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接骨师的女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接骨师的女儿》,文化融合
接骨师的女儿论文文献综述
房广宁[1](2016)在《《接骨师的女儿》的文化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着中国文化背景和美国成长经历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运用其独特思维视角,成功地创作了她母女题材的又一力作——《接骨师的女儿》。作品成功塑造了相同的肤色,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宝姨、茹灵以及露丝叁代母女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冲突到融洽,从迷茫到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女儿露丝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摆脱了困扰自己已久的身份认同困境。身份的找寻、文化的溯源,在母女叁代人的坎坷经历中逐渐清晰,中西文化的冲(本文来源于《山海经》期刊2016年04期)
鲍晨[2](2015)在《从叙事的角度浅析谭恩美的《接骨师的女儿》》一文中研究指出《接骨师的女儿》(The Bonesetter's Daughter)是美国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在2001年出版的一部小说。书中描绘了祖孙叁代间的两对母女关系,通过其独特的叙述结构,叙述视角及多元的叙述者在达到更为有效的为小说主旨服务的目的的同时,表现了谭恩美这部作品的艺术性和时代性。谭恩美是当今最受欢迎的美国华裔作家之一。《接骨师的女儿》(The Bonesetter's Daughter)出版(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5年22期)
开一心[3](2015)在《光滑思维下身份认同的流动——论谭恩美的自传小说《接骨师的女儿》》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空间概念是一个同构型、总体化的概念,像纹路一般分明、辖域明确,以等级制、科层化、既定的封闭结构与静态系统为特征;这种"纹路空间"(striated space)路线固定、依循轨迹、有边界、有分界点。"光滑空间"(smooth space)是一个相对于"纹路空间"的概念。"光滑空间"指涉的是一种"无中心"、"无终点"式的组织结构,是一种经常处于变化与不断生成的状态;其特征是开放、辖域不明、没有等级限制、没有边界、没有分界点、也没有上下阶层和特权区块、是无意识形态、如游牧般的存有状态:它主要由欲望机器和意识流窜所掌控,为事件(并非事物)所占有,是个动态系统的开放结构。在美国社会空间中一向存在着类似"纹路空间"般的静态封闭结构,族裔的身份属性常常囿限于一个似纹路般带有等级科层的既定框架。各类文学作品尝试突破这样一个组织结构。而身份认同一直是华裔美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本研究以谭恩美的《接骨师女儿》中叁代母女的生命经验在空间移动的转换为焦点,析论在美华裔突破"纹路空间"限定,以"光滑空间"概念下的开放转化身份认同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当代外语研究》期刊2015年07期)
葛志薇[4](2015)在《谭恩美小说《接骨师的女儿》的叙事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谭恩美是当代美国着名的华裔作家,其作品以丰富的文学形象和奇特的故事传说震撼了美国当代文坛。评论界对其作品的评论大多都是围绕着两代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对对方身份的认同以及情感交流的障碍展开,忽视了作品的形式技巧。笔者将依据热奈特的叙事理论探讨谭恩美作品《接骨师的女儿》所彰显的"讲故事"式的叙事结构和转换的视角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5年02期)
邓微[5](2014)在《浅析谭恩美《接骨师的女儿》中弱势女性的“言说”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家族叁代女性生活历史的回顾与挖掘,及对民族、文化及人类生活状态的反思,作者别具匠心地采用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载体——毛笔、墨汁、汉字书写来为华裔女性赋权、辩白,以此探究华裔女性的自我身份,揭示处于封建男权社会及西方主流文化双重打压下的华裔女性的生命境遇。(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4年17期)
闫丹[6](2014)在《跨文化视角下对小说《接骨师的女儿》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接骨师的女儿》又译为《接骨师之女》,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着作。在《接骨师的女儿》问世之前,作者已经凭借一部《喜福会》成为美国或者说整个西方的着名作家之一。从《接骨师的女儿》开始,她更是超越了作为少数民族或流行小说家的身份。小说《接骨师的女儿》是谭恩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问世于2001年,同时,《接骨师的女儿》也是谭恩美的自传性质最强,同时也是表现华裔移民母女关系最深刻的一部感人作品。《接骨师的女儿》对跨文化研究(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4年23期)
王小燕[7](2013)在《论谭恩美小说的鬼魂叙事——以《百感神秘》和《接骨师的女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通过她的特有视角和写作手法,重现了神秘的中国和中国文化,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属鬼魂叙事。在小说《百感神秘》和《接骨师的女儿》里,移民母亲通过亦真亦幻的鬼故事重拾记忆和重新叙述过去,这是弱势群体的无奈之举。而美国女儿对此强烈反对、排斥,甚至给母亲贴上"他者"标签。但一番激烈冲撞后,两代人达成和解,女儿打开了关于中国的神秘感官,通向了中国文化的记忆之门。在一定程度上,鬼魂叙事策略有效地缩短了"两个世界之间"的间隙。(本文来源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4期)
王宇[8](2013)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男性人物命运——以《接骨师的女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华裔移民在美国主流文化与华人文化的相互碰撞中的文学产物。该类文学作品中的男性角色被模糊了社会身份和社会存在,被集体边缘化,甚至被"阉割";无法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只能成为美国人眼中的"他者";又身处异乡,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他者"。在《接骨师的女儿》中,身处中国、美国的男性人物形象和他们的命运迥然不同。本文通过对《接骨师的女儿》中男性人物命运的分析,探讨在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不同时代及文化背景下男性角色的形象及命运产生极大反差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3年03期)
聂静斯[9](2012)在《《接骨师的女儿》中骨的意象与家族历史的发掘》一文中研究指出《接骨师的女儿》是着名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小说。在这部被视为自传体小说的作品中,谭恩美再一次展现出其细腻的写作特长,继续描写了华裔移民母女关系,展现了当代华裔作家的寻根思想。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显现了家园情结,并且将骨的意象及其家族历史得以发掘。(本文来源于《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张晨虹,张菊,杨艳超[10](2012)在《觉醒、迷失、重建——《接骨师的女儿》中的女性主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谭恩美的小说展示出几代华裔、尤其是华裔女性在美国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人生。她的故事里往往会出现在父权当道、种族歧视的环境里生活过的母亲和持有美国价值观的女儿。本文聚焦的是谭恩美2001年作品《接骨师的女儿》中的两代女性主体性的发展变化。(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2年08期)
接骨师的女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接骨师的女儿》(The Bonesetter's Daughter)是美国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在2001年出版的一部小说。书中描绘了祖孙叁代间的两对母女关系,通过其独特的叙述结构,叙述视角及多元的叙述者在达到更为有效的为小说主旨服务的目的的同时,表现了谭恩美这部作品的艺术性和时代性。谭恩美是当今最受欢迎的美国华裔作家之一。《接骨师的女儿》(The Bonesetter's Daughter)出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骨师的女儿论文参考文献
[1].房广宁.《接骨师的女儿》的文化融合[J].山海经.2016
[2].鲍晨.从叙事的角度浅析谭恩美的《接骨师的女儿》[J].牡丹.2015
[3].开一心.光滑思维下身份认同的流动——论谭恩美的自传小说《接骨师的女儿》[J].当代外语研究.2015
[4].葛志薇.谭恩美小说《接骨师的女儿》的叙事艺术[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
[5].邓微.浅析谭恩美《接骨师的女儿》中弱势女性的“言说”策略[J].海外英语.2014
[6].闫丹.跨文化视角下对小说《接骨师的女儿》的解读[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
[7].王小燕.论谭恩美小说的鬼魂叙事——以《百感神秘》和《接骨师的女儿》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3
[8].王宇.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男性人物命运——以《接骨师的女儿》为例[J].外语学刊.2013
[9].聂静斯.《接骨师的女儿》中骨的意象与家族历史的发掘[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0].张晨虹,张菊,杨艳超.觉醒、迷失、重建——《接骨师的女儿》中的女性主体性[J].作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