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说服功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概念隐喻,批评隐喻分析,国会演讲
说服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曾蕊蕊[1](2019)在《政治演讲话语中隐喻的说服功能和话语策略——特朗普首次国会演说的批评隐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领导人话语的隐喻研究对于分析国外政治话语的意识形态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解读特朗普2017年2月28日在美国国会两党联席会议上发表的施政演说。考察特朗普政策表述中的隐喻运用的类别、隐喻的说服功能及其相应的话语策略,探究政治领导人如何运用隐喻建构"自我-他者"身份,表达政治立场,达到既定的交际目的。(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罗育尹[2](2018)在《浅析互动元话语在中文广告中的说服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文广告中,互动元话语的使用是用来表达广告商的态度和力场,力争把消费者纳入到广告的语篇当中,缩短广告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本文通过对互动元话语的分析显示其在中文广告中的语言策略,展现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从而探究出互动元话语在中文广告中是如何说服消费者的。(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32期)
朱冠男[3](2018)在《网络社会运动的抗争语艺及说服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魏则西之死在社交网站上引发的、主要针对百度的社会运动为例展开分析,收集了此次网络运动中微信公众平台上传播最广的十二篇文章作为分析文本,运用Bowers的抗争策略以及Stewart所定义的社会运动的说服功能,对信息社会中网络社会运动的行动者群体的抗争语艺和说服功能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8年07期)
胡玲,黄俊平[4](2016)在《论大众传播的说服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众传播自诞生至今,便开始影响着我们每一位人的生活。如今,在媒介林立的信息化时代之下,大众传播总体信息越发趋于加速回报定律,各信息之间在争取受众方面的"较量"变得尤为激烈。因此,在商品化的今天,大众媒介为了自身利益着想,就不得不说服受众相信自身媒介所发出的信息。而且,大众传播在宣传说服方面,总是表现为一种运用大量的同类信息频繁刺激受众基模,让受众潜意识接受说服意向的"培养"方式。(本文来源于《新闻前哨》期刊2016年12期)
张悦[5](2015)在《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说服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是显示思维过程的重要途径,人们用隐喻来建立类比,构建观念的点对点映照。随着隐喻研究的深入,单纯语言层面的认知研究已经不能满足这个交际模态丰富的社会。多模态隐喻为源域和目标域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来表征的隐喻。以平面广告载体为研究多模态隐喻交互作用的对象,分析图片和语言多模态下隐喻的说服效果,发现其实现说服的过程是:接收到隐喻的语义冲突,凸显源域的部分属性,实现源域和目标域的互动结合,得到隐喻即理解广告的主题。(本文来源于《教育观察(上旬刊)》期刊2015年03期)
何桂花[6](2014)在《汉语与日语的说服功能语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暧昧性是日语的重要特征之一。日语中说服功能语与汉语中的有所不同,其主要不同之处就是日语所具有的暧昧性。在日语教学中为了提高学习者的日语水平,不仅要重视学习者对日语语法、词汇的掌握,而且要使他们需要理解日语中顾及对方的文化特征。笔者对中日说服功能语言作比较之后,观察到两种语言从提出主题,到说服对方的全部过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并且能看得出日语会话中所体现的重要特征之一暧昧性。本文通过对汉语和日语中说服功能语作比较,总结两者的运用特征,以期提高日语和汉语学习者对功能语的学习效果及实际应用能力。(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王朝萍[7](2014)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词中的隐喻说服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一种十分高效的劝说策略。传统的隐喻观点将隐喻当作一种修辞手段,而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在其着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赋予了隐喻新的含义,隐喻跳出了传统理论的束缚,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思维方式的体现,它与人们的个人生活体验及情感等联系在一起,因此很容易被人们理解与使用。隐喻在政治演说词中非常普遍,使用频率很高,因此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该文以美国近叁位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词为例,分析隐喻在政治演说词中的劝说功能。本研究发现隐喻机制通过人们的个人体验和社会活动与听众构建起很多联系,引起听众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可,从而达到劝谏效果。(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4年14期)
王亿本[8](2013)在《大众非言语传播的说服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说服传播研究已经有很长一段历史了,但是大众非言语传播的说服功能却容易受到忽视。本文分析认为,大众非言语传播通过塑造说服主体形象、包装说服内容、营造说服环境等影响说服传播功能。期待这一思考对于说服传播具有一定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新闻学论集第29辑》期刊2013-06-01)
孙思[9](2013)在《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说服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帮助人们理解抽象和复杂的现象,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政治语篇中,帮助政治家们说服民众,赢得舆论支持。文章结合具体的新闻实例,分析了隐喻的筛选和框架作用。(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3年08期)
陈明瑶,谢莉[10](2012)在《论多模态隐喻的认知和情感说服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具有体验性、认知性和文化性。就其语用功能而言,以多模态表征的隐喻具有更强的认知和情感说服效果。认知说服是通过制造语义冲突、部分投射、两域互动来吸引注意、突显观点、创造相似的认知经验实现的;情感说服是通过源域转移情感偏好和引发积极的情感经验实现的。在语境因素制约下,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实现劝说。(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说服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中文广告中,互动元话语的使用是用来表达广告商的态度和力场,力争把消费者纳入到广告的语篇当中,缩短广告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本文通过对互动元话语的分析显示其在中文广告中的语言策略,展现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从而探究出互动元话语在中文广告中是如何说服消费者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说服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1].曾蕊蕊.政治演讲话语中隐喻的说服功能和话语策略——特朗普首次国会演说的批评隐喻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罗育尹.浅析互动元话语在中文广告中的说服功能[J].北方文学.2018
[3].朱冠男.网络社会运动的抗争语艺及说服功能[J].新闻传播.2018
[4].胡玲,黄俊平.论大众传播的说服功能[J].新闻前哨.2016
[5].张悦.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说服功能[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5
[6].何桂花.汉语与日语的说服功能语比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7].王朝萍.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词中的隐喻说服功能分析[J].海外英语.2014
[8].王亿本.大众非言语传播的说服功能研究[C].新闻学论集第29辑.2013
[9].孙思.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说服功能[J].课程教育研究.2013
[10].陈明瑶,谢莉.论多模态隐喻的认知和情感说服功能[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