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贞德形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贞德,形象学,异国形象,社会集体想象
贞德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郭梦莹[1](2018)在《美的蜕变—莎士比亚、马克·吐温和萧伯纳笔下的贞德形象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贞德作为法国的民族英雄,一直是欧洲众多文史学家兴趣的焦点和表现的对象。本文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视域,着重分析英语文学中关于贞德的叁部经典,即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马克·吐温的《圣女贞德传》,及萧伯纳的《圣女贞德》。根据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异国形象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也不是对历史的再现,而是创作主体的主观建构,是社会集体的想象物,是主体与“他者”的互动。本文通过分析叁部作品中所呈现的贞德形象,意在揭示创作主体如何创造性地建构一个异国的历史形象,进而阐述贞德形象美的价值所在,即它既含有对经典的继承与超越所展示的动态美,又具有吸收社会集体想象和个人价值观的包容美。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简要介绍贞德的历史背景,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概述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基本理论,并说明论文的写作意义。第二部分呈现叁个文本中贞德的不同形象,即莎士比亚笔下魔法缠身的无耻荡妇,马克·吐温心中完美无暇的圣洁女神,萧伯纳剧中的人间圣女。第叁部分着重分析叁个作家如何消解、创造和建构贞德之美,说明作家不以还原历史为己任,而以创造和超越为宗旨。第四部分重点探讨建构异国形象背后的原因:莎翁笔下的贞德被意识形态化,反映了伊丽莎白时期英国社会的民族主义情绪和莎翁的女性偏见;马克·吐温和萧伯纳虽然都出于对自己所处的现实不满而将贞德形象乌托邦化,但他们情感诉求也截然不同,前者受怀旧之情和回归自然的心态驱使,后者则怀着对新时代和未来的期盼。第五部分在总结前文观点的基础上,阐明贞德形象经历了从魔女到女神到新女性这样一个不断美化的过程。随着时空的更替与对经典的扬弃,社会集体想象物也随之不断更新,文化包容和女性意识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贞德形象亦愈加符合现代审美。(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8-05-01)
秦嘉萱[2](2017)在《析《奥尔良的姑娘》中贞德形象的独特矛盾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章分别选取了席勒在创作《奥尔良的姑娘》之前的叁部关于圣女贞德作品:维庸的《历代淑女歌》、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伏尔泰的《奥尔良的少女》作为论述对象,主要从其所塑造的贞德形象特征倾向、作品背后的创作意义及文本的信息传递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梳理,将其作为15世纪至18世纪之间关于贞德形象的文学作品的主要代表,分析各自创作背后主客观因素的相互影响以及各自的突破性成就。在第一章的最后一部分,论者在分析和总结叁部作品的成就的基础上,引出前人描绘贞德形象时所具有的片面化、介质化、表面化的局限性共同点以及贞德形象本身所潜在的巨大话语空间。第二章主要介绍和论述了席勒于1802年创作《奥尔良的姑娘》中贞德形象的突出进步性,分析其在身份归属、情感倾向以及思想行为等方面所呈现的立体性、矛盾性特质,同时,论者分析了这些特质在促成人物形象饱满化和生动性的同时如何加深文本思想的深刻性和共鸣体验感。第叁章分析席勒人生经历、时代背景、哲学观念等因素对席勒的深刻影响以及席勒思想深处所隐含的矛盾化、对立性特质,论述席勒如何在矛盾与冲突中不断探索追寻以及能够创作出如此全新高度的贞德形象的内在原因和必然性。(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5)
张红[3](2012)在《从“女巫”到“圣女”》一文中研究指出贞德在法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她是被研究最多、研究涉及方面最广的中世纪人物之一。作为一个不同寻常的历史人物,她有着太多的争议。她的形象随着时代的更替而不断变化。从她死后,她就成为了一个与政治息息相关的角色,在政治博弈中她的形象总是适应新的思想而改变着,同时,她的形象也反映了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最终,在19世纪中期贞德民族英雄的形象确立,20世纪初,被教会封为圣女。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文献资料来阐述贞德形象的塑造过程及影响贞德叙事的因素。本文分为四部分,首先,从时代背景与生平事迹两方面来介绍历史上的贞德;第二部分和第叁部分以19世纪为分水岭,通过对文本和史实的分析,力图梳理出贞德形象的转变及其过程。在19世纪前,她是英国人言说下的女巫;在法国,官方忽视她,伏尔泰污蔑她,民间作家赞美她;勃艮第史家则将她视为边缘小人物。19世纪以后,首先是德国作家席勒,从贞德身上发现了她所具有的悲剧力量,将她塑造为一个女英雄,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惯常看法,而贞德作为一个对法国有杰出贡献的人,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被拿破仑视为法兰西民族的优秀代表、爱国主义的化身。随后,各党各派都发现她对他们具有的无可替代的价值,开始全面而多角度地粉饰她的形象。教会也相继赐福、封圣,她已全然成为了民族英雄、教会圣人。最后,笔者分析了贞德形象背后的影响因素,主要通过“他者”概念、民族认同、哲学审美叁个维度来阐释。(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王丽莉[4](2009)在《花开,在不同的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兰西民族巾帼英雄贞德的事迹和传说,一直是欧洲众多文学艺术家兴趣的焦点和表现的对象,在文学与艺术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西方文学和艺术史上形成了一系列有关贞德的形象。贞德故事经历了史传记载、绘画、戏剧、小说、电影等多种途径,作品颇丰。这些作品不仅显示了文学艺术独特的魅力,而且为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想意识提供了生动、丰富的材料。在莎士比亚、席勒、阿·法朗士、马克·吐温和萧伯纳等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作家的创作中,贞德形象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反映出不同的思想倾向与美学意蕴。贞德最初以“女巫”或“宗教异端”的反面形象出现,后又通过“人间圣女”、“巾帼英雄”等正面形象被定型下来,成为西方文学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女性形象之一。本文拟以西方文学发展史为线索,对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笔下的贞德形象加以梳理,并运用主题学、形象学、女权主义批评等理论进行分析和阐释,剖析男性作家及其作品中的男权意识,由此引发对贞德形象的深入思考。从莎士比亚笔下妖魔化的、具有奇怪神秘巫术的无耻荡妇,到马克·吐温心中那个完美无暇的女神,再到萧伯纳笔下的人间圣女,贞德的形象大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叙事层面;在臭名——美名——独立的形象演变过程中,贞德形象展现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们的文化心理轨迹,透过她可以看到西方社会自文艺复兴以来女性地位的变迁。本文由引言和历史中、文学上贞德形象的演变,比较文学形象学视阈下的贞德形象,从女权主义角度解读贞德形象,以及从贞德形象透视女性地位的嬗变四部分组成。在研究方法上采取文本细读的方法,通过认真阅读作品和参考大量的文学史料,清晰地勾勒出贞德形象在西方文学中发展、演变的具体轨迹,更为重要的是在探索贞德由女巫——人间圣女转变的复杂原因的同时,剖析了贞德故事与时代、社会的密切联系。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时代的作家对故事的不同处理,来了解男性作家的心态、意向和立场,以及时代变迁对人物和故事所形成的影响。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使我们对西方文学中贞德形象的发展、演变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对贞德形象的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王丽莉[5](2008)在《爱国背后的张扬与皈依——中国传统小说中的穆桂英与萧伯纳笔下的贞德之形象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中国传统小说中塑造的女性英雄形象穆桂英与西方文学中的巾帼英雄贞德予以关照,通过社会背景、性格特征、人生结局等方面的比较,以求探析作品所反映出的中西文化的同异。(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沈明伦[6](1994)在《种下莠草 无获佳禾——试评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六世》中贞德形象的塑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兰西民族英雄贞德是世界上最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但她在莎士比亚历史剧里却成了一个行为丑恶、荒谬的反面角色。笔者认为这是莎士比亚创作中的“白璧微瑕”,因为这一形象背离历史真实太远。而导致贞德形象失真的根本原因,在于剧作家世界观中民族偏见和英雄史观的局限。(本文来源于《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4年04期)
贞德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一章分别选取了席勒在创作《奥尔良的姑娘》之前的叁部关于圣女贞德作品:维庸的《历代淑女歌》、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伏尔泰的《奥尔良的少女》作为论述对象,主要从其所塑造的贞德形象特征倾向、作品背后的创作意义及文本的信息传递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梳理,将其作为15世纪至18世纪之间关于贞德形象的文学作品的主要代表,分析各自创作背后主客观因素的相互影响以及各自的突破性成就。在第一章的最后一部分,论者在分析和总结叁部作品的成就的基础上,引出前人描绘贞德形象时所具有的片面化、介质化、表面化的局限性共同点以及贞德形象本身所潜在的巨大话语空间。第二章主要介绍和论述了席勒于1802年创作《奥尔良的姑娘》中贞德形象的突出进步性,分析其在身份归属、情感倾向以及思想行为等方面所呈现的立体性、矛盾性特质,同时,论者分析了这些特质在促成人物形象饱满化和生动性的同时如何加深文本思想的深刻性和共鸣体验感。第叁章分析席勒人生经历、时代背景、哲学观念等因素对席勒的深刻影响以及席勒思想深处所隐含的矛盾化、对立性特质,论述席勒如何在矛盾与冲突中不断探索追寻以及能够创作出如此全新高度的贞德形象的内在原因和必然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贞德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1].郭梦莹.美的蜕变—莎士比亚、马克·吐温和萧伯纳笔下的贞德形象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18
[2].秦嘉萱.析《奥尔良的姑娘》中贞德形象的独特矛盾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7
[3].张红.从“女巫”到“圣女”[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王丽莉.花开,在不同的世界[D].西北师范大学.2009
[5].王丽莉.爱国背后的张扬与皈依——中国传统小说中的穆桂英与萧伯纳笔下的贞德之形象比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6].沈明伦.种下莠草无获佳禾——试评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六世》中贞德形象的塑造[J].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