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芝(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辽河分院1240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产后抑郁的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促进产后抑郁病人康复,以减少产后抑郁给家庭和社会所带来的困扰。本文对5例住院病人和19例门诊病人的发病原因进行认真分析探讨,并采取相应护理对策,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产褥期抑郁原因探讨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5-0246-02
产后抑郁是因生产而诱发的心理疾病。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生理、心理、社会及生物学等有关。如初产知识缺乏、家族遗传因素或个人精神病史、低社会经济阶层[1]等等。其临床表现为心境低落、、情感淡漠、饮食睡眠障碍、对婴儿缺乏关爱、罪恶感,严重者有自杀自弃行为。给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极大危害。因此分析探讨产后抑郁的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减少产后抑郁给家庭和社会所带来的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临床资料
本组筛选24例病员中年龄在19—27岁,平均23岁;文化程度:小学文化3例(12.5%)、初高中例16(66.67%)大专及以上5例(20.83%);职业:农民14例(58.3%)、工人6例(25%)、干部4例(16.67%);既往史:有抑郁症状的3人(12.5%)。
2原因分析
2.1生物学原因
2.1.1内分泌的变化:产后胎盘和脑垂体急剧退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迅速减少等,都促成产后抑郁[2]的发生。
2.1.2机体因素
分娩过程产妇因恐惧,焦虑,疼痛、疲惫。生产时间长,剖宫产,难产,助产,滞产等加大产妇体力的消耗及心理压力。
2.1.3既往史与家族史
围经期紧张焦虑,生活事件,情感经历,原生家庭生活模式等都是产后抑郁的主要因素。
2.2心理因素
分娩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应激过程,分娩会削弱产妇负性生活事件的抵抗能力,因而诱发产后抑郁[3]。产妇感情变的脆弱,依赖感增强,多数产妇出现暂时性的“心里退化”现象[4]。担心产后身材变形,不能及时恢复。担心婆家对婴儿的性别不满意,影响自己在家人心目中的地位。不能适应母亲的角色,缺乏母乳喂养及育婴常识,都会对产妇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2.3社会因素
2.3.1社会、家庭支持系统的缺乏
产妇对环境感到陌生,不安。助产人员对产妇缺乏应有的关爱,不懂其心理变化。家庭关系紧张,婆媳不合,性别歧视等。这些不良刺激均是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
2.3.2生活负性事件
家庭经济困难,夫妻关系紧张,不良的妊娠后果,如婴儿畸形、死产,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一系列新生儿疾病,对产妇来说都是诱发因素。
3护理对策
3.1基础护理
3.1.1环境护理
为产妇提供安静、舒适、清新的休养环境。温度在18—22度,相对湿度在50%—60%,避免对流风,护理操作集中,夜间护理操作要轻,避免激惹病人,尽量不打扰病人休息。
3.1.2个人护理
皮肤护理:温水擦浴,及时更换汗湿的衣裤及床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温暖舒适。
会阴护理:为预防产褥感染,产妇二便后,用0.5%的碘伏行会阴消毒。
乳房护理:每日用温水擦洗乳房,如果乳房肿胀过度,可用吸奶器吸出乳汁,若局部有红、肿、热、痛等,可采取热敷、按摩等护理措施。避免乳房受压、挤碰而并发乳腺炎。转贴于
3.1.3饮食护理
对产后的病人应给予高营养,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饮食。
3.1.4睡眠护理
提供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室内灯光宜暗,减少不必要的人群走动;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适当的镇静剂或安眠药。
3.2抑郁病人的护理
密切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体贴关爱病人,确保母婴平安,严防发生意外。
3.3心理护理
3.3.1掌握病人心理活动的特点
病人心境不佳,情绪低落、时而易激惹。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倾听病人的内心感受。设法给予积极暗示,竭力改变病人的消极心理,激发病人的内在能动性。
3.3.2做好家庭支持系统的工作
抑郁患者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成员的行为对其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5]。家庭成员是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之一,他们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和康复[6],要求家属理解尊重病人,了解产后抑郁的相关知识,做好病人的生活护理,正面引导产妇,使其在家人及社会的关爱下,早日康复。
4小结
产后抑郁是因妊娠和分娩而诱发的心理障碍。产后抑郁病人多行为冷漠、情绪不稳、自责自罪,生活质量减低。如能得到有效干预,及时治疗、患者通常预后良好。临床护理人员要认真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这对减少产后抑郁及抑郁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沈渔,主编.精神病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46.
[2][3]沈渔,主编.精神病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4.
[4]郭秀静,王玉琼.产后抑郁症病因研究现状及预防对策[J].现代护理,2007,13(13):1256.
[5]陈彦方主编.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188-193.
[6]李立红,楮俊清,徐国琴.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家属焦虑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