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球囊血管成形术论文-周阳,林少芒,萧剑彬,艾文佳,李阳勇

长球囊血管成形术论文-周阳,林少芒,萧剑彬,艾文佳,李阳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长球囊血管成形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球囊血管成形术,药物涂层球囊,股腘动脉闭塞症,Meta分析

长球囊血管成形术论文文献综述

周阳,林少芒,萧剑彬,艾文佳,李阳勇[1](2019)在《标准剂量与低剂量紫杉醇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股腘动脉闭塞症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标准剂量紫杉醇涂层球囊(PCB)血管成形术与低剂量PCB血管成形术治疗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差异。方法系统性检索MEDLINE、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截止至2018年10月1日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对入选的RCT的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并根据紫杉醇剂量进行亚组分析,结局指标包括术后6个月的远期管腔丢失(LLL)以及术后>50%再狭窄、靶病变血运重建(TLR)、大截肢以及死亡的发生率,以探讨标准剂量PCB与低剂量PCB疗效的差异。结果一共入选了14篇RCT,与低剂量PCB相比,标准剂量PCB更能有效降低术后>50%再狭窄率(P<0.001)和TLR(P<0.05),但两者在术后6个月的LLL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股腘动脉闭塞症的治疗中,标准剂量PCB降低术后>50%再狭窄率及TLR的作用均优于低剂量PCB。(本文来源于《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3期)

吴延庆[2](2019)在《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采用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1月94例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试验组44例采用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Rutherford分级、靶病变血运重建(TLR)发生率、一期通畅率、再狭窄率、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径(MLD)、踝肱指数(ABI)、并发症。结果试验组Rutherford分级优于对照组,TLR发生率、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一期通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ABI、ML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采用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可提升一期通畅率,改善ABI、MLD水平,降低再狭窄率,利于患者预后。(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期刊2019年08期)

H.Koike,E.Sueyoshi,I.Sakamoto,M.Uetani,T.Nakata[3](2019)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病人在球囊血管成形术前后的肺灌注血容量CT、肺灌注SPECT、肺血管造影的临床及预测价值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使用双能量CT计算肺灌注血容量(PBV)诊断肺血栓栓塞已被广泛接受。本研究评价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CTEPH)病人在球囊肺血管成形术(BPA)前、后的肺(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鹿凯,刘巍立[4](2018)在《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在股腘动脉狭窄闭塞疾病斑块切除术后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讨股腘动脉狭窄闭塞病变应用斑块切除术结合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大庆油田总医院住院治疗的90例股腘动脉的狭窄闭塞病变患者行斑块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行常规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患者60例为A组,行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质量的患者30例为B组。术后随访一年,比较2组患者的再狭窄率。结果 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术后平均随访11.7个月,病死率3%,2例患者死于心脏疾病,1例患者死于颅脑肿瘤。患者保肢率为95.6%。1年免于再狭窄率药物涂层球囊组为77.9%(70.9%~87.5%);PTA组为43.8%(30.5%~57.1%)。结论与普通球囊组相比,斑块切除术联合DCB能够显着降低再次狭窄闭塞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王宾,肖恩华,尚全良,马聪,陈柱[5](2018)在《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和经皮支架植入术治疗透析通路中心静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透析通路中心静脉狭窄(CVS)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TA)和经皮支架植入术(PTS)治疗的近中期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发生CVS的血液透析患者40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PTA治疗组26例和PTA+PTS治疗组14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及通路管径变化情况;随访术后1、3、6个月透析通路的开放情况及开放时间。结果:术后相关症状均在1周内改善,治疗后通路直径较治疗前均增宽;PTA治疗组的初级开放时间为(5.17±1.54)个月,高于PTA+PTS治疗组的初级开放时间(3.57±1.71)个月;PTA+PTS治疗组的腔内干预次数为(1.93±0.47)次,高于PTA治疗组的(1.35±0.56)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TA治疗组1、3、6个月的初级开放率分别为96.2%、80.7%、69.2%,辅助初级开放率分别为100%、92.3%、92.3%;PTA+PTS治疗组1、3、6个月的初级开放率分别为92.9%、64.3%、14.3%,辅助初级开放率分别为100%、100%、85.7%。两组的初级开放率和辅助初级开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透析通路CVS的治疗首选单纯PTA,当出现PTA抵抗或频繁复发时,可以考虑植入支架。(本文来源于《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刘洪泽[6](2017)在《射频球囊血管成形术对兔动脉粥样硬化腹主动脉形态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我们设计研发了一种新型的温控式血管内射频消融球囊,采用纵向线形式消融增生的动脉内膜,探究射频球囊血管成形术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对动脉的重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通过高脂喂养联合球囊损伤动脉内膜方法建立兔腹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于第12周末随机处死两只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认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成功。然后分别应用射频球囊及普通球囊对家兔腹主动脉行血管成形术,术后喂养正常饲料,并于术后1小时、7天、14天、28天四个时间点处死动物,取相应腹主动脉标本行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比较7天、14天、28天两组管腔横截面积、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比值、管腔横截面积与血管外壁面积比值等管腔形态学指标及管壁TGF-β1、MMP-2、MMP-9蛋白的表达是否有差异及随时间变化情况,探讨射频球囊血管成形术对粥样硬化动脉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结果:(1)球囊损伤动脉内膜联合高脂饲料喂养12周末,可见整个腹主动脉外观呈灰白色,病理检查,可见动脉内膜明显增生,表面有纤维组织覆盖,构成纤维帽,纤维帽下可见大量炎性细胞及泡沫细胞,中膜可见弹力纤维崩解、断裂,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确认兔腹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成功。(2)射频球囊扩张组与普通球囊扩张组相比,能显着增加管腔内径,减少内膜及中膜面积,管壁变薄,对管腔重构作用明显,并且射频功率越大,对管腔的扩张作用越显着。(3)7天、14天、28天,射频球囊扩张组可见射频消融部位出现局部纤维化,内膜炎性细胞及泡沫细胞减少,甚至消失,中膜平滑肌细胞坏死,弹力纤维变性、拉伸变直。(4)功率较大时,管壁出现全层透壁坏死,发生管腔全层纤维化,内膜可见炎性细胞浸润。(5)1小时,两组TGF-β1、MMP-2、MMP-9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差异;7天、14天、28天,消融扩张部位表达明显增加,内膜全层高表达TGF-β1、MMP-2、MMP-9蛋白。结论:1.射频球囊血管成形术可显着增加管腔面积,可能与减少内膜及中膜面积,使管壁变薄有关。2.射频消融部位出现纤维化,内膜炎性细胞及泡沫细胞减少、消失,中膜平滑肌细胞坏死,弹力纤维变性、拉伸,增加斑块稳定性。3.射频热损伤可使消融部位TGF-β1、MMP-2、MMP-9表达增加。4.射频能量较高时,使整个管腔出现透壁全层坏死,胶原纤维增生,管壁弹性消失,中期可见内膜出现炎性细胞浸润。(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廖智杰[7](2014)在《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联合经导管动脉内溶栓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附22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TA)联合经导管动脉内溶栓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总结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膝下动脉硬化塞症患者44例(50条患肢)。所有患者经下肢血管超声、CTA或MRA诊断,按治疗方法分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组(非置管溶栓组)22例患者(24条患肢)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联合经导管动脉内溶栓(CDT)治疗组(置管溶栓组)22例患者(26条患肢)。对比两组病例治疗效果及其出现的并发症处理。术后随访2月-24月,观察术后临床症状及术前术后ABI值。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上述病例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结果: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联合经导管动脉内溶栓(CDT)治疗组22例患者(26条患肢)其中1例因血管钙化严重且合并严重高血压等疾病,手术失败。其余病例治疗后原病变血管再通,没有严重并发症。手术成功率96.2%。技术成功率96.2%(25/26),临床症状改善率88.5%。术前临床症状评分置管溶栓治疗组ABI:5.42±1.86,非置管治疗组ABI:5.21±2.52;经统计软件分析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置管溶栓治疗组ABI:0.76±0.17;非置管治疗组ABI:0.66±0.13;经统计软件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经导管动脉内溶栓(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CDT)是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性并且有效安全的方法。对于长段的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常继发动脉血栓形成,单以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难以保证良好疗效,而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经导管动脉内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技术可有效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合并血栓形成病例的成功率,且在预防术后再狭窄取得满意疗效。(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蒋先洪,文津,刘新宇,汤曦,张任重[8](2014)在《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相关静脉高压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前瞻性观察球囊血管成形术(BAP,balloon angioplasty)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相关静脉高压的疗效。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自体动静脉内瘘相关静脉高压患者24例,行BAP治疗者15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病变部位及疗效。结果 15例患者,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58.2±10.1岁。经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CDU,color Doppler ultrasound)、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computerized topographic angiography)检查发现15例患者均有中心静脉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引导下于病变部位行BAP治疗,其中13例患者手术成功;2例患者因导丝不能通过闭塞的中心静脉导致BAP未能完成。手术成功的患者术后平均2天症状明显缓解。13例BAP治疗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7~24个月,12例患者临床症状持续缓解,内瘘功能良好,仅1例患者于17个月后出现再狭窄。结论 BAP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相关静脉高压安全且有效,对更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本文来源于《中国血液净化》期刊2014年01期)

王燕,李志伟,段峰,王茂强[9](2013)在《次高温热球囊及冷冻球囊血管成形术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用次高温热球囊及冷冻球囊处理动脉狭窄模型的可行性及最佳效果参数。方法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动物模型,采用热球囊及冷冻球囊扩张髂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段。将符合研究条件的实验对象(6头长白猪)分为A组(热球囊,42~50℃,扩张10 min)、B组(热球囊,42~50℃,扩张20 min)和C组(冷冻球囊,-10℃,扩张2 min),每组2头。DSA下导入球囊至血管狭窄段,在X线透视下,向球囊注入载热液体或氧化亚氮介质扩张球囊,同时用高灵敏温度测量仪实时测量球囊局部靶血管壁所承受的热、冷负荷。血管成形术后4周行病理学检查,动物处死前均行血管造影。观察局部血管对次高温、浅低温的反应及演变过程。结果 A、B、C组的血管横断面积分别为(263 653.76±251 422.46)μm2、(348 123.68±199 871.47)μm2和(260 960.68±141 244.12)μm2,B组大于A组和C组(P=0.003 7);每高倍镜视野内膜平滑肌细胞数目及管腔狭窄指数分别为(289±34)个和0.49±0.18、(330±105)个和0.78±0.17、(232±66)个和0.57±0.19,B组亦高于A组和C组(P=0.000 1);中膜面积及内膜面积分别为(545 198.09±64 574.07)μm2和(178 497.16±83 903.75)μm2、(543 880.64±66 129.98)μm2和(84 640.09±55 330.06)μm2、(640 743.85±262 858.74)μm2和(263 897.40±268 037.66)μm2,C组大于A组和B组(P=0.000 1);内膜/中膜面积比(代表内膜增生程度)及内膜增生指数分别为0.34±0.19和0.25±0.11、0.16±0.10和0.13±0.07、0.42±0.50和0.24±0.19,B组低于A组和C组(P=0.000 1)。结论局部导入"次高温"或"浅低温"均可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移行和分泌基质,从而可能会降低血管成形术后远期再狭窄率,最佳效果参数为次高温42~50℃,扩张时间20 min。(本文来源于《介入放射学杂志》期刊2013年08期)

刘芳,吴琳,何岚,齐春华,陆颖[10](2012)在《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新生儿及6个月内小婴儿重症主动脉缩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新生儿和小婴儿的重症主动脉缩窄尤其伴发主动脉弓发育不良,由于病情重、体重低,外科修补死亡率高、并发症多、再缩窄发生率亦高。八十年代初,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已开始应用治疗主动脉缩窄,但在新生儿和小婴儿中的应用一直有争议,国内尚无此方面的报道。本文回顾性分析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在重症主动脉缩窄新生儿和小婴儿中的即刻效果及6~61个月的随访结果。方法2006.6-20011.12在我院行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的30例重症主动脉缩窄新生儿及6个月内小婴儿。男23例,女7例,年龄(本文来源于《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期刊2012-11-01)

长球囊血管成形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采用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1月94例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试验组44例采用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Rutherford分级、靶病变血运重建(TLR)发生率、一期通畅率、再狭窄率、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径(MLD)、踝肱指数(ABI)、并发症。结果试验组Rutherford分级优于对照组,TLR发生率、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一期通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ABI、ML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采用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可提升一期通畅率,改善ABI、MLD水平,降低再狭窄率,利于患者预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球囊血管成形术论文参考文献

[1].周阳,林少芒,萧剑彬,艾文佳,李阳勇.标准剂量与低剂量紫杉醇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股腘动脉闭塞症的Meta分析[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

[2].吴延庆.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效果[J].临床医学.2019

[3].H.Koike,E.Sueyoshi,I.Sakamoto,M.Uetani,T.Nakata.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病人在球囊血管成形术前后的肺灌注血容量CT、肺灌注SPECT、肺血管造影的临床及预测价值比较[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9

[4].鹿凯,刘巍立.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在股腘动脉狭窄闭塞疾病斑块切除术后的临床应用[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8

[5].王宾,肖恩华,尚全良,马聪,陈柱.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和经皮支架植入术治疗透析通路中心静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2018

[6].刘洪泽.射频球囊血管成形术对兔动脉粥样硬化腹主动脉形态学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7

[7].廖智杰.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联合经导管动脉内溶栓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附22例报告)[D].广西医科大学.2014

[8].蒋先洪,文津,刘新宇,汤曦,张任重.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相关静脉高压的初步研究[J].中国血液净化.2014

[9].王燕,李志伟,段峰,王茂强.次高温热球囊及冷冻球囊血管成形术的初步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

[10].刘芳,吴琳,何岚,齐春华,陆颖.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新生儿及6个月内小婴儿重症主动脉缩窄[C].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2012

标签:;  ;  ;  ;  

长球囊血管成形术论文-周阳,林少芒,萧剑彬,艾文佳,李阳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