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接触护理论文-许娟娟,陈浪,侯丽群,温雪恒

皮肤接触护理论文-许娟娟,陈浪,侯丽群,温雪恒

导读:本文包含了皮肤接触护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皮肤接触护理,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

皮肤接触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许娟娟,陈浪,侯丽群,温雪恒[1](2019)在《皮肤接触护理降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皮肤接触护理降低新生儿血糖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足月孕妇分娩新生儿100例,抽取时间为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其中阴道分娩60例,剖宫产40例,对100例新生儿实施皮肤接触护理,比较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分析皮肤接触护理对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产生的影响,而后探究分娩方式差异性对于新生儿低血糖产生的影响。结果①阴道分娩新生儿在实施皮肤接触护理前低血糖发生率10%,进行护理后低血糖发生率1.6%,组间数据P <0.05;②剖宫产分娩新生儿在实施皮肤接触护理前低血糖发生率17.5%,进行护理后低血糖发生率2.5%,组间数据P <0.05;③阴道分娩以及剖宫产分娩新生儿护理前后低血糖发生率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但护理后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护理前。结论临床对新生儿采用皮肤接触护理能够将低血糖发生率降低,对于不同分娩方式的新生儿实施皮肤接触护理后,其低血糖发生率相比差异并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23期)

沈文霞[2](2019)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和探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效果。方法用"随机分组法",将50例新生儿平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新生儿,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新生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母婴皮肤接触护理,护理疗程结束之后,观察两组新生儿的体温变化,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以及新生儿母乳喂养情况。结果在出生时,两组新生儿的体温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1 h,2 h,4 h之后,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母乳喂养开始时间为(34.6±8.1)min,吮吸持续时间为(10.4±8.1)min,首次母乳喂养量为(86.36±12.3)mL,而对照组新生儿的母乳喂养开始时间为(78.8±52.2)min,吮吸持续时间为(25.7±12.3)min,首次母乳喂养量为(42.3±10.2)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的体温,首次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以及新生儿母乳喂养的效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效果显着,应用价值高,因此,适合在临床进行推广和使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58期)

周泽娟,林举秀,朱晓然[3](2019)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所在医院产科2017年6月~2018年11月期间106例符合研究条件的产妇,根据护理方法分组,即观察组(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指导,n=53)和对照组(传统护理干预方法,n=53),对比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①母亲情况:观察组产妇泌乳量评分、母乳喂养成功率(94.3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新生儿情况:观察组新生儿啼哭次数、啼哭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人员指导早期母婴皮肤接触,临床护理效果显着,可有效提高泌乳效果,促进母乳喂养成功,对保证母亲和新生儿护理质量具有重要帮助。(本文来源于《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瞿梦婷,唐春,孟红丽[4](2019)在《皮肤接触护理联合非营养吸吮对早产儿静脉穿刺疼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比较皮肤接触护理、非营养吸吮以及蔗糖对早产儿疼痛的控制效果,以便寻找减轻早产新生儿疼痛的最佳措施。方法前瞻性分析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早产新生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4组,分别为蔗糖组(38例)、皮肤接触组(40例)、非营养吸吮组(39例)、联合干预组(38例)。记录患儿静脉穿刺前,穿刺阶段,穿刺后恢复期的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啼哭时间和早产儿疼痛概况评分(PIPP)等指标,评估早产儿对静脉穿刺的疼痛反应。结果联合干预组的心率最大值、疼痛表情(皱眉动作、挤眼动作、鼻唇沟加深)以及PIPP得分均显着低于其余各组(P <0. 05),而与蔗糖组相比,皮肤接触护理组、非营养吸吮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各组早产儿啼哭例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啼哭时间上联合干预组显着低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 958,P=0. 003)。联合干预组的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在穿刺阶段和穿刺后恢复阶段均显着低于其余各组(P <0. 001),并且静脉穿刺后恢复期的联合干预组平均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已恢复到穿刺前的基线值(P> 0. 05),而其余各组仍较高(P <0. 05)。结论皮肤接触护理和非营养吸吮与蔗糖一样可以有效缓解早产新生儿静脉穿刺过程中的疼痛,并且皮肤接触护理和非营养吸吮联合应用的镇痛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9年09期)

刘银梅[5](2019)在《新生儿预防接种时疼痛预防中皮肤接触护理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对新生儿预防接种时疼痛预防中皮肤接触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120例预防接种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按照所采取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皮肤接触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和比较两组新生儿治疗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着(P<0.05)。结论 对预防接种的新生儿实施疼痛预防皮肤接触护理可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保证接种顺利完成,临床应用价值十分显着。(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36期)

彭丽媛,周文娟[6](2019)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足月新生儿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n=30)采用常规产科护理,观察组(n=30)在对照组基础上每日增加1 h的母婴早期皮肤接触。对2组新生儿的母乳喂养情况及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新生儿吮吸持续时间、母乳喂养成功率都高于对照组,开始母乳喂养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显着性(P<0.05),2组新生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结论将早期母婴接触应用在新生儿护理中,能够显着提升新生儿的母乳喂养效果,促使母乳喂养成功率得到提升,具有理想的应用效果。(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9年03期)

张梦婕,张春勤,时侃佩[7](2018)在《1例敌敌畏皮肤接触中毒的护理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性分析1例敌敌畏皮肤接触中毒患者的诊疗经过,探讨敌敌畏皮肤接触中毒治疗的护理体会。治疗有机磷类农药皮肤接触中毒,无论有无全身症状,都应给予阿托品等解毒药物,实行全身性预防治疗。皮肤接触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皮肤护理,防止皮肤和全身感染,保证皮肤及时修复。患者经治疗好转出院,一月后回访无不适,无后遗症。(本文来源于《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期刊2018年03期)

周丽,刘月波[8](2018)在《老年患者使用一次性心电电极贴所致皮肤接触性皮炎的护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3M cavilon液体敷料和IV3000透明敷料在预防老年患者心电监护时应用一次性心电电极贴致皮肤接触性皮炎的效果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6月入住呼吸科并且使用心电监护1 d发生接触性皮炎的老年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根据电极贴粘贴位置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右锁骨中线与第2肋弓交界处及右肋弓下缘以下部位的区域,清洁皮肤后,先喷3M液体敷料1~2喷,待干后粘贴电极贴(实验组)。左锁骨中线与第2肋弓交界处及左肋弓下缘以下部位的区域,清洁皮肤后,先粘贴IV3000后粘贴电极片(对照组);两组更换时间均为2d/次,观察两组皮肤接触性皮炎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皮肤接触性皮炎的发生率分别是3.66%、17.0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41,P<0.05)。结论 3M cavilon液体敷料能明显降低老年患者应用一次性心电电极贴所致的皮肤接触性皮炎,提高患者舒适度,提高心电监护质量,值得临床推荐使用。(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18期)

谢媛,张春勤,孔玉林[9](2018)在《6例急性二甲苯接触后皮肤损伤患者的皮肤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甲苯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系由45%-70%的间二甲苯、15%-25%的对二甲苯和10%-15%邻二甲苯3种异构体所组成的混合物,具有芳香气味,易燃、有毒,是一种危险化学品~([1])。二甲苯常被用于油漆和涂料的溶剂和稀释剂,可经呼吸道、胃肠道及皮肤黏膜吸收进入身体,出现胸闷气促、头晕乏力、接触性皮炎、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幻听幻视等症状。2016年10月我院职业科共收治了6例急性二甲苯接触后皮肤损伤患者,经及(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下旬刊)》期刊2018年01期)

葛蓉[10](2016)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生儿护理中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8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104例足月新生儿分为实验组(早期母婴皮肤接触)与对照组(常规产科护理)。对比两组新生儿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基线体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1 h、2 h、4 h,实验组、对照组新生儿相同时间段体温变化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母乳喂养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护理中实施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护理的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6年32期)

皮肤接触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和探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效果。方法用"随机分组法",将50例新生儿平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新生儿,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新生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母婴皮肤接触护理,护理疗程结束之后,观察两组新生儿的体温变化,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以及新生儿母乳喂养情况。结果在出生时,两组新生儿的体温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1 h,2 h,4 h之后,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母乳喂养开始时间为(34.6±8.1)min,吮吸持续时间为(10.4±8.1)min,首次母乳喂养量为(86.36±12.3)mL,而对照组新生儿的母乳喂养开始时间为(78.8±52.2)min,吮吸持续时间为(25.7±12.3)min,首次母乳喂养量为(42.3±10.2)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的体温,首次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以及新生儿母乳喂养的效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效果显着,应用价值高,因此,适合在临床进行推广和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皮肤接触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1].许娟娟,陈浪,侯丽群,温雪恒.皮肤接触护理降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9

[2].沈文霞.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3].周泽娟,林举秀,朱晓然.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

[4].瞿梦婷,唐春,孟红丽.皮肤接触护理联合非营养吸吮对早产儿静脉穿刺疼痛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9

[5].刘银梅.新生儿预防接种时疼痛预防中皮肤接触护理的应用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6].彭丽媛,周文娟.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运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9

[7].张梦婕,张春勤,时侃佩.1例敌敌畏皮肤接触中毒的护理体会[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8

[8].周丽,刘月波.老年患者使用一次性心电电极贴所致皮肤接触性皮炎的护理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

[9].谢媛,张春勤,孔玉林.6例急性二甲苯接触后皮肤损伤患者的皮肤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8

[10].葛蓉.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探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

标签:;  ;  ;  ;  

皮肤接触护理论文-许娟娟,陈浪,侯丽群,温雪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