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离体形态发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建兰,离体培养,组织学观察,无菌苗
离体形态发生论文文献综述
陈丹丹[1](2015)在《建兰离体培养与形态发生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兰(CymbidiumW ensifolium)又名剑蕙、四季兰,是兰属地生兰的一种。因株型好、易管理等特点,也常被用作绿化、美化。但地生兰授粉后其种子在自然条件下很难发育成熟,繁殖系数低。且随着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人们对观赏植物的性状要求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加快培育新品种成为一种迫切需求。无论是将植物进行工厂化规模化生产还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加快植物性状改变,都需要一个稳定、完整的再生体系为基础。因此本研究将利用由建兰成熟蒴果经无菌萌发形成的根状茎为材料,从根状茎生长、茎段分化出芽、无根苗生根叁方面展开讨论,此外,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建兰器官形态建成过程中细胞变化进行组织学观察,并找出适合建兰无菌苗快速生长的液体培养条件,为建兰工厂化、规模化生长及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发育成熟的建兰种子经无菌萌发形成的根状茎为材料,研究了基本培养基、生长素、有机添加物、碳源及蔗糖含量及培养方式对其根状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建兰根状茎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 +1.2 mg·L-1 NAA+ 0.4 mg·L-16-BA + 50.0 g·L-1 香蕉泥 + 30.0 g·L-1 蔗糖 + 5.0 g·L-1 琼脂 + 1.0 g·L-1 AC,pH 5.4。椰汁有利于根状茎茎端分化,对根状茎的增殖生长无显着促进作用。在碳源比较中,30.0g-L-1麦芽糖效果最佳,但在同等质量浓度下蔗糖作用虽然稍差,差异却不显着,因此考虑成本,宜选用蔗糖为碳源。培养方式以液-固交替培养最好。2.以建兰根状茎及根状茎分化后形成的建兰无根苗为材料,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AC、光照条件对根状茎分化以及基本培养基、生长素、有机添加物、pH对建兰无根苗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建兰根状茎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 4.0 mg·L-1 6-BA + 0.3 mg-L-1 KT + 0.2 mg-L-1 NAA + 100.0 ml·L-1 椰汁 + 30.0 g·L-1蔗糖+ 1.0 g·L-1 AC + 5.0 g·L-1琼脂,pH 5.5。最适的生根培养基为1/2 MS+1.0mg·L-1 NAA+30.0g·L-1蔗糖+1.0g·L-1 AC+5g·L-1/琼脂脂,pH5.5。试验中发现光照是建兰根状茎分化的必要条件,且根状茎单生的顶端芽体饱满,后期发育状态好。在培养基中不添加AC会促进根状茎分化,但已形成的丛生芽后期往往不能正常成苗,出现黄化甚至死亡。所以适当添加AC有利于顶芽的正常生长直至成苗。在生根试验中发现NAA对建兰无根苗生根至关重要,浓度过低或过高不利,培养基pH的调节也对生根造成显着影响,培养基以灭菌前pH5.5为宜。3.通过对建兰增殖后根状茎、分化状态下的根状茎以及生根的根状茎进行组织学观察,发现:离体培养下的建兰根状茎已具有根的特征,有表皮、皮层和中柱。根状茎侧生细胞突起后会朝两个方向继续发展:一是长出侧生分枝,继续进行根状茎生长;二是形成分生组织,分化成芽。茎顶端分生组织分化形成芽的过程符合原套-原体学说,最终出现带状叶的形态。建兰无根苗气生根的产生则是激发根状茎内部中柱及其它特定细胞经平周分裂后产生根原始体细胞,根原始体细胞进一步伸长成为根原基,根原基通过伸长向表皮扩张和突破,最终形成不定根。4.以建兰生根无菌苗为材料,研究了基本培养基、GA3、有机添加物、叁角瓶规格、摇床转速对液体培养中建兰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2 MS是建兰无菌苗生长的最佳基本培养基;GA3能显着促进建兰幼苗的伸长,但浓度过高(≧0.3 mg·L-1)会出现建兰叶片狭长,植株徒长现象。椰汁利于建兰无菌苗根的生长,但根系活力无显着差异;麦芽提取物则利于叶片的生长及有机物的积累,经测定其中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对照。培养瓶规格以100 ml为宜,添加50ml液体培养基,每瓶放置10株幼苗,转速100 rpm最佳。液体培养30d后,建兰生根幼苗平均根长增加4-5 mm,苗高增加7 mm左右。(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滕艳,孙敬,雷鸣[2](2014)在《我国鸟类起源和演化研究获重要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滕 艳 特约 孙 敬 通讯员 雷 鸣)我国在鸟类的起源和演化研究方面获得重要进展。近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全国教授研究团队发现,在羊膜类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中,手盗龙类恐龙和哺乳动物的黑素体形态都发生了重要突变。这一最新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报》期刊2014-03-06)
苗书魁[3](2010)在《‘范妮’亚麻离体形态发生及‘双亚五号’亚麻与罗布麻原生质体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亚麻品种‘范妮’的子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接种在不同的MB(MS无机盐加B5维生素)培养基上,结果所有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都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但子叶组和下胚轴组在MB+0.5-4.0 mg·L-1 2,4-D培养基上均能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在体胚诱导中,单独使用2,4-D的效果明显好于各激素组合组,源于子叶的愈伤组织诱导体胚所需2,4-D浓度比源于下胚轴的高一倍,子叶来源的愈伤组织在MB+1.0 mg·L-1 2,4-D的培养基上,体胚发生频率达到了224个g-1;下胚轴来源的愈伤组织在MB+0.5 mg·L-1 2,4-D的培养基上,体胚发生频率达到了265个g-1。组织学观察发现有大量正常的球形胚、心形胚和鱼雷胚,子叶胚少,还有少量畸形胚。分别以亚麻品种‘范妮’的子叶和下胚轴来源的愈伤组织为材料,诱导不定芽,最佳分化培养基均为MB+0.5 mg·L-1 6-BA+0.1 mg·L-1 NAA +5%蔗糖。通过石蜡切片对不定芽产生的过程进行了追踪观察。探索了‘双亚五号’亚麻与罗布麻原生质体制备、电融合和培养的适宜条件。以已建立的‘双亚五号’亚麻和罗布麻胚性细胞悬浮系为材料,制备原生质体并进行电融合、培养。游离亚麻原生质体的最适酶组合是0.5% Cellulase Onozuka R-10+1.5% Cellulase Onozuka RS+0.2% Pectolyase Y-23,最佳酶解时间是3.5 h,亚麻细胞转瓶后第3天制备的原生质体产量达到1.32×106个mL-1,存活率为93.6%。两种原生质体电融合的最佳参数依次为:AC 10 v,AC持续时间60 s,融合后交流电时间6 s,DC 1000 v,脉冲宽度50μs,脉冲次数3,重复次数4。在此条件下融合率达到22.8%。本文为‘范妮’与其它麻类的体细胞杂交育种、‘范妮’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筛选及相关的植物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研究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该结果为进一步深入进行亚麻与罗布麻体细胞杂交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其它植物的体细胞杂交育种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0-05-28)
张华峰,王志敏,韩娇,宋明[4](2009)在《生姜离体形态发生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生姜离体培养形态发生过程中不同发育时期具有形态建成的愈伤组织和不具有形态建成的愈伤组织为材料,对其不同培养时间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及酶POD、SOD、CAT活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生姜愈伤组织的脱分化、再分化和植株再生等阶段与生理生化有密切的联系;同期具有形态建成的愈伤组织的几种生理生化指标均大于不具有形态建成愈伤组织;具有形态建成的愈伤组织的POD和SOD在愈伤组织的脱分化期起主导作用,CAT在愈伤组织的再分化期起主导作用,可溶性蛋白质在愈伤组织的脱分化期表现突出,在再分化期表现到极致,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在愈伤组织的脱分化期表现突出;不具有形态建成的愈伤组织的各种生理生化指标均表现不强。(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09年03期)
任中翔[5](2009)在《草莓胚状体形态发生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胚状体的诱导在植物转基因、突变体筛选、植物品种改良、优良种质的无性繁殖、人工种子生产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全面掌握草莓胚状体诱导及再生技术,本文根据近几年来草莓胚状体形态发生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影响草莓胚状体形态发生的因素,从外植体、培养基、培养方式与环境等方面进行综述,并结合草莓胚状体形态发生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草莓胚状体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吉林蔬菜》期刊2009年02期)
沈晓燕[6](2009)在《中国水仙离体形态发生的生理变化与遗传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中国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 chinensis)鳞茎盘切块、子房切片为外植体,在建立高效离体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对中国水仙离体形态发生,特别是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以及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水仙高效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以中国水仙鳞茎盘切块为外植体,对其离体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仙鳞茎在3%多菌灵中浸泡6h是无菌体系建立的关键措施。天然添加物中,5%香蕉泥最有利于小鳞茎直接诱导;200 mg·L~(-1)为用于小鳞茎直接诱导的最适甜菜碱浓度。愈伤组织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MS+2.0 mg·L~(-1) 2,4-D+1.0 mg·L~(-1)6-BA及MS+1.0 mg·L~(-1) 2,4-D+0.5 mg·L~(-1) KT;愈伤组织分化的适宜培养基为MS+3.0 mg·L~(-1)6-BA+2.0 mg·L~(-1)KT +0.1 mg·L~(-1) NAA和MS+3.0mg·L~(-1)6-BA +5.0 mg·L~(-1)KT。以子房切片为外植体,研究了中国水仙再生系统建立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发育时间较短的子房切片在MS+15.0mg·L~(-1)6-BA +1.0mg·L~(-1)NAA培养基上经初代培养后可直接诱导出小鳞茎;诱导形成叁种不同类型的愈伤组织(Ⅰ白色,表面瘤状突起;Ⅱ呈淡黄色,表面颗粒状不明显;Ⅲ呈淡黄色,表面颗粒状明显),分别在培养基MS+0.5 mg·L~(-1) 2,4-D+1.0 mg·L~(-1) KT、MS+1.0 mg·L~(-1) 2,4-D+0.5 mg·L~(-1) 6-BA及培养基MS+2.0 mg·L~(-1) 2,4-D+0.5 mg·L~(-1) 6-BA上诱导率达最高;愈伤组织类型Ⅰ、Ⅱ在分化培养基MS+5.0 mg·L~(-1)6-BA+5.0 mg·L~(-1) KT +0.1 mg·L~(-1) NAA上分化效果较佳,而分化培养基MS+3.0mg·L~(-1)6-BA+5.0 mg·L~(-1) KT较适合愈伤组织类型Ⅱ、Ⅲ的分化。本研究打破常规的培养方法,首次将试管小鳞茎的膨大培养先于其继代增殖培养而进行,为小鳞茎的继代增殖培养提供健壮的鳞茎球。其中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当添加PP333的浓度为3.0 mg·L~(-1)时试管小鳞茎膨大效果最好;多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试管小鳞茎膨大培养的影响排序为PP333> 2,4-D> NAA>2,4-D×NAA,筛选出的最佳膨大培养基为MS+1.0 mg·L~(-1) 2,4-D +2.0 mg·L~(-1) NAA+3.0 mg·L~(-1) PP333。双因素试验结果发现,在培养基中添加6-BA 5.0 mg·L~(-1)、白砂糖30 g·L~(-1)时最有利于小鳞茎的继代增殖培养;采用1/2MS添加活性炭0.5 g·L~(-1)的组合最适合于试管小鳞茎壮苗生根培养;以不经任何处理的田园土:泥炭土=2:1为基质最适合小鳞茎的移栽成活,成活率达到91.67%。2.中国水仙子房切片愈伤组织的细胞组织学观察石蜡切片的观察结果表明,发育时间较长的子房切片诱导出来的愈伤组织细胞排列松散,细胞非常大,细胞形状不固定,而发育时间较短的子房切片诱导出来的叁种类型愈伤组织细胞在细胞排列上均比前者要紧密些,细胞形状也变得更加规则:细胞紧密度排序为类型Ⅲ>类型Ⅱ>类型Ⅰ;细胞的大小排序为类型Ⅰ>类型Ⅱ>类型Ⅲ;细胞的均一度排序为类型Ⅲ>类型Ⅰ>类型Ⅱ。3.中国水仙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若干生理变化对中国水仙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POD、SOD和CAT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变化的研究发现,愈伤组织类型和来源不同,分化过程中各生理指标的变化存在一定差别:发育时间较短的子房切片诱导形成的愈伤组织类型Ⅰ随着分化时间的延长,淀粉含量变化先降低后升高,其余各生理指标变化均与此相反;愈伤组织类型Ⅱ在分化过程中,SOD活性和淀粉含量变化曲线都呈“W”型,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趋势为降低—升高—降低,其余各生理指标变化呈单峰型变化;愈伤组织类型Ⅲ在分化过程中POD活性变化呈单峰型,CAT活性和淀粉含量变化都呈双峰型,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均先降低后升高,其余各生理指标变化都呈“W”型变化;发育时间较长的子房切片诱导形成的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 POD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SOD活性变化呈双峰型,葡萄糖含量变化呈“W”型变化,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淀粉含量呈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余各生理指标变化均呈单峰型;鳞茎盘切块来源的愈伤组织在分化过程中果糖和淀粉含量变化趋势均为降低—升高—降低,CAT活性和葡萄糖含量变化呈“V”型,其余各生理指标变化均呈单峰型变化。4.中国水仙离体形态发生的遗传稳定性检测染色体数目鉴定结果表明,鳞茎盘切块、子房切片不同离体器官发生途径再生小鳞茎壮苗生根培养后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发生。直接器官发生途径来源的非叁倍体所占比例范围为3.92%~4.95%;间接器官发生途径来源的非叁倍体所占比例范围为10.38%~18.10%。ISSR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鳞茎盘切块、子房切片直接器官发生途径中各培养阶段培养物与供体植株具有相对一致的DNA图谱;间接器官发生途径诱导形成的愈伤组织在引物扩增后出现一些变异谱带,其余各培养阶段培养物几乎没有变异谱带出现,在培养终阶段变异率范围仅为0.00~1.69%。可见,中国水仙离体形态发生中间接器官发生途径的遗传稳定性不及直接器官发生途径。本研究还发现,中国水仙鳞茎盘切块愈伤组织分化形成的玻璃化小鳞茎和正常小鳞茎的DNA图谱不完全一致;DNA水平上检测由子房切片诱导形成的叁种类型愈伤组织的遗传稳定程度发现,类型Ⅱ>类型Ⅲ>类型Ⅰ;由子房切片愈伤组织类型Ⅰ来源的玻璃化小鳞茎、产生花苞的小鳞茎都产生有别于供体植株的DNA扩增谱带,而正常小鳞茎则保持了相对较高的遗传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04-01)
张良波,周朴华,彭晓英,彭尽辉,易霭琴[7](2008)在《屋顶长生草叶的解剖结构及其离体培养形态发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屋顶长生草叶的解剖结构及其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形态发生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屋顶长生草的叶具有肉质旱生植物叶的特点,表皮细胞外有角质层,叶有较密的腺毛分布,气孔器由两个肾形的保卫细胞和两个镰刀形的护卫细胞组成;叶肉细胞没有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之分,细胞比较大,有贮水作用;维管束平行排列,导管和筛管分子都很小,为一圈维管束鞘所包围。屋顶长生草叶片离体培养形态发生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外植体直接产生不定芽(器官型)途径;另一种是叶肉细胞脱分化成胚性细胞,经胚性细胞团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产生芽、根等器官(器官发生型),芽分化为内起源。(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08年03期)
李彤[8](2008)在《芥菜(Brassica juncea Coss.)离体培养及形态发生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以芥菜的叁个品种(圆大头菜、永胜大儿菜、容渝香芥菜)为材料,在以子叶和胚轴为外植体建立离体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对芥菜组织器官发生过程中各发育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组分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同时进行了组织细胞学观察。实验结果如下:1芥菜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不同品种的芥菜及培养基激素配比都会影响芥菜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实验结果表明:芥菜种子消毒方法以采用5%NaClO溶液滴加2滴100%吐温-20,消毒15分钟最佳;种子无菌萌发培养基为:1/2MS+8.0g/L卡拉胶(pH5.8~6.0);最适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培养基为:MS+30g/L蔗糖+8.0g/L卡拉胶+0.1mg/L NAA+3.0mg/L 6-BA,当以子叶为外植体时,圆大头菜、永胜大儿菜、容渝香芥菜的分化率均为最高,分别为:72%、84%、76%;当以胚轴为外植体时上述叁个品种的分化率分别为70%、72%、70%;最适生根培养基为MS+30g/L蔗糖+8.0g/L卡拉胶+0.1mg/LNAA,根系生长状态良好,生根率达到100%。2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组分的研究具形态建成的愈伤组织中可溶性蛋白质平均含量为20.88mg╱g·FW,远远高于不具形态建成的愈伤组织中的平均含量12.08mg/g·FW,低水平的蛋白质表达量可能是使愈伤组织丧失分化能力,转变为不具形态建成的愈伤组织的一个重要原因。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在具形态建成的愈伤组织增殖与分化过程中,有65 KDa、29 KDa、24 KDa、16 KDa的特异性蛋白质组分出现,其中16 KDa蛋白在不定芽分化后不再表达,推测是这4种特异性蛋白推动了愈伤组织的形态建成。在不具形态建成的愈伤组织中有50KDa和30KDa的蛋白质组分表达,可把这两种蛋白组分看作是芥菜子叶离体培养过程中不具形态建成的愈伤组织中的特异性蛋白。3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的研究通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得到以下结果:具形态建成的愈伤组织的酶谱带比不具形态建成的愈伤组织的酶谱带颜色相对要浓,同时多出了C带和G带,其中G带是具形态建成的愈伤组织所特有的,C带是在不定芽分化后出现的,因此C带可作为不定芽分化的生化标记,D带在愈伤组织诱导期出现的,可作为脱分化开始的标志。4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两种愈伤组织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生理指标的差异越来越显着,具形态建成的愈伤组织比不具形态建成的愈伤组织内部代谢增强。外植体培养的第8天开始,具形态建成的愈伤组织中抗氧化酶(POD、SOD、CAT)活性、核酸(RNA、DNA)含量均高于不具形态建成的愈伤组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可溶性糖和淀粉作为细胞中可利用的能源物质,在这个时期含量下降;不具形态建成的愈伤组织中以上各指标的变化则比较平缓。5组织细胞学观察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培养材料进行组织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具形态建成的愈伤组织其表面和内部会逐渐形成两个分化中心,即分生细胞团和分生组织结节,前者将发育成为芽原基,后者将发育成为根原基。(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8-04-20)
李彤,汤青林,王志敏,宋明[9](2008)在《芥菜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形态发生过程中蛋白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芥菜子叶为外植体进行芥菜的离体培养,实验发现在培养基为MS+0.1mg/L NAA+3mg/L 6-BA的条件下,能够得到最高的愈伤率及分化率。同时本实验利用了SDS-PAGE技术比较了愈伤组织生长及分化过程中的蛋白组分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08年02期)
朱志伟[10](2007)在《超声波处理对文心兰(Oncidium)离体形态发生及其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心兰(Oncidium),属兰科文心兰属。植株轻巧,花茎分枝性良好、轻盈下垂,花朵奇异可爱,花姿秀美,形似翩翩起舞的女孩,是一种非常美丽而极具观赏价值的兰花,近年来倍受国际花卉市场的青睐,成为洋兰类的新宠之一.超声波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已成为植物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表明较低强度和频率的超声波作用于某些植物可以增强其代谢过程,增加细胞膜的透性和选择性,有利于DNA的合成和细胞周期的同步化。针对目前国内外市场对文心兰的大量需求及生产能力的不足,本文以文心兰原球茎及无菌苗为材料,通过不同频率不同时间的超声波处理,研究其对文心兰原球茎及无菌苗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对于促进文心兰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实验结果如下:1.组培用罐头瓶比叁角瓶适宜作为玻璃介质用于超声波促进原球茎增殖,增殖率提高24.2%;25kHz超声波处理组原球茎平均增殖率比40kHz超声波处理组高23.4%,其中25kHz超声波处理3min组促进增殖效果较佳,原球茎平均增殖率比对照组高49.5%;25kHz超声波处理组原球茎平均分化芽数比40kHz超声波处理组高28.3%,其中25kHz超声波处理6min组促进分化效果较佳,平均分化芽数比对照组高98.8%;25kHz超声波处理组无菌苗平均根长与平均根数比40kHz超声波处理组高10.1%和13.6%,其中25kHz超声波处理3min组促进生根效果较佳,无菌苗平均根长与平均根数比对照组高75.0%和37.5%。2.超声波对文心兰的SOD、POD、CAT叁种保护酶活力的影响十分显着,文心兰SOD、POD、CAT叁种保护酶活性在增殖阶段最大峰值出现于25kHz超声波处理3min组;分化阶段最大峰值出现于25kHz超声波处理6min;生根阶段最大峰值出现于25kHz超声波处理3min,与超声波对文心兰原球茎增殖、分化及生根的影响一致。文心兰保护酶活性诱导同时受到包括超声波、培养基等在内的各种环境因素、植物体自身生理状态以及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3.文心兰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同时受到包括超声波、培养基等在内的各种环境因素以及植物体自身生理状态及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MDA含量最低值以及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增殖、分化、生根阶段均分别出现于超声波处理3min、6min和3min组,这与超声波对保护酶活性影响以及对形态指标的影响一致。超声波处理使得MDA含量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分化和生根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势和可溶性糖相反。4.电泳结果显示25kHz超声波处理3min和4min组比其他超声波处理组具有更高的蛋白含量。组织学特征研究显示超声波处理组出现淀粉粒减少、细胞核可见的薄壁细胞数量增多、部分薄壁细胞的细胞壁增厚的现象,与超声波刺激文心兰增殖分化的作用相关,过长时间超声波处理超过细胞的耐受极限,会对细胞造成器质性的损伤。(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7-08-01)
离体形态发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滕 艳 特约 孙 敬 通讯员 雷 鸣)我国在鸟类的起源和演化研究方面获得重要进展。近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全国教授研究团队发现,在羊膜类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中,手盗龙类恐龙和哺乳动物的黑素体形态都发生了重要突变。这一最新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离体形态发生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丹丹.建兰离体培养与形态发生特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
[2].滕艳,孙敬,雷鸣.我国鸟类起源和演化研究获重要进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
[3].苗书魁.‘范妮’亚麻离体形态发生及‘双亚五号’亚麻与罗布麻原生质体融合[D].新疆大学.2010
[4].张华峰,王志敏,韩娇,宋明.生姜离体形态发生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J].南方农业.2009
[5].任中翔.草莓胚状体形态发生的影响因素[J].吉林蔬菜.2009
[6].沈晓燕.中国水仙离体形态发生的生理变化与遗传变异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
[7].张良波,周朴华,彭晓英,彭尽辉,易霭琴.屋顶长生草叶的解剖结构及其离体培养形态发生的研究[J].广西植物.2008
[8].李彤.芥菜(BrassicajunceaCoss.)离体培养及形态发生机制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8
[9].李彤,汤青林,王志敏,宋明.芥菜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形态发生过程中蛋白变化的研究[J].南方农业.2008
[10].朱志伟.超声波处理对文心兰(Oncidium)离体形态发生及其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