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叙述聚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警察与赞美诗》,外聚焦,叙述聚焦,零聚焦
叙述聚焦论文文献综述
王希玲[1](2019)在《《警察与赞美诗》中灵活多变的叙述聚焦》一文中研究指出欧·亨利是美国着名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罗斯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叁大短篇小说巨匠"。他的小说构思独特、情节曲折、语言幽默,"欧·亨利式的结尾"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惊喜。聚焦模式在文本中的运用关系到作品的表达力度和构思艺术。本文着力分析《警察与赞美诗》中的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叁种聚焦模式转换运用,印证聚焦艺术对作品从不同的视角反映真实的客观世界和人物的主观意识时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唐山文学》期刊2019年02期)
苏超华[2](2019)在《《七碗茶诗》的叙述聚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七碗茶诗》是中国茶文化的经典,历来被人从艺术美学或文学的角度进行阐释。但是此诗全篇由收茶、采茶、制茶、煎茶、品茶、议茶等部分构成,具有典型的叙事特征。借助经典叙事学中的叙述聚焦理论对各个环节进行剖析,可以深度理解诗人深厚的友情和清高的风骨,诗人对于帝王的巧妙讽刺,对于佛家的"正""悟""美"以及道家的"自然""静""超脱"的追求,最后统一于儒家的"仁""和"。对于茶诗的叙事学解读有助于茶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本文来源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苏超华[3](2018)在《从叙述聚焦的角度探析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人文内涵——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Ⅰ》中“身边的英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属性,教材内容应体现这一双重性。本文借助叙述聚焦理论的基本观点对《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I(第叁版)》第四单元课文的两个版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改编版对原版聚焦模式的具体形式做了多处调整,引入了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突出了不同聚焦者的眼界和思想特征。叙述聚焦理论有助于读者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8年33期)
谢春月[4](2018)在《叙述聚焦理论下的《阿姆斯特丹》主角悲剧命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伊恩·麦克尤恩(Ian Mc Ewan)是英国当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第一本小说就因其恐怖特色广受关注,批评家将他的作品分为叁个时期:“恐怖伊恩”时期、“理念伊恩”时期和“成熟伊恩”时期。作为其成熟时期的开篇之作,《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没有了可怖阴暗的谋杀情节,却多了几分对人性的探索和戏谑。小说从多种视角展现了两位主人公的经历,暗含其悲剧性结局的成因。以往研究有从叙述手法分析者,但聚焦手法的运用及其对小说人物表现之间的重要联系目前还未得到足够关注。本论文旨在应用米克·巴尔的聚焦理论对该小说主人公克利夫·林雷(Clive Linley)与弗农·哈利戴(Vernon Halliday)二人命运进行分析,从二人职业生涯、他们之间似是而非的朋友关系以及他们面对死亡的矛盾情形展开,结合二者与全篇最重要的女性角色莫莉·莱恩(Molly Lane)的微妙而复杂的心理关系,探索小说的聚焦手法,分析小时候展现的人物形象和该作品叙述方式所含的弦外之音。本论文共包含五个部分:引言、第一章、第二章、第叁章和结语。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作者和小说《阿姆斯特丹》的国内外研究,再对叙述聚焦的理论发展和重要理论内容进行梳理。最后介绍论文结构。第一章分析了两位主角的职业生涯发展在人物内聚焦手法下所呈现的效果。叙述者通过对可感知聚焦对象与不可感知聚焦对象的技巧性区分和结合应用,生动刻画了人物心理活动,表现其内心深处的焦虑。音乐家克利夫对“下滑音符”的敏感性映射了他潜意识中对声名落败的隐约的不安。而“不存在感”则反映了弗农这位大主编对自己实权流失、地位不保的忧虑。第二章讲述对他们的命运发展影响至关重要的另一个方面,即二人之间的关系发展。从对二人关系的分析得知,内外聚焦下所呈现的情形不能辙合。在内聚焦下,两位主角安乐死契约的达成,和尔后敌意的加深或缓和都基于他们的好友关系而发生和发展。在此过程中,叙述者对他们的“朋友”身份的否认态度逐渐明显。在外聚焦者聚焦下,克利夫和弗农之间总存在着微妙的尴尬气氛,有意的靠近总会造成令人不舒服的亲密感。第叁章对两位主角面对死亡的矛盾情形的分析揭示了他们受欲望所控,死亡在所难免的悲剧性特点。面对死亡的威胁,克利夫和弗农处境和选择显得十分矛盾。他们极力想通过掌握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但二人的契约却是在将自己的生命置交予他人之手。因此他们职场失意,最后互相害死对方的结局便显得十分滑稽,体现了强烈的讽刺性。同时,莫莉的死亡成为了二人此后命运的序曲和终曲,死亡的不祥之音贯穿小说故事情节。这使得二人命运的发展趋势更为明显。结语部分总结了小说聚焦手法运用对故事发展的推动,以及对人物形象俱讽刺性与悲剧性的刻画作用。作者麦克尤恩从内、外聚焦表现了两位主角的悲剧发生的过程,暗示其结局乃是二人的性格所致,同时也表现出他对于人性的思考。通过内聚焦下人物聚焦者自我意识的流露和对被聚焦对象的滤镜式观察,小说呈现了丰满的人物性格,也解释了人物命运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同时,该小说的聚焦方式表现出叙述者对人物略带讥讽的观察和语言模仿,这使得人物行为和心理活动显出滑稽的色彩。在外聚焦下,小说表现出一股隐形的力量将二人拉向命运的深渊。两种角度的结合使得人物显得既可笑可鄙又可悲可怜。(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7)
刘莹莹[5](2018)在《小说《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叙述聚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艾哈迈德·萨达维是伊拉克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杰出的青年小说作家,他亲身经历了伊拉克战争并以此为素材创造了一批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小说《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于2014年获得阿拉伯小说国际奖(阿拉伯布克奖),小说讲述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城巴塔文区的一位拾荒者,在一次爆炸事件后,开始从城市各个爆炸角落收集人体残骸,拼凑成了一具完整的尸体。之后,一个无处可去的游魂进入尸体,使其复活并拥有不死的能力,随之这个不死的怪物开始为组成自己身体器官的人们复仇。在小说《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中,艾哈迈德·萨达维使用了不同的叙述聚焦,并通过不同的聚焦方式表达作品主题思想。本文以叙事学中叙事视角理论为基础,分别从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叁个角度对小说进行叙述聚焦分析,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四个部分。论文的绪论部分简述对作家、作品和理论的研究概况,阐述研究意义。正文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分析小说《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中的零聚焦叙述特点及其效果;第二章分析小说中的内聚焦叙述特点以及对内聚焦视角下的固定式内聚焦、不定式内聚焦和多重式内聚焦叁种内聚焦方式的效果进行分析;第叁章分析小说中的外聚焦叙述特点及其效果;第四章分析小说聚焦模式与作品主题构建的关系以及作者要传达给读者的中心思想。本论文通过对《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的叙述聚焦的解读,力图从新的角度挖掘艾哈迈德·萨达维对伊拉克社会现状的思考、对人道主义思想的宣扬,希望由此能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8-03-01)
张祖立,盛艳[6](2017)在《叙述聚焦的魅力——谈津子围小说《长大一相逢》》一文中研究指出津子围是位文体意识很强的小说家。他的不少作品都有着叙事学上的分析意义。这篇《长大一相逢》的内蕴应该不太难理解,"题记"中的那句"我们这一代人不是独生子女,为什么亲戚都消失了?"似乎也已说明了一切。古老的家族体系有温情的一面,兄弟姊妹们相互扶持、相互帮忙,在茫茫尘世中,使得血缘关系比其他关系更有温度。但不经意间,社会变了,人心变了,亲戚之间走动少了,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成为了常态,或(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7年21期)
李碧芳,杨萍[7](2017)在《论科马克·麦卡锡小说《沙崔》中的叙述聚焦》一文中研究指出《沙崔》是美国当代着名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也是作家最后一部南方题材小说,带有鲜明的自传色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运用叙述聚焦理论对这部小说进行相关的文本分析后可以发现,麦卡锡在这部小说中同时采用了外聚焦、内聚焦和零聚焦叁种叙述聚焦方式。外聚焦叙述给小说阅读带来阐释的趣味,能够带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内聚焦帮助读者把握到主人公语言与行动之外更加隐秘的内心精神活动;零聚焦则通过全景式描绘给读者提供解读文本意蕴的丰富信息。叁种叙述聚焦的交叉,是麦卡锡在《沙崔》这部作家生涯的承上启下之作中取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最大奥秘所在。(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张赫[8](2016)在《叙述聚焦理论视域下的《狗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МихаилАфанасьевичБулгаков)是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坎坷,作品多次被当局封杀,但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哲理和俄罗斯民族精神令人惊叹,《狗心》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小说通过讲述一个“狗变人”的荒诞故事,揭露当时苏联社会的弊端和各种道德问题,表达了作家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在《狗心》中,布尔加科夫使用了不同的叙述聚焦,并通过聚焦变化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段来表达主题思想,本论文重点论述《狗心》中的叙述聚焦变化以及各种变化带来的表达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作家所要展现的中心思想。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布尔加科夫的生平和作品,以及小说《狗心》的创作背景,阐述国内外有关布尔加科夫以及《狗心》的研究状况。第一章主要论述热奈特的叙述聚焦理论,为下文的文本分析做理论基础。第二章运用叙述聚焦理论详细分析《狗心》各个部分的叙述聚焦形式,并解释其在文中的作用。第叁章主要阐述通过聚焦的变化,布尔加科夫要传达给读者的中心思想,即对传统价值观和人道主义情怀的维护。本论文通过对《狗心》的叙述聚焦变化的解读,力图从新的角度挖掘布尔加科夫对历史使命、人类道德等主题的思考,并希望由此能给人以启迪,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张玉[9](2015)在《鲁迅《社戏》叙述聚焦》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奈特曾在他的作品《叙事话语》中说过:"混淆了起始点确定叙述透视的人物是谁,与叙述者是谁这一完全不同的问题,或者,更简单地说,就是混淆了谁看与谁说的问题。"[1]鲁迅的小说一直为现代小说的楷模,我们就用叙事学中的叙述聚焦来进一步解读鲁迅小说《社戏》的精神内涵。首先我们先解决小说中的"谁说"和"谁看"的问题。《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鲁迅曾在(本文来源于《小品文选刊》期刊2015年09期)
冉飞[10](2015)在《《我逝去的弟弟来到了美国》中的叙述聚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拟分析《我逝去的弟弟来到了美国》中的叙述聚焦的运用及转换,以展现其聚焦规律以及叙述聚焦与文章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来源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叙述聚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七碗茶诗》是中国茶文化的经典,历来被人从艺术美学或文学的角度进行阐释。但是此诗全篇由收茶、采茶、制茶、煎茶、品茶、议茶等部分构成,具有典型的叙事特征。借助经典叙事学中的叙述聚焦理论对各个环节进行剖析,可以深度理解诗人深厚的友情和清高的风骨,诗人对于帝王的巧妙讽刺,对于佛家的"正""悟""美"以及道家的"自然""静""超脱"的追求,最后统一于儒家的"仁""和"。对于茶诗的叙事学解读有助于茶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叙述聚焦论文参考文献
[1].王希玲.《警察与赞美诗》中灵活多变的叙述聚焦[J].唐山文学.2019
[2].苏超华.《七碗茶诗》的叙述聚焦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
[3].苏超华.从叙述聚焦的角度探析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人文内涵——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Ⅰ》中“身边的英雄”为例[J].文教资料.2018
[4].谢春月.叙述聚焦理论下的《阿姆斯特丹》主角悲剧命运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8
[5].刘莹莹.小说《巴格达的弗兰肯斯坦》叙述聚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
[6].张祖立,盛艳.叙述聚焦的魅力——谈津子围小说《长大一相逢》[J].芒种.2017
[7].李碧芳,杨萍.论科马克·麦卡锡小说《沙崔》中的叙述聚焦[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8].张赫.叙述聚焦理论视域下的《狗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9].张玉.鲁迅《社戏》叙述聚焦[J].小品文选刊.2015
[10].冉飞.《我逝去的弟弟来到了美国》中的叙述聚焦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