型小麦的根系活力和生长对不同水氮耦合的响应是不同的。通过适宜的水氮耦合调控,有利于良好小麦根系形态的构建与根系活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小麦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2)干旱胁迫显着降低了小麦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但提高了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此外,干旱胁迫同样导致了小麦叶片的光化学猝灭系数(QP)、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系统Ⅱ(ΦPSⅡ)的量子产量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的下降,但在氮素(N)的供给有效缓解了小麦因干旱胁迫导致的光合效率的下降。在干旱胁迫下,氮素供应的适度增加能够减轻光抑制作用从而提高小麦的光合效率,最终提高小麦的抗旱性;但过量的氮素供应对植物抗旱性的提高并没有显着性作用,甚至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低氮处理下,西农979比大穗小麦2036具有更强的抗旱性。(3)在同样的干旱胁迫条件下,耐旱性品种西农979具有较高的抗氧化和活性氧调控能力。随着氮素浓度的提高,小麦体内活性氧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干旱胁迫下大穗小麦2036根系中的活性氧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都高于西农979。此外,干旱胁迫下,氮素供应增加能够提高小麦植株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酚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以及抗氧化剂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尤其是在轻度干旱胁迫下,保护酶活性的显着升高有利于活性氧的清除。低氮处理下,西农979小麦的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大穗小麦2036,抗氧化剂GSH的含量也较高,表明在相同的干旱胁迫条件下,耐旱性品种西农979具有较高的抗氧化和活性氧调控能力,此外,西农979在低氮处理下适应性也比大穗小麦2036更强。在没有受到干旱胁迫时,适量的氮素供给增加可以提高叶片中抗氧化酶的活性;而在遭受干旱胁迫时,适量氮素供给的增加能够提高酶活性,表明适当的增加氮素供给可以缓解干旱胁迫,减轻自由基对细胞的伤害。(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8-06-01)
郭晋杰,陈景堂[6](2017)在《玉米自交系苗期耐旱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玉米自交系苗期耐旱性进行鉴定。[方法]利用浓度为15%的聚乙二醇高渗溶液浇灌模拟干旱胁迫环境。以43份玉米骨干自交系为试验材料,测定了9个与根系有关的形态学指标,通过差异显着性分析,进行了不同玉米自交系苗期耐旱性的鉴定。[结果]以鲜重根冠比、根系鲜重和根系干重这3项作为玉米苗期耐旱性鉴定指标,并利用耐旱系数将参试材料分成不同的耐旱等级,在3种鉴定指标下抗旱级别完全一致的材料有8份,其中丹599为极强抗旱类型,陕89为强抗旱类型,B97、DF32、A679和丹9046为中度抗旱类型,D20和苏75为极弱抗旱类型。[结论]该试验为苗期玉米耐旱种质筛选和改良提供了有效指导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35期)
王应党[7](2017)在《江淮大豆育种种质苗期、成株期耐旱性鉴定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Glycine max(L.)Merr.]起源于中国,是重要的植物蛋白质和食用油脂来源,作为油料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江淮地区是我国大豆重要产区,季节性干旱时常发生,发掘适合本地区种植的新材料及其耐旱基因十分必要。本研究选用210份江淮大豆育成新品种(系)及其部分亲本,于2015和2016两年进行旱棚盆栽试验,以苗期的地上部干重、株高、主根长、根干重4个性状的耐旱系数和成株期的地上部干重、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数、百粒重5个性状的耐旱系数为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值法和聚类分析分别对其苗期、成株期耐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筛选耐旱材料;进一步利用覆盖该群体的63513个SNP标记信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连锁不平衡估计和群体结构分析,通过TASSEL V 5.2软件中的混合线性模型(PCA+K)对江淮大豆育种群体苗期、成株期的相关性状最优线性无偏估计值(BLUP)及其耐旱系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江淮大豆育种种质苗期、成株期耐早性鉴定苗期试验:与正常供水相比,干旱胁迫下4个性状均显着降低,地上部干重、根干重、株高和主根长平均值分别减小54%、42%、39%和15%;方差分析显示各性状在水分处理间和材料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株高和根干重2个性状上基因型、水分处理和年份叁因子间一级互作效应均极显着。地上部干重与株高、根干重间以及主根长与根干重间的耐旱系数存在显着正相关,反映指标间有内在联系;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前3个相互独立的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83.61%,能较好地替代原有4个信息部分重迭的性状;进一步获得耐旱性综合评价D值,结合聚类分析将所有材料分为强耐旱、耐旱、中间耐旱、干旱敏感和干旱极敏感5类。共鉴定出强耐旱材料5份(包括IA2077(L160)、YC4H/NN88-31//NN73-935(L077)、蒙 8108(L001)、NN88-48/NN86-4(L078)和NN88-48/D76-1609(L079))和耐旱材料57份。来自淮南和淮北地区的强耐旱或耐旱材料分别为27份(占该地区83份材料的32.53%)和19份(占该地区76份材料的25.00%)。成株期试验:与正常供水相比,干旱胁迫下5个性状均显着降低,地上部干重、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平均值分别减小39%、22%、6%、45%和7%;方差分析显示各性状在基因型间、水分处理间和年份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各性状上基因型、水分处理和年份叁因子间一级和二级互作效应均极显着。地上部干重耐旱系数与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数、百粒重间耐旱系数存在显着正相关,反映了指标间存在内在联系;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前3个相互独立的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80.42%,能较好地替代原有5个信息部分重迭的性状;进一步获得耐旱性综合评价D值,结合聚类分析将所有材料划分为强耐旱型、耐旱型、中间耐旱型、干旱敏感型和干旱极敏感型5类。共鉴定出强耐旱材料(吉林31(L168)、汾豆51(L039))2份、耐旱材料27份。来自淮北和淮南地区的强耐旱或耐旱材料分别为14份(占该地区67份材料的20.89%)和7份(占该地区71份材料的9.86%)。2.SN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连锁不平衡估计及群体结构分析供试江淮大豆育种种质群体SNP主要等位基因的平均频率为0.788,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247,平均核苷酸多样性为0.301;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该群体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全基因组连锁不平衡平均的衰减距离在400Kb左右;按Neighbor-Joining聚类分析可将197份江淮大豆育种种质划分为叁类,分别为:亚群1(76份),多数材料主要是由亲本NN86-4衍生而来;亚群2(35份),多数材料主要是由亲本通州豆和六丰衍生的;亚群3(86份),多数材料主要是由亲本NN88-48衍生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与Neighbor-Joining聚类结果相似。3.江淮大豆育种种质苗期、成株期耐旱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苗期试验:在-log10 P≥4.0的显着水平下,在干旱胁迫和正常供水条件下以地上部干重、株高、主根长和根干重4个性状最优线性无偏估计值(BLUP)及其耐旱系数共关联到21个SNP位点(干旱:9个;正常供水:1个;耐旱系数:11个),其中Gm03_40054626位点位于前人报道的区段内;基于与耐旱性或耐旱代谢机理相关的功能注释结果,初步筛选出17个耐旱性候选基因,其中Glyma03g32500、Glyma03g32440和Glyma03g32290基因与株高关联,Glyma08g45560基因与主根长关联。成株期试验:在-log10P≥4.0的显着水平下,在干旱胁迫和正常供水条件下以地上部干重、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5个性状最优线性无偏估计值(BLUP)及其耐旱系数共关联到32个SNP位点(干旱:5个;正常供水:16个;耐旱系数:11个);筛选出57个耐旱性候选基因,其中与百粒重关联的耐旱候选基因较多。(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王喜慧,郑婷婷,王丕武[8](2016)在《吉林省玉米骨干自交系苗期耐旱性鉴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以78份吉林省玉米骨干自交系为试材,在温室条件下进行苗期干旱胁迫模拟,测定株高、茎粗、根鲜重、地上部分鲜重、根干重、地上部分干重等6项形态指标,估算各性状指标的耐旱系数,作为评价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参试玉米自交系苗期耐旱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组测定的形态指标数据与对照组相比均降低,变异幅度有明显差异。根鲜重耐旱系数、地上干重耐旱系数作为综合指标对玉米自交系苗期耐旱性评价的贡献率优于其他指标。聚类分析将参试玉米自交系划分出5个耐旱等级,郑58、S121、W9813、6F576为极强耐旱,丹598、8723、中128、骨马4404等18份玉米自交系为强耐旱,HCL645、四-4112、C8605-2、龙抗11等25份玉米自交系为中度耐旱。(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刘海刚,段元杰,杨玉皎,孟富宣,张林辉[9](2016)在《8个木薯品种苗期耐旱性初步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8个木薯品种作为研究对象,在极端干旱条件下种植于沙地,种植后每株浇水1L,以后不再浇水,也无降雨,60d调查成活率及苗高、须根数、须根长。试验结果表明:GR3和GR911种植后无死亡现象,其中,GR3根冠比最大,GR911与其他品种相比幼苗生长最快,且须根数量较多,说明GR3和GR911耐旱性最好;SC201与GR4成活率最低,分别为56.13%和74.90%,表型性状也无明显优势,说明耐旱性相对较差。(本文来源于《中国热带农业》期刊2016年04期)
姜瑶,汪宝卿,解备涛,张海燕,段文学[10](2016)在《烯效唑对不同耐旱性甘薯品种苗期根系抗氧化酶同工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耐旱性较强的JS21和耐旱性较差的JZS1为材料,采用水培和PEG-6000模拟田间梯度干旱胁迫的方法,研究了烯效唑对不同耐旱性甘薯品种苗期根系可溶性蛋白和抗氧化酶同工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供水条件下,烯效唑处理对两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明显影响,干旱条件下增加JZS1的可溶性蛋白含量,stripe2~stripe4明显变粗;降低JS21的可溶性蛋白含量,stripe3、stripe 4明显变细、变淡。正常供水条件下,烯效唑处理增加JS21的SOD2和SOD3、JZS1的CAT2和CAT3同工酶表达量,对JZS1的SOD同工酶表达量、两品种的POD同工酶表达量和JS21的CAT同工酶表达量均无明显影响。与正常供水条件相比,干旱处理增加JZS1的SOD1、SOD2、POD2和JS21的POD2、POD3的同工酶条带的表达量,降低JS21的SOD2同工酶表达量。干旱条件下,烯效唑处理增加JZS1中SOD1、SOD2、POD1、POD3、CAT2、CAT3同工酶条带的表达量。总之,与耐旱性较强的品种相比,干旱条件下烯效唑处理更能明显增强耐旱性较差的甘薯品种的抗氧化酶同工酶表达量。(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苗期耐旱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揭示耐旱大豆材料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和分子反应,以耐旱型大豆品种‘吉育88’和‘杂交豆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中度水分胁迫(10%PEG6000)下9个耐旱生理指标变化和4个干旱胁迫响应基因(BADH1,GmDREBa, GmDREBb和GmERF3)的表达情况,明确大豆中相关干旱响应基因的表达与耐旱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种大豆材料在干旱胁迫下主要以提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淀粉含量以及保持较高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来减少伤害。‘吉育88’和‘杂交豆5号’叶片中4个耐旱基因的表达模式基本一致,均为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杂交豆5号’BADH1基因在干旱胁迫9 h的相对表达量与CAT活性显着正相关;GmDREBa基因在干旱胁迫9 h的相对表达量与淀粉含量显着正相关;GmDREBb基因在干旱胁迫24 h的相对表达量与淀粉含量显着正相关;GmERF3基因在干旱胁迫24 h的相对表达量与脱落酸(ABA)含量显着正相关,而在干旱胁迫48 h的相对表达量与细胞分裂素(CTK)含量显着负相关。在考察大豆耐旱性时,这些基因的表达情况可以作为参考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苗期耐旱性论文参考文献
[1].芦楚涵.黑龙江省水稻种质资源苗期耐旱性和耐冷性的鉴定及QTL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9
[2].张春兰,曹帅,满丽莉,向殿军,刘鹏.PEG胁迫下两个大豆品种苗期的耐旱性与相关响应基因表达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9
[3].孔宪旺,孙明茂.水稻不同种质苗期耐旱性综合评价[J].江西农业学报.2019
[4].徐建伟,张小均,李志博,魏亦农.幼苗期大田棉花耐旱性的叶绿素荧光和光合特性辅助鉴定[J].江苏农业学报.2019
[5].王秀波.干旱下氮素营养对不同穗型小麦苗期耐旱性的影响机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8
[6].郭晋杰,陈景堂.玉米自交系苗期耐旱性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7
[7].王应党.江淮大豆育种种质苗期、成株期耐旱性鉴定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7
[8].王喜慧,郑婷婷,王丕武.吉林省玉米骨干自交系苗期耐旱性鉴评[J].玉米科学.2016
[9].刘海刚,段元杰,杨玉皎,孟富宣,张林辉.8个木薯品种苗期耐旱性初步评价[J].中国热带农业.2016
[10].姜瑶,汪宝卿,解备涛,张海燕,段文学.烯效唑对不同耐旱性甘薯品种苗期根系抗氧化酶同工酶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