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疟疾的临床举隅

中医针灸治疟疾的临床举隅

戴文敏王瑄耿向东王飞思谭红卫(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158100)

【摘要】目的讨论中医针灸治疟疾。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主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大椎、陶道、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第二组取间使、后溪、足三里、太冲。两组主穴交替使用。配穴:在发作期使用配穴。发热、头痛者配风池、曲池;脑型恶性疟配风池、太阳、百会;过高热型恶性疟配风池、少商、商阳;厥冷型恶性疟配人中、涌泉;胃肠型恶性疟配天枢、公孙;疼痛者配阿是穴。

【关键词】中医针灸治疟疾

疟疾(malaria)是由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由疟蚊传播,多在夏秋季节流行。临床上以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为多见。儿童发病率较高。

中医学自《素问?刺疟》篇专门提出论述以来,历代医家对疟疾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分型等,都有较详细的观察。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周期性、规律性发作,有发冷(伴寒颤)、发热(烦躁口渴,可伴谵妄)、出汗(量多)等症状,整个发作约6~10小时或更久。间日疟每隔1天发作一次,三日疟每隔2天发作一次;恶性疟每天或隔天发作一次。当有两重或混合感染时,此种规律性可发生改变。

2.凶险发作:少数恶性疟患者可出现凶险发作,临床按主要症状的不同分为脑型(以中枢感染症状如头痛、呕吐、昏迷、谵妄等为主要表现)、过高热型42℃或以上高热持续不降为主要表现)、厥冷型(以面色苍白、软弱无力、呼吸浅表、脉细弱、很快出现虚脱状态为特点)、胃肠型(本型特点为有明显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3.脾肿大和贫血,其程度与病程成正比。

二、辅助检查

1.血象:白细胞在发热时轻度增高,热退时减少。长期发作者红细胞、血红蛋白均明显减少。

2.血片检查疟原虫,阳性者可确诊。血片检查阴性不能否定疟疾,必要时应反复多次检查。

辨病治疗

一、体针疗法

1.处方

(1)主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大椎、陶道、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第二组取间使、后溪、足三里、太冲。两组主穴交替使用。

(2)配穴:在发作期使用配穴。发热、头痛者配风池、曲池;脑型恶性疟配风池、太阳、百会;过高热型恶性疟配风池、少商、商阳;厥冷型恶性疟配人中、涌泉;胃肠型恶性疟配天枢、公孙;疼痛者配阿是穴。

2.操作方法向上斜刺大椎、陶道0.5±0.2寸,直刺三阴交、阴陵泉、1.2±0.2寸,直刺太溪0.5±0.1寸。直刺间使1.2±0.2寸,直刺后溪0.6±0.2寸,直刺足三里1.5±0.5寸,直刺太冲0.5±0.1寸。

向鼻尖方向斜刺风池0.6±0.2寸,直刺曲池1.0±0.2寸。向后平刺太阳、百会1.0±0.2寸。用三棱针点刺少商、商阳出血2~3滴。30°角斜刺人中0.3±0.1寸,直刺涌泉0.8±0.2寸。直刺天枢0.6±0.2寸,直刺公孙0.8±0.2寸。

每天针刺1次,逢发作日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均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每穴行针5~10秒。逢发作日,则于发作前1小时针刺。

适逢发作时,留针30~4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均用较强捻转手法,捻转的幅度为3~4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3~5个往复,每次每穴行针5~10秒。

二、电针体穴疗法

1.处方:与体针疗法的选穴相同。分为两组,第一组取大椎、陶道、阴陵泉、三阴交,第二组取间使、后溪、足三里、太溪。两组主穴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进针操作与体针疗法一样,第二步为电针疗法操作方法。第一步操作完毕后,在大椎、陶道与三阴交、阴陵泉之间,在间使、后溪与足三里、太溪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天电针1次,发作日每天电针1~2次,每次电针治疗20~30分钟。发作期选用的配穴,按普通体针疗法进行操作。逢发作日,则于发作前1小时开始治疗。

三、灸法

1.处方:与体针疗法的主穴相同。分为两组,第一组取大椎、陶道、阴陵泉、三阴交,第二组取间使、后溪、足三里、太溪。两组主穴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每次选一组主穴,用艾条温和灸,或用隔姜灸,每穴灸15分钟,使局部有明显的温热感为宜。加灸天枢、公孙20~30分钟,特别适用于胃肠型的治疗。每天灸治1次,疟疾发作日,则于发作前1~2小时开始治疗。

四、耳针疗法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耳穴为主穴。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交感。

(2)配穴:取另一侧的耳穴为配穴。在发作时使用配耳尖。头痛者配缘中:脑型恶性疟配缘中、脑干;过高热型恶性疟配耳尖;厥冷型恶性疟配缘中、脑干;胃肠型恶性疟配小肠、大肠;疼痛者配疼痛部位对应的耳穴。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发作日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20分钟,留针期行针2~3次。均用较强刺激手法行针,捻转的幅度为3~4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3~5个往复,每次每穴行针5~10秒。耳尖穴可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3~5滴。

发作间歇日患儿每天针刺1次,逢发作日,应于发作前1小时针刺,每次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均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每穴行针5~10秒。

五、电针耳穴疗法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耳穴为主穴。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交感。

(2)配穴:取另一侧的耳穴为配穴。在发作时使用配耳尖。头痛者配缘中;脑型恶性疟配缘中、脑干;过高热型恶性疟配耳尖;厥冷型恶性疟配缘中、脑干;胃肠型恶性疟配小肠、大肠;疼痛者配疼痛部位对应的耳穴。

在上述耳针疗法处方的基础上,选取体穴足三里、三阴交、公孙。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直刺足三里1.5±0.5寸,直刺三阴交1.2±0.2寸,直刺太溪0.8±0.2寸。然后在耳穴主穴与足三里、三阴交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4个穴位即可(交替使用主穴),每次电针20分钟。没有接电疗仪的耳穴,按普通耳针疗法进行操作。耳尖穴可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3~5滴。发作日每天治疗1~2次,发作间歇日患者每天针刺1次,逢发作日,应于发作前l小时电针治疗。

参考文献

[1]周仲瑛,蔡淦,张烘斌,等.中医内科学,第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96.

[2]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进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87.

标签:;  ;  ;  

中医针灸治疟疾的临床举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