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脊旁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脊旁肌,MRI,纹理分析,腰椎管狭窄
脊旁肌论文文献综述
M.Mannil,J.M.Burgstaller,U.Held,M.Farshad,R.Guggenberger[1](2019)在《脊旁肌的MRI纹理分析与不同临床终点事件的相关性:腰椎管狭窄结局研究(LSOS)》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有症状腰椎管狭窄(LSS)病人的脊旁肌MRI T_2WI进行纹理分析,并将其与临床结局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在多中心腰椎管狭窄结局研究(LSOS)中前瞻性纳(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彭文[2](2018)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对山羊脊旁肌手术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事故及高处坠落伤多发,其发生常常合并有胸腰椎骨折。而传统开放内固定手术方式术中肌肉组织创伤大,出血多,受到大量学者的诟病。由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达到了传统开放内固定手术对脊柱骨折椎体撑开、提拉、撬拨复位等治疗的要求,同时该手术通过超长臂椎弓根螺钉置钉以及外置固定装置,以微创的方式减少了软组织损伤。目的:验证新型脊柱外固定器手术较传统开发内固定手术在减少脊旁肌损伤上的优势,并初步探索该优势的具体产生机制。方法:取本地杂交山羊10头,体重(20±2.0)Kg,随机分为两组,构建新型脊柱外固定以及传统开放内固定手术动物模型。术后3月处死试验动物后,对手术节段腰椎行3.0T磁共振扫描,并完整解剖脊旁肌组织,行准静态拉伸试验,最后取外侧相对正常的脊旁肌组织行石蜡切片HE及Masson染色。结果:成功构建新型脊柱外固定实验组以及传统开放内固定对照组动物模型各4头。手术节段脊旁肌解剖提示在实验组中,仅在螺钉周围出现少量的瘢痕组织,而对照组内固定周边则出现大量瘢痕组织,且棘突旁几乎没有正常肌肉组织附着。脊旁肌准静态拉伸试验提示实验组脊旁肌在弹性模量、极限强度以及破坏应变均强于对照组。手术节段磁共振扫描验证了肌肉解剖结果,同时提示对照组内固定装置周边脊旁肌磁共振信号较其他各部位肌肉组织高。脊旁肌组织石蜡切片HE及Masson染色,验证了内固定装置周边肌肉组织损伤严重,并且发现其损伤的肌肉组织中存在大量纤维增生及炎性反应。结论:通过医学影像学、软组织生物力学以及组织形态学等手段,验证了新型脊柱外固定手术相较于传统内固定手术,通过经皮超长臂椎弓根螺钉置钉以及外置固定装置,避免了术中广泛剥离导致的肌腱韧带复合体损伤,同时减少了术后由于内固定装置挤压和骚扰引发慢性炎性反应所导致的脊旁肌损伤。(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8-05-01)
刘晓阳,李佳威,马效麟,孙晓明,李曦丹[3](2018)在《探讨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6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为观察组,给予常规上、下肢肌肉、胸锁乳突肌常规肌电图及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另选取同期46例颈腰脊神经根损害患者为对照组,给予上、下肢肌肉及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观察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阳性率为84.78%,胸锁乳突肌异常率为91.30%。对照组患者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阳性率为15.22%。观察组与对照组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217,P<0.05)。观察组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阳性率与胸锁乳突肌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293,P>0.05)。结论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为患者接受正确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8年05期)
朱进,凌人男,龚静山,李肃,周阳泱[4](2017)在《采用3T MR Dixon技术评价脊旁肌脂肪浸润与年龄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MR Dixon技术评价脊旁肌脂肪浸润,并探讨其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对135例患者Dixon脂肪和水图像手绘包含脊旁肌的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ing,ROI)2次,测量脊旁肌的信号强度,计算脂肪信号分数(fat signal fraction,FSF),采用协方差分析(analysis of covariance,ANCOVA)比较脊旁肌FSF与年龄的相关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ences,ICCs)分析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可靠性。结果脊旁肌的FSF随年龄增加上升,校正性别后,与年龄呈正相关(R2=0.561,P=0.016)。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可靠性良好(ICCs分别为0.83和0.86)。结论 MR Dixon技术可以用于监测脊旁肌随年龄增长发生的退行性变,并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7年08期)
李秀兰,黄少芳,卢福昌,杜宝新[5](2016)在《胸锁乳突肌及胸段脊旁肌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及胸段脊旁肌病变对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ALS患者胸锁乳突肌及胸段脊旁肌的针极肌电图特点。结果 50例患者共有388块肌肉行针极肌电图检查,315块(81.19%)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胸段脊旁肌活动性损害的比例(71.76%)明显高于胸锁乳突肌(23.21%)(P<0.05),神经源性损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LS诊断中,胸锁乳突肌及胸段脊旁肌病变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独立性,胸段脊旁肌病变特异性高于胸锁乳突肌病变。(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6年21期)
林楚欣,冯淑兴,马立坚[6](2015)在《腰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查对特发性炎性肌病的诊断价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测在特发性炎性肌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0例接受诊疗的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检测肌肉不同分成A组(22例)和B组(28)例。观察分析肢体近端肌肉与腰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 B组各项肌电图观察指标阳性检出率明显提升,其中,MUP波幅降低阳性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图是检查特发性炎性肌病的重要手段,可有效提高诊断率,具有临床推广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5年16期)
宁康健[7](2014)在《隔姜蒜督灸对强直性脊柱炎脊旁肌肌电图影响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隔姜蒜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脊旁肌肌电图的影响,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提供评价依据和方法。方法:筛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隔姜蒜督灸治疗,对照组采用隔姜督灸治疗。每组30例患者,治疗叁次,每月一次,分别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脊旁肌肌电图的变化。结果:1.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显着改善临床症状(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治疗前后两组症状积分组内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种治疗方法治疗前后体征积分组内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脊旁肌肌电图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隔姜蒜督灸可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2.隔姜蒜督灸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脊旁肌肌电图影响明显。3.脊旁肌肌电图指标可以反映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腰背部活动度,可以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效果做出评价。(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4-05-20)
黄凯[8](2013)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小切口与传统开放术式对脊旁肌损伤的临床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研究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小切口与传统开放术式对脊旁肌损伤的情况,为小切口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宁陵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78例单节段下腰椎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均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观察组患者行小切口术式,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放术式,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肌酸激酶水平,对两组患者进行1~2 a的术后随访,并对患者进行MRI或CT扫描复查,观察患者的多裂肌脂肪化程度和萎缩情况,并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肌酸激酶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术后1~2 a随访中,观察组的VAS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多裂肌横截面变化不大,脂肪化不明显,显着优于对照组,两组的ODI分数相差不大。结论:小切口手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术式,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对脊旁肌损伤小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3年05期)
程鹏[9](2013)在《腰椎脊旁肌微创入路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腰椎脊旁肌微创入路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以取得对此类手术微创置钉的经验,并且对后侧入路的解剖进行描述,确定该入路对于椎弓根置钉治疗的微创性和安全性。脊柱后路手术中主要影响的后方的骶棘肌群,其中以多裂肌为主。解剖学上多裂肌分表层肌束和深层肌束。表层肌束:跨越多个椎体,具方向特异性,对脊柱活动起定向作用。深层肌束:分布于两个相邻椎体间,对脊柱节段间的旋转运动和剪切力起控制作用。解剖特点:1、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多裂肌对脊柱起稳定作用,在L4/5水平脊柱活动测试中,多裂肌活动强度达所有背伸肌的2/3。2、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表明,多裂肌的萎缩和脂肪化改变是导致脊柱局部不稳,进而引起腰背痛的肌源性病因。神经支配:骶棘肌由腰神经后支支配。腰神经后支分内侧支、中间支、外侧支。内侧支支配多裂肌;中间支支配最长肌;外侧支支配髂肋肌。多裂肌由单节段单分支神经支配,分支间无交通,神经由多裂肌深面进入支配多裂肌。结论:通过腰椎脊旁肌微创入路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可以最小程度激惹后侧多裂肌,避免术后引起医源性脊柱局部不稳和腰背痛发生。(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工程院科技论坛暨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0-09)
范顺武,胡志军,方向前[10](2011)在《腰椎后路手术中脊旁肌保护的相关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标准的腰椎后路手术:通过骨膜下剥离和自动拉钩牵开脊旁肌,较好地暴露脊柱后方结构,进行减压、椎间盘切除、融合或内固定等处理的术式已沿袭应用100多年,一直被视为腰椎后路手术的经典方式。但是,随着病例的积累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学者逐步发现这种标准的术式在解决病人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脊旁肌的医源性损伤。这种医源性损伤又可能成为了病人术后腰背痛和功能障碍的新(本文来源于《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暨骨关节创伤诊治新进展学习班资料集》期刊2011-10-12)
脊旁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事故及高处坠落伤多发,其发生常常合并有胸腰椎骨折。而传统开放内固定手术方式术中肌肉组织创伤大,出血多,受到大量学者的诟病。由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脊柱外固定器达到了传统开放内固定手术对脊柱骨折椎体撑开、提拉、撬拨复位等治疗的要求,同时该手术通过超长臂椎弓根螺钉置钉以及外置固定装置,以微创的方式减少了软组织损伤。目的:验证新型脊柱外固定器手术较传统开发内固定手术在减少脊旁肌损伤上的优势,并初步探索该优势的具体产生机制。方法:取本地杂交山羊10头,体重(20±2.0)Kg,随机分为两组,构建新型脊柱外固定以及传统开放内固定手术动物模型。术后3月处死试验动物后,对手术节段腰椎行3.0T磁共振扫描,并完整解剖脊旁肌组织,行准静态拉伸试验,最后取外侧相对正常的脊旁肌组织行石蜡切片HE及Masson染色。结果:成功构建新型脊柱外固定实验组以及传统开放内固定对照组动物模型各4头。手术节段脊旁肌解剖提示在实验组中,仅在螺钉周围出现少量的瘢痕组织,而对照组内固定周边则出现大量瘢痕组织,且棘突旁几乎没有正常肌肉组织附着。脊旁肌准静态拉伸试验提示实验组脊旁肌在弹性模量、极限强度以及破坏应变均强于对照组。手术节段磁共振扫描验证了肌肉解剖结果,同时提示对照组内固定装置周边脊旁肌磁共振信号较其他各部位肌肉组织高。脊旁肌组织石蜡切片HE及Masson染色,验证了内固定装置周边肌肉组织损伤严重,并且发现其损伤的肌肉组织中存在大量纤维增生及炎性反应。结论:通过医学影像学、软组织生物力学以及组织形态学等手段,验证了新型脊柱外固定手术相较于传统内固定手术,通过经皮超长臂椎弓根螺钉置钉以及外置固定装置,避免了术中广泛剥离导致的肌腱韧带复合体损伤,同时减少了术后由于内固定装置挤压和骚扰引发慢性炎性反应所导致的脊旁肌损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脊旁肌论文参考文献
[1].M.Mannil,J.M.Burgstaller,U.Held,M.Farshad,R.Guggenberger.脊旁肌的MRI纹理分析与不同临床终点事件的相关性:腰椎管狭窄结局研究(LSOS)[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9
[2].彭文.新型脊柱外固定器对山羊脊旁肌手术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8
[3].刘晓阳,李佳威,马效麟,孙晓明,李曦丹.探讨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8
[4].朱进,凌人男,龚静山,李肃,周阳泱.采用3TMRDixon技术评价脊旁肌脂肪浸润与年龄的相关性[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
[5].李秀兰,黄少芳,卢福昌,杜宝新.胸锁乳突肌及胸段脊旁肌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
[6].林楚欣,冯淑兴,马立坚.腰段脊旁肌肌电图检查对特发性炎性肌病的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
[7].宁康健.隔姜蒜督灸对强直性脊柱炎脊旁肌肌电图影响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8].黄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小切口与传统开放术式对脊旁肌损伤的临床对比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13
[9].程鹏.腰椎脊旁肌微创入路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体会[C].2013中国工程院科技论坛暨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3
[10].范顺武,胡志军,方向前.腰椎后路手术中脊旁肌保护的相关思考[C].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暨骨关节创伤诊治新进展学习班资料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