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东乡族流动人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乡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经济融入
东乡族流动人口论文文献综述
邹婷,李倩如[1](2017)在《东乡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调查研究——以临夏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市化不断发展,使得更多的东乡族流动人口不断进入城市。如何更好地促进东乡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融入社会,彰显城市多民族社会的活力与魅力,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繁荣,是当前我国民族关系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以临夏州东乡族流动人口的工作及收入情况、东乡族在城市中的宗教活动的开展、社会文化活动以及子女入学情况为参考标准,对东乡族的流动人口进行研究分析,并对东乡族如何更好地融入城市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纳税》期刊2017年31期)
白晓荣[2](2013)在《兰州市东乡族流动人口聚落的社会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兰州市东乡族流动人口聚落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城市村落",其内部也呈现多种社会关系。在东乡村内部有以血缘为纽带的亲缘关系、以相同的流出地为基础的乡缘关系、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哲麻提"组织、作为个人最重要的"粘连"和业缘关系。这几种内部社会关系随着东乡村自身的发展,其边界往往又呈现相互交织并趋于模糊的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白晓荣[3](2011)在《东乡族穆斯林流动人口在兰州市的就业行业简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乡族是我国十个穆斯林民族中人口数量位于第四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虽然东乡族人口流动史可追溯到清代之前,但前往城市并在城市就业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迄今为止,进入城市的东乡人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聚居形成城(本文来源于《中国穆斯林》期刊2011年04期)
高翔,鱼腾飞,张燕[4](2010)在《城市中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空间行为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以兰州市回族、东乡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流动穆斯林的流迁行为因加入了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与民族意识等变量而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本文以兰州市回族、东乡族为例,研究了其流动穆斯林人口的流迁行为特征及驱动力,得出如下结论:①流动穆斯林的来源地构成单一,主要以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为主;来源地具有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交通牵引使该结构发生分异;②居住地选择具有"围寺而居,围寺而作"的特点,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地缘结构;③兰州市流动穆斯林流迁行为驱动力方面,研究认为除了包括由于经济不平衡发展导致的来自兰州市的吸引"拉力"与来自流出地的"推力"外,宗教生活的便利性以及兰州市定居穆斯林与流动穆斯林之间民族的同质性也已成为影响穆斯林流入兰州市的重要推动力量。研究结果对于合理疏导少数民族的空间流动方向与规模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地理研究》期刊2010年02期)
苏地曼.阿宝财,祖木拉提.达吾来提,牛耕田[5](2010)在《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看都市流动人口文化适应的双向性——以兰州市东乡族流动人口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适应是民族文化在社会选择的推动下,积累文化创新,使相关民族在所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生存与稳态延续能力。生物性适应与社会性适应是构成文化适应的双向性的两个部分,两者在相关民族文化中同时并存,但两者适应的对象、手段和方法却互相区别,最终导致了这两种适应在取向上的各不相同。本文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出发,从生物性适应以及社会性适应两方面探讨流动人口在城市的文化适应状况,寻找解决流动人口文化适应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0年09期)
马少虎,马进山,马少彪[6](2009)在《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教育观念研究——以兰州市东乡族流动人口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是活跃的主体,流动人口所享受的教育资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教育供求矛盾、流动人口教育被忽视等问题。我们通过对兰州市东乡族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对以上问题做出认真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本文来源于《发展》期刊2009年01期)
马玉梅[7](2008)在《东乡族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资源状况的实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8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逐渐增多,其中以家庭形式进入城市的也越来越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多数身处城市社会的下层,其子女的学业成就不仅取决于学校教育,也深受家庭教育资源的影响。本研究以东乡族流动人口家庭为个案研究的对象,以布迪厄的发生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家庭教育资源的占有状况和运作过程为研究内容,呈现了东乡族流动人口子女在教育中所处的不利境地。论文首先依托目前中国社会学领域对社会阶层划分的理论框架,即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勾勒了东乡族流动人口在社会空间的位置,同时以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符号资本为分类,展示了东乡族流动人口占有这四种资本的情况,呈现了东乡族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资源的客观结构;在分析的第二个环节,即论文的重点部分,通过描述东乡族流动人口家庭的生活方式,以过程性分析呈现了两个个案家庭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知觉图式和评估图式(即惯习)和社会表层结构的内在对应关系,重点呈现了家庭如何通过日常生活将其惯习传递给子女的过程,即其家庭教育资源的运作过程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一)与流出地相比较,东乡族流动人口子女更易从周围环境获取文化资本;(二)与流入地相比较,东乡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处境不利,具体表现为东乡族流动人口所拥有的家庭教育资源对子女的入学机会产生着不利影响;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遭遇着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东乡族流动人口家庭子女数目较多,“资源稀释”现象不利于子女的学业成就;“重男轻女”的性别倾向侵蚀着东乡族流动人口中女童的就学权利。同时分析了影响东乡族流动人口家庭子女处于不利教育处境的原因,并尝试性地提出了对策。(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陈琦[8](2007)在《兰州市东乡族流动人口社会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兰州东乡族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依靠翔实充分的田野调查资料,并充分借鉴学术界关于流动人口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综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都市人类学以及人口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兰州市东乡族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以及其社会效应进行研究,指出他们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的效应,并深入的剖析了具体的原因,并对负面效应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给出了解决的思路与对策。本文共有六章内容,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及意义,并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此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第二章里本人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对兰州市东乡族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他们来到兰州流动的具体原因,并对兰州市东乡族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状况、就业与经济生活、居住方式、宗教生活、家庭生活进行了具体的描叙。第叁章内容主要是结合东乡族流动人口的具体情况归纳总结了兰州市东乡族人口流动对城市发展以及流动人口自身的正面效应,包括他们所带给城市的一般效应、政治效应、文化效应以及环境效应。第四章着重探讨了兰州市东乡族流动人口给城市带来的负面效应,包括兰州市东乡族流动人口的居住方式影响了兰州市的市容市貌,其经济生活与就业方式带给兰州市城市环境卫生和城市交通的负面效应,他们的多生、超生给城市计划生育工作带来的困难,部分人的违法犯罪给社会稳定带来的负面效应,并从矛盾相互转化的角度指出了这些负面效应对制度创新的影响作用。第五章简单地讨论了兰州市东乡族流动人口社会效应与城市民族关系问题。第六章紧接着从流动人口管理的角度对本文进行总结,指出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是持续流动人口的正面效应、减少负面效应、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治本之策。总之,东乡族人口流动的正面效应是主要方面,我们要对他们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负面效应是次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他们适应城市社会,充分发挥他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为家乡的发展为城市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07-04-01)
东乡族流动人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兰州市东乡族流动人口聚落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城市村落",其内部也呈现多种社会关系。在东乡村内部有以血缘为纽带的亲缘关系、以相同的流出地为基础的乡缘关系、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哲麻提"组织、作为个人最重要的"粘连"和业缘关系。这几种内部社会关系随着东乡村自身的发展,其边界往往又呈现相互交织并趋于模糊的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乡族流动人口论文参考文献
[1].邹婷,李倩如.东乡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调查研究——以临夏州为例[J].纳税.2017
[2].白晓荣.兰州市东乡族流动人口聚落的社会关系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3].白晓荣.东乡族穆斯林流动人口在兰州市的就业行业简析[J].中国穆斯林.2011
[4].高翔,鱼腾飞,张燕.城市中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空间行为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以兰州市回族、东乡族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0
[5].苏地曼.阿宝财,祖木拉提.达吾来提,牛耕田.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看都市流动人口文化适应的双向性——以兰州市东乡族流动人口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0
[6].马少虎,马进山,马少彪.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教育观念研究——以兰州市东乡族流动人口为例[J].发展.2009
[7].马玉梅.东乡族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资源状况的实地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8].陈琦.兰州市东乡族流动人口社会效应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