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功能稳定性论文-张型东

生态功能稳定性论文-张型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功能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3S技术,鄱阳湖,生态系统,结构

生态功能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型东[1](2016)在《鄱阳湖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与湿地功能分析及稳定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3S技术,结合统计资料,对鄱阳湖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与湿地功能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分析基础上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论文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对3S技术在大区域空间分析上的优越性考量,确定了技术手段及方法路线,结合具体研究内容,划分出湖区和湖盆区两个研究区域,再通过选取相关景观指数,完成了对景观结构数据库的建立。2、湖区:主要分析了1990、2000、2005、2010年景观结构变化情况,并计算出这四年的鄱阳湖年内实时调蓄量,之后构建调蓄量数据库并分析了变化情况,然后基于灰色关联法,对湖区景观结构与鄱阳湖调蓄功能进行关联分析。最终发现,整体景观上,多样性指数与调蓄量关联度最高,为0.75,单个景观上,林地面积与调蓄量关联度最高,为0.85。3、湖盆区:首先对湿地景观结构与水文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了简单介绍,二者构成了湿地独有的作用环节,形成了湿地特有的生态水文过程。之后建立湖盆区湿地景观结构与水位的数学关系,从数学上给出鄱阳湖湿地空间结构随水位的变化趋势,以水位的方式将湿地特有结构特性表现出来。最后分别对湿地气候调节、净化水质、维系候鸟越冬生境功能进行分析,再以水位为代表探讨其与各功能的关系。在气候调节上,通过对比都昌与景德镇来分析该功能,并发现水位每升高1m,都昌日温差大约降低0.378℃;在水质净化功能上,整体上丰水期好于枯水期,并发现星子水位每升高1m,则鄱阳湖综合污染指数大约降低0.098;在维系在候鸟越冬生境上,通过建立HSI(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模型进行区域统计,发现所选取影像对应的水位中,星子水位11.70m时为候鸟最佳越冬水位,此时景观结构分布处于最佳状态。4、基于上面的分析,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从大、小两个尺度进行考量,将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个层次,再通过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求出指标权重。最后结合单个指标的稳定值,计算出湿地功能指标稳定值为0.581,处于一般稳定状态;自然因素指标稳定值为0.730,处于较稳定状态;人为因素指标稳定值为0.719,处于较稳定状态;整体上,鄱阳湖生态系统稳定值为0.693,处于较稳定状态。(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6-05-31)

陈欣瑶,陈楸健,李敏,牛晓丛,周阳[2](2015)在《农业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全国13种不同区域农业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CO2呼吸速率、土壤理化性质、香农指数的测定来描述不同土壤类型的生物性抵抗力和恢复力特征,探索影响土壤功能抵抗力和恢复力的关键因子,从而实现土壤质量评价的量化表征。研究表明,在加铜(Cu)胁迫的情况下,不同土壤类型中微生物的抵抗力、恢复力(试验组/控制组的比值f(t))存在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或者呈完全下降的趋势,表明土壤受到铜胁迫后总会出现功能稳定性下降的现象,但对于自身生态系统稳定性好的土壤,会恢复铜胁迫带来的毒性危害。理化性质与生物功能稳定性的关系通过相关性的回归分析得到:p H与抵抗力有正低度相关性,与恢复力和稳定性不相关;CEC与抵抗力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C/N与抵抗力、恢复力、稳定性均为不相关关系;DOC的浓度与抵抗力和恢复力不相关,与稳定性的低度相关;砂粒百分比与土壤对铜胁迫的恢复力呈指数下降关系,指数方程为y=259.42 e-0.022 x,R2=0.6468,表明,砂粒百分比越高,土壤应对铜胁迫所体现的恢复力越弱。香农指数表明,铜胁迫能够减少土壤微生物的种群密度和均匀度,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降低微生物活动,降低生物群落多样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王楠[3](2015)在《复合胁迫和食细菌线虫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生态功能的稳定性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而维持和提高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一直是土壤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中心问题。影响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主要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近年来,关于非生物因素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影响的研究一直在持续,但是多集中在单一胁迫上,很少有人研究复合胁迫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由于土壤生态系统多暴露于多种胁迫之下,所以很有必要对复合胁迫下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进行深入的探讨。作为土壤中数量最大及多样性最高的动物类群之一,土壤线虫不仅在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功能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能够反映土壤环境的微小变化。因此,线虫的群落结构可以用于指示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变化。本研究设置了几个胁迫因素(铜、干燥、加热和除草剂),通过测定胁迫下有机物料(小麦叶粉和水稻秸秆)的分解程度和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改变来反映土壤生态功能的稳定性变化。首先探讨了红壤用量对线虫分离效果的影响,以确定分离线虫的最佳条件;其次研究单一胁迫(干燥、加热和除草剂)及复合胁迫(干燥+加热、干燥+加热+除草剂)在叁种不同的农业管理措施(常规淹水、裸地旱作和秸秆覆盖旱作)下对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最后,采用原位富集线虫的方法,设置叁种处理(大量线虫、含有极少量线虫、含有极少量线虫但回接微生物群落),研究食细菌线虫对铜或加热胁迫下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质地较为粘重的红壤土而言,建议采用150g且土壤厚度小于1.00cm的样品量来分离线虫;叁种农业管理措施下,施加胁迫对土壤微生物及线虫活性、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差异并不显着,且对土壤或生物因子变化的响应近乎一致;复合胁迫较单一胁迫带来的危害更大,尤其表现在对土壤线虫数量的影响上;无论是在持续性的Cu胁迫还是在瞬间的热胁迫下,添加大量线虫的土壤中,其土壤呼吸值和土壤恢复力均显着高于其他两种添加少量线虫的土壤.说明食细菌线虫可以提高土壤的恢复力。综上所述,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即胁迫环境对有机物料的分解程度及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复合胁迫较单一胁迫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破坏程度最高;土壤线虫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有较好的指示作用;食细菌线虫添加的数量越多对提高土壤的恢复能力更有帮助。(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王海东,张璐璐,朱志红[4](2013)在《刈割、施肥对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影响及群落稳定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群落中不同"功能身份"物种的多样性与特定生态系统功能之间具有何种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通过在高寒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为期5年的刈割(不刈割、留茬3cm、留茬1cm)、施肥(施肥、不施肥)和浇水(浇水、不浇水)控制实验,研究了刈割与土壤资源获得性梯度上不同"功能身份"物种(群落中所有物种、响应物种、作用物种和共有物种)的多样性变化与群落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稳定性的关系以及稳定性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群落中响应物种、作用物种和共有物种数分别占全部物种数的36.6%、18.3%和64.8%,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具有不同的效应,净初级生产力主要受响应物种和作用物种的多样性变化影响,而稳定性则主要由共有物种的多样性变化决定;群落稳定性的维持主要依赖于共有物种的多样性增加,其作用机制是投资组合效应,而超产效应和异步性效应对稳定性并无作用;刈割和施肥对物种多样性、稳定性和净初级生产力具有相反的影响,前者能增加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并降低净初级生产力,而后者的作用正相反。这与群落中全部物种的多样性变化受刈割影响较大,而作用物种的多样性变化受资源获得性影响较大有关。上述结果表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主要由少数影响生产力的作用物种的多样性决定,而稳定性则由大量共有物种的多样性所掌控。投资组合效应是物种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机制。由于群落中不同物种的多样性效应具有分异性,对于特定的生态系统功能而言,物种的"功能身份"可能比物种多样性本身更重要,不加区别地笼统定义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可能欠妥。(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陈石[5](2009)在《食微线虫及物料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自然环境波动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加剧,维持和提高土壤生态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干扰条件的响应及其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贡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关于土壤食物网内的生物相互作用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研究非常少。食微线虫是土壤食物网中重要的功能类群,数量多,代谢活性高,特别是对微生物的传播及活性的促进,可能会间接影响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本文采用施加模拟胁迫(加热40℃和加重金属铜640 mg Cu·kg-1干土)后测定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研究方法,以有机物料的分解过程代表典型土壤生态功能。首先,研究了单种食微线虫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加热或铜胁迫下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其次,采用原位富集线虫的方法,研究原位富集线虫群落对加热胁迫下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最后研究了添加不同物料对加热胁迫下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重金属铜胁迫抑制食真菌线虫的数量,而对食细菌线虫和食细菌/食真菌混合线虫数量影响不明显。在重金属铜胁迫下,与未接种线虫土壤相比,接种食真菌线虫以及食细菌/食真菌混合线虫土壤在培养第8至29天,显着提高土壤基础呼吸(p<0.05)。在加热胁迫下,与未接种线虫土壤相比,接种食真菌线虫土壤在培养第8天,接种食细菌/食真菌混合线虫土壤在除培养第15天的其它采样时间,显着提高土壤基础呼吸(p<0.05)。食真菌线虫促进加热胁迫下以大麦叶粉短期分解为代表的土壤生态功能恢复力,而食细菌线虫能够促进铜胁迫下土壤生态功能抗性。(2).到培养第35天,加热胁迫下添加水稻秸秆原位富集的线虫数量恢复到未施加胁迫水平。在培养末期,与阻止线虫迁移土壤以及未富集线虫土壤相比,原位富集线虫能够显着提高加热胁迫下大麦叶粉分解速率,而在未施加胁迫下无显着作用,说明原位富集线虫在胁迫条件下发挥更重要功能。与未富集线虫对照土壤相比,原位富集线虫土壤生态功能恢复力未达到显着差异。(3).水稻秸秆与氮肥共同施用能够调节土壤碳氮比,从而刺激微生物群落的发展,例如提高微生物生物量及活性。同时,水稻秸秆与氮肥共同施用能够提高加热胁迫下以水稻秸秆分解为代表的土壤生态功能恢复力,在培养第14天,与未施加物料的对照相比,增幅达24.05%。总之,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土壤食微线虫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即食真菌线虫能够促进加热胁迫下土壤生态功能恢复力,食细菌线虫能促进铜胁迫下土壤生态功能抗性;原位富化以食细菌线虫为主的线虫群落能够促进加热胁迫下大麦叶粉分解速率,说明土壤食物网的生物相互作用对于土壤生态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同时表明,相比不施加物料、单施氮肥以及单施水稻秸秆土壤相比,水稻秸秆与氮肥共同施用能够促进微生物群落的发展,提高土壤生态功能恢复力。(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陈石,陈小云,李辉信,胡锋,刘满强[6](2009)在《食真菌线虫对热或铜胁迫下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模拟胁迫条件下(施加CuSO4的持续胁迫或加热40℃的瞬时胁迫),以大麦叶粉短期分解过程代表土壤功能,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土壤食真菌线虫(Aphelenchus avenae)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抗性和恢复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施加胁迫与否,食真菌线虫的活动都有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的趋势,尤其是在施加铜胁迫后第8天开始到培养期结束,接种食真菌线虫导致土壤基础呼吸显着增加(P<0.05),但加热胁迫后食真菌线虫对土壤基础呼吸的促进作用仅在第8天有显着差异(P<0.05),反映了食真菌线虫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程度与胁迫类型有关.在两种胁迫条件下,接种食真菌线虫对土壤功能的抗性没有影响,但都能促进胁迫条件下土壤功能的恢复.培养后期,两种胁迫条件下接种食真菌线虫处理真菌生物量低于未接种线虫处理,表明胁迫条件下食真菌线虫对真菌的取食可能限制甚至抑制了真菌生长,导致真菌对细菌的竞争压力减少,从而使细菌获得更大的生长优势,间接促进了细菌的生长.(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黄清云[7](2007)在《东洞庭湖生态服务功能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有不可忽视的经济作用,洞庭湖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东洞庭湖生态服务功能的稳定性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旨在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价值和作用所在。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产品的功能往往因能直接被人类所利用而受到重视,对于洪水调蓄、调节大气组分、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因没有对其价值有定量界定而被人们所忽视。通过对其服务功能经济价值的评估以及稳定性分析,可实现保护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全局性。在对生态服务功能各指标进行价值分析后,进一步对各指标进行稳定性分析,并且运用变异系数、标准差等数学统计方法结合计算机EXCEL描绘出稳定性分析折线图,总结出不同指标稳定的类型以及指标在不同阶段稳定性的特征,为今后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同时还提出维持东洞庭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性的有效途径。以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是过去发展的老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考虑其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害的价值,进而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必有之路。(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7-06-08)

张磊[8](2006)在《具有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函数与时滞的生态——流行病模型的稳定性和Hopf分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考虑了一类具有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函数的生态流行病模型,其中假定食饵为染病者,分析了该模型的非负不变性,边界平衡点的局部和全局稳定性以及Hopf分支。(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学术研究)》期刊2006年11期)

张步翀,李凤民,黄高宝[9](2006)在《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优化学说、组分有机体功能特点决定生态系统功能观点及一些中间观点的提出使生态学界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各异,但关键种的丧失会严重损害生态系统功能是肯定的。对结构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来说,关键种能稳定生态系统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冲波动带来的压力。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间关系的研究亦未形成共识,一般看法是生物多样性降低会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但也有与之不同的看法,认为多样性与稳定性间无任何关系。对局部多样性、区域多样性及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改变及其相应保护措施的研究比较后认为,应为不同物种提供适合其繁殖条件的局部试验地块,用个体小的物种来控制区域生物多样性及通过各种自然试验方法增加不同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范军富,白旭君,孙彬[10](2005)在《生态结构稳定性与功能协调性原理在土地复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生态结构稳定性与功能协调性原理,提出露天煤矿排土场的土地复垦必须遵循生物相生相养、生物共存原则,并以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地复垦工程为实例,阐述了生态结构稳定性与功能协调性原理在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中的应用方法。(本文来源于《矿业安全与环保》期刊2005年04期)

生态功能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全国13种不同区域农业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CO2呼吸速率、土壤理化性质、香农指数的测定来描述不同土壤类型的生物性抵抗力和恢复力特征,探索影响土壤功能抵抗力和恢复力的关键因子,从而实现土壤质量评价的量化表征。研究表明,在加铜(Cu)胁迫的情况下,不同土壤类型中微生物的抵抗力、恢复力(试验组/控制组的比值f(t))存在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或者呈完全下降的趋势,表明土壤受到铜胁迫后总会出现功能稳定性下降的现象,但对于自身生态系统稳定性好的土壤,会恢复铜胁迫带来的毒性危害。理化性质与生物功能稳定性的关系通过相关性的回归分析得到:p H与抵抗力有正低度相关性,与恢复力和稳定性不相关;CEC与抵抗力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C/N与抵抗力、恢复力、稳定性均为不相关关系;DOC的浓度与抵抗力和恢复力不相关,与稳定性的低度相关;砂粒百分比与土壤对铜胁迫的恢复力呈指数下降关系,指数方程为y=259.42 e-0.022 x,R2=0.6468,表明,砂粒百分比越高,土壤应对铜胁迫所体现的恢复力越弱。香农指数表明,铜胁迫能够减少土壤微生物的种群密度和均匀度,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降低微生物活动,降低生物群落多样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功能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型东.鄱阳湖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与湿地功能分析及稳定性评价[D].南昌大学.2016

[2].陈欣瑶,陈楸健,李敏,牛晓丛,周阳.农业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王楠.复合胁迫和食细菌线虫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5

[4].王海东,张璐璐,朱志红.刈割、施肥对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影响及群落稳定性机制[J].植物生态学报.2013

[5].陈石.食微线虫及物料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9

[6].陈石,陈小云,李辉信,胡锋,刘满强.食真菌线虫对热或铜胁迫下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9

[7].黄清云.东洞庭湖生态服务功能稳定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

[8].张磊.具有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函数与时滞的生态——流行病模型的稳定性和Hopf分支[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

[9].张步翀,李凤民,黄高宝.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

[10].范军富,白旭君,孙彬.生态结构稳定性与功能协调性原理在土地复垦中的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5

标签:;  ;  ;  ;  

生态功能稳定性论文-张型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