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苯乙烯微孔板论文-徐婕

聚苯乙烯微孔板论文-徐婕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苯乙烯微孔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苯乙烯,微孔发泡,纳米SiO_2粒子,微观形态

聚苯乙烯微孔板论文文献综述

徐婕[1](2018)在《聚苯乙烯微孔发泡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孔泡沫(MCFs)是指泡孔平均直径小(低于100 μm),泡孔密度高(超过108个/cm3)的聚合物泡沫。MCFs材料在减少材料用量的同时,极大的提高了材料各方面的性能,在计算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高精尖领域得到应用。聚苯乙烯(PS)材料应用广泛且需求量大,然而PS材料存在脆性大、冲击强度低、耐热性较差的问题,普通PS发泡材料的泡孔尺寸较大,也存在泡孔易破裂、抗冲击强度低等问题。为提高PS材料的性能,本文应用间歇发泡工艺制备PS微孔发泡材料(PS-MCFs)。针对MCFs材料的微观形态可控性差以及微观形态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的问题,本文研究了纳米粒子含量和工艺参数对PS-MCFs材料微观形态的影响,同时探究了 PS-MCFs材料的微观形态对材料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的影响。首先采用单螺杆挤出机制备了纯PS以及PS/SiO2-1%、PS/Si02-3%、PS/SiO2-5%材料,对比分析了四种材料的断面微观形貌、红外光谱、流变性能和热力学性能。研究结果发现,当纳米SiO2(nano-SiO2)的含量小于3%时,SiO2在PS基体中均匀分布,与PS分子链相互缠结,使PS/SiO2复合材料的黏弹性随SiO2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其中PS/SiO2-3%的黏弹性高于纯PS和PS/Si02-1%;当nano-Si02的添加量为5%时,由于SiO2大量团聚,破坏了 PS的分子链结构,使PS/Si02-5%材料的黏弹性低于其他叁种材料。随着Si02用量的增加,1106cm-1处的Si-O-Si的吸收峰强度逐渐增大。然后利用间歇法制备了 PS-MCFs材料,系统地研究了纳米SiO2含量和工艺条件对PS-MCFs材料微观形态的影响,并揭示了其作用机理。试验结果显示,nano-SiO2添加到PS基体中,nano-SiO2粒子起到了成核剂的作用,减小了PS-MCFs材料的泡孔尺寸,提高了泡孔密度,其中PS/SiO2-3%发泡试样的泡孔细密且分布均匀;PS/Si02-5%发泡试样中,由于nano-SiO2的团聚作用,致使纳米粒子的成核作用减弱,泡孔均匀性降低。当发泡温度在110℃~140℃范围内,发泡倍率和泡孔直径随发泡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发泡温度对发泡倍率的影响显着;当发泡压力在10MPa~25MPa范围内,随发泡压力的增大,发泡倍率和泡孔密度逐渐增大,泡孔直径逐渐减小,发泡压力对泡孔直径和泡孔密度的影响显着。最后,依据工艺条件对PS-MCFs试样微观形态的影响规律,调整工艺条件,制备了不同微观形态的PS-MCFs试样,探究了 PS-MCFs试样微观形态对压缩性能和导热性能的影响。对不同微观形态的PS-MCFs试样进行静态压缩试验,结果显示,泡孔尺寸相近的试样,发泡倍率越小,压缩强度越大;发泡倍率相近的试样,泡孔尺寸越小,压缩强度越大。对不同微观形态的PS-MCFs试样进行导热系数测试,结果显示,随着发泡倍率的增大,试样的导热系数大致成线性降低;发泡倍率相近的试样,泡孔尺寸越小,导热系数越小。(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5)

严庆光,王绘芳,郑勇福[2](2018)在《聚苯乙烯微孔发泡中气泡长大及冷却定型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聚苯乙烯(PS)-超临界CO_2系统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细胞模型,结合动量方程、质量方程、扩散方程及本构方程建立气泡长大及冷却定型问题的数学模型。用MATLAB编制了基于以上数学模型的仿真模拟程序。在模拟过程中,通过引入材料性质与温度、压力、CO_2浓度的关系式,确定了工艺参数和微孔形态之间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叁个工艺参数对PS-CO_2气泡长大的影响:CO_2浓度>压力>温度。由正交模拟实验可知,不同加工条件下得到的气泡半径最大为49.5μm,最小为1.27μm,其中适于微孔发泡的气泡半径则处于10~25μm之间。另外通过对气泡冷却定型的研究得到,快速冷却可以使气泡密度增加、气泡尺寸减小。(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刘玉芳,王华山[3](2016)在《γ射线辐照聚苯乙烯微孔板表面接枝聚丙烯酰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60Co-γ射线辐照引发,在聚苯乙烯(PS)微孔板表面接枝了聚丙烯酰胺(PA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与X射线光电子衍射(XPS)证明聚丙烯酰胺已成功接枝在聚苯乙烯表面。水接触角与吸光度测量表明PS-PAM微孔板表面性质有效地发生了变化。结果表明:8 k Gy辐照剂量、单体浓度2%,此时多孔板在450 nm波长处吸光度提高11%,蛋白吸附能力提高22.5%。(本文来源于《塑料》期刊2016年01期)

刘雅祺,申延明,樊丽辉,刘东斌,陈晓宇[4](2012)在《聚苯乙烯微孔膜固载辣根过氧化物酶降解苯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苯乙烯蜂窝状微孔膜为载体,碳二亚胺为活化剂,将HRP固定在微孔膜上,探讨固定化条件如酶溶液质量浓度、固定化时间对HRP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固定化HRP酶催化氧化苯酚性能.结果显示,固定化HRP适宜酶溶液质量浓度为1 g/L,固定化时间3 h.固定化HRP酶催化氧化苯酚适宜用量为15 g/g,反应时间50 min,H2O2与苯酚的摩尔比为3∶2,在此条件下苯酚的去除率在76%左右.HRP固定化酶可循环使用3次,3次后其对苯酚的去除率降为4.26%,催化性能有待一进步提高.(本文来源于《沈阳化工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郑力行[5](2012)在《低温等离子体对聚苯乙烯微孔板表面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苯乙烯由于具有刚性好、透明性高、无毒和耐久性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但是其表面的疏水性限制了它在生物医疗领域的应用效果。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是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一种材料表面改性技术,能够改善材料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而不影响材料的基本性能。本文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选用不同的方法对聚苯乙烯微孔板进行了表面改性,借助接触角、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ATR)等现代分析手段对聚苯乙烯微孔板改性前后的表面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空气低温等离子体直接表面辐照的方法,设定不同工艺参数,包括不同辐照时间和辐照功率对聚苯乙烯微孔板的表面性能进行了改性研究。结果表明,经空气低温等离子体直接辐照改性后,聚苯乙烯表面的粗糙度上升明显,提高了亲水性能,并且处理工艺条件在60s、60w时效果最好。使用氩气低温等离子体采用同时辐照法在聚苯乙烯表面进行了接枝顺丁烯二酸酐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此法表面改性聚苯乙烯微孔板后,在其表面引入了大量的含氧基团和羧基,大大提高了聚苯乙烯表面的亲水性。使用空气低温等离子体采用同时辐照法在聚苯乙烯表面进行了接枝丙烯酸的研究。结果表明,经此法通过此法表面改性聚苯乙烯微孔板后,在其表面引入了大量含氧基团,亲水性能提高,并且性能回复在前几天比较迅速,7天后回复缓慢。使用空气等离子体以常压液相法和同时照射法对PS微孔板表面进行了氨基磺酸的表面改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同时照射法取得了较好的改性效果,在其表面引入磺酸基和含氧基团,表面接触角降低,亲水性能提高,且亲水性能的时效性好于空气等离子体直接处理。(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2-03-01)

张洪吉,信春玲,李庆春,何亚东[6](2010)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乙醇发泡体系制备聚苯乙烯微孔发泡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和乙醇作为混合发泡剂,研究聚苯乙烯间歇发泡材料制备过程,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发泡后样品的泡孔结构。通过比较吸附量、泡孔直径、泡孔密度等方面,分析加入乙醇后对发泡剂在聚合物中的溶解度的影响和对发泡样品泡孔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加入乙醇后,发泡剂在聚合物中的溶解度显着增加,发泡样品表观密度减小,泡孔直径增大,泡孔密度减小。(本文来源于《塑料》期刊2010年05期)

杨勇,张好斌,王继文,卢朝辉,郑文革[7](2009)在《聚碳酸酯/聚苯乙烯微孔发泡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孔发泡材料比普通泡沫材料具有更优异的力学性能,但制备微孔发泡材料通常需要非常苛刻的加工条件,如极高的饱和压力,来增加泡孔的成核密度。本文以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PS)共混物为原材料,在较低的压力下制备获得了PC/PS微孔发泡材料。结果表明,当PC/PS共混物中的PS相作为分散相时,能在共混体系发泡过程中起到异相成核作用。用PC/PS(本文来源于《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期刊2009-08-18)

苏赛飞[8](2008)在《用于免疫分析的聚苯乙烯微孔板功能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固相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研究需要,采用固相载体改进技术研制用于检测系统的聚苯乙烯微孔板,不仅提高TRFIA系统的灵敏度,而且可以把该技术应用到其他免疫分析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污水处理、发酵工艺、酶工程和亲和层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聚苯乙烯微孔板内表面固相功能化,研制一种在聚苯乙烯微孔板内表面形成耐受强酸、强碱、有机溶剂的尼龙-6膜层,并在膜层表面烷基化得到活性基团与己二酸二酰肼进行“手臂”连接,用双功能基团戊二醛活化,活化后的膜层与蛋白质具有很高的连接性能和稳定性。检测结果表明,经修饰的聚苯乙烯微孔板化学连接蛋白质结合率比物理吸附高出5~10倍,在-4℃环境中存放6个月活性降低小于15%。灵敏度和稳定性显着提高。本文制备的功能化聚苯乙烯微孔板具有使用方法简便、快捷、污染小、成本低的特点,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08-04-01)

苏赛飞,董相廷,潘利华,吴占伟[9](2008)在《用于免疫分析的聚苯乙烯微孔板功能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固相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研究需要,将聚苯乙烯微孔板内表面固相功能化,研制一种在聚苯乙烯微孔板内表面形成耐受强酸、强碱、有机溶剂的尼龙6膜层,并在膜层表面烷基化得到活性基团与己二酸二酰肼进行"手臂"连接,用双功能团戊二醛活化。检测结果表明,经修饰的聚苯乙烯微孔板化学连接蛋白质结合率比物理吸附高出5~10倍,在-4℃环境中存放6个月活性降低小于15%。灵敏度和稳定性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化学分析计量》期刊2008年01期)

于慧洁,郭奕崇,信春玲,何亚东[10](2007)在《聚苯乙烯微孔发泡挤出成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行研制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微孔发泡实验装置,研究了聚苯乙烯(PS)和PS/改性聚苯醚(MPPO)共混体系的微孔发泡挤出过程。通过对样品微观结构的表征,总结出挤出压力与制品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在挤出过程中总的趋势是挤出压力越高,制品的泡孔直径越小,泡孔密度越大。并分析了改性聚苯醚对聚苯乙烯体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塑料》期刊2007年05期)

聚苯乙烯微孔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聚苯乙烯(PS)-超临界CO_2系统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细胞模型,结合动量方程、质量方程、扩散方程及本构方程建立气泡长大及冷却定型问题的数学模型。用MATLAB编制了基于以上数学模型的仿真模拟程序。在模拟过程中,通过引入材料性质与温度、压力、CO_2浓度的关系式,确定了工艺参数和微孔形态之间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叁个工艺参数对PS-CO_2气泡长大的影响:CO_2浓度>压力>温度。由正交模拟实验可知,不同加工条件下得到的气泡半径最大为49.5μm,最小为1.27μm,其中适于微孔发泡的气泡半径则处于10~25μm之间。另外通过对气泡冷却定型的研究得到,快速冷却可以使气泡密度增加、气泡尺寸减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苯乙烯微孔板论文参考文献

[1].徐婕.聚苯乙烯微孔发泡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8

[2].严庆光,王绘芳,郑勇福.聚苯乙烯微孔发泡中气泡长大及冷却定型模拟[J].复合材料学报.2018

[3].刘玉芳,王华山.γ射线辐照聚苯乙烯微孔板表面接枝聚丙烯酰胺[J].塑料.2016

[4].刘雅祺,申延明,樊丽辉,刘东斌,陈晓宇.聚苯乙烯微孔膜固载辣根过氧化物酶降解苯酚[J].沈阳化工大学学报.2012

[5].郑力行.低温等离子体对聚苯乙烯微孔板表面改性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2

[6].张洪吉,信春玲,李庆春,何亚东.超临界二氧化碳/乙醇发泡体系制备聚苯乙烯微孔发泡材料[J].塑料.2010

[7].杨勇,张好斌,王继文,卢朝辉,郑文革.聚碳酸酯/聚苯乙烯微孔发泡行为的研究[C].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2009

[8].苏赛飞.用于免疫分析的聚苯乙烯微孔板功能化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

[9].苏赛飞,董相廷,潘利华,吴占伟.用于免疫分析的聚苯乙烯微孔板功能化研究[J].化学分析计量.2008

[10].于慧洁,郭奕崇,信春玲,何亚东.聚苯乙烯微孔发泡挤出成型研究[J].塑料.2007

标签:;  ;  ;  ;  

聚苯乙烯微孔板论文-徐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