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子房滴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棉花,子房滴注转化,钾离子转运蛋白,转基因植株
子房滴注论文文献综述
刘灵娣,唐宏亮,董丽君,张书玲,吴立柱[1](2015)在《利用子房滴注法获得转高亲和性钾离子转运蛋白基因(AlHAK1)棉花植株》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植株再生困难、基因型依赖性强和转化周期长等因素一直制约着棉花遗传转化的发展。本研究利用1种不依赖组织培养的转化方法 ,即子房滴注转化方法将獐茅高亲和性钾离子转运蛋白基因(Al HAK1)导入棉花基因组中。结果表明在1006株转化幼苗中有44株为卡那抗性植株,其中35株经PCR检测为阳性(T0代),转化率为3.5%。Southern与Northern杂交结果进一步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至棉花基因组中并在转录水平上表达。在提供外源0.05 mmol·L-1 K+水平下,T1转基因棉花叶片中K+含量约为对照植株的2倍,在根中约为野生型植株的1.5倍;而在2.5 mmol·L-1 K+的正常水平下,转基因棉花与野生型植株K+含量差异不明显。在50~200 mmol·L-1 Na Cl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棉花的种子发芽率明显高于野生型植株,尤其是在150mmol·L-1Na Cl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植株种子的发芽率是野生型的2.8倍左右。本研究为子房滴注转化体系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培育适应土壤钾素匮乏及盐渍化环境下生长的棉花新品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刘建凤[2](2009)在《大豆子房滴注转化方法的研究及耐盐基因(AlNHX1)的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作物育种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筛选标记基因和载体骨架序列是影响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因素。基因枪和农杆菌转化法目前均较难实现无载体骨架序列无选择标记基因的转化,而花粉管通道法不仅可以解决该问题,且能避免大豆组织培养困难的技术瓶颈,但是缺点是转化率偏低、重复性较差。同时栽培大豆(Glycine max.)属于中度耐盐植物,盐胁迫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幼苗的生长、结瘤数量以及干物质积累都受到抑制,从而导致产量降低。如果通过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将耐盐基因导入大豆,就有可能培育出耐盐大豆新品种,改善大豆的耐盐性,提高大豆的耐盐能力。为了解决转基因大豆的生物安全性问题并提高转化率,本研究在花粉管通道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大豆子房滴注法。通过苯胺蓝染色观察花粉管,FITC荧光标记示踪外源DNA以及无载体骨架序列无选择标记smGFP基因元件(35SCaM启动子-smGFP表达框-Nos终止子)导入大豆等方法,确定了大豆子房滴注法的适宜剪切位置为完全去除花柱、转化时间为自花授粉后6~8 h,缓冲液为0.05%Silwet L-77+8%蔗糖。在此条件下转化大豆,转化率达到3.18%。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smGFP基因已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对转smGFP基因大豆幼胚的荧光观察结果表明,smGFP基因已在转基因大豆幼胚中表达,PCR检测以及Southern杂交等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可以遗传给后代。为了验证大豆子房滴注法的可重复性与遗传稳定性,本研究将无载体骨架序列无选择标记GUS基因元件导入大豆。对转化植株的幼胚进行GU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在检测的340个幼胚中有12个呈GUS阳性,转化率为3.53%;对转化植株的PCR检测结果表明,在180个转化植株中有6个呈PCR阳性,转化率为3.33%。Southern杂交表明外源GUS基因元件已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对后代叶片GUS染色、PCR检测及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可以遗传并表达,其中一个株系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为了获得具有生物安全性的耐盐大豆材料,本论文采用已优化好的子房滴注法将无载体骨架序列无选择标记的AINHX1基因元件导入大豆。对200个转化样品的PCR检测结果表明,6个样品呈阳性,PCR检测阳性率为3.0%。Southern和Northern杂交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AINHX1已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并表达。转基因大豆T_1代植株PCR检测与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外源AINHX1基因元件遗传给了后代,选取部分阳性植株进行耐盐生理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的各项指标均明显好于野生型大豆。在盐胁迫下(150mM NaCl),转基因大豆根中Na~+含量比野生型高29%,而叶片中比野生型低21%;在叶片与根中转基因大豆K~+含量是野生型的2倍左右,从而维持了叶片中相对较高的K~+/Na~+比值;在盐胁迫下,转基因植株相对含水量比野生型高9%,渗透势低39%,表明转基因大豆具有较好的吸水和保水能力;在盐胁迫下,转基因大豆的叶绿素含量与光合速率分别高25%与94%;在盐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比野生型大豆分别高45%与69%。以上实验结果表明获得了耐盐性有所提高的大豆。本研究优化了一种转化率较高、重复性较好的大豆子房滴注法,通过该方法将无载体骨架序列无选择标记的AINHX1基因元件导入大豆,提高了大豆的耐盐性,为其它功能基因在大豆转化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9-05-01)
刘建凤,苏乔,安利佳,冉学忠[3](2009)在《子房滴注法将GUS基因表达框转入大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验证大豆子房滴注转化方法的可重复性与遗传稳定性,将由报告基因GUS、表达调控序列(35S启动子,NOS终止子)和T-DNA边界序列3部分组成的基因表达框转入大豆。对T0代转化材料进行GUS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和PCR检测。结果表明:在检测的340个幼胚中有12个呈GUS阳性,且在180个转化植株中有6个呈PCR阳性同时其叶片也呈GUS阳性,转化率分别为3.53%和3.33%。Southern杂交表明外源GUS基因表达框以低拷贝的形式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对转基因后代叶片GUS染色、PCR分析及North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遗传给了后代,其中S2株系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09年02期)
杨爱馥,苏乔,安利佳[4](2009)在《利用子房滴注法获得无载体骨架序列和选择标记的转基因玉米》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基因植物中的载体骨架序列和选择标记基因是引起生物安全性争论的根本原因,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在转化过程中不使用载体骨架序列和选择标记基因。本研究建立并优化了玉米子房滴注转化法,其操作要点是将DNA转化溶液直接滴加在完全去除花柱的子房上。利用子房滴注法将无载体骨架序列和选择标记的线性GFP基因表达框转化玉米。PCR结果表明:适合子房滴注法转化的玉米品种为9818,最佳转化时间为授粉后18~20 h,在此条件下得到最高的PCR阳性率,为3.01%;Southern blotting结果表明外源基因的整合方式简单(1~2条杂交带);RT-PCR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中GFP基因能够在RNA水平上正常表达;在转基因植株的根和幼胚中观察到GFP表达。(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09年01期)
子房滴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作物育种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筛选标记基因和载体骨架序列是影响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因素。基因枪和农杆菌转化法目前均较难实现无载体骨架序列无选择标记基因的转化,而花粉管通道法不仅可以解决该问题,且能避免大豆组织培养困难的技术瓶颈,但是缺点是转化率偏低、重复性较差。同时栽培大豆(Glycine max.)属于中度耐盐植物,盐胁迫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幼苗的生长、结瘤数量以及干物质积累都受到抑制,从而导致产量降低。如果通过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将耐盐基因导入大豆,就有可能培育出耐盐大豆新品种,改善大豆的耐盐性,提高大豆的耐盐能力。为了解决转基因大豆的生物安全性问题并提高转化率,本研究在花粉管通道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大豆子房滴注法。通过苯胺蓝染色观察花粉管,FITC荧光标记示踪外源DNA以及无载体骨架序列无选择标记smGFP基因元件(35SCaM启动子-smGFP表达框-Nos终止子)导入大豆等方法,确定了大豆子房滴注法的适宜剪切位置为完全去除花柱、转化时间为自花授粉后6~8 h,缓冲液为0.05%Silwet L-77+8%蔗糖。在此条件下转化大豆,转化率达到3.18%。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smGFP基因已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对转smGFP基因大豆幼胚的荧光观察结果表明,smGFP基因已在转基因大豆幼胚中表达,PCR检测以及Southern杂交等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可以遗传给后代。为了验证大豆子房滴注法的可重复性与遗传稳定性,本研究将无载体骨架序列无选择标记GUS基因元件导入大豆。对转化植株的幼胚进行GU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在检测的340个幼胚中有12个呈GUS阳性,转化率为3.53%;对转化植株的PCR检测结果表明,在180个转化植株中有6个呈PCR阳性,转化率为3.33%。Southern杂交表明外源GUS基因元件已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对后代叶片GUS染色、PCR检测及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可以遗传并表达,其中一个株系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为了获得具有生物安全性的耐盐大豆材料,本论文采用已优化好的子房滴注法将无载体骨架序列无选择标记的AINHX1基因元件导入大豆。对200个转化样品的PCR检测结果表明,6个样品呈阳性,PCR检测阳性率为3.0%。Southern和Northern杂交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AINHX1已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并表达。转基因大豆T_1代植株PCR检测与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外源AINHX1基因元件遗传给了后代,选取部分阳性植株进行耐盐生理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的各项指标均明显好于野生型大豆。在盐胁迫下(150mM NaCl),转基因大豆根中Na~+含量比野生型高29%,而叶片中比野生型低21%;在叶片与根中转基因大豆K~+含量是野生型的2倍左右,从而维持了叶片中相对较高的K~+/Na~+比值;在盐胁迫下,转基因植株相对含水量比野生型高9%,渗透势低39%,表明转基因大豆具有较好的吸水和保水能力;在盐胁迫下,转基因大豆的叶绿素含量与光合速率分别高25%与94%;在盐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比野生型大豆分别高45%与69%。以上实验结果表明获得了耐盐性有所提高的大豆。本研究优化了一种转化率较高、重复性较好的大豆子房滴注法,通过该方法将无载体骨架序列无选择标记的AINHX1基因元件导入大豆,提高了大豆的耐盐性,为其它功能基因在大豆转化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子房滴注论文参考文献
[1].刘灵娣,唐宏亮,董丽君,张书玲,吴立柱.利用子房滴注法获得转高亲和性钾离子转运蛋白基因(AlHAK1)棉花植株[J].棉花学报.2015
[2].刘建凤.大豆子房滴注转化方法的研究及耐盐基因(AlNHX1)的转化[D].大连理工大学.2009
[3].刘建凤,苏乔,安利佳,冉学忠.子房滴注法将GUS基因表达框转入大豆的研究[J].大豆科学.2009
[4].杨爱馥,苏乔,安利佳.利用子房滴注法获得无载体骨架序列和选择标记的转基因玉米[J].遗传.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