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伺服加载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伺服运动控制系统,EtherCAT总线,AKD伺服驱动器,AKM伺服电机
伺服加载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张黎,马星博,胡由宏[1](2019)在《基于Kollmorgen伺服运动控制的静力加载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于常规的静热复合试验静力加载需求,本文针对试验需求中响应速度快,位置控制精确,多点多域小载荷分布加载,按真实飞行历程实现静热同步加载,通过对多轴伺服运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设计了基于Kollmorgen伺服运动控制的静力加载系统。进行了最小系统的搭建与调试,并在MOOG Smartest航空测试控制系统中,按正式试验给出飞行谱完成了试验控制,验证了系统设计的正确性,试验的安全保护、应急等功能,测控精度大大高于液压伺服加载,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拓展性。(本文来源于《航天制造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唐克[2](2019)在《基坑伺服轴力钢支撑系统轴力加载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基坑开挖的时空效应,提出了一种基坑伺服轴力钢支撑系统的轴力施加策略,并以工程实例介绍了实施技术路线。根据理论计算和实测数据结果显示,这种轴力施加策略符合基坑设计理论,易于操作,可有效控制基坑变形,从而减小基坑开挖过程对敏感建构筑物的扰动。(本文来源于《城市道桥与防洪》期刊2019年08期)
周奇勋,徐贵超,张玉峰,周勇[3](2019)在《电动伺服加载系统用PWM整流器快速响应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动伺服加载系统可更加全面测试电机本体与控制器的稳/动态性能,广泛用于飞控作动器的研发领域。传统双PWM变换器存在响应滞后特性,当负载功率突变,整流器的直流输出电压会产生波动。通过增大直流侧电容容量可抑制电压波动,但电容容量的增大会导致系统调节时间变长,系统的响应速度变慢。通过分析负载突变引起的直流输出电压波动现象,提出一种变i_q负载功率前馈控制方法,通过补偿网侧有功电流的方式实现两侧的瞬时有功功率平衡。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减小了直流电容容量,提高了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建卓,张佳林,王洁,张一[4](2019)在《电液伺服静动复合加载系统设计及控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液伺服静动复合加载机构静载和动载独立加载的特点,简化电液伺服静动复合加载系统为一输入一输出的五阶系统,建立了系统的数学模型。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确定系统参数,并采用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理论以输出值精确跟综理想输入信号为性能指标,对系统的控制方法进行优化,获得最优状态调节器和前馈控制器。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及试验分别对最优控制理论应用前后系统的闭环频率特性及对正弦波和矩形波的跟踪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应用最优控制理论的系统频宽更高,对动态信号的跟踪能力更好,控制精度提高明显。(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徐贵超[5](2019)在《叁相PWM整流器在电动伺服加载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伺服加载系统是一种在电机控制系统研制过程中重要的半实物仿真设备。因具有体积小、控制方式灵活稳定、信号跟踪能力强、加载分辨率高、工作环境整洁无污染等特点,电动伺服加载系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液压加载系统和机械加载系统。叁相PWM整流器以能量可双向流动、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在电动伺服加载系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电动伺服加载系统用叁相PWM整流器的动态响应速度和抗干扰能力展开了研究。根据矢量控制理论,在叁相静止坐标系和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分别建立了叁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的时域数学模型。根据叁相PWM整流器在电动伺服加载系统中的两种不同工作模式,进一步讨论了整流器的整流模型与馈能模型。针对同步而坐标下整流器办轴电流存在耦合现象,研究了电流解耦控制算法。在负载突增和突减两种情况下,对双闭环PI控制下叁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的响应速度和抗干扰能力进行了分析。结合现有的快速响应控制策略和协调控制方法,提出了变iq负载功率前馈协调控制方法。在负载突变时,把电容电压变化率前馈为q轴电流给定值,同时将负载功率前馈至电流环,通过补偿有功电流的方式协调网侧整流器与机侧逆变器的功率平衡,避免了电压环PI控制器输出饱和所造成的整流器响应滞后问题。针对传统软件锁相环技术在不平衡电网下锁相不足的问题,结合DSC延时滤波算法,改进了传统软件锁相环,通过两次延时滤波,实现了不平衡电网下锁相环的正常运行。针对整流器启动过程中伴随的浪涌电流现象,研究了浪涌电流分段抑制方法:在不控整流阶段采取增设限流电阻的方式抑制电流;在PWM升压整流阶段,采用变iq控制算法和电压指令斜坡给定算法,减缓系统的阶跃电压冲击响应。在Simulink环境下对叁相PWM整流器进行了仿真研究。采用TMS320F28335作为叁相PWM整流器的数字控制器,采用型号为SCT20N120的SiC MOSFET作为开关器件,设计了叁相PWM整流器实验平台。结合硬件和理论研究,设计了系统软件,通过实验验证了叁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的快速响应特性与强抗干扰能力,可满足于在电动伺服加载系统中的应用要求。(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管士聪[6](2019)在《汽车大灯调节器PMSM交流伺服加载测试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大灯作为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部件之一,为驾驶者提供良好的照明,同时不产生炫目。在夜晚行车时,路况变化、装载量的变化、制动和加速度控制等情况都会引起车身倾斜角度发生变化,进而使大灯的光束倾斜角发生变化。大灯调节器通过调节前大灯倾斜角度,确保其投射高度在合适范围内,保证良好的照明效果和行车安全。本文根据汽车大灯调节器的检测流程及工厂提出的自动化检测要求,采用上下位机结合的方式,设计出大灯调节器自动加载测试系统。系统对调节器施加规定的负载阻力模拟其实际工作状况,在各个控制电压阶段实时采集调节器的待测参数,通过与检测方案中的参数比较来判断该调节器的性能好坏。其中如何精确模拟负载阻力是系统设计的关键。为获得精确的模拟负载,本文通过对机械、电液、电动叁种加载方式的特点分析,并结合汽车大灯调节器加载过程中的特点,选择永磁同步电机(PMSM)加载的电动式加载方式。制定了加载测试系统的总体方案,通过齿轮齿条传动机构将伺服电机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式运动,从而实现对调节器水平方向上的力加载。下位机设计出调节器加载测试的硬件电路平台,完成对调节器的参数检测。其中主要包括:电源、控制电压产生电路,电压电流测量电路,位移测量电路,力测量电路,电机驱动电路,通讯电路等硬件部分。软件设计方面,采用基于时基的思想,设计了系统主程序和各个功能模块子程序。主要包括程控电压、负载位移检测、电机控制、通讯模块等,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调节器检测工艺的全自动控制。建立了加载系统的整个数学模型及控制方程,从理论上分析加载过程中多余力产生原理,采用前馈补偿和模糊PID反馈控制相结合的复合控制策略对多余力进行抑制。系统经MATLAB仿真及现场实验验证了多余力抑制效果明显,各个参数精度符合调节器加载要求。(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士铭[7](2019)在《基于位置/力同步的电液位置伺服系统加载力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电液位置伺服系统中,同步控制在一些重型工业、大型机械设备中应用广泛,并且随着工业发展,在很多场合单个执行机构已经无法满足对负载能力的需求,要求多执行机构同步执行来满足负载要求。因此我们要考虑多个执行机构的同步性能,如何提高他们的同步性、稳定性等动静态性能,是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热点。本文主要针对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同步控制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系统进行受力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两个不同的双缸建模方式,从理论上研究如何提高其同步控制精度的方法,然后对单缸系统和双缸系统进行仿真分析,针对仿真结果中单缸的动态响应差和双缸的同步控制精度低的问题,采用模糊PID控制器对系统进行再仿真研究,最后实验验证控制器的有效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对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同步控制问题进行研究,先对系统进行受力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在研究系统同步控制方式的基础上,分析得到两种不同提高控制精度的建模方式,分别建立力控补偿控制模型和流量补偿控制模型,实现在两个电液位置伺服系统建模上建立一种补偿关系。(2)根据两种不同的建模方式对系统进行仿真,先对系统的一个电液伺服系统进行时域和频域分析,仿真分析单缸的动静态特性和双缸的同步控制精度,针对系统中存在同步控制精度低和单缸动静态响应差的问题,设计模糊控制器,仿真分析单缸的动态特性和双缸同步控制效果。(3)实验研究在不同的建模方式下双缸的控制精度和同步性问题,在搭建的实验台伤,进行实验研究,采用同等控制方式,在两种不同的建模方式的基础上,在每个支路上加入模糊PID控制器,研究分析双缸的跟踪精度和同步性,将控制效果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实验验证控制器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周宏宇,刘亚南,王利辉,刘洪宇,麻全周[8](2019)在《电液伺服脉动疲劳试验加载系统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材料组成、不同结构形式的缩尺及足尺构件的疲劳力学性能,通过介绍500 k N电液伺服脉动疲劳试验加载系统的机械主体结构和基本功能、技术性能、控制器和控制软件,对电液伺服脉动疲劳试验加载系统的使用做出充分说明,采用多功能的电液伺服脉动疲劳试验加载系统对构件进行静载试验和动态试验,并通过对使用电液伺服脉动疲劳试验加载系统进行的典型静载试验和疲劳试验介绍,说明电液伺服脉动疲劳加载系统均符合静载试验和动载试验要求.(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雷建杰,范元勋,黄煜博,陈士云,柳志康[9](2019)在《基于LabVIEW的电动伺服阀加载测控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电磁阀电磁滞后等不足,用某型电动伺服阀取代电磁阀以满足姿轨控发动机的高推力、高精度要求。为对其进行半实物仿真测试,基于伺服旋转电机加滚珠丝杠,设计了电动伺服阀综合性能加载测控系统。硬件采用先进的PXI总线搭建,软件采用Lab VIEW作为上位机平台,具体设计了主程序、实时程序及通信方式;为抑制伺服阀的位置扰动并提高加载精度,提出一种前馈位置补偿和力闭环PID控制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用该系统有效地测试了电动伺服阀承受外载能力及其输出位移精度,且满足"双十指标"。(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9年02期)
祁涛,白国振,江鸿潮[10](2019)在《基于Simulink的电动伺服加载系统仿真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学模型是对电动伺服加载系统算法研究的基础,文中采用机理建模的方式,建立了一个与实际贴合的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以为后期算法研究提供方便。文中详细推导了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PMSM模块、逆变器模块、SVPWM算法模块的数学模型。通过将其组建成完整的PMSM矢量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建立了执行电机的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通过中间连接部件耦合建立了电动伺服加载系统的MATLAB/Simulink整体模型,并通过主动和被动加载的阶跃与正弦信号进行仿真和实验,验证了电动伺服加载系统整体模型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伺服加载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基坑开挖的时空效应,提出了一种基坑伺服轴力钢支撑系统的轴力施加策略,并以工程实例介绍了实施技术路线。根据理论计算和实测数据结果显示,这种轴力施加策略符合基坑设计理论,易于操作,可有效控制基坑变形,从而减小基坑开挖过程对敏感建构筑物的扰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伺服加载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张黎,马星博,胡由宏.基于Kollmorgen伺服运动控制的静力加载系统研究[J].航天制造技术.2019
[2].唐克.基坑伺服轴力钢支撑系统轴力加载策略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
[3].周奇勋,徐贵超,张玉峰,周勇.电动伺服加载系统用PWM整流器快速响应方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9
[4].张建卓,张佳林,王洁,张一.电液伺服静动复合加载系统设计及控制优化[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9
[5].徐贵超.叁相PWM整流器在电动伺服加载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
[6].管士聪.汽车大灯调节器PMSM交流伺服加载测试系统的设计[D].郑州大学.2019
[7].李士铭.基于位置/力同步的电液位置伺服系统加载力控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8].周宏宇,刘亚南,王利辉,刘洪宇,麻全周.电液伺服脉动疲劳试验加载系统及其应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9
[9].雷建杰,范元勋,黄煜博,陈士云,柳志康.基于LabVIEW的电动伺服阀加载测控系统[J].机床与液压.2019
[10].祁涛,白国振,江鸿潮.基于Simulink的电动伺服加载系统仿真建模研究[J].电子科技.2019
标签:伺服运动控制系统; EtherCAT总线; AKD伺服驱动器; AKM伺服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