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滨河绿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滨河绿地,廊道,雨水花园,海滨城市
滨河绿地论文文献综述
郁泽君[1](2019)在《低影响开发探索——河北省秦皇岛市戴河滨河绿地景观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河北省海滨城市秦皇岛的戴河滨河绿地为例进行设计,选取全河的2个节点:火车站站前和城市干道近入海口,以低影响开发(LID)理论为基础,从设置廊道、疏导水系、辅助排水入手,为提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空间进行设计。(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9年12期)
陈照方,尚磊,曹静怡[2](2018)在《基于AHP法的城市滨河绿地宽度划定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有的相关法律规范中,能够对滨水绿线规划做出明确指导的较少,并没有一系列专项、完整的量化标准。文章提出滨河绿线宽度划定的控制因子,构建了绿线划定控制指标结构及指标体系;在分析控制因子下的子因子后得出每一个控制因子所决定的宽度范围值,根据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绿线划定指标层及准则层的权重,最终根据公式计算出每段河道绿线最小宽度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城市林业》期刊2018年05期)
陈光华[3](2018)在《弹性城市理论下的风暴潮防御性景观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滨水空间是自然系统与城市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地带之一,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地区特色对外交流展示的绝佳舞台;滨水空间还承担着抗洪排潮、抵御风浪的作用。因此,对城市滨水空间进行风暴潮防御工程的提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本论文中,先对弹性城市理论进行了系统性阐述,随后对风暴潮的起因、分级、危害及风暴潮受灾地区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进行阐述和分析,为弹性视角下的风暴潮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提出的弹性视角下的风暴潮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为风暴潮受灾区域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来了可借鉴的景观设计策略,并可针对不同区域的场地进行调整,以适应场地特性、更好发挥弹性作用。最后,以海口市海甸溪滨河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为例,展示了弹性视角下的风暴潮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如何与地方文化、场地特征结合,抵御风暴潮侵袭、提升场地生态效益、唤醒场地文化记忆、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本文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目前风暴潮防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防潮设施功能单一、割裂城市滨水空间、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等;2.风暴潮防御工程应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户外空间优化等工作结合进行,提升城市弹性、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激活城市活力;3.借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等理论中的思想及应灾策略,提出风暴潮防御性规划设计的设计原则、基于弹性城市理论的设计策略及基于空间布局的设计策略,形成弹性视角下的风暴潮景观设计策略;4.选取海口海甸溪滨河绿地,结合论文所得的风暴潮应对策略从区位、功能、防灾、历史文化、生态设计风多方面分析场地现状,提出海甸溪具体防潮策略、划分场地空间、生态设计与功能规划想结合的设计策略,对海甸溪滨河绿地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设计,完善了本文理论体系并就如何将设计策略应用到实际案例中进行了尝试。(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李睿,唐文龙,杨欢,雷雅凯,李永华[4](2018)在《郑州市东风渠滨河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与景观质量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郑州市东风渠南岸花园路至经叁路段绿地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群落样地,分析群落生物多样性,并进行景观质量评价。样方调查中共记录到绿地植物24种,其中乔木8科10属10种,灌木5科7属8种,草本及地被木本植物4科6属6种。群落样地类型中落叶阔叶林为优势群落,占比58%,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次之。7个样地景观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枇杷与鸢尾、红花酢浆草等草本植物组成的群落样地观赏期长,地面覆盖效果好。提出适当增加植物种类,增加乡土乔木树种,一定限度增加草本层,并根据功能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树种,结合彩叶植物、观花和观果植物的应用,合理配置复层植物群落。(本文来源于《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8年02期)
刘斐,李萌迪[5](2017)在《城市滨河绿地景观中的海绵城市设计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至今,海绵城市建设从规划到实施已经全面展开。《郑州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中提出了:"建设应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指导思想。论文针对滨河绿地景观项目类型,对海绵城市的景观设计手法和技术解决方案进行了因地制宜的设计与研究,并希望能借此超越单纯的技术与功能目的,探索出海绵城市的低影响开发(LID)设施多样化设计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7年23期)
颜铭,刘磊[6](2017)在《线型滨河绿地漫步行为特性与路径组织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面向线型滨河绿地中漫步行为的路径组织,从漫步行为时距、分布和流动特性出发并结合实地调研与统计分析,进而研究线型滨河绿地路径组织策略.旨在探讨漫步行为特性与线型滨河绿地路径组织之间的联系,为线型滨河绿地路径组织和规划方法提供指导及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11期)
周畅[7](2017)在《城市滨河绿地开放空间设计——以浦口玉莲河滨河绿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浦口玉莲河滨河绿地案例,讨论了城市滨河绿地中空间设计的几个要素,并针对如何充分体优化城市滨河空间景观进行探讨,归纳了城市滨河绿地空间设计的思路及方法。(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7年25期)
陈眉[8](2017)在《长沙开福区浏阳河滨河绿地植物景观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滨河绿地位于水陆交错带之间,是具有生态、景观、防洪、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的城市休闲场所。植物景观在城市滨河绿地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净化水质、美化环境、丰富景观、修复河岸生态的能力。对滨河绿地植物景观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城市环境的长远发展,还能够恢复河流生机,创造生态多样性的滨河绿地景观。以打造生态的滨河景观为出发点,对滨河绿地植物进行设计。首先对滨河绿地植物景观相关的概念进行详细阐述,并从滨河绿地植物设计理念、植物配置、植物造景、植物种类选择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行分析。其次运用生态学、景观学等理论知识分析滨河绿地的特征、结构、类型,总结滨河绿地植物的类型和功能特点。然后基于对“滨河绿地”和“植物景观”的理解,提出城市滨河绿地植物景观设计应遵循科学性、生态学、安全性、艺术性等原则;植物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植物的配置方式,在植物选择时把握洪水位和地域性对植物景观的影响;提出滨河绿地不同区段:漫滩、迎水面、堤顶、背水面、绿化隔离带的植物景观营造方法。运用归纳总结、案例研究方法,将总结的理论成果指导长沙浏阳河滨河绿地植物景观设计项目,从规划理念、总体植物景观设计、分区植物景观设计、结合滨河绿地结构植物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应用分析,验证理论的实践性和可行性,为长沙地区滨河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更具有特色、生态、美感、艺术提供参考借鉴。(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颜铭[9](2017)在《基于漫步行为的城市线型滨河绿地景观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线型空间形态的滨河绿地在城市公园绿地中最为普遍,而漫步是最具规模的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线型滨河绿地存在能为漫步提供良好空间环境、吸引更多人参与漫步的空间优势,包括其亲水性、开放性等,同时也存在抑制漫步行为的劣势,如空间冗长和方向单一等问题。线型滨河绿地开发现状也存在空间设计不满足漫步需求、导致漫步主动性较差的问题,难以发挥其作为城市重要开放空间的职能。因此,本文以漫步行为角度下的线型滨河绿地景观设计为研究课题,着重探讨线型滨河绿地中漫步行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旨在得出既能发挥滨河线型空间形态优势、避免其劣势,又能适应并促进漫步行为的线型滨河景观设计方法。本文以城市线型滨河绿地与漫步行为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滨河绿地、漫步行为相关文献及优秀案例进行解读,总结线型滨河绿地的空间特征与漫步行为特征之间的适应性关系。对我国西南地区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城市线型滨河绿地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分析,总结现状城市线型滨河绿地适应并促发漫步行为的设计方法,以及不适应和抑制漫步行为的设计问题。运用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理论基础,论文着重考虑漫步行为与线型滨河绿地景观的互动关系,分别从漫步行为的心理感知特征(感知类型、感知过程)、行为特征(时距特征、流动特征、分布特征、倾向特征)、视觉特征(视觉要素、感知特征、感知规律)叁个方面对线型滨河空间设计与漫步行为互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线型滨河绿地空间的漫步行为特征,并由此得出以活力营造、趣味引导、动态变化、意境创造为指导的线型滨河绿地景观设计策略。基于理论分析和策略研究,论文着重论述了基于漫步行为的城市线型滨河绿地景观设计方法。以适应和促发漫步行为的线型滨河绿地景观设计为核心,从线型滨河绿地的景观结构组织(功能结构、空间结构、情节结构)、序列组织(组织模式、组织手法、意境创造)、路径组织(类型、组织手法、量化分析方法)、节点设置(节点类型、设置手法)四个方面提出基于漫步行为的城市线型滨河绿地景观设计方法,以期改善城市线型滨河绿地景观存在的问题。以德阳市北滨河公园景观改造为例,对基于漫步行为的城市线型滨河绿地景观设计进行实证研究。验证运用基于漫步行为的线型滨河景观设计理论的可实施性,并对线型滨河景观的营造提出改造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5-17)
王清,马慧强[10](2017)在《基于地域特性的滨河绿地景观研究——以临汾市汾河滨河绿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城市滨水景观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景观趋同现象饱受诟病,景观的地域性特色表达逐步受到人们重视,成为评价一个地区景观质量优劣的关键因素。文章在系统阐述临汾市汾河地域性特色内涵与要素的基础上,经过对汾河滨水绿地中各个景观要素的调查与研究,详细分析了临汾市汾河城区段滨水绿地的植物景观与人文景观在地域性特色方面的表达方式与手法,并提出地域性景观营造的一些建议对策,以供决策参考。(本文来源于《设计》期刊2017年09期)
滨河绿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现有的相关法律规范中,能够对滨水绿线规划做出明确指导的较少,并没有一系列专项、完整的量化标准。文章提出滨河绿线宽度划定的控制因子,构建了绿线划定控制指标结构及指标体系;在分析控制因子下的子因子后得出每一个控制因子所决定的宽度范围值,根据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绿线划定指标层及准则层的权重,最终根据公式计算出每段河道绿线最小宽度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滨河绿地论文参考文献
[1].郁泽君.低影响开发探索——河北省秦皇岛市戴河滨河绿地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2019
[2].陈照方,尚磊,曹静怡.基于AHP法的城市滨河绿地宽度划定方法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8
[3].陈光华.弹性城市理论下的风暴潮防御性景观设计[D].四川农业大学.2018
[4].李睿,唐文龙,杨欢,雷雅凯,李永华.郑州市东风渠滨河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与景观质量评价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8
[5].刘斐,李萌迪.城市滨河绿地景观中的海绵城市设计思考[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
[6].颜铭,刘磊.线型滨河绿地漫步行为特性与路径组织策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7].周畅.城市滨河绿地开放空间设计——以浦口玉莲河滨河绿地为例[J].居舍.2017
[8].陈眉.长沙开福区浏阳河滨河绿地植物景观设计[D].湖南农业大学.2017
[9].颜铭.基于漫步行为的城市线型滨河绿地景观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7
[10].王清,马慧强.基于地域特性的滨河绿地景观研究——以临汾市汾河滨河绿地为例[J].设计.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