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客体论文-刘依,高小康

美学客体论文-刘依,高小康

导读:本文包含了美学客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间文艺美学,民间文艺的主体性,镜像,分享美学

美学客体论文文献综述

刘依,高小康[1](2017)在《民间文艺美学:客体,镜像到分享》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认识民间文艺的美学主体性,是传统民间文艺的美学研究面临的一个经典性理论问题。经典美学通常把传统民间文艺视为朴陋、未成熟和不自觉的前美学形态,实际上否定了传统民间文艺在美学意义上的主体性,因此也就否定了民间文艺美学研究在美学学科意义上的正当性。对传统民间文艺的研究从"民间文艺学"走向"民间文艺美学",意味着民间文艺从作为对象的"客体化"通过"镜像"反身自觉转向"主体化"的美学自觉。在全球化到后全球化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冲突和"为承认而斗争"的主体间性背景下,这种主体化的实质是从主体自觉到主体间性文化分享理念的产生和发展。这种"分享美学"是传统民间文艺美学建设的创新理论内涵,也是当代非遗保护的文化前景。(本文来源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曾燕秋[2](2017)在《《没有错过的阳光》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没有错过的阳光》出自“澳门文学丛书”。这套丛书体现着对澳门文学的尊重和爱护。对于澳门来说,这是自澳门回归祖国后澳门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展示;对于祖国来说,这套丛书是一个观赏的橱窗,通过这个橱窗,在祖国大陆和澳门的作家和读者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彼此。《没有错过的阳光》内容都是作者亲身所闻所见所感。平凡朴实的文字如繁华都市中的一股涓涓细流,来自生活中的感悟给人无限美感,看似漫不经心的文字,却蕴含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切情感。要成功的翻译这样一本兼容古今、中西和雅俗并蓄的文学作品。翻译人员不仅要具有文学作品翻译能力,而且具有审美鉴别能力。翻译美学在此过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翻译美学作为翻译学的一个分支,揭示了译学的美学渊源。翻译美学就是运用美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探讨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帮助翻译人员了解翻译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提高语际转换能力和对译文的审美鉴别能力。对于从事文学翻译的相关人员来说,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遵循语际转换中韵律、词汇、句法和意象等审美构成法则,是应当具备的必要素质。中国的文学翻译深受传统文化美学的影响。“文”与“质”的统一协调将文艺创作在内容与形式这个根本问题上的审美规律和审美标准准确的反应出来。严复提出了 “信” “达” “雅”的叁字翻译审美标准。刘宓庆的《翻译类学导论》(1995)揭示了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了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构建了现代翻译美学的基本框架,开创了中国现代翻译美学研究的新思路。本论文主要以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为指导,完成英译《没有错过的阳光》的翻译实践,并选取此次翻译实践中典型的例子,探析审美客体的形式和非形式系统中的音美、词美和句美,意象美和意境美的审美再现。本文概述了此次翻译任务背景,翻译任务过程及其意义。介绍了中西翻译美学的渊源和发展、美学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再现手段。并将傅仲选和刘宓庆的翻译美学观点在审美构成上做了对比。在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下,重点分析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层面。从文学作品的声韵节奏方面、词汇和句法方面、意境和意象的再现方面,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不同翻译策略,在节奏美再现的押韵方面,在选择词汇的准、美、精方面,在句子倒装和重复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实现意象和意境美。最后对此次翻译实践进行回顾和总结,认识到此次研究的所得和不足。希望通过这次翻译实践,为今后“澳门文学丛书”中其他更多作品的翻译提供—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赖守亮[3](2016)在《虚拟美学中审美客体的演化:单向度到多向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的使用和网络的应用,设计出现新的变化——作品或产品不再是"实物"的"虚拟设计",或者设计过程与手段"数字化、虚拟化",而是开始设计、生产数字虚拟的"产品"了。数字虚拟设计的审美客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审美对象存在载体的新发展,情境与场域的突变,交互性,单向度到多向度,单媒介到多媒介,设计作品中有定量更有数据变量。有基于此,以审美客体的单向度到多向度的变化为对象,探讨了设计美学的新发展。(本文来源于《设计艺术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林喦[4](2016)在《通过审美经验追寻主客未分的本源——评《杜夫海纳美学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现象学研究在中国大陆的蓬勃发展,现象学美学的研究也日渐走向深入,作为现象学美学的集大成者杜夫海纳受到中国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董惠芳博士的专着《杜夫海纳美学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研究》从主客体统一的视角对杜夫海纳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反映出国内的杜夫海纳美学和现象学美学的研究在综合、宏观的研究方向与专题、微观研究方向上的逐渐聚合。主客体问题在西方哲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在认识论的背景下已得到强烈的凸显,而近现代以来的超越二元对立的思想倾向使主客(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毕懿晴[5](2015)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解读《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而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这体现了审美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马克思还阐述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审美中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通过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实践达到的。(本文来源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李强[6](2014)在《音乐的自然客体与美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音乐的自然客体入手,探讨了音乐中自然客体的重要性,以及音乐与自然的协调产生的艺术美和自然美,指出作曲家和演奏家要重视自然实践,把演奏技巧和意象思维协调统一,在"存在-意识-存在-意识"的动态思维过程中实现音乐美。(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4年11期)

阎冰洁[7](2014)在《浅析红色经典小说主客体间的美学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色经典又称革命历史小说,其重要的美学研究对象就是创作主体与客体。本文就是从"文学"本身的视角,通过对相关作品的分析研究,从创作主体和客体辩证关系的角度,对红色经典小说进行了浅要的美学探析。(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张玉[8](2014)在《戴乃迭《边城》英译中美的传递》一文中研究指出《边城》是我国着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其内容充盈,形式优美,蕴含着浓浓的田园风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意蕴。时至今日,《边城》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中包含叁本英译本。我国学者运用不同的翻译理论对其译本进行研究,但从翻译美学角度研究较少。如何把文中所描写的意象,蕴含的意境在译文中体现出来,这是众多翻译家所追求的,也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近年来,跨学科研究成为了当今研究的方向,翻译研究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也是众多翻译家们的追求。其中,翻译与美学的结合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从美学的角度进行的翻译研究越来越多,不同流派的当代西方美学理论被引进到翻译美学研究中。翻译美学的研究为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却没有很好地被运用到实际翻译中去。因此,本文以翻译美学理论为基本框架,从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层面来探讨戴乃迭的《边城》英译本翻译过程中美的传递。其中形式系统方面从音美、词美、句美叁个方面分析;非形式系统从意象和意境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本文选取了典型例子来分析论证翻译美学客体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一部作品的翻译研究与学习,来总结文学作品中审美客体翻译的经验与方法,为以后更多的文学作品的鉴赏提供有力的借鉴。(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4-05-01)

傅力[9](2013)在《从美学看体育采访主客体二分模式的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新闻采访模式是采访主体和受访客体的二元两分,但如果改变这种传统的思维框架,弥合二者的分立,在新闻采集的指导性思维上进行颠覆性变革,可以产生更高质量的新闻作品。本文以美学观点来说明解构传统二分模式的可能。(本文来源于《传播与版权》期刊2013年02期)

刘东霞,方璇[10](2013)在《论翻译美学中的审美客体——以《生死疲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想做出优秀的具有文学价值的译文,应从对源语言材料的深刻解读和审美开始。完全把握原文的"美"的精髓,对于译者是否能更好诠释出原文的"美"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莫言的作品《生死疲劳》证明了审美客体在翻译中的重要性。译者应领悟原作的美学特征,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丰富审美经验,再现原文。(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美学客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没有错过的阳光》出自“澳门文学丛书”。这套丛书体现着对澳门文学的尊重和爱护。对于澳门来说,这是自澳门回归祖国后澳门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展示;对于祖国来说,这套丛书是一个观赏的橱窗,通过这个橱窗,在祖国大陆和澳门的作家和读者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彼此。《没有错过的阳光》内容都是作者亲身所闻所见所感。平凡朴实的文字如繁华都市中的一股涓涓细流,来自生活中的感悟给人无限美感,看似漫不经心的文字,却蕴含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切情感。要成功的翻译这样一本兼容古今、中西和雅俗并蓄的文学作品。翻译人员不仅要具有文学作品翻译能力,而且具有审美鉴别能力。翻译美学在此过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翻译美学作为翻译学的一个分支,揭示了译学的美学渊源。翻译美学就是运用美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探讨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帮助翻译人员了解翻译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提高语际转换能力和对译文的审美鉴别能力。对于从事文学翻译的相关人员来说,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遵循语际转换中韵律、词汇、句法和意象等审美构成法则,是应当具备的必要素质。中国的文学翻译深受传统文化美学的影响。“文”与“质”的统一协调将文艺创作在内容与形式这个根本问题上的审美规律和审美标准准确的反应出来。严复提出了 “信” “达” “雅”的叁字翻译审美标准。刘宓庆的《翻译类学导论》(1995)揭示了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了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构建了现代翻译美学的基本框架,开创了中国现代翻译美学研究的新思路。本论文主要以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为指导,完成英译《没有错过的阳光》的翻译实践,并选取此次翻译实践中典型的例子,探析审美客体的形式和非形式系统中的音美、词美和句美,意象美和意境美的审美再现。本文概述了此次翻译任务背景,翻译任务过程及其意义。介绍了中西翻译美学的渊源和发展、美学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再现手段。并将傅仲选和刘宓庆的翻译美学观点在审美构成上做了对比。在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下,重点分析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层面。从文学作品的声韵节奏方面、词汇和句法方面、意境和意象的再现方面,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不同翻译策略,在节奏美再现的押韵方面,在选择词汇的准、美、精方面,在句子倒装和重复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实现意象和意境美。最后对此次翻译实践进行回顾和总结,认识到此次研究的所得和不足。希望通过这次翻译实践,为今后“澳门文学丛书”中其他更多作品的翻译提供—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学客体论文参考文献

[1].刘依,高小康.民间文艺美学:客体,镜像到分享[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

[2].曾燕秋.《没有错过的阳光》翻译实践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赖守亮.虚拟美学中审美客体的演化:单向度到多向度[J].设计艺术研究.2016

[4].林喦.通过审美经验追寻主客未分的本源——评《杜夫海纳美学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5].毕懿晴.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解读《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

[6].李强.音乐的自然客体与美学思考[J].北方音乐.2014

[7].阎冰洁.浅析红色经典小说主客体间的美学关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

[8].张玉.戴乃迭《边城》英译中美的传递[D].宁夏大学.2014

[9].傅力.从美学看体育采访主客体二分模式的超越[J].传播与版权.2013

[10].刘东霞,方璇.论翻译美学中的审美客体——以《生死疲劳》为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标签:;  ;  ;  ;  

美学客体论文-刘依,高小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