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他汀论文-曹艳辉

无锡他汀论文-曹艳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锡他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洛伐他汀,无锡他汀,Amycolatopsis,sp.ST2710,蛋白质组学技术

无锡他汀论文文献综述

曹艳辉[1](2012)在《Amycolatopsis sp.ST2710转化洛伐他汀为无锡他汀羟基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锡他汀是一种新型的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一种潜在的高效降血脂药物。无锡他汀是由洛伐他汀经Amycolatopsis sp.ST2710转化生成,羟基化反应是这一转化过程中的关键限速反应。本文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底物诱导前后菌体蛋白差异点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研究了全细胞提取液羟基化酶的催化特性,并对固定化细胞分段转化无锡他汀的工艺进行了探索。首次运用蛋白质组学2-DE技术对羟基化反应过程中的关键蛋白进行了研究。将经蛋白裂解液提取得到的菌体总蛋白纯化,选择pH 4~7的IPG胶条和合适的等电聚焦程序进行等电聚焦,可以很好的实现蛋白点的分离。用PDQuest 8.0.1软件分析底物诱导前后的双向电泳图谱,发现经过洛伐他汀诱导后,出现了5个差异蛋白点,通过MOLDI-TOF-MS鉴定和数据库比对,确定3个已知功能的蛋白:Fe调节外膜蛋白、Fe-S氧化还原蛋白和GTP结合蛋白YchF,叁个蛋白与菌体的羟基化反应均有关,在羟基化过程中主要起调控作用。对全细胞抽提液羟基化酶的酶催化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酶促适宜温度为37~55℃,适宜pH为7.3~8.3;羟基化酶严格依赖NADH作为电子供体,且NADH与NADPH对羟基化反应没有协同增效作用;Fe2+、Fe3+、Co2+对羟基化反应有促进作用,Cu2+、Zn2+、Ba2+有抑制作用,细胞色素c对羟基化反应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羟基化酶的表观Km为163.76μM,Vmax为9.50μM/min。以中间产物Ⅰ对洛伐他汀的转化率为指标,对Amycolatopsis sp.ST2710细胞固定化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因素和Box-Behnken优化实验,获得了细胞固定化的最佳工艺条件:海藻酸钠浓度19.0 g/L、包埋菌体量2.1 mL菌悬液/10.0 mL凝胶、固定化细胞量3.5 mL胶珠/10.0 mL转化培养基、CaCl2浓度10.0 g/L、固定化时间1 h。在上述优化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固定化细胞分段转化无锡他汀并对转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了转化两阶段pH分别为7.5和5.5、转化时间分别为48 h和10 h、洛伐他汀添加量为3.0 g/L、转化培养基中淀粉浓度为15.0 g/L。在上述转化条件下,中间产物Ⅰ对洛伐他汀的转化率为65.4%,无锡他汀对中间产物Ⅰ的转化率为75.0%。该工艺将菌体对底物洛伐他汀的耐受浓度从1.0 g/L提高到3.0 g/L,将转化培养基中的淀粉浓度从40.0 g/L降低至15.0 g/L,同时将转化周期缩短了5 h,且固定化细胞可以连续转化5批。(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2-03-01)

曹艳辉,方慧英,诸葛斌,张锡红,诸葛健[2](2012)在《固定化Amycolatopsis sp.ST2710分段发酵无锡他汀》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海藻酸钠对Amycolatopsis sp.ST2710细胞进行固定化处理。以固定化细胞的机械强度以及分段发酵无锡他汀的转化率为指标,考察了海藻酸钠浓度、CaCl2浓度、固定化时间和包埋菌体量对固定化细胞分段发酵无锡他汀的影响,得到最佳的固定化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20 g/L、CaCl2浓度10 g/L、固定化时间1 h、包埋菌体量2 mL菌悬液/10 mL凝胶。对固定化细胞分段发酵无锡他汀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Amycolatopsissp.ST2710经过固定化处理后,大幅度提升了其对底物洛伐他汀的耐受性,显着降低了对发酵培养基中的淀粉需求量,可重复利用。当发酵两阶段pH分别为7.5和5.5、发酵时间分别为48 h和10 h、洛伐他汀添加量3 g/L、转化培养基中淀粉浓度15 g/L时,中间产物Ⅰ对洛伐他汀转化率为64%,无锡他汀对中间产物Ⅰ的转化率为75%。连续发酵5批后,产物转化率仍能维持较高的水平。(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2年02期)

牟琳[3](2011)在《拟无枝酸菌ST2710转化洛伐他汀为无锡他汀转化途径及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锡他汀是胆固醇合成途径中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由洛伐他汀经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 sp. ST2710)生物转化而成。至今,其转化过程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研究中发现转化过程中在洛伐他汀分子结构叁位碳相连的甲基上首先加入了一个羟基,即形成带有3-CH_2OH的产物Ⅰ,随后又出现其同分异构体——无锡他汀,两种产物在产量上也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无锡他汀的形成存在着几种转化途径可能性。本研究旨在揭示洛伐他汀生成无锡他汀的转化途径并对发酵工艺进行改进。为进行无锡他汀的转化机理研究,获得较纯的产物是关键。本研究以色谱分离技术为主进行产物Ⅰ的提纯,采用HP 20大孔吸附树脂为吸附剂,对发酵液中的产物Ⅰ进行分离提纯,考察了HP 20树脂的静、动态提纯效果。静态实验表明,非极性树脂HP 20对中间产物Ⅰ的适宜吸附时间为7 h左右,此时吸附容量为28 mg(产物Ⅰ)/g(干树脂)。动态实验显示,适宜的上样浓度为1 g/L,上样流速为1.5 BV/h,当甲醇浓度在50%-60%洗脱,洗脱流速1.0 BV/h时,可获得高纯度产物Ⅰ。经浓缩和冷冻干燥,获得高纯度产物Ⅰ固体,其相对纯度达95%。以分离提纯的产物Ⅰ为底物进行发酵,发现有无锡他汀生成,初步确定产物Ⅰ为转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为进一步确认转化途径,采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法,以H_2~(18)O取代培养基中一定比例的水,以~(18)O为同位素示踪标记,通过LC-MS检测发现产物5-OH上的氧原子仍是~(16)O,表明该羟基是从产物Ⅰ的3-CH_2OH直接转位而来,即此过程为分子内重排。该结果表明无锡他汀的生物转化是由洛伐他汀羟基化生成产物Ⅰ,后经分子内转位所形成。在获得了Amycolatopsis sp. ST2710转化机理的基础上,结合洛伐他汀生成无锡他汀的转化途径中不同阶段适宜发酵pH有所不同这一发酵特点,作者首次提出一种两步法发酵工艺以提高无锡他汀产率。即首先由洛伐他汀羟基化生成产物Ⅰ(阶段一,pH 7.5),并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将其从发酵液中分离提纯,然后改变发酵条件并以产物Ⅰ为底物继续发酵生成无锡他汀(阶段二,pH 5.5)。同时,对无锡他汀形成期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确定了接种量为10%、温度30℃、pH 5.5、摇床转速120 r/min。同时发现亚铁离子、铜离子以及镁离子有利于无锡他汀的形成,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叁种金属离子的添加量分别为1.429、0.040、0.428 mmol/L。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使无锡他汀的转化率提高了15%,同时缩短了发酵时间。这种发酵模式可以广泛为生成过程中存在关键中间产物或者发酵时间较长的发酵过程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1-03-01)

牟琳,诸葛斌,方慧英,诸葛健[4](2010)在《无锡他汀分离式分段发酵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锡他汀是一种新型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由洛伐他汀经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 sp.ST2710)转化产生的产物之一。转化产物Ⅰ则作为洛伐他汀转化为无锡他汀的中间产物,是影响无锡他汀生成及其产量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发酵过程中2种产物形成时的pH值有所不同。为提高无锡他汀产率,研究以pH值为主要调节因素,对发酵过程pH值调节、菌体补加和pH值协同调节,以及分离式分段发酵工艺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结果表明,分离式分段发酵模式最好,即将产物Ⅰ分离提纯后作为底物再次发酵生成无锡他汀,2个阶段的pH值分别为7.5和5.5。同时也考察了金属离子对发酵的影响,研究表明,Fe2+、Mg2+和Cu2+对2种产物的生成均有一定促进作用。经策略优化,无锡他汀转化率提高15%,缩短了发酵时间,并使最终产物更易纯化。这种利用同菌株分离式分段发酵模式广泛为生成过程中存在中间产物或发酵时间较长的发酵过程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0年12期)

付维来,诸葛斌,于海,方慧英,诸葛健[5](2009)在《拟无枝酸菌ST2710转化洛伐他汀为无锡他汀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锡他汀是新发现的胆固醇合成途径中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剂,对HMG-CoA还原酶的抑制作用是洛伐他汀的4倍,是一种非常具有开发潜力的高效降脂新药。研究发现,转化过程中,伴随无锡他汀的形成,存在着另一种转化化合物Ⅰ。通过液质联用和核磁共振测定及对所获图谱进行解析,获得产物Ⅰ的分子结构为2-甲基丁酸-1,2,3,7,8,8a-六氢-3-羟甲基-7-二甲基-8-[2-[(2R,4R-4-羟基-6氧代-2-四氢吡喃基]-乙基]-1-萘酯,与无锡他汀是同分异构体。同时发现产物Ⅰ的形成对无锡他汀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影响,这一发现为如何提高无锡他汀转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09年10期)

付维来[6](2009)在《Amycolatopsis sp. ST2710转化洛伐他汀为无锡他汀过程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他汀类药物属于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为降脂药物中的首选药物,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无锡他汀(本实验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一种新型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由洛伐他汀经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 sp.ST2710)转化产生。本论文主要对Amycolatopsis sp.ST2710转化洛伐他汀为无锡他汀的转化过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了转化过程中相关的酶系,并对大量积累中间产物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对发酵液中转化产物结构的比较分析,假设了叁条可能的转化途径,并对可能的转化途径进行验证分析。通过测定发酵过程中洛伐他汀、产物Ⅰ和无锡他汀随发酵过程的变化趋势,根据产物Ⅰ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初步推测了无锡他汀代谢途径。利用酶抑制剂的手段,阻断了发酵过程中底物向产物的转化过程,通过添加去除洛伐他汀的初步提纯液,发现转化产物Ⅰ对无锡他汀的生成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ST2710转化洛伐他汀生成无锡他汀过程的研究,初步推测出其代谢转化过程:洛伐他汀羟基化生成中间产物Ⅰ,中间产物Ⅰ异构化生成无锡他汀。这为进一步研究无锡他汀的生物转化提供了实验基础。为了研究在无锡他汀的转化过程,对洛伐他汀羟基化生成产物Ⅰ的转化过程进行了考察。这一过程是由羟基化酶催化完成,因此利用细胞抽提液,建立了测定洛伐他汀转化生成产物Ⅰ的方法:NADH作为辅酶为反应的发生提供必需的H+,催化的最适pH、温度分别为7.5和30℃,150 r/min,催化时间6 h。根据抽提液中的羟基化酶是胞内诱导酶,并可被CO抑制的现象,推测Amycolatopsis sp.ST2710中催化洛伐他汀羟基化的酶是细胞色素P450酶系。ATP、Fe~(2+)和抗坏血酸对催化有促进作用。为了研究中间产物与无锡他汀的转化关系需提供高纯度的产物Ⅰ,为此对积累产物Ⅰ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发酵条件优化最终确定了最佳的接种量、温度、pH、摇床转速和底物添加量分别为10%、30℃、7.5、120 r/min和0.8 g/L。研究了金属离子对洛伐他汀转化率的影响,发现Mg~(2+)、Fe~(2+)、Cu~(2+)对转化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通过正交实验,分析了叁种金属离子对发酵水平的影响,已获得最优的转化条件,叁种金属离子的添加量分别为0.857、0.040、0.257 mmol/L时,洛伐他汀生成产物Ⅰ的转化率较高。(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09-08-01)

王方[7](2008)在《拟无枝酸菌转化洛伐他汀为无锡他汀的发酵优化及无锡他汀的初步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他汀类药物属于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为降脂药物中的首选药物,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无锡他汀(本实验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一种新型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由洛伐他汀经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 sp.ST2710)转化产生。本论文主要对Amycolatopsis sp.ST2710转化洛伐他汀为无锡他汀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对转化产物无锡他汀分离提取进行初步探索。首先,在摇瓶水平上研究发酵条件对Amycolatopsis sp.ST2710菌体形态、洛伐他汀转化率的影响。通过对培养基初始pH值、装液量、接种方式、接种量和摇床转速等因素对菌体形态影响的考察。结果表明,当菌丝球大小较均匀,菌球为直径0.5~0.7 mm时有利于洛伐他汀的转化。故剪切力的大小是影响洛伐他汀的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同时,考察了洛伐他汀溶液对Amycolatopsis sp.ST2710生长的影响,洛伐他汀临界抑制浓度为1.5 g/L,洛伐他汀添加浓度以1.0 g/L为宜;洛伐他汀转化的适宜温度为28℃,与菌体生长期的最适温度一致;经发酵条件优化后,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 7.0~8.0、装液量25 mL/250 mL叁角瓶、接种方式为孢子接种、接种量10%、摇床转速为120 r/min,无锡他汀的产量可达0.48 g/L。根据摇瓶水平分批发酵最优条件,对菌株Amycolatopsis sp.ST2710进行5 L发酵罐分批发酵试验。分别考察搅拌转速对溶氧、菌体量、菌体形态和洛伐他汀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转速为300 r/min时能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细胞快速生长;而较低的转速(200 r/min)能在转化阶段减少泡沫的产生,有利于洛伐他汀的转化。基于不同搅拌转速下的洛伐他汀转化率的变化情况,提出了分阶段搅拌转速控制策略:第一阶段,菌体生长期搅拌转速300 r/min;第二阶段,洛伐他汀转化期搅拌转速200 r/min。经实验验证,采用搅拌转速控制策略,菌体生长末期,菌体量达4.02 g/L,至转化结束时,无锡他汀产量达0.50 g/L,发酵周期为80 h,比摇瓶发酵缩短了16 h。为有效减缓底物洛伐他汀的抑制,进行了5 L罐补料分批发酵研究。对洛伐他汀采用补料分批发酵,产物产量达1.21 g/L,与未补料发酵相比产量提高1.4倍。此外,从5种树脂中筛选出HP20树脂,对发酵液中无锡他汀进行分离提取,考察了HP20树脂的吸附、解吸效果及影响因素。静态实验表明,非极性树脂HP20对无锡他汀的吸附容量为89.89 mg(无锡他汀)/g(干树脂),最佳吸附pH为7.0左右,适宜吸附时间为3 h左右,洗脱剂为丙酮水溶液,洗脱率达95.3%。动态实验确定吸附流速为1.0 BV/h时,每毫升湿树脂对发酵液中无锡他汀的吸附量为60 mg,较佳的上样浓度为0.9~1.1 g/L,用丙酮水溶液进行分阶段梯度洗脱,含无锡他汀的洗脱液为无色,无锡他汀回收率和浓度分别达75%和95%。(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08-06-01)

王方,诸葛斌,方慧英,饶志明,沈微[8](2008)在《拟无枝酸菌ST2710转化洛伐他汀为无锡他汀的发酵工艺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锡他汀是胆固醇合成途径中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由洛伐他汀经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 sp.ST 2710)转化产生。文中在摇瓶水平考察了底物浓度、溶氧和剪切力等因素对洛伐他汀(底物)转化为无锡他汀(产物)的影响,并在5 L发酵罐上进行了分批发酵及材料分批发酵研究。摇瓶结果表明,菌株对溶氧要求较高,对剪切力很敏感,底物适宜添加浓度为1 g/L。在5 L发酵罐间歇发酵过程中。在控制溶氧不低于35%.搅拌转速为300r/min,产物产量达到最高,为0.77 g/L左右,发酵周期为80 h,较摇瓶发酵缩短16 h。采用补料发酵工艺后,有效减缓底物抑制,产物产量达到1.83 g/L。是分批发酵的2.4倍。(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08年04期)

姜琳[9](2006)在《无锡他汀固定化生产和发酵条件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mycolatopsis sp.ST2710(以下均简称为ST2710)可生物转化洛伐他汀为无锡他汀,但转化过程中有效菌体浓度低,发酵周期长,转化率低,当底物浓度为0.5mg/mL、转化120h时,转化率只有48%。本研究采用海藻酸钠包埋法和玻璃纤维吸附法固定该菌体细胞,并对固定化条件及转化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菌株ST2710的固定化条件,确定海藻酸钠浓度为2g/100mL、CaCl2溶液浓度为1g/100mL、菌体包埋量为2.5mL菌悬液/50mL凝胶。在最优条件下对菌株ST2710固定化细胞与游离细胞相比,发酵周期由120小时缩短为48小时,并且转化率也有所提高。对固定化菌株ST2710转化洛伐他汀的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了转化的最适发酵温度为28℃,最适pH为7.0,20mL转化培养基/250mL的摇瓶装粒量为7.5mL凝胶菌体混合液,摇床转速为100r/min,并且固定化细胞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选择玻璃纤维为ST2710的物理吸附载体,并且选择0.5g/20mL培养基为合适的玻璃棉用量。与游离细胞发酵相比,经吸附法固定后,发酵液中菌体干重由0.043g增加到0.089g。探索了玻璃纤维吸附法固定化细胞的发酵条件。确定以摇床吸附、最佳摇床转速为100r/min、增殖时间为48h。采用该法后,玻璃纤维固定化细胞在底物浓度达到3mg/mL时,转化96小时后,转化率了达到50%以上。并且菌株ST2710吸附法固定化细胞在多批次转化发酵的稳定性方面表现的非常好。对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确定最佳接种量为5%;添加tween-80对ST2710转化洛伐他汀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最适添加量为60ul/20mL培养基,在此条件下洛伐他汀浓度为2mg/mL、48h后的转化率由36.5%提高到55%以上。考察了分批补料对洛伐他汀转化率的影响。以0.75mg/ml、1.0mg/ml为初始浓度,流加量为0.75mg/mL/24h、1.0mg/mL/24h,至底物浓度为4.5-5.0mg/mL时,转化率可以达到50%以上。确定最优发酵培养基(g/L):可溶性淀粉50、Hycase SF 2、玉米浆3, pH 7.0。(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06-06-01)

无锡他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海藻酸钠对Amycolatopsis sp.ST2710细胞进行固定化处理。以固定化细胞的机械强度以及分段发酵无锡他汀的转化率为指标,考察了海藻酸钠浓度、CaCl2浓度、固定化时间和包埋菌体量对固定化细胞分段发酵无锡他汀的影响,得到最佳的固定化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20 g/L、CaCl2浓度10 g/L、固定化时间1 h、包埋菌体量2 mL菌悬液/10 mL凝胶。对固定化细胞分段发酵无锡他汀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Amycolatopsissp.ST2710经过固定化处理后,大幅度提升了其对底物洛伐他汀的耐受性,显着降低了对发酵培养基中的淀粉需求量,可重复利用。当发酵两阶段pH分别为7.5和5.5、发酵时间分别为48 h和10 h、洛伐他汀添加量3 g/L、转化培养基中淀粉浓度15 g/L时,中间产物Ⅰ对洛伐他汀转化率为64%,无锡他汀对中间产物Ⅰ的转化率为75%。连续发酵5批后,产物转化率仍能维持较高的水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锡他汀论文参考文献

[1].曹艳辉.Amycolatopsissp.ST2710转化洛伐他汀为无锡他汀羟基化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2

[2].曹艳辉,方慧英,诸葛斌,张锡红,诸葛健.固定化Amycolatopsissp.ST2710分段发酵无锡他汀[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2

[3].牟琳.拟无枝酸菌ST2710转化洛伐他汀为无锡他汀转化途径及工艺研究[D].江南大学.2011

[4].牟琳,诸葛斌,方慧英,诸葛健.无锡他汀分离式分段发酵初步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0

[5].付维来,诸葛斌,于海,方慧英,诸葛健.拟无枝酸菌ST2710转化洛伐他汀为无锡他汀的初步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

[6].付维来.Amycolatopsissp.ST2710转化洛伐他汀为无锡他汀过程的初步研究[D].江南大学.2009

[7].王方.拟无枝酸菌转化洛伐他汀为无锡他汀的发酵优化及无锡他汀的初步提取[D].江南大学.2008

[8].王方,诸葛斌,方慧英,饶志明,沈微.拟无枝酸菌ST2710转化洛伐他汀为无锡他汀的发酵工艺的初步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

[9].姜琳.无锡他汀固定化生产和发酵条件优化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6

标签:;  ;  ;  ;  ;  

无锡他汀论文-曹艳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