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林白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林白水,新思潮,《社会日报》
林白水论文文献综述
黄华[1](2019)在《困窘与疏离:林白水命运的再审视——以北洋政府时期办报实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以林白水在北洋政府时期的办报实践为例,分析林白水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困窘和疏离。五四运动之后,新思潮成为学界、报刊界讨论的焦点,林白水那辈文人士大夫阶层可能尚未完成中西知识的融合,就要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重新遭遇知识的震荡。林白水对新思潮的讨论介入甚少,他和林纾、《公言报》的关系导致他在当时的处境颇为尴尬,始终站在新思潮之外。即便是他较有把握的办报事业,在民国时期也陷入困境,办报资金不足的困扰始终影响到报纸的发展,也使得林白水的言论和行动并不相合,充满矛盾。林白水在民国时期的处境实则是一部分在清末"叱咤风云"、而到民国"踯躅不前"的文人士大夫的缩影。(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9年04期)
刘茵[2](2018)在《论林白水的“代民立言”对党报走“群众路线”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从林白水的办报实践中探究"代民立言"思想,从他的思想中探析"代民立言"对党报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走"群众路线",鼓舞党的媒体办出更受民众喜爱的报纸。笔者认为,党的媒体如果要在互联网环境下保持稳定发展甚至要重新掌握话语权,就应该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即定位于群众,实践于群众之中。(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8年18期)
曹立新[3](2017)在《世间宁有公言?从“萍水相逢”悲剧到新记《大公报》的新生——以林白水的办报与言论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探析林白水的报业经历及其职业思考,特别是其晚年区分"完全政论家"与"报馆"的观点,揭示其表征中国新闻事业在20世纪20年代由政党报向独立报过渡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言论贾祸的"萍水相逢"事件和言论独立的新记《大公报》之成立两者间存在着深刻的历史和逻辑关联。(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谢文帅[4](2016)在《近代报人林白水的新闻职业道德分析——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林白水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着名报人,还有过教书、从政的经历,业界对他的研究和争议都不少,但是却鲜有关于其新闻职业道德情况的系统研究。本文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结合相关的史料及研究,分析林白水的新闻职业道德得失,并根据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对其作出评价。(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6年07期)
王冉冉[5](2016)在《舆论批评的尺度何在》一文中研究指出林白水是清末民初着名报人,因其舆论批评得罪军阀而惨遭杀害。他的新闻评论针砭时弊,又大胆激进,尖锐的“近乎刻薄”。清末民初舆论批评十分活跃,因言罹祸事件时有发生。林白水的因言罹祸事件是舆论批评的一个典型案例。其舆论批评失去“尺度”并导致悲剧,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的。论文将林白水的办报活动分为“名士时期”、“政客时期”、“报人时期”叁个阶段,以林白水的新闻评论文本为研究对象,进行主题分析和词频分析。总结出林白水在舆论批评监督立场上的偏激表现为:对政务公开的过度干预;对种族暴力革命的鼓吹。舆论批评实践活动上的偏激表现为:挑衅用语,直白用词;指名道姓式人身攻击。论文对林白水的个人因素与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探讨其舆论批评方式偏激的原因在于:侠义性格、正统家庭、开放教育;动荡的时代背景、开放的舆论批评环境。论文总结提出,新闻工作者应拥有正确进行舆论批评的立场与能力,更应深刻理解与把握舆论批评的“尺度”问题:做好舆论批评,要把握好职业道德尺度、法律规范尺度、社会公德尺度;以偏激表达为戒,不能刻薄讽刺、恶意攻讦、肆意侮辱。(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5-17)
徐新平[6](2015)在《论林白水新闻伦理思想及其道德缺失》一文中研究指出林白水是晚清和民国时期着名的报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中国白话报的先驱。他在20余年的办报生涯中,发表了许多阐述新闻伦理思想的论文,提出了一些富有创见的观点。他认为,办报应有正确的动机;要具备"说人话、不说鬼话"的专业主义品格;要有敢于斗争的硬骨头精神。他的这些观点及其道德实践体现了军阀统治时期新闻特有的精神个性。但是,林白水在新闻活动中也有道德缺失的一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收受津贴、公开利用报纸卖文和常常侮辱谩骂他人。他的理论主张和实践行为,为我们了解和认识当时的生存状态与伦理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徐新平[7](2015)在《论林白水新闻思想及其道德缺失》一文中研究指出林白水是晚清和民国时期着名的报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中国白话报的先驱。他在20余年的办报生涯中,发表了许多阐述新闻伦理思想的论文,提出了一些富有创见的观点。他认为,办报应有正确的动机;要具备"说人话、不说鬼话"的专业主义品格;要有敢于斗争的硬骨头精神。他的这些观点及其道德实践体现了军阀统治时期新闻特有的精神个性。但是,林白水在新闻活动中也有道德缺失的一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收受津贴、公开利用报纸卖文和常常侮辱谩骂他人。他的理论主张和实践行为,为我们了解和认识当时的生存状态与伦理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新闻春秋》期刊2015年03期)
刘雅睿[8](2015)在《说人话与说真话——林白水新闻精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林白水一生中有过多种职业尝试,办过学堂,做过报人,当过官僚,但还是将"报人"定为其终身职业。在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民国时期,他所展现的新闻精神值得新闻工作者学习。本文以林白水先生的新闻实践活动以及其新闻作品为基础,从中窥探其新闻精神。(本文来源于《新闻世界》期刊2015年08期)
林立新[9](2015)在《创新与贴近性:当代传媒的两大命题——从林白水对现代新闻学的影响和启迪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数量的爆发式增长,促成了传媒市场的空前繁荣,也引发了激烈的竞争,导致同质化问题日趋突出。本文通过探讨林白水平民化办报特色对现代新闻学的影响与启迪,提出创新与贴近性是当代传媒两大命题的观点,阐述了创新与贴近性对当代传媒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报业》期刊2015年12期)
张红[10](2015)在《万古浩然正气 千秋白水文章——解读林白水》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两个名字说起中国人的名,短短一两个汉字,往往凝聚了家族脉承、长辈期望、社会人文、时代潮流的信息,反映出特定人物的性格特征、价值取向、人生追求。古人说:"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林白水名"獬",字少泉。林白水儿子名"陆起"。"獬"是传说中的异兽,高额独角,能分辨是非并触不直者,其威严的形象曾被作为法律的象征。"陆起",应是针对"神州陆沉"的反抗。"神州陆沉"喻国土沦丧,(本文来源于《炎黄纵横》期刊2015年01期)
林白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从林白水的办报实践中探究"代民立言"思想,从他的思想中探析"代民立言"对党报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走"群众路线",鼓舞党的媒体办出更受民众喜爱的报纸。笔者认为,党的媒体如果要在互联网环境下保持稳定发展甚至要重新掌握话语权,就应该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即定位于群众,实践于群众之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林白水论文参考文献
[1].黄华.困窘与疏离:林白水命运的再审视——以北洋政府时期办报实践为例[J].东南传播.2019
[2].刘茵.论林白水的“代民立言”对党报走“群众路线”的启示[J].传播力研究.2018
[3].曹立新.世间宁有公言?从“萍水相逢”悲剧到新记《大公报》的新生——以林白水的办报与言论为中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4].谢文帅.近代报人林白水的新闻职业道德分析——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视角[J].视听.2016
[5].王冉冉.舆论批评的尺度何在[D].华东师范大学.2016
[6].徐新平.论林白水新闻伦理思想及其道德缺失[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
[7].徐新平.论林白水新闻思想及其道德缺失[J].新闻春秋.2015
[8].刘雅睿.说人话与说真话——林白水新闻精神研究[J].新闻世界.2015
[9].林立新.创新与贴近性:当代传媒的两大命题——从林白水对现代新闻学的影响和启迪谈起[J].中国报业.2015
[10].张红.万古浩然正气千秋白水文章——解读林白水[J].炎黄纵横.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