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顶体形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精子相关抗原6,SPINK2,小鼠,精子顶体
顶体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张宏伟[1](2019)在《SPAG6/SPINK2蛋白复合物在小鼠精子顶体形成的作用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与探讨精子相关抗原6(SPAG6)在小鼠精子发生过程中顶体形成阶段的表达及其调控作用。方法:以小鼠睾丸组织cDNA为模板PCR扩增SPAG6和SPINK2蛋白编码区域,构建pGBKT7/SPAG6、pGADT7/SPINK2、pEGFP-N2/SPAG6和pCS3+FLT/SPINK2表达质粒,并通过酶切鉴定重组表达质粒是否构建成功;分别收集处于第一波精子发生阶段(出生后8、12、16、20、24、28、30和35天)雄性小鼠睾丸组织,Western blot研究第一波精子发生中SPAG6的表达情况;分离成年雄性小鼠睾丸组织混合生精细胞,免疫荧光观察SPAG6在生精细胞中的定位;将构建的pGBKT7/SPAG6和pGADT7/SPINK2表达质粒转化到AH109感受态细胞,直接酵母双杂交实验验证SPAG6与SPINK2蛋白间相互作用;将pTarget/SPAG6和pEGFP-N2/SPINK2表达质粒转染到CHO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后观察SPAG6与SPINK2在细胞中的定位情况;将pCS3+FLT/SPINK2和pEGFP-N2/SPAG6表达质粒转染到COS-1细胞,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SPAG6与SPINK2蛋白间相互作用;分别收集野生型和本课题组已经构建成功的Spag6基因敲除小鼠睾丸组织并制成切片,免疫荧光检测SPINK2在Spag6基因敲除小鼠的睾丸组织中的定位情况;分别收集出生后13、16、35天和成年野生型及Spag6基因敲除小鼠睾丸组织,Western blot检测SPINK2在Spag6基因敲除小鼠的睾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酶切结果都出现两条带,且目的基因片段大小正确,表达质粒构建成功;小鼠出生后第12天开始检测到SPAG6表达,在第16至28天,SPAG6表达显着升高,且定位于圆形精子细胞的顶体;直接酵母双杂交实验显示SPAG6/SPINK2组能在选择性培养基(SD/-Leu/-Trp/-His)中生长;CHO细胞共转染pTarget/SPAG6和pEGFP-N2/SPINK2表达质粒时,SPAG6与SPINK2共定位在细胞核周围;COS-1细胞共转染pCS3+FLT/SPINK2和pEGFP-N2/SPAG6表达质粒时,Flag抗体能同时将SPINK2和SPAG6从细胞裂解液中共同沉淀下来;免疫荧光检测显示,SPINK2定位于野生型小鼠生精细胞顶体,Spag6基因敲除小鼠睾丸生精细胞中未检测到SPINK2表达及定位于精子顶体;野生型小鼠在成年后睾丸组织高度表达SPINK2,Spag6基因敲除小鼠睾丸组织中都未检测到SPINK2蛋白。结论:SPAG6与SPINK2可形成蛋白复合体,并可能通过调控SPINK2的稳定表达参与精子顶体形成。(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22)
张宏伟,张玲,陈雅梦,申鑫,王恒琦[2](2019)在《SPAG6/SPINK2蛋白复合物在小鼠精子顶体形成中的作用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讨精子相关抗原6(SPAG6)在小鼠精子发生过程中顶体形成阶段的表达及其调控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出生后小鼠睾丸发育不同阶段(第8、12、16、20、24、28、30、35天)中SPAG6的表达;免疫荧光观察SPAG6在生精细胞中的定位;分别构建SPAG6和SPINK2蛋白表达质粒,以AH109和CHO细胞为对象,采用酵母双杂交及细胞内共定位实验检测SPAG6与SPINK2蛋白间相互作用;免疫荧光检测SPINK2在SPAG6基因敲除(KO)小鼠的睾丸生精细胞中的表达与定位。结果:小鼠出生后第16~28天,SPAG6表达显着升高,且定位于圆形精子细胞的顶体;酵母双杂交实验显示SPAG6/SPINK2组能在选择性培养基(SD/-Leu/-Trp/-His)中生长;CHO细胞共转染SPAG6和SPINK2表达质粒时,SPAG6与SPINK2共定位在细胞核周围;SPAG6 KO小鼠睾丸生精细胞中未检测到SPINK2表达及定位于精子顶体。结论:SPAG6与SPINK2形成蛋白复合体,并可能通过调控SPINK2的稳定表达参与精子顶体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华男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牛长敏,郭佳倩,马海涛,郑哲,郑英[3](2016)在《小鼠精子顶体形成相关基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精子变形是一个复杂的细胞分化和形态学变化过程,顶体形成是其中的一个步骤。顶体是精子头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过程包含4个阶段:高尔基体阶段、顶帽阶段、顶体和成熟阶段,其每一步都受多种基因调控。高尔基体阶段的调控基因有GOPC、Hrb、SPATA16、PICK1、CK2α'等,顶帽阶段的调控基因有Fads2、syntaxin 2、Kdm3a及UBR7等;顶体及成熟阶段的调控基因有KIFC1、Rnf19a及DPY19L2等。这些基因的异常会影响核致密层以及顶体锚定体盘与核膜之间的连接,囊泡的融合及运输,最终影响男性的生育能力。本文着重对顶体形成各阶段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华男科学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钟阿红[4](2015)在《miR-124通过调控flotillin-2对精子顶体形成的作用和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miR-124通过调控flotiliin-2对精子发生过程中顶体形成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miR-124在顶体形成过程中的表达机制。方法:首先,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验证miR-124与flotillin-2的mRNA 3'-UTR存在互补结合位点;然后,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探讨miR-124对flotillin-2的靶向调控关系;接着,采用睾丸网微注射技术,将miR-124活性片段直接注射入叁周龄雄性小鼠的生精小管,48小时后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技术验证miR-124对flotillin-2的影响;最后,在睾丸网微注射叁周后,运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小鼠精子的形态。结果:生物信息学证实miR-124与flotillin-2的mRNA 3'-UTR存在直接互补结合位点。当miR-124表达上调,flotillin-2的表达水平下降,miR-124对flotillin-2的表达起着负向调节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精子畸形率明显增加(28.5%vs.19.9%,P=4.68*10-5),特别是头部畸形(20.7%vs.13.7%,P=0.025),这些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并且大部分头部畸形精子的顶体都有异常。透射电镜显示头部畸形小鼠精子的超微结构为:1)顶体缺失:2)顶体形态异常--顶体中存在分散的、没有融合的小颗粒或小囊泡;存在较大的顶体囊泡;存在残留的或退化的高尔基复合体。结论:miR-124可以通过调控flotillin-2的表达影响精子顶体的形成,为探索精子发生过程中顶体形成的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为男性不育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干预靶点。(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5-05-01)
田洪艳,李质馨,王弘珺,朱辛为,潘晓燕[5](2012)在《羊睾丸提取液对铅损伤小鼠精子顶体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羊睾丸提取液对铅损伤小鼠精子顶体形成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清洁级ICR雄性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给药组,每组10只。模型组采用醋酸铅(30mg/kg)灌胃建立睾丸损伤模型,给药组在醋酸铅灌胃的同时腹腔注射羊睾丸提取液0.5ml,对照组采用等体积蒸馏水灌胃及腹腔注射,每天1次,共21d。经心脏行甲醛灌流固定,制备睾丸标本,PAS染色,光镜下观察圆形精子细胞期顶体的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精子顶体形成障碍,顶体囊泡不完整,膜皱缩,较粗糙,结构模糊;给药组精子顶体形成接近对照组,顶体囊泡形状较规则,膜平滑。结论羊睾丸提取液可保护小鼠精子顶体在形成过程中免受铅的损害,从而维持其正常的结构及功能。(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11期)
于可明,侯林[6](2009)在《C-末端驱动蛋白KIFC1在中华绒螯蟹精子顶体形成过程中作用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精子发生是一个复杂过程,精原细胞经过一系列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产生早期精细胞;精细胞经历了复杂的形态变化,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受精能力的成熟精子。微管是细胞骨架之一,与细胞内的各种生命活动是密切相关,如维持细胞形态、细胞内物质转运、细胞器的定位、细胞产物的分泌、细胞分裂时的染色体运动等;微管还可能与胞内信号转导和细胞膜成分的运动有关。驱动蛋白是一类微管依赖性马达蛋白,承担着细胞内的细胞器、蛋白复合体等的转运。N-末端驱动蛋白是向着微管的加端移动,而C-末端驱动蛋白则是向着微管的减端运动。C-末端驱动蛋白KIFC1在精子顶体的形成和细胞核的形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探索了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精子发生过程中一种C-末端驱动蛋白KIFC1在顶体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时期KIFC1主要表达并分布在细胞核周围;早期精细胞,KIFC1逐步运动到细胞核的一端,分布在原顶体颗粒集中的细胞核膜处,运输高尔基体或内质网囊泡到顶体发生部位;精细胞中期KIFC1运输大量原顶体颗粒至原顶体囊处;晚期精细胞,KIFC1主要在精子顶体处表达,可能起到稳定顶体结构的作用。在成熟的中华绒螯蟹精子中,KIFC1主要集中在由头帽和顶体管组成的穿孔器处,少量在细胞核中也有表达。我们证实了在中华绒螯蟹精子发育过程中,KIFC1可能在顶体的生物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顶体结构的形成和稳定,KIFC1也可能与精卵受精过程中顶体外翻过程有着重要的联系。(本文来源于《“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期刊2009-07-17)
于可明[7](2009)在《C-末端驱动蛋白KIFC1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精子顶体形成过程中作用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本文采用免疫荧光、免疫电镜和western blot的方法,对驱动蛋白KIFC1在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过程中的空间分布与表达进行研究。精子发生是在生精小管内发生的一个复杂过程,精原细胞经过一系列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产生圆形精细胞;精细胞又经历了剧烈的形态重组,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受精能力的成熟精子。微管与细胞内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密切相关的,如维持细胞形态、细胞内物质转运、细胞器的定位、细胞产物的分泌、细胞分裂时的染色体运动等,还可能与胞内信号转导和细胞膜成分的运动有关。而驱动蛋白超家族是沿微管运输各种细胞必需的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的一类马达蛋可能在细胞器的转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驱动蛋白系统的分为3个家族:N-末端、C-末端和M-末端。常规的驱动蛋白(N-末端驱动蛋白)是向着微管的加端移动,而C-末端驱动蛋白则是向着微管的减端运动。C-末端驱动蛋白KIFC1在精子顶体的形成和细胞核的形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首次确定KIFC1在中华绒螯蟹精巢中表达,并首次观察到该物种的精子形成过程及驱动蛋白KIFC1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的空间分布。将对其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参考,并对未来进一步研究KIFC1在其它较低等动物的精子发生中的机制奠定了基础。我们探索了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精子发生过程中KIFC1的表达和定位,KIFC1在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时期在细胞核周围大量聚集,少量的信号也在细胞核中表达,在精细胞发育早期,KIFC1逐步运动到细胞核的一端,分布在原顶体颗粒集中的细胞核膜处,运输高尔基体或内质网囊泡到顶体发生部位。精细胞中期原顶体颗粒形成原顶体囊,KIFC1运输大量原顶体颗粒至原顶体囊处。精细胞后期,细胞核凹陷程度加深逐渐形成杯状细胞核,包裹住顶体,KIFC1主要在精子顶体处表达,可能起到稳定顶体结构的作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的结果显示在成熟的中华绒螯蟹精子中,KIFC1主要集中在由头帽和顶体管组成的穿孔器处,少量在细胞核中也有表达。我们证实了在中华绒螯蟹精子发育过程中,KIFC1可能在顶体的生物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顶体结构的形成和稳定,KIFC1也可能与精卵受精过程中顶体外翻过程有着重要的联系。(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杜勇[8](2008)在《NYD-SP12在精子顶体形成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NYD-SP12是前期克隆出的一条人睾丸特异性新基因。小鼠原位杂交实验表明其mRNA主要在精母细胞阶段表达,体外细胞转染实验发现NYD-SP12-GFP(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融合蛋白位于高尔基复合体上,在体睾丸基因转染显示NYD-SP12-GFP融合蛋白成顶体泡样位于精子细胞核的一侧,并最终出现在成熟精子的顶体。高尔基体在顶体的形成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它随着精子的成熟而不断产生形成顶体所需的蛋白质和膜类。前期的研究提示NYD-SP12与精子的顶体形成密切相关,所以本研究主要探讨了NYD-SP12在顶体形成中的明确作用及其机制。首先在蛋白水平研究了NYD-SP12在人精子中的表达和定位。原核表达重组NYD-SP12蛋白,纯化后免疫动物制备了特异性抗体。WesternBlot检测了NYD-SP12在人精子中的表达模式;免疫荧光结果显示NYD-SP12主要位于人精子的顶体。结合前期的研究结果,我们推测NYD-SP12参与了精子的顶体形成过程。进一步以生精细胞为模型,研究了NYD-SP12在顶体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作用。由于NYD-SP12在小鼠中有高度同源基因,我们在小鼠精母细胞系中超表达小鼠NYD-SP12,然后分别用BODIPY TR染色和透射电镜技术来观察细胞内高尔基体和囊泡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超表达NYD-SP12的小鼠精母细胞高尔基体膨胀,形成了许多囊泡,而且有很多囊泡聚集在核的一侧。超表达NYD-SP12被knockdown的小鼠精母细胞高尔基体没有膨大的现象,这进一步证实了上述高尔基体膨胀的现象是由NYD-SP12引起的。我们推测NYD-SP12通过促进高尔基体形成前顶体囊泡和囊泡的向核转运来参与调控精子顶体的形成。NYD-SP12含有一个TPR(tetratricopeptide repeat)-like结构域,该结构域能够介导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蛋白复合物的形成。将NYD-SP12-flag质粒转染小鼠精母细胞,用anti-flag抗体免疫共沉淀结合质谱分析鉴定了NYD-SP12的相互作用蛋白Lamin A,并用Western Blot进行了验证。NYD-SP12与Lamin A复合物以怎样的机制来到调控顶体形成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圆头精子症(Globozoospermia)是一种比较少见但是很严重的男性不育症,其典型特征为精子的头部呈圆形,没有顶体。最后,我们证实了NYD-SP12很可能参与到临床圆头精子症的病理发生。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圆头精子头部缺失NYD-SP1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YD-SP12在圆头精子中表达量显着下降。电镜分析表明这些圆头精子顶体形成有不同发育程度的异常,发现了残留的高尔基体膜和未融合的囊泡。这些结果表明NYD-SP12可能是导致人圆头精子症的候选基因。综上所述,NYD-SP12位于人精子的顶体,通过促进高尔基体形成囊泡和囊泡的向核转运来调控精子的顶体形成过程。在小鼠精母细胞系中NYD-SP12与Lamin A存在着相互作用。NYD-SP12很可能参与到圆头精子症的病理发生,对于临床男性不育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08-04-01)
康现江,王所安[9](2000)在《十足目甲壳动物精子发生过程顶体形成和细胞核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十足目甲壳动物精子发生对于细胞学家是一个长期有趣的主体 ,早期对十足目甲壳动物精子发生的研究结果 ,往往把无鞭毛的精子细胞器与可运动精子的归为同类。McCroan使用孚尔根 (Feulgen)染色方法观察绿螯虾 (Cambarusviridis)的精子发(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00年04期)
任素莲,王德秀,绳秀珍,王如才,张筱兰[10](1999)在《栉孔扇贝精子形成中的核变化与顶体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透射电镜下观察了栉孔扇贝精子形成过程中的核变化与顶体形成。在次级精母细胞时期,胞质内出现致密的前顶体颗粒;精子形成早期,前顶体颗粒融合、增大后逐渐成为前顶体;最后,前顶体覆盖在细胞核的前端形成锥状的顶体,与此同时,细胞核发生致密,体积逐渐缩小,由圆球形变成长柱状的精子核。(本文来源于《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9年04期)
顶体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初步探讨精子相关抗原6(SPAG6)在小鼠精子发生过程中顶体形成阶段的表达及其调控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出生后小鼠睾丸发育不同阶段(第8、12、16、20、24、28、30、35天)中SPAG6的表达;免疫荧光观察SPAG6在生精细胞中的定位;分别构建SPAG6和SPINK2蛋白表达质粒,以AH109和CHO细胞为对象,采用酵母双杂交及细胞内共定位实验检测SPAG6与SPINK2蛋白间相互作用;免疫荧光检测SPINK2在SPAG6基因敲除(KO)小鼠的睾丸生精细胞中的表达与定位。结果:小鼠出生后第16~28天,SPAG6表达显着升高,且定位于圆形精子细胞的顶体;酵母双杂交实验显示SPAG6/SPINK2组能在选择性培养基(SD/-Leu/-Trp/-His)中生长;CHO细胞共转染SPAG6和SPINK2表达质粒时,SPAG6与SPINK2共定位在细胞核周围;SPAG6 KO小鼠睾丸生精细胞中未检测到SPINK2表达及定位于精子顶体。结论:SPAG6与SPINK2形成蛋白复合体,并可能通过调控SPINK2的稳定表达参与精子顶体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顶体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宏伟.SPAG6/SPINK2蛋白复合物在小鼠精子顶体形成的作用初探[D].武汉科技大学.2019
[2].张宏伟,张玲,陈雅梦,申鑫,王恒琦.SPAG6/SPINK2蛋白复合物在小鼠精子顶体形成中的作用初探[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9
[3].牛长敏,郭佳倩,马海涛,郑哲,郑英.小鼠精子顶体形成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6
[4].钟阿红.miR-124通过调控flotillin-2对精子顶体形成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5
[5].田洪艳,李质馨,王弘珺,朱辛为,潘晓燕.羊睾丸提取液对铅损伤小鼠精子顶体形成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2
[6].于可明,侯林.C-末端驱动蛋白KIFC1在中华绒螯蟹精子顶体形成过程中作用的分子机制[C].“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2009
[7].于可明.C-末端驱动蛋白KIFC1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精子顶体形成过程中作用的分子机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8].杜勇.NYD-SP12在精子顶体形成中的作用[D].南京医科大学.2008
[9].康现江,王所安.十足目甲壳动物精子发生过程顶体形成和细胞核变化[J].动物学杂志.2000
[10].任素莲,王德秀,绳秀珍,王如才,张筱兰.栉孔扇贝精子形成中的核变化与顶体形成[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