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表感受器论文-王可军

体表感受器论文-王可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体表感受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蝎子,微振动感受器,缝感知单元,感知机理

体表感受器论文文献综述

王可军[1](2019)在《蝎子体表超敏微振动感受器感知机理与仿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感器是信息获取的源头,也是“中国制造2025”整个链条需求总量最大和最基础的环节。在众多类型的传感器当中,机械量传感器是一类能够将机械量信号(声音,压力,振动,流速,加速度等)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的传感器。由于制造的过程以及被检测对象运行的过程是一个机械量信号不断产生的过程,而机械量信号中又包含运行设备及生命体的众多特征参数,因此机械量传感器是“中国制造2025”指出的国家重点发展的十大技术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传感器。目前,为满足中国制造不断升级的需求,机械量传感器急需实现从传统型向全新型的转变。因此,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新型机械量传感器的研发成为了各重点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繁衍、生存,在其体表进化出了超灵敏的机械量感受器,能够从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排除噪音干扰,并极为精准的辨别、定位微弱的空气/水流扰动及地表微振动等机械量信号。这些机械量感受器完美地综合了微尺度、高精度、高稳定、低功耗、抗干扰等优异性能,其优异的综合性能是人类现有机械量传感器所远不能极的也是迫切需求的。因此,典型生物体表的机械量感受器为研发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新型机械量传感器提供了天然的蓝本。在众多类型的机械量感受器当种,蝎子体表的微振动感受器是较为典型的一种,它不仅能在高衰减因子的土壤表面,精准地感知、定位到周围20 cm范围内的一个沙粒的微小扰动,也能感知到其周围50 cm处地下洞穴内昆虫活动引发的微小振动。因此,针对蝎子体表微振动感受器的超敏感知机理开展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高性能机械量传感器的仿生设计、制造,必将为国家重点领域所需的新型机械量传感器的研发带来曙光。本文对不同生境(沙漠、戈壁、草原、森林、潮间带等)蝎子及其微振动感受器进行了统计分析,选取有利于开展试验研究的彼得异蝎(Heteroremtrus petersii)作为仿生模本。对其微振动感受器的分布位置、形态特征及形变规律进行了分析。上述试验发现微振动感受器由长度不同(35μm—240μm)缝单元组成,缝单元宽度为3—5μm,无论在蝎子行走还是感知的过程,缝感知单元都会在跗骨对跖骨的挤压作用下发生相应的挤压变形。上述研究证明了微振动感受器通过引起缝感知单元的挤压变形实现了微振动信号高效感知。对感受器结构特征、材料组成、组织力学性能等感知功能要素进行了分析。首先,结合显微CT与组织固定切片技术,对不同生理状态下微振动感受器内部多尺度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结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微振动感受器由长度不同的缝感知单元组成,并准确测定了感受器的多尺度结构特征参数;接着,借助多种材料表征手段,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微振动感受器的物相组成,发现了微振动感受器除含有α-几丁质外,还含有具有耐疲劳特性的节肢弹性蛋白,并对节肢弹性蛋白的具体分布位置进行了分析;进一步,结合原子力显微镜与纳米压痕仪,对不同生理状态下微振动感受器的组织力学性能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发现了覆盖缝尾部的表皮膜和上表皮组织存在显着的力学性能差异,两者的弹性模量分别为5.57 GPa和0.59 GPa。结合微观形貌观察与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方法,对感知神经元与缝感知结构的耦合位点进行了分析,发现了感知神经元纳米尺度信号接受域与缝尖端应力场重合。通过断裂力学理论对缝感知单元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表明:蝎子借助缝尖端应力场的能量集中效应将微弱分散的振动信号高效的聚集在纳米尺度的信号接受域内并转化成为生物电信号,从而实现了微弱机械量信号的超敏感知。搭建了微振动感受器生物电响应测试装置,对微振动感受器产生的生物电信号的频率响应特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微振动感受器产生的生物电信号存在显着的频率选择性,对55Hz的振动信号极为敏感。进一步结合微振动感受器的分布位置以及受力特点分析发现,生物电信号峰值的出现是由于微振动感受器在55Hz处发生共振而产生较大挤压形变导致的。由此揭示微振动感受器巧妙借助“共振效应”实现了复杂噪音环境中生物振动信号的高效筛选。对微振动感受器的结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微振动感受器主体由抗断裂的多尺度分层结构以及耐疲劳的节肢弹性蛋白组成,这种材料与结构的协同作用,赋予感受器主体优异的抗疲劳断裂性能。进一步,基于上表皮和覆盖缝的表皮膜的活性组织力学性能以及感受器的微观结构参数,建立了缝感知单元周围组织复合弹性模量与外部施加载荷之间的函数映射关系。理论分析表明,覆盖缝尾部的表皮膜凭借其合理的弹性模量配置,有效的防止了缝尖端处能量集中效应过强而导致的新裂纹从尖端处的萌生。进一步,建立了表皮膜周围组织复合弹性模量与缝隙宽度之间函数映射关系,分析了缝感受器感知灵敏性与结构安全性的兼顾机制。理论分析表明,当被感知信号强度小于结构安全值时,保护机制休眠,此时缝尖端处的应力集中效应并未受任何影响,缝感知单元借助其尖端的能量集中效应实现微弱机械量信号的超敏感知;当被感知信号强度高于安全值时,保护机制启动,缝尖端的能量集中强度被限制在安全值范围之内,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最后,从“形似仿生设计”和“神似仿生设计”角度出发,分别建立基于缝感知单元形态、形变特征启发和基于缝感知单元功能机理启发的机械量传感元件仿生设计模型,并在上述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分别开展了仿生机械量传感元件的设计、制造和性能测试试验。基于“形似”的电阻式仿生传感元件灵敏度系数(GF)高达712,相较于无裂纹的传感元件(GF=42),灵敏度显着提高。而基于“神似”的仿生传感元件,证明了缝感知单元功能机理仿生再现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陈思琪[2](2019)在《基于蝎子体表感受器灵敏感知机理的毛缝结合仿生传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传感技术作为一个国家发展实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亟待进一步发展。传感器不仅在医疗、环境、军事、工业及农业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在交通、保健、家居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优越性。在自然界中,生物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感知系统,为它们实现外部信息的输入、控制和输出,这与传感器的工作过程不谋而合。现如今仿生科学方兴未艾,生物天然具备的优异感知能力成为传感器研究的丰富灵感来源,各类仿生传感器应运而生,从结构、材料等多个角度对传统传感器进行改良,为传感技术的发展引领了新方向,开拓了新领域,谱写了新篇章。本文结合仿生学基本原则和相关原理,选取了具备超灵敏感知功能的节肢动物——蝎子作为仿生传感器研究模本,通过表征分析其体表感受器:缝感受器和蛊毛感受器的形态结构特征,探析了二者的感知机理;并以之为原型设计了毛缝结合仿生传感元件且进行了相关理论计算和模拟分析;制造了毛缝结合仿生传感器并进行了多领域应用性能测试,为制造超灵敏多功能的仿生传感器做出了新的尝试与探索。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按照不同生存环境分类选取典型蝎子样本作为研究生物原型,分别为:黄鳄背蝎(Hottentotta trilineatus)、黑粗尾蝎(Parabuthus transvaalicus)、马氏钳蝎(Buthus martensii)和彼得异蝎(Heterometrus petersii),随后采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和X射线叁维显微镜等多种观测手段,对其缝感受器和蛊毛感受器的表面形态及内部结构进行了表征,发现缝感受器整体由多个缝单元组成,其长度依次递增,宽度基本不变,总体排布呈现放射状;而蛊毛感受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椭圆状的蛊毛窝和插入蛊毛窝中的细长蛊毛杆。然后,基于二者形态、结构特征及尺寸参数,建立毛缝结合仿生传感元件模型,对其分别进行了静态力学和动态力学理论计算,并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探究不同因素对其力学特性的影响。对于静态力学特性,通过研究元件最大应力值大小及其产生位置,可以得出仿蛊毛结构能够有效将应力集中于基部并提升应力值大小,而缝结构的存在引发了应力集中效应,促使应力值进一步增大,影响最大应力值大小的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长度比、缝结构数目、弹性模量比;对于动态力学特性:通过计算元件的固有频率,可以得出影响毛缝结合仿生传感元件固有频率的关键因素只有长度比。最后,以毛缝结合仿生传感元件理论模型为依据,制造毛缝结合仿生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应变、振动和流量测量,且分别进行了传感性能分析。当将其应用于应变传感时,测量得出其灵敏度表征值GF最高可达479,响应时间为74ms,恢复时间为86ms,且经过2000次应力循环测量仍能保持稳定,具备良好的耐久度,证明毛缝结合仿生传感器可以很好地适用于应变检测;当将其应用于振动传感时,经过检测和计算可以得到其最大灵敏度为18186.858mv/g,平均灵敏度为9098.93mv/g,灵敏度区间为11mv/g~18186.858mv/g之间;频率响应范围为0~1000Hz;量程在0~5g之间;且传感器杆部长度越长,对低频激励的响应灵敏度越高;当将其应用于流量传感时,检测了一次气流冲击过程中毛缝结合仿生传感器的完整输出信号,结果表明毛缝结合仿生传感器在3.87s时产生电阻变化信号,随后对不同杆长的毛缝结合传感器进行1m/s~7m/s风速下输出阻值检测,结果表明输出电阻与风速之间呈非线性递增关系,且杆部长度越长,相应阻值越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陈道兵[3](2018)在《蝎子体表超敏蛊毛感受器的感知机理与仿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概念的提出以及相关基础技术的进步,各类传感器,特别是柔性传感器件在可穿戴设备、自然交互、虚实融合、高级人机接口与信息互通等领域作为基础技术和基础器件,得到了各国政府以及科研工作者广泛关注。悬臂梁传感器是当今工业社会中最重要的力学传感检测平台之一,其广泛应用于称重、加速度检测、生物检测、化学检测、微生物检测等领域。微悬臂梁具有结构简单、尺寸小、灵敏度高等特点。然而即使现有的微悬臂梁传感器具有诸多优异特性,相对于节肢动物体表蛊毛来说,仍然具有其提高和发展的空间。因此,探索制造仿生蛊毛悬臂梁传感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选取了几种不同生境下的蝎子为生物模本,结合仿生学原理,运用试验和理论分析揭示了蝎子蛊毛感受器的高灵敏流量感知机理,提出了基于蛊毛感受器的“类不倒翁模型”,设计、制造了不同的仿蛊毛悬臂梁结构和仿蛊毛传感器,并从理论、试验和应用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比分析收集到的各类蝎子样本,选取了四种不同生境下的蝎子:黄鳄背蝎(Hottentotta trilineatus)、黑粗尾蝎(Parabuthus transvaalicus)、马氏钳蝎(Buthus martensii)和彼得异蝎(Heterometrus petersii)作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叁维显微镜(μ-CT)和生物组织超薄切片等多种观测手段,分析了蝎子蛊毛的分布情况、蝎子蛊毛的外部基本形态结构和关键尺寸、蝎子蛊毛的内部组织构成及其形态结构特点等。蝎子蛊毛的外部主要结构特征相同,均为一根高纵深比的毛杆插入一个较大的毛窝中,蛊毛杆基部与肌体的弹性组织相连,弹性组织具有较小的纵深比,神经纤维束末端穿过弹性组织与蝎子蛊毛杆基部相连接。然后,运用原子力显微镜的力曲线测试模块,对蝎子蛊毛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和关键材料力学参数的计算。由于蛊毛内部材料和外部的蛊毛杆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所以采取的方案为分别测试完整蛊毛和蛊毛基部被固定这两种情况。结果表明,对于蝎子同一根蛊毛其蛊毛杆要比蝎子蛊毛内部组织弹性系数大15-25倍。接着,研究了蝎子蛊毛的运动学特性,包括蛊毛的运动偏好,蛊毛的刚性摆动,蛊毛的频响特性,以及蛊毛的关键动力学参数的计算等。蝎子蛊毛具有一定的运动方向偏好性,尤其是与地面平行的螯肢外侧面的蝎子蛊毛的运动偏好性最为明显。蝎子蛊毛在低频的流场中具有很好的灵敏性,蝎子蛊毛能够完整的映射激励流场的频率和振幅,蝎子蛊毛的固有频率在50Hz-250Hz之间。随后,根据蛊毛的静力学特性和动力学特性,运用耦合仿生学原理,提出了蛊毛的“类不倒翁模型”。对仿蛊毛悬臂梁进行了理论建模,并进行了静力学和动力学特性的分析。分析了仿蛊毛悬臂梁的放大机制,在动力学特性分析中计算了仿蛊毛悬臂的固有频率。运用有限元模拟,对不同参数下的仿蛊毛悬臂梁的静力学过程和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仿蛊毛悬臂梁传感器适宜的信号读出方式。最后,设计并试制了仿蛊毛悬臂梁和仿生蛊毛压电式悬臂梁传感器,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性能测试。设计了几种基于“类不倒翁模型”的仿蛊毛悬臂梁传感装置,并讨论了仿蛊毛传感阵列的定位问题。(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12-01)

刘洋洋,荆奇,周琼[4](2016)在《机敏异漏斗蛛体表超微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阐明机敏异漏斗蛛(Allagelena difficilis)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机制,利用扫描电镜对其体表的超微感受器进行了观察。机敏异漏斗蛛的体表感受器多样,毛状感受器的种类和数目最多,包括触毛、听毛、味觉毛、毛状刺、羽状毛、棘,广泛分布在体表各部;叁明治状感受器分布于蜘蛛腹部背面和腹面以及步足等处;半球状感受器分布于蜘蛛的步足;单裂缝感受器和琴形器也主要分布于步足。(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汪波,周子华,邓伟楠,吕明,谭昭君[5](2015)在《拟环纹豹蛛体表裂缝感受器、跗节器亚显微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为狼蛛科豹蛛属动物,为了探究游猎型蜘蛛接收外界信号的机制,通过对拟环纹豹蛛体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分析拟环纹豹蛛体表感受器的类型、分布及特征。结果显示,拟环纹豹蛛的单个裂缝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触肢的跗节与胫节,数量较少,在整个触肢只能发现1~2个单个裂缝感受器;竖琴器在拟环纹豹蛛体表分布广泛,螯肢、触肢、步足均有发现,且胫节分布较多;而跗节器则见于触肢端部的前跗节上,其形态似水滴状小孔,为圆形或椭圆形空洞。(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林猛,张柏林,于长宁,李蛟龙,高峰[6](2014)在《L-Glu对断奶仔猪小肠结构和空肠氨基酸感受器与转运体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研究饲粮添加谷氨酸(L-Glu)对断奶仔猪小肠结构、空肠紧密连接蛋白、空肠氨基酸感受器和转运体表达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8.91 kg的杜×长×大叁元杂交断奶仔猪120头,随机分为2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试验期为28天。基础饲粮为玉米-豆粕型,饲粮参照NRC(2012)猪营养标准进行设计。为平衡饲粮氮水平,对照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1.21%的丙氨酸(Ala),试验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2%L-Glu。试验结束当天,每个处理选取6头仔猪进行宰杀,分别采集血液、小肠叁段及空肠黏膜。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L-Glu显着增加了空肠黏膜中谷草转氨酶(GOT)的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mRNA表达(P<0.05),但对空肠黏膜中谷丙转氨酶(GPT)的活性和谷氨酸脱氢酶(GDH)mRNA表达均没有影响(P>0.05)。(2)在小肠结构方面,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L-Glu增加了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高度(P<0.05),同时,增加了空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mRNA表达(P<0.05)。(3)在血浆氨基酸含量及空肠氨基酸感受器及转运体的表达方面,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L-Glu显着增加了血浆中谷氨酸、精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甘氨酸、丝氨酸、酪氨酸、鸟氨酸的含量(P<0.05);显着增加了钙离子受体(CaR)、谷氨酸受体1(mGluRl)和谷氨酸受体4(mGluR4)的mRNA表达(P<0.05),同时,显着增加了氨基酸感受器(SLC1A5)mRNA的表达(P<0.05)。结果提示,饲粮添加L-Glu能够改善断奶仔猪的小肠结构,增加了部分空肠氨基酸感受器和氨基酸转运体的表达,这有利于空肠营养物质的消化及吸收。(本文来源于《第七届中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6)

肖永红,李枢强[7](2011)在《北京幽灵蛛体表微感受器的类型、结构和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幽灵蛛(Pholcus beijingensis)体表的微感受器包括毛状感受器(触毛、听毛、味觉毛和刺)、裂缝状感受器(单个裂缝器、竖琴器)和跗节器等。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北京幽灵蛛体表的毛状感受器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其次是裂缝感受器;此外,每个跗节末端具有一个跗节器。除触毛在整个身体表面均有分布外,其他毛状感受器(听毛、味觉毛、刺)以及竖琴器和跗节器等均只在附肢分布。微感受器在各条步足分布的类型和数量一致,但步足各节不同。北京幽灵蛛体表的微感受器类型及其着生位置在雌雄间无差别,除成群分布的裂缝感受器在雌蛛步足的数量多于雄蛛外,其他类型微感受器的数量也没有明显性别差异。(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1年03期)

董亚琳,袁秉祥,邢建峰,杨银京,康军[8](1999)在《刺激犬体表感受器兴奋心脏表面神经元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观察体表刺激对犬心脏表面神经元活动及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定量敲击麻醉开胸犬的左胸壁、上腹壁,同步记录犬右心房神经节丛神经元内单位放电的频数及心脏变时、变力性反应。结果:敲击左胸壁、上腹壁均可使右心房神经节丛内神经元在10s内单位放电频数增加,同时伴有心率减慢和室心律失常。静脉注射普萘洛尔(1mg/kg),可使刺激体表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反应减少。静脉注射阿托品(1mg/kg)使刺激体表引起的心率减慢反应未完全消除;心脏急性去神经支配后,敲击体表对引起神经元的放电频数和变时反应均无明显影响。本研究说明:敲击犬心前区和上腹壁可直接引起心脏表面神经节丛内的副交感神经元兴奋,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引起负性频率作用;在此基础上刺激兴奋了心脏表面交感神经元可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由于传入通路被切断影响上述反应,提示:接受刺激的体表感受器或神经纤维与心脏表面神经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本文来源于《西安医科大学学报(中文版)》期刊1999年01期)

董亚琳,邢建峰,袁秉祥,杨银京,康军[9](1998)在《刺激犬体表感受器对心脏表面神经元和心脏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给“抑制死”提供实验根据和理论依据,模拟“抑制死”的体表刺激,用3.0kg触压麻醉开胸犬的心前区、剑突下,同步记录大右心房神经节丛神经元内单位放电的频数及心脏变时。变力性反应。静脉给入普来洛尔(1mg/kg)或阿托品(1mg/kg)及心脏急性会神经支配后,重复上述刺激。结果显示:触压犬心前区可直接引起心脏表面神经节丛内的副交感神经元兴奋,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引起负性频率作用;在此基础上刺激兴奋心脏表面交感神经元可诱发室性心律失常。提示刺激心前区、剑突下引起的“抑制死”,不仅与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有关,可能还与交感神经元对心室的兴奋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法医学杂志》期刊1998年04期)

体表感受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传感技术作为一个国家发展实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亟待进一步发展。传感器不仅在医疗、环境、军事、工业及农业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在交通、保健、家居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优越性。在自然界中,生物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感知系统,为它们实现外部信息的输入、控制和输出,这与传感器的工作过程不谋而合。现如今仿生科学方兴未艾,生物天然具备的优异感知能力成为传感器研究的丰富灵感来源,各类仿生传感器应运而生,从结构、材料等多个角度对传统传感器进行改良,为传感技术的发展引领了新方向,开拓了新领域,谱写了新篇章。本文结合仿生学基本原则和相关原理,选取了具备超灵敏感知功能的节肢动物——蝎子作为仿生传感器研究模本,通过表征分析其体表感受器:缝感受器和蛊毛感受器的形态结构特征,探析了二者的感知机理;并以之为原型设计了毛缝结合仿生传感元件且进行了相关理论计算和模拟分析;制造了毛缝结合仿生传感器并进行了多领域应用性能测试,为制造超灵敏多功能的仿生传感器做出了新的尝试与探索。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按照不同生存环境分类选取典型蝎子样本作为研究生物原型,分别为:黄鳄背蝎(Hottentotta trilineatus)、黑粗尾蝎(Parabuthus transvaalicus)、马氏钳蝎(Buthus martensii)和彼得异蝎(Heterometrus petersii),随后采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和X射线叁维显微镜等多种观测手段,对其缝感受器和蛊毛感受器的表面形态及内部结构进行了表征,发现缝感受器整体由多个缝单元组成,其长度依次递增,宽度基本不变,总体排布呈现放射状;而蛊毛感受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椭圆状的蛊毛窝和插入蛊毛窝中的细长蛊毛杆。然后,基于二者形态、结构特征及尺寸参数,建立毛缝结合仿生传感元件模型,对其分别进行了静态力学和动态力学理论计算,并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探究不同因素对其力学特性的影响。对于静态力学特性,通过研究元件最大应力值大小及其产生位置,可以得出仿蛊毛结构能够有效将应力集中于基部并提升应力值大小,而缝结构的存在引发了应力集中效应,促使应力值进一步增大,影响最大应力值大小的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长度比、缝结构数目、弹性模量比;对于动态力学特性:通过计算元件的固有频率,可以得出影响毛缝结合仿生传感元件固有频率的关键因素只有长度比。最后,以毛缝结合仿生传感元件理论模型为依据,制造毛缝结合仿生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应变、振动和流量测量,且分别进行了传感性能分析。当将其应用于应变传感时,测量得出其灵敏度表征值GF最高可达479,响应时间为74ms,恢复时间为86ms,且经过2000次应力循环测量仍能保持稳定,具备良好的耐久度,证明毛缝结合仿生传感器可以很好地适用于应变检测;当将其应用于振动传感时,经过检测和计算可以得到其最大灵敏度为18186.858mv/g,平均灵敏度为9098.93mv/g,灵敏度区间为11mv/g~18186.858mv/g之间;频率响应范围为0~1000Hz;量程在0~5g之间;且传感器杆部长度越长,对低频激励的响应灵敏度越高;当将其应用于流量传感时,检测了一次气流冲击过程中毛缝结合仿生传感器的完整输出信号,结果表明毛缝结合仿生传感器在3.87s时产生电阻变化信号,随后对不同杆长的毛缝结合传感器进行1m/s~7m/s风速下输出阻值检测,结果表明输出电阻与风速之间呈非线性递增关系,且杆部长度越长,相应阻值越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表感受器论文参考文献

[1].王可军.蝎子体表超敏微振动感受器感知机理与仿生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陈思琪.基于蝎子体表感受器灵敏感知机理的毛缝结合仿生传感器研究[D].吉林大学.2019

[3].陈道兵.蝎子体表超敏蛊毛感受器的感知机理与仿生研究[D].吉林大学.2018

[4].刘洋洋,荆奇,周琼.机敏异漏斗蛛体表超微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动物学杂志.2016

[5].汪波,周子华,邓伟楠,吕明,谭昭君.拟环纹豹蛛体表裂缝感受器、跗节器亚显微观察[J].浙江农业学报.2015

[6].林猛,张柏林,于长宁,李蛟龙,高峰.L-Glu对断奶仔猪小肠结构和空肠氨基酸感受器与转运体表达的影响[C].第七届中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7].肖永红,李枢强.北京幽灵蛛体表微感受器的类型、结构和分布[J].动物学杂志.2011

[8].董亚琳,袁秉祥,邢建峰,杨银京,康军.刺激犬体表感受器兴奋心脏表面神经元对心脏功能的影响[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中文版).1999

[9].董亚琳,邢建峰,袁秉祥,杨银京,康军.刺激犬体表感受器对心脏表面神经元和心脏功能的影响[J].中国法医学杂志.1998

标签:;  ;  ;  ;  

体表感受器论文-王可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