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绿木霉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绿木霉菌,发酵液,稻瘟病菌
黄绿木霉菌论文文献综述
林志伟,孙冬梅[1](2015)在《黄绿木霉菌发酵液对稻瘟病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黄绿木霉菌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显微镜观察、紫外分光光度法、电导率法和溶解氧测定等方法,测定稻瘟病菌在黄绿木霉菌PD发酵液作用下的生长和形态变化、稻瘟病菌胞内物质的渗透、菌丝体呼吸强度和胞内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黄绿木霉菌PD发酵液能导致生长中的稻瘟病菌发生畸变,可使菌丝体内蛋白质和无机物质大量渗透出,菌体呼吸强度和呼吸酶活力快速下降。黄绿木霉菌PD发酵液对稻瘟病菌有较好的抑菌和致菌体死亡作用。(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林志伟,孙冬梅,迟丽[2](2015)在《黄绿木霉菌发酵液对水稻防御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绿木霉菌在马铃薯几丁质营养液中培养96 h获得的发酵滤液为试验药剂,进行室内稻瘟病菌孢悬液人工接种与防治处理,测定水稻植株各防御性关键酶的变化规律,研究黄绿木霉菌发酵液对水稻植株抗病性的诱导能力。结果表明,喷施发酵液的水稻植株,稻瘟病病斑比对照减小;不同处理间水稻植株酶活性变化不同,喷施发酵液并接种病菌的水稻植株各种防御酶活性峰值出现较早,接种12 h,多酚氧化酶(PPO)含量是对照的4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含量比对照高25%,绿原酸含量比对照高60%;接种48 h,过氧化物酶(POD)含量是对照的8倍。黄绿木霉菌几丁质发酵液具有抗御稻瘟病菌侵染和提高防御酶活性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1期)
迟莉[3](2013)在《黄绿木霉菌及其混剂对辣椒植株及土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生物菌肥对辣椒的影响,促进生物菌肥的进一步推广,研究黄绿木霉及其混剂使用后对辣椒植株生理性状、果实品质、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采用方盘试验,小区试验,混合接菌,测定各种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方盘试验不同的处理之间,植株高度差别比较显着,生物肥处理的辣椒植株株高明显高于对照。小区试验植株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果实中VC含量增加;土壤中有效磷、碱解氮含量增加。黄绿木霉菌及其混剂的应用对提高辣椒质量、改善土壤环境具有很好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7期)
林志伟,张海燕,孙冬梅,秦翠红,南大鹏[4](2011)在《黄绿木霉菌菌株产几丁质酶发酵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黄绿木霉菌(Trichoderma aureoviride sp.)产几丁质酶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几丁质酶工业提供新酶源。[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DNS法测定酶解后糖含量变化为指标,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在以2%胶体几丁质为碳源、2%蛋白胨为氮源、摇床转速为170 r/min时,黄绿木霉菌产几丁质酶的最佳发酵条件组合:培养基的初始pH为5,接种量为8%,瓶装量为20 ml,在28℃下培养6 d。[结论]试验确定了黄绿木霉菌产几丁质酶最佳条件,为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9期)
林志伟,张海燕,孙冬梅,秦翠红,南大鹏[5](2011)在《黄绿木霉菌菌株产几丁质酶发酵条件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黄绿木霉菌(Trichoderma aureoviride sp.)产几丁质酶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几丁质酶工业提供新酶源。[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DNS法测定酶解后糖含量变化为指标,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在以2%胶体几丁质为碳源,2%蛋白胨为氮源,摇床转速为170r/min时,黄绿木霉菌产几丁质酶的最佳发酵条件组合为:培养基的初始pH值为5,接种量为8%,瓶装量为20ml,在28℃下培养6d。[结论]试验确定了黄绿木霉菌产几丁质酶最佳条件,为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Plant Diseases and Pests》期刊2011年01期)
孙冬梅,林志伟,段东平,迟丽,张树权[6](2010)在《黄绿木霉菌及不同生物混剂对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生物菌肥拮抗细菌、解磷细菌、解钾细菌和黄绿木霉菌为实验材料,通过盆栽番茄试验,研究不同生物菌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黄绿木霉菌的处理,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清水处理与化肥处理。跟踪测定番茄不同生长时期土壤中的脲酶、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土壤中的脲酶与磷酸酶在番茄不同生长时期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即由发芽期至开花期,酶活性逐渐增强,而后下降;而比较不同处理的酶活性,其中以解磷细菌、解钾细菌、拮抗细菌和黄绿木霉菌混合处理效果最为明显。所有使用生物菌肥的处理,脲酶与磷酸酶的活性均高于化肥处理与清水处理,其中混合处理比化肥处理在番茄不同生长时期的土壤脲酶活性均高出30%,磷酸酶活性均高出27%;但比较番茄收获后土壤过氧化氢酶与纤维素酶的活性,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蔬菜》期刊2010年10期)
孙冬梅,林志伟,迟丽,肖翠红,陈起强[7](2010)在《黄绿木霉菌及其混剂对大豆菌核病的诱导抗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人工接种方法,测定拮抗菌剂对大豆菌核病的抗扩展能力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同时研究黄绿木霉菌及其混剂对大豆菌核病的诱导抗性。结果表明:离体试验中,叶片接种后,拮抗细菌和黄绿木霉菌及其混剂均可较好的抑制菌核病病斑的进一步扩展;盆栽试验中,黄绿木霉菌处理对大豆根、第1复叶、第3复叶的PAL、PPO、POD活性均有明显增强作用,而解磷钾菌或拮抗细菌处理对PAL、PPO、POD活性的变化无明显影响,化肥处理则降低PAL、PPO、POD活性;有机肥处理对PAL活性有明显增强作用,对PPO、POD活性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0年01期)
林志伟,浦子钢,孙冬梅,张红梅[8](2009)在《黄绿木霉菌等菌株混合发酵生产纤维素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绿木霉菌株、黑曲霉及绿色木霉菌株为实验材料,研究叁种不同菌株之间相互混合产纤维素酶能力的变化。在150 mL叁角瓶的装液量为40 mL、165~170 r/min、28℃条件下,不同混合菌株发酵培养的产酶情况有较大差异,黄绿木霉菌与曲霉菌混合培养4 d产CMC-Na酶的能力最强,叁种菌株混合后发酵6 d产滤纸纤维素酶能力最强,而黄绿木霉菌单独发酵6d产β-葡萄糖苷酶能最强。(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张乾顺[9](2008)在《黄绿木霉菌抑菌活性成份的纯化及其对人工细胞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生物防治菌黄绿木霉菌株为试验材料,分离纯化代谢产物中的抑菌活性物质(Ta-1),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采用正丁醇溶媒萃取,硅胶柱层析,制备型薄层层析分离(Rf=0.70),凝胶柱层析,确定分离纯化黄绿木霉的极性代谢产物工艺路线,获得活性组份样品,分析型高效液相检测该分离物纯度为99%。经过紫外分析活性组份的最大吸收峰在224nm处,红外光谱、1HNMR、13CNMR核磁共振活性物质含有苯环、甲基、亚甲基、羟基、羰基等基团,高分辨质谱(FAB-MS)分析,分子量为826,该分子量比已报道的木霉菌属中获得的所有抗菌素的分子量都大,可能是一个新的抗真菌的化合物。采用化学合成法以十六烷基胺和十六烷基溴两种化合物为原料,经过取代、缩合等七步反应最终合成了两种肽脂质—阳离子型肽脂质溴化N, N-二-十六烷基-Nα-6-叁甲胺基己酰-L-丙氨酰胺(N~+C_5Ala_2C_(16))和溴化N, N-二-十六烷基-Nα-6-叁甲胺基己酰-L-天冬酰胺(N_+C_5Asp_2C_(16)),最终收率分别为4.4%和3.5%。其中N_+C_5Asp_2C_(16)为新合成化合物。利用pH7.0的10mM 4-羟乙基哌嗪乙磺酸(HEPES)缓冲体系,对比研究胆固醇、胆酸及其衍生物、黄绿木霉(Trichoderma aureoviride)代谢产物纯化活性组分等生物分子与天然卵磷脂、肽脂质(N~+C_5Ala_2C_(16)、N_+C_5Asp_2C_(16))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生物分子在不同浓度情况下,随温度变化对天然及人工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胆酸浓度增加,凝胶态肽脂质膜流动性变大,胆固醇浓度增加,液晶态肽脂质膜流动性变小;胆酸浓度对二肉豆蔻酰磷脂酸胆碱(DMPC)流动性无影响;胆固醇浓度增加凝胶态DMPC膜流动性增大而液晶态时减小;Ta-1在低浓度(5%)时DMPC、肽脂质膜受到破坏,失去相变点。(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08-04-01)
林志伟,孙冬梅,张红梅,赵金玲[10](2008)在《黄绿木霉菌产纤维素酶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温度、接种量、pH值、装液量等不同发酵条件对黄绿木霉菌产纤维素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些因素中影响该菌株产纤维素酶的最主要因素为温度,而其他叁个因素对该菌株产纤维素酶影响比较小。研究中得出该菌株最适产酶条件为发酵5d,28℃、初始pH为6、接种量为8%、装液量为40 mL(150 mL叁角瓶),摇床转数为170 r/min。(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08年01期)
黄绿木霉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黄绿木霉菌在马铃薯几丁质营养液中培养96 h获得的发酵滤液为试验药剂,进行室内稻瘟病菌孢悬液人工接种与防治处理,测定水稻植株各防御性关键酶的变化规律,研究黄绿木霉菌发酵液对水稻植株抗病性的诱导能力。结果表明,喷施发酵液的水稻植株,稻瘟病病斑比对照减小;不同处理间水稻植株酶活性变化不同,喷施发酵液并接种病菌的水稻植株各种防御酶活性峰值出现较早,接种12 h,多酚氧化酶(PPO)含量是对照的4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含量比对照高25%,绿原酸含量比对照高60%;接种48 h,过氧化物酶(POD)含量是对照的8倍。黄绿木霉菌几丁质发酵液具有抗御稻瘟病菌侵染和提高防御酶活性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绿木霉菌论文参考文献
[1].林志伟,孙冬梅.黄绿木霉菌发酵液对稻瘟病菌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5
[2].林志伟,孙冬梅,迟丽.黄绿木霉菌发酵液对水稻防御酶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5
[3].迟莉.黄绿木霉菌及其混剂对辣椒植株及土壤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
[4].林志伟,张海燕,孙冬梅,秦翠红,南大鹏.黄绿木霉菌菌株产几丁质酶发酵条件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
[5].林志伟,张海燕,孙冬梅,秦翠红,南大鹏.黄绿木霉菌菌株产几丁质酶发酵条件的研究(英文)[J].PlantDiseasesandPests.2011
[6].孙冬梅,林志伟,段东平,迟丽,张树权.黄绿木霉菌及不同生物混剂对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蔬菜.2010
[7].孙冬梅,林志伟,迟丽,肖翠红,陈起强.黄绿木霉菌及其混剂对大豆菌核病的诱导抗性初探[J].大豆科学.2010
[8].林志伟,浦子钢,孙冬梅,张红梅.黄绿木霉菌等菌株混合发酵生产纤维素酶的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9
[9].张乾顺.黄绿木霉菌抑菌活性成份的纯化及其对人工细胞膜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8
[10].林志伟,孙冬梅,张红梅,赵金玲.黄绿木霉菌产纤维素酶条件优化[J].微生物学通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