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体论文-傅学波

共鸣体论文-傅学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共鸣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声区,振源体,共鸣体,协调

共鸣体论文文献综述

傅学波[1](2018)在《男高音混声实践振源体与共鸣体的协调平衡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声区"问题的客观存在,使得男高音声部的声音发展相对比较困难,混声的实践研究使男高音的高音区与声音的表现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在进行"混声"技法的实践上,本文从生理学(声带轻、重机能的协调)和声学(嗓音鸣响的调整)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平衡与统一。(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8年17期)

于洋,许震宇[2](2016)在《古琴共鸣体的声固耦合模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模态分析中考虑古琴共鸣体与声腔内空气的声固耦合,得出不同固有频率下古琴的各阶位移场模态及声场模态。对比结构系统、声腔系统与耦合系统的仿真结果,研究空腔内空气对共鸣体壁板振动以及共鸣体壁板振动对腔内声压分布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对古琴音量贡献较大的振动模态为呼吸模态,并且面板与底板以不同相位振动时表现的呼吸模态形式所辐射出的音量有所不同;理论推导建立了激励力频率与古琴发声响度之间的关系,为斫琴师根据激励力频率来调整古琴响度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6年16期)

刘婉辰[3](2015)在《试论中西乐器共鸣体背后的文化意涵》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音乐的产生发展必然会受到文化影响甚至支配。乐器作为将音乐鸣响于世的重要终端,其本身就被文化所投射的影响所塑造。乐器在此不仅是响器,而是一条供我们触及文化本真的途径,是一种解释和理解方法。本文从文化角度对比了中西乐器共鸣腔体及其鸣响效果的不同,并指出其根源在于中西方人生态度的差异,即:中国传统文化偏向内省式的观照,西方则表现为外化式的需求。(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下半月)》期刊2015年01期)

卫洋[4](2014)在《美声发声技巧在晋南蒲剧演唱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蒲剧是一个比较老的剧种,在华北和西北地区流传广泛。想到这个内容为论文题目,考虑到自己应该学以致用,主要通过演唱美声时所掌握的一些科学的发声技巧和演唱蒲剧时的唱腔进行比较。看能不能把美声的发声技巧非常灵活的运用到蒲剧的唱腔中。因为在笔者接触到的一些蒲剧艺人中,他们很少有一种科学的演唱技巧与理念去支持,嗓子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所损伤,希望通过美声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使蒲剧演唱更为轻松。主要通过气息的调整和在演唱中的支撑使蒲剧演员在演唱过程中更为轻松听起更为流畅。由于气息调整过程中,语言、发声的位置都会有所改变,在不变蒲剧本色的情况下再通过在语言、发声位置及在咬字的嘴型方面比较,争取找到一套适合蒲剧剧种演唱的发声技巧和一套系统的演唱腔体。目的就是让蒲剧演员演唱作品时更为轻松,一定程度上减轻声带的负荷,艺术生命青春永驻。把这些方面更好的组织起来寻到更轻巧更科学的一套针对于蒲剧演员的演唱发声技巧,以求在演绎作品时更能得心应手,韵味绵绵。更能很好的发扬我国的戏曲文化。(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4-03-20)

黄英来[5](2013)在《几种典型民族乐器木质共鸣体的声学振动性能检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乐器音板用材的现状以及我国民族乐器共鸣用材的振动性能、选材与加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与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乐器从业者及研究人员认识到木材对于乐器的重要作用,但关于我国民族乐器用木材的声学振动性能研究主要局限于木材振动性能指标的测试,并未与我国民族乐器共鸣用材相结合。而在乐器用木材的选材与加工方面,也只是进行简单的介绍,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科学验证试验。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我国几种典型民族乐器(琵琶、月琴、阮等)为对象,对乐器共鸣构件用木材(素材)、共鸣板、共鸣面板、独立共鸣构件(共鸣构件)及乐器成品中的共鸣构件(共鸣箱)的声学振动性能展开深入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基于统计的纹理分析思想,进行了基于纹理图像检测技术的民族乐器选材方法的研究。以纹理间距矩阵表征木板纹理疏密程度作为判断其用于制作乐器的适用性的特征,通过对用于制作琵琶、阮、月琴叁种乐器的木材面板进行纹理间距情况的测算,得到各自的纹理间距矩阵,并分析了纹理宽度与振动性能的关系,为共鸣面板用木材的外观初选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2)检测分析影响乐器音质的主要特性——振动特性的一般原理和检测实验的方法,探索并初步确立了民族乐器共鸣用木质构件的声学属性检测方法。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乐器制作师的实践经验选择试验用素材,检测、分析试验用素材的声学振动性能,采用综合评分法和综合坐标法对所选弹拨乐器共振面板用木材的综合声学振动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区分。3)基于薄板动力学的基本理论,采用实验模态分析法的方法对乐器共鸣板声学振动性能进行研究,并根据模态的特性选取固有频率、阻尼比和模态振型作为参数。根据琵琶、月琴、阮的乐器共鸣面板构成特点,确定了实验模态分析的实验方法;通过位移与曲率的关系、曲率变化率、弯矩,根据振动原理确定了实验模态分析的圆形薄板和仿梨形薄板的无阻尼自由振动方程解,通过实测所得的激励和响应确定了第r阶模态的振型系数矩阵;对乐器共鸣面板的振动模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月琴、阮共鸣面板的各阶振动振型基本呈纵轴(顺纹理方向,y轴)和横轴(横纹理方向,x轴)对称,而琵琶共鸣面板只呈纵轴对称,并不成横轴对称。4)在民族乐器共鸣用木质构件的声学属性检测方法基础上,综合、系统地分析反映共鸣构件声学品质的基本参数。选取可有效表征共鸣用木质构件声学性能的客观指标,通过对琵琶、月琴、阮叁种乐器共鸣面板、共鸣构件和共鸣箱的表面波传播速度和琵琶、月琴、阮、二胡四种乐器共鸣面板、共鸣构件和共鸣箱的声辐射强度进行了顺纹理方向、斜纹理方向、横纹理方向测试,探索得出了相应的规律。对于琵琶、月琴、阮叁种乐器共鸣面板阶段表面波传播速度和声辐射强度值最小,共鸣构件阶段声辐射强度最大,每种乐器在叁个阶段的声辐射强度的走向趋势一致。共鸣箱阶段横纹理方向表面波传播速度速度最快,其它方向各有交错,总体呈现以共鸣箱阶段表面波传播速度值较大为主。二胡共鸣构件阶段声辐射强度值最大,但共鸣箱阶段叁种木材声辐射强度值与共鸣构件阶段走向趋势却恰好颠倒,原来的最大值此时变为最小值。系统地研究了用于共鸣木质构件的木材(素材)、共振板、共鸣面板、制成独立构件的共鸣木质构件、组装成乐器后作为乐器其中一个组件的共鸣箱等各阶段的声学属性,以及它们与乐器成品声学品质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木材声学的角度,挖掘影响乐器声学品质的主要因素。有机地结合乐器厂制作师的实际工作经验,其结果可为实现民族乐器共鸣用木材的科学选材提供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3-04-20)

陈璇[6](2011)在《古琴共鸣体声学振动特性的研究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古琴共鸣体的材料及结构与其音质之间的科学规律,本论文尝试利用有限元模态分析法和古琴弹奏声的频谱分析法,探讨了古琴面板材料、纳音的高度、面板弧度以及面板槽腹深度这四个因素对古琴声学振动特性的影响。从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古琴材料的改变对其声学振动特性影响最大。以桐木为面板的古琴声学振动性能要优于以杉木为面板的古琴。纳音高度的增加主要影响了古琴共鸣体的刚性以及共鸣腔内的空气容积量,从而对共鸣体的声学振动特性产生影响。古琴面板弧度的增大使共鸣体的固有频率也随之增大,整体音色更柔和但发闷。而同样作为面板厚度的改变方法,改变面板槽腹深度对古琴共鸣体声学振动特性的影响要小于面板弧度的改变。该因素若单从增大共鸣腔的角度分析,共鸣体前五阶固有频率随共鸣腔的增大而增大,整体音色虽然更丰富但缺乏力度感。(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1-03-01)

陈兴华[7](2006)在《一种新的弦鸣乐器共鸣体初制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种新设想的多弦拉弦乐器前不久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试制完成。这种弓在弦外拉奏的的多弦乐器,完全规避了现有中外弦乐器的外观形状(及其附件装置:琴马、音孔、挂弦板等),又完全规避了中国和世界所有弦鸣乐器共鸣体的结构方式。那么,什么是所有弦鸣乐器共鸣体的结构方式呢?全世界所有弦鸣乐器共鸣体的结构方式无非是在各种形状的腔体表面放置琴码(本文来源于《乐器》期刊2006年11期)

翟志荣[8](1993)在《朱雀秦筝共鸣体工艺改革材料学及音响力学基础略述》一文中研究指出1、一般乐器之构成原理,(发音物、诱音物,以及静态物体机构与诱导运动的关系)。2、朱雀秦筝之材料学(传统工艺、现代工艺、木材处理)。3、宋雀秦筝之音响力学改革(结构之无棂、内底之通布发音槽,刳桐为体之继承与变革,相应数据反应的音响动力学分布)。4、装怖工艺。(本文来源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1993年01期)

叶·克·卡图利斯卡娅,陈复君[9](1989)在《关于发声器官的共鸣体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苏联声乐教师有着我们古典作家的优秀传统,它们为俄罗斯的声乐艺术达到现实主义技术高峰指明了道路。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这些传统还没有进行研究,还未能充分掌握它。 在最优秀的俄罗斯歌唱家的表演艺术中,高声区的最高音和最复杂的装饰技巧是达到最高表现力的方法,而不是得到成功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期刊1989年04期)

共鸣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模态分析中考虑古琴共鸣体与声腔内空气的声固耦合,得出不同固有频率下古琴的各阶位移场模态及声场模态。对比结构系统、声腔系统与耦合系统的仿真结果,研究空腔内空气对共鸣体壁板振动以及共鸣体壁板振动对腔内声压分布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对古琴音量贡献较大的振动模态为呼吸模态,并且面板与底板以不同相位振动时表现的呼吸模态形式所辐射出的音量有所不同;理论推导建立了激励力频率与古琴发声响度之间的关系,为斫琴师根据激励力频率来调整古琴响度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鸣体论文参考文献

[1].傅学波.男高音混声实践振源体与共鸣体的协调平衡讨论[J].黄河之声.2018

[2].于洋,许震宇.古琴共鸣体的声固耦合模态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6

[3].刘婉辰.试论中西乐器共鸣体背后的文化意涵[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

[4].卫洋.美声发声技巧在晋南蒲剧演唱中的运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4

[5].黄英来.几种典型民族乐器木质共鸣体的声学振动性能检测与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3

[6].陈璇.古琴共鸣体声学振动特性的研究和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11

[7].陈兴华.一种新的弦鸣乐器共鸣体初制简介[J].乐器.2006

[8].翟志荣.朱雀秦筝共鸣体工艺改革材料学及音响力学基础略述[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3

[9].叶·克·卡图利斯卡娅,陈复君.关于发声器官的共鸣体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

标签:;  ;  ;  ;  

共鸣体论文-傅学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