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性质论文-王偲琦,谭明乾

迁移性质论文-王偲琦,谭明乾

导读:本文包含了迁移性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肌原蛋白,混合体系,凝胶化,低场核磁

迁移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王偲琦,谭明乾[1](2019)在《中国蛤蜊肌原蛋白和大豆蛋白混合物热加工过程水分迁移规律和凝胶性质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中国蛤蜊肌原纤维蛋白与大豆蛋白的混合凝胶的形成过程及混合凝胶结构对凝胶性质的作用。通过对低场核磁的T2弛豫的监测发现,大豆蛋白在加热过程中没有凝胶化现象。随着添加中国蛤蜊蛋白含量的增加,混合凝胶中的水迁移发生了显着变化,凝胶化现象逐渐提升,凝胶温度逐渐下降。同时研究了不同比例的两种蛋白蒸煮损失、凝胶强度和保水能力(WHC)的变化情况。采用90℃热处理1小时,制得的各种混合凝胶样品,随着中国蛤蜊蛋白含量的提高,蒸煮损失、凝胶强度和WHC均有所增加(P <0.05)。凝胶结构与水分密切相关,采用扫描电镜对混合凝胶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随着中国蛤蜊蛋白的增加,蛋白网络逐渐形成。结果表明,大豆蛋白有着较好的热稳定性,蛤蜊肌原蛋白有更好的热凝胶性质,随着肌原蛋白添加量的增加,凝胶温度逐渐下降,并形成更稳定凝胶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蔡念[2](2019)在《生活源污染质干湿循环条件下土体性质与元素迁移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活源污染质流体干湿循环条件不仅会对土体性质造成重大影响,还会使其内部元素的迁移特征发生变化。这不仅会威胁工程建设安全,还会对环境保护构成挑战。为研究生活源污染质干湿循环条件下土体性质及元素迁移特征,本文以徐州地区的粉质黏土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生活源垃圾渗滤液的无机离子成分及有机质代谢产物成分的基础上,选择Na_2CO_3与Na_3PO_4的混合溶液作为污染溶液。通过加湿循环与自然蒸发所组成的干湿循环试验系统,测试并分析了干湿循环条件下土体性质及元素迁移特征,揭示了生活源污染质干湿循环条件下土体性质的变化机理与元素迁移机理。研究表明:(1)对于循环加湿过程而言,在前4-6次加湿循环过程中,土体密度、抗剪强度及其参数、电阻率与循环加湿次数均呈负相关关系(v_密、v_强、v_电均<0);此后随着循环加湿次数增多,除土体密度略有回升(v_密>0)外,其余二者变化不大(v_强、v_电趋于0)。上述叁者均与渗流深度正相关。循环加湿条件下土体渗透系数及表面裂缝的数量、平均宽度均与循环次数正相关,与渗流深度负相关。第1-2次、第5-6次循环加湿,土体v_(k%)与渗流深度分别呈负相关、正相关关系;第7-8次与最后两次循环加湿,土体v_(k%)受渗流深度的影响较小。(2)对于自然蒸发过程而言,浅、中层土体密度、电阻率与蒸发时间分别呈负、正相关关系;中深层土体密度/电阻率随蒸发时间先增后减/变化不大;深层土体密度/电阻率与蒸发时间正相关/关系不大;土体密度、电阻率与埋深分别呈正、负相关关系。随着蒸发时间的增长,浅层土的抗剪强度与其参数先增后减;中层及以下土体抗剪强度与其参数增大;土体抗剪强度与其参数随埋深增大先降后升。随着埋深增大,各蒸发阶段土体的v_密增大,v_电降低。蒸发早期,土体v_强随埋深增大先增后减,蒸发中后-后期,土体v_强与埋深正相关。自然蒸发条件下土体表面裂缝的数量及平均宽度与蒸发时间正相关。(3)总体而言,干湿循环的加湿入渗过程会使土的含水率、渗透性增大,(饱和)密度、抗剪强度与其参数、电阻率降低。当土体由加湿入渗状态进入至蒸发状态时,土的密度下降,抗剪强度与其参数、电阻率升高。(4)在加湿循环条件下,增加循环次数具有提高Q_(累计)增长速率的作用。相同循环次数下,Q_(累计)与渗流深度负相关。自然蒸发具有降低浅、中层土体含水率的作用;另外,提高埋深具有抑制自然蒸发对土体含水率的削减作用。(5)加湿循环使土体中的Si、Al、Ca元素的密度降低;P、Na、C元素的密度增大。增加渗流深度能够抑制加湿循环对土体中的Si、Al、Ca元素密度的降低作用。蒸发作用能提高浅层土体中各元素的密度,降低中层土体中的Na、C元素的密度;重力下渗作用能提高中深层及以下土体中的Na、C元素的密度。增大埋深能够降低土中Si、Al、Ca元素密变量,但对P元素密度影响不大。(6)总体而言,生活源污染质干湿循环的加湿入渗过程会降低土中Si、Al、Ca元素的密度,提高Na、P、C元素的密度;当土体由加湿入渗状态进入至蒸发状态时,土中Si、Al、Ca、P元素密度增大。(7)机理研究。(1)渗流搬运作用不仅直接造成了元素的迁移,还降低了土体密度、强度等指标,但却提高了土的渗透性。(2)土水间的化学反应产生的沉淀一方面促成了元素从水至土的迁移,另一方面使土的密度增大,渗透性降低,对土体电阻率及强度特征均有一定的影响。(3)蒸发营力作用一方面直接促使土体表面水分扩散至大气,造成表面以下一定范围内的土体含水率下降,使土体密度、强度、电阻率、导水率等发生相应变化;且由此引发的土体体积收缩不仅会导致裂缝的产生,还会使土中元素发生整体迁移。(4)重力下渗,离子吸附、溶质运移等作用也会使生活源污染质干湿循环条件下土体性质及元素迁移特征发生变化。(8)建立了生活源污染质干湿循环条件下土中元素迁移的基本微分方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谢克楠[3](2019)在《基底力学性质对细胞体积调控和定向迁移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外微环境包含多种物理化学参数因子,例如表面拓扑结构、表面化学官能团、基质弹性模量、表面粘附能等等。这些参数因子对细胞生理活动和细胞功能有重要影响。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研究者开发出多种人工细胞外基质来模拟细胞在体内的生长环境,例如通过调控基质刚度和基质网络锚定点密度来研究微环境中单一参数对细胞功能和行为的影响,从而达到降低实验成本和简化实验设计的目的。细胞体积作为一个重要的细胞参数,近些年来越来越受研究者们重视。大量研究发现,细胞体积调控在细胞有丝分裂、组织发育、基因表达等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利用实验的方法,结合数值模拟,研究具有不同力学参数的细胞基底对细胞体积调控和定向迁移的作用机制。这些研究为生物工程和生物物理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基底弹性模量、可铺展面积和有效粘附能密度对细胞体积的调控机制。经实验发现,当增加基底弹性模量、细胞可粘附面积和基底有效粘附能密度后,细胞的体积会显着下降,甚至在某些参数下其最高降幅达到了50%。在细胞动态贴壁粘附的过程中,伴随着细胞铺展面积的增加,细胞体积也会显着下降。通过分析抑制离子的输运实验和渗透压冲击实验的数据结果,发现细胞体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水和离子从细胞中流出。同时,在抑制细胞骨架蛋白的实验中,发现肌动蛋白皮层收缩力减小会造成细胞体积增大。结合以上实验结果,提出了“由粘附导致的细胞压缩机制”:细胞与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导致了肌动蛋白皮层收缩力增加,进而挤出细胞中的水和离子,使细胞体积减小。2.研究细胞在刚度梯度凝胶基底上趋硬迁移行为的机制。经实验发现,在弹性模量梯度为40kPa/mm,弹性模量范围为8 kPa~80 kPa的具有刚度梯度性质的PAAm凝胶基底上,3T3细胞展现出明显的趋硬迁移行为。同时,在有刚度梯度的凝胶基底上,细胞迁移速度比培养在40kPa均匀PAAm凝胶基底上的细胞迁移速度快。离子泵和细胞骨架抑制实验表明,扰乱Na+、K+、Ca2+的输运和细胞肌动蛋白皮层收缩会使细胞迁移速度和趋硬性下降。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测量细胞两端伪足中的皮层张力,发现细胞会向皮质张力大的一端迁移,前后伪足皮质张力的比值越大,细胞迁移速度越快,同时基底越硬的一端伪足中皮质张力越大。结合前人的研究,提出细胞趋硬迁移行为是基底牵引力极性分布和细胞前后局部体积调节造成的局部皮层张力差异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唐郑熠,林佳音,黄泽斌[4](2018)在《标号迁移系统的互模拟关系及其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标号迁移系统为工具,探讨了系统行为的等价性问题,构建了模拟及互模拟关系的形式化模型,进而将互模拟的概念推广到了系统的层面,进一步探讨了模拟及互模拟关系的性质,揭示了互模拟概念的本质,为其在形式化分析及验证技术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福建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陈静茹,李宝平,杨帆,王元戎[5](2018)在《冻融循环条件下重塑黄土水分迁移及其对力学性质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安地区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常规叁轴剪切试验,研究了冻融循环对重塑黄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试样冻融过程中水分不断向冰晶冰冻锋面迁移;即试样冻结过程中水分向试样表面迁移,融化之后水分向试样内部迁移;在此过程中试样结构性破坏,内部空隙增大,其剪切强度逐渐减小;故而试样含水率越大,冻融过程中水分迁移量越大,试样破坏越明显,其剪切强度降低越明显。(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34期)

黄灿胜,房慧,张飞鹏,张静文,施加利[6](2018)在《Al轻掺杂对CaMnO_3晶态材料结构与电迁移性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电子平面波函数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Ca位Al轻掺杂钙钛矿结构CaMnO_3基晶态材料的晶体结构、电子结构和载流子迁移性质.结果表明,Al轻掺杂使得CaMnO_3基晶态材料的晶格参数增大,在b轴方向上增大程度最高,在c轴方向上增大程度最小.Ca位Al轻掺杂之后,CaMnO_3中的O—Mn—O八面体向2个O顶点方向拉长,八面体产生扭曲变形.Al轻掺杂前后的CaMnO_3基晶态材料均为间接带隙半导体,其带隙宽度分别是0.713和0.695 eV,Al掺杂属于电子型掺杂.经过Al掺杂之后CaMnO_3基晶态材料的导带有效质量大大提高.Al掺杂CaMnO_3基晶态材料费米能以下,p状态态密度最高,s状态态密度最低;在费米能以上,d状态态密度最高,s状态态密度最低.Al掺杂大大提高了CaMnO_3基晶态材料的载流子浓度.CaMnO_3中O—Mn—O八面体中底平面上的O原子电子对载流子迁移过程的贡献大于顶点处的O原子电子贡献程度.(本文来源于《分子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李思[7](2018)在《在比较中抽象 在建构中迁移——《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操作、验证和讨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理解并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即本课教学重点);学生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写出与指定分数相等的分数;在比较中寻找方法间的联系,感悟知识、方法间的密切联系(本课难点);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向他人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第一环节:独立思考,自主尝试(课前完成)学习单:请你分别写出一个与1/2、2/3相等的(本文来源于《北京教育(普教版)》期刊2018年08期)

唐文翰,房慧,李凡生,黄灿胜,余小英[8](2018)在《Na掺杂对TiO_2基材料电子结构、电子迁移特性及光吸收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赝势法密度泛函理论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Na掺杂对TiO_2基材料电子结构、载流子迁移和光吸收性质的影响。纯的TiO_2基晶态材料呈现宽的直接带隙,其带隙宽度达2.438 eV,Na掺杂降低了TiO_2基晶态材料的带隙至1.976 eV。纯的TiO_2电子主要形成五个能带,而Na掺杂TiO_2主要形成七个能带。TiO_2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较Na掺杂TiO_2材料高,而Na掺杂TiO_2材料载流子有效质量较TiO_2的高。Na掺杂在TiO_2材料价带中引入空穴和新的能级。Na掺杂大大提高了TiO_2材料的载流子浓度,Ti中的p态电子,Na中的p态电子和O中的p态电子在导电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Na掺杂TiO_2材料的低能量光吸收限降低。(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张连基,胡青苗,杨锐[9](2017)在《钛合金中原子迁移性质的第一原理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钛合金作为一种重要的航空材料,具有比强度高、耐蚀性好等优异性能,并具有一定的高温蠕变抗力。但是在更高温度下,有限的蠕变抗力限制了钛合金的进一步应用。研究表明,钛合金稳态蠕变过程蠕变激活能与合金的表观扩散激活能非常接近,说明原子的扩散与蠕变过程密切相关。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钛合金中常见的杂质及合金原子的迁移能垒。结果表明,对以空位机制扩散的合金原子,其在基面内迁移的能垒从高到低为Al、V、Ti、Sn、Ta、Mo、Nb、Zr,面间原子迁移由难到易为Al、Sn、V、Ti、Ta、Mo、Nb、Zr。以间隙机制迁移的Co、Fe、Ni迁移能垒较低,与实验观测到的这些原子为快扩散原子相符。(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7年S1期)

吴晶[10](2017)在《南极磷虾体内影响氟迁移的关键酶及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酸、氨基酸及虾青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研究的热点。南极磷虾具有富集氟的特性,其氟含量可达2400mg/kg(干基),是普通食品中氟含量的1000倍,高氟含量严重制约其蛋白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以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南极磷虾中的酶系组成,并对影响虾壳中氟迁移的关键酶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对关键酶进行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旨在阐述南极磷虾贮运过程中氟的迁移机制,为氟控技术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南极磷虾进行酶系组成分析。根据国际酶学委员会推荐的酶分类法筛查南极磷虾中的酶系组成,在p H(3.0-10.0)范围内,检测到的酶包括:氧化还原酶类(酚氧化酶);转移酶类(精氨酸激酶);水解酶类(羧酸酯酶、胆碱酯酶、脂肪酶、碱性磷酸酶、胃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胰蛋白酶、羧肽酶A)等叁类10余种酶,各种酶活性因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并未检测到裂合酶类、异构酶类和合成酶类的酶活性。在检测到的10种酶中,氧化还原酶类中酚氧化酶的活性最高,比活力为12.260±0.935 U/mg;转移酶类中精氨酸激酶比活力为3.605±0.260U/mg;水解酶类中胃蛋白酶活性最高,比活力为5.212±0.044 U/mg,羧酸酯酶、胆碱酯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较低,比活力均在2.000 U/mg以下,羧酸酯酶、胆碱酯酶、胰凝乳蛋白酶、胰蛋白酶最大活性对应的p H值分别为6.5、7.5、7.5、8.0,比活力分别为1.424±0.443 U/mg、1.802±0.907 U/mg、3.970±0.115 U/mg、5.880±0.305 U/mg。影响南极磷虾中氟迁移的关键酶筛选。通过添加抑制剂的方式来抑制相应酶的活性,研究该酶活性抑制情况下磷虾壳中氟的迁移情况,以氟的迁移作为评价指标,借助显着性分析,筛选出影响虾壳中氟迁移的关键作用酶。添加抑制剂后,各酶抑制率均在75%以上。结果显示,在检测到的叁大酶类中,水解酶类对虾壳中氟含量的影响比氧化还原酶类和转移酶类显着。水解酶类中,除羧酸酯酶外,其余六种酶(羧肽酶A、胰凝乳蛋白酶、胃蛋白酶、胆碱酯酶、胰蛋白酶、碱性磷酸酶)对虾壳中氟的含量影响显着(P<0.05),其中,羧肽酶A、胰凝乳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对虾壳中氟迁移的影响最大,氟的迁移量均在200mg/kg以上,为促进虾壳中氟迁移的关键酶。目前对南极磷虾中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的研究较多,胰凝乳蛋白酶与胰蛋白酶性质有相似之处,而南极磷虾中羧肽酶A的研究较少,因此选择羧肽酶A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对南极磷虾中影响氟迁移的关键酶—羧肽酶A进行分离纯化。南极磷虾粗酶液经40%-70%硫酸铵分级沉淀、Hi Trap DEAE FF阴离子交换柱层析、SEC 70凝胶过滤柱层析,纯化得到一种羧肽酶A,比活力为13.22 U/mg,分子量为75k Da,纯化倍数为5.12,收获率为36.85%。南极磷虾羧肽酶A进行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南极磷虾羧肽酶A活性受温度、p H值的影响。在温度范围4~60℃反应条件下,南极磷虾羧肽酶A均具有酶活性,其最适反应温度为30℃。在p H值范围5~10反应条件下,南极磷虾羧肽酶A均具有酶活性,其最适反应p H为8.0。南极磷虾羧肽酶A在低温环境下具有较好稳定性,4-20℃范围内酶活性保持相对稳定。在p H 7.0-8.0范围内,南极磷虾羧肽酶A具有较好稳定性,酶活性保持在90%以上。Mg~(2+)、Zn~(2+)、Mn~(2+)、Ni~(2+)对羧肽酶A有一定激活作用,其中Zn~(2+)作用效果最明显;Ca~(2+)、Fe~(3+)、Cu~(2+)、Hg~(2+)对羧肽酶A均存在抑制作用,其中Hg~(2+)抑制效果最明显,Fe~(3+)抑制效果最弱。金属蛋白酶抑制剂EDTA、3-苯基丙酸、1,10-菲罗啉对羧肽酶A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在80%以上,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TPCK在浓度为10mmol/L时,对羧肽酶A的抑制率在11%左右。天冬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胃蛋白酶抑制剂对南极磷虾羧肽酶A的抑制率在5%以内。(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7-05-19)

迁移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活源污染质流体干湿循环条件不仅会对土体性质造成重大影响,还会使其内部元素的迁移特征发生变化。这不仅会威胁工程建设安全,还会对环境保护构成挑战。为研究生活源污染质干湿循环条件下土体性质及元素迁移特征,本文以徐州地区的粉质黏土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生活源垃圾渗滤液的无机离子成分及有机质代谢产物成分的基础上,选择Na_2CO_3与Na_3PO_4的混合溶液作为污染溶液。通过加湿循环与自然蒸发所组成的干湿循环试验系统,测试并分析了干湿循环条件下土体性质及元素迁移特征,揭示了生活源污染质干湿循环条件下土体性质的变化机理与元素迁移机理。研究表明:(1)对于循环加湿过程而言,在前4-6次加湿循环过程中,土体密度、抗剪强度及其参数、电阻率与循环加湿次数均呈负相关关系(v_密、v_强、v_电均<0);此后随着循环加湿次数增多,除土体密度略有回升(v_密>0)外,其余二者变化不大(v_强、v_电趋于0)。上述叁者均与渗流深度正相关。循环加湿条件下土体渗透系数及表面裂缝的数量、平均宽度均与循环次数正相关,与渗流深度负相关。第1-2次、第5-6次循环加湿,土体v_(k%)与渗流深度分别呈负相关、正相关关系;第7-8次与最后两次循环加湿,土体v_(k%)受渗流深度的影响较小。(2)对于自然蒸发过程而言,浅、中层土体密度、电阻率与蒸发时间分别呈负、正相关关系;中深层土体密度/电阻率随蒸发时间先增后减/变化不大;深层土体密度/电阻率与蒸发时间正相关/关系不大;土体密度、电阻率与埋深分别呈正、负相关关系。随着蒸发时间的增长,浅层土的抗剪强度与其参数先增后减;中层及以下土体抗剪强度与其参数增大;土体抗剪强度与其参数随埋深增大先降后升。随着埋深增大,各蒸发阶段土体的v_密增大,v_电降低。蒸发早期,土体v_强随埋深增大先增后减,蒸发中后-后期,土体v_强与埋深正相关。自然蒸发条件下土体表面裂缝的数量及平均宽度与蒸发时间正相关。(3)总体而言,干湿循环的加湿入渗过程会使土的含水率、渗透性增大,(饱和)密度、抗剪强度与其参数、电阻率降低。当土体由加湿入渗状态进入至蒸发状态时,土的密度下降,抗剪强度与其参数、电阻率升高。(4)在加湿循环条件下,增加循环次数具有提高Q_(累计)增长速率的作用。相同循环次数下,Q_(累计)与渗流深度负相关。自然蒸发具有降低浅、中层土体含水率的作用;另外,提高埋深具有抑制自然蒸发对土体含水率的削减作用。(5)加湿循环使土体中的Si、Al、Ca元素的密度降低;P、Na、C元素的密度增大。增加渗流深度能够抑制加湿循环对土体中的Si、Al、Ca元素密度的降低作用。蒸发作用能提高浅层土体中各元素的密度,降低中层土体中的Na、C元素的密度;重力下渗作用能提高中深层及以下土体中的Na、C元素的密度。增大埋深能够降低土中Si、Al、Ca元素密变量,但对P元素密度影响不大。(6)总体而言,生活源污染质干湿循环的加湿入渗过程会降低土中Si、Al、Ca元素的密度,提高Na、P、C元素的密度;当土体由加湿入渗状态进入至蒸发状态时,土中Si、Al、Ca、P元素密度增大。(7)机理研究。(1)渗流搬运作用不仅直接造成了元素的迁移,还降低了土体密度、强度等指标,但却提高了土的渗透性。(2)土水间的化学反应产生的沉淀一方面促成了元素从水至土的迁移,另一方面使土的密度增大,渗透性降低,对土体电阻率及强度特征均有一定的影响。(3)蒸发营力作用一方面直接促使土体表面水分扩散至大气,造成表面以下一定范围内的土体含水率下降,使土体密度、强度、电阻率、导水率等发生相应变化;且由此引发的土体体积收缩不仅会导致裂缝的产生,还会使土中元素发生整体迁移。(4)重力下渗,离子吸附、溶质运移等作用也会使生活源污染质干湿循环条件下土体性质及元素迁移特征发生变化。(8)建立了生活源污染质干湿循环条件下土中元素迁移的基本微分方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迁移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1].王偲琦,谭明乾.中国蛤蜊肌原蛋白和大豆蛋白混合物热加工过程水分迁移规律和凝胶性质变化[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2].蔡念.生活源污染质干湿循环条件下土体性质与元素迁移特征[D].中国矿业大学.2019

[3].谢克楠.基底力学性质对细胞体积调控和定向迁移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4].唐郑熠,林佳音,黄泽斌.标号迁移系统的互模拟关系及其性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8

[5].陈静茹,李宝平,杨帆,王元戎.冻融循环条件下重塑黄土水分迁移及其对力学性质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6].黄灿胜,房慧,张飞鹏,张静文,施加利.Al轻掺杂对CaMnO_3晶态材料结构与电迁移性质的影响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18

[7].李思.在比较中抽象在建构中迁移——《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

[8].唐文翰,房慧,李凡生,黄灿胜,余小英.Na掺杂对TiO_2基材料电子结构、电子迁移特性及光吸收性质的影响[J].人工晶体学报.2018

[9].张连基,胡青苗,杨锐.钛合金中原子迁移性质的第一原理计算[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7

[10].吴晶.南极磷虾体内影响氟迁移的关键酶及酶学性质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7

标签:;  ;  ;  ;  

迁移性质论文-王偲琦,谭明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