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型铁矿的铁源及成因探讨

汉兴型铁矿的铁源及成因探讨

一、邯邢式铁矿床的铁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云燕,徐韶辉,吴秉禄[1](2021)在《山东莱芜地区牛泉铁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指出牛泉铁矿位于鲁西地块莱芜铁矿集区内,是一个较为典型的"邯邢式"矽卡岩铁矿。前人对莱芜铁矿集区张家洼铁矿研究报道较多,但鲜有人对其西南5km处的牛泉铁矿进行研究。本文在前人勘查工作基础上介绍了牛泉铁矿成矿地质背景,从地层、岩浆岩、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围岩蚀变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矿床地质特征、划分了成矿期次、初步探讨了成矿时代和矿床成因。牛泉铁矿形成于早白垩世,与中生代侵入岩矿山岩体关系密切,属于克拉通破坏的产物。

梁贤[2](2020)在《冀南邯邢地区中生代侵入岩的氧逸度计算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邯邢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腹地,太行山的南部,广泛发育中生代中基性、碱性侵入岩,是着名的邯邢式铁矿的主要成矿区。本文通过对该地区中生代典型的野外地质特征、岩相学、矿物主微量及三种矿物氧逸度计的研究,对比了三个岩体不同矿物氧逸度计的计算结果,分析了矿物氧逸度计的差异,客观地评价了岩浆的真实氧逸度情况,探讨了不同矿物氧逸度计的适用性问题,从多角度厘定了邯邢式铁矿中岩浆氧逸度与成矿的关系。按样品的岩性对符山岩体锆石、角闪石和磷灰石的主微量元素分别计算了其所反映的岩浆的氧逸度情况,通过温度-氧逸度图解、盒须图和频数分布图的投图结果表明,锆石氧逸度计和角闪石与磷灰石氧逸度计的结果存在差异,锆石的氧逸度较为分散(ΔFMQ-5.96~ΔFMQ+4.80),而角闪石和磷灰石反映的氧逸度的结果比较一致(ΔFMQ+0~ΔFMQ+4)。另外还发现锆石在偏酸性的岩石如二长岩中的吻合度高于偏基性的角闪闪长岩。利用矿山岩体锆石、角闪石和磷灰石矿物的主微量元素按岩性分别对其进行氧逸度的计算,通过三种不同的表现图解温度-氧逸度、盒须图和频数分布图的作图发现,锆石、角闪石和磷灰石氧逸度计的结果相差不大。其中,角闪石?FMQ值的范围为0.07~3.39,平均为2.41。磷灰石的?FMQ值变化于1.04~7.27之间,均值为4.77。锆石和磷灰石的主微量元素计算的氧逸度结果及温度-氧逸度图解、盒须图和频数分布图综合显示洪山岩体的氧逸度整体较高,同时,辉石正长岩反映的氧逸度高于辉长岩。不同岩体的不同矿物氧逸度计对比发现符山岩体的氧逸度最低,洪山岩体的氧逸度最高,磷灰石矿物计算的氧逸度结果稍高于角闪石的计算结果。全岩的氧逸度计的投图显示,三个岩体的样品均投影在强氧化性区域。通过综合研究分析,初步探讨了氧逸度与邯邢式铁矿成矿的关系。东部洪山岩体主要为辉石正长岩,目前未见铁矿点,但发育铜金矿化,计算得到的氧逸度最高;中部矿山岩体主要为二长岩,铁矿最发育,氧逸度相比为中等;西部符山岩体主要为角闪闪长岩,铁矿较少,氧逸度最低。闪长岩、二长岩和角闪闪长岩与邯邢式铁矿的成矿有关,其中二长岩与成矿的关系最为密切,并且氧逸度越高越有利于成矿。而氧逸度并非是控制邯邢式铁矿成矿的唯一因素,洪山岩体的氧逸度很高,但其主要岩性辉石正长岩与铁的成矿关系较小,却与铜金矿化的相关性高,因此洪山岩体内的高氧逸度是其内部寻找铜金矿化的重要标志。

崔晓亮,苏尚国,孟维一,刘璐璐,陈晨[3](2020)在《河北武安地区斑状角闪二长岩中角闪石矿物学特征及其对矽卡岩铁矿成因的指示》文中认为成矿作用需要巨量含矿流体,而矽卡岩铁矿的含矿流体到底是从致矿侵入体中析出还是来自于深部岩浆仍有很大争议。为了研究邯邢地区矽卡岩矿床中成矿岩体演化过程中含矿流体的性质及其对成矿作用的贡献,本文利用电子探针(EMPA)和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的原位分析,对河北武安地区斑状角闪二长岩中角闪石的主微量元素进行研究。岩相学特征显示角闪石可以根据颜色分为两类:褐色角闪石和绿色角闪石。斑晶主要为褐色角闪石并具有反应边结构,由内而外依次为黑云母带、透辉石和斜长石带、绿色角闪石和磁铁矿带;基质主要为绿色角闪石,少数核部为褐色角闪石。褐色角闪石的成分主要为镁绿钙闪石和韭闪石,绿色角闪石主要成分是镁角闪石、浅闪石和阳起石。化学成分上褐色角闪石低Si,高Ti、Al;绿色角闪石高Si,低Al、Ti。利用角闪石温压计计算褐色斑晶角闪石形成于相对高压(400~560MPa)和高温(950~980℃)的深部岩浆房条件;褐色基质角闪石形成压力比斑晶角闪石降低(200~300MPa)而温度变化不大(870~940℃)的浅部岩浆房;绿色角闪石都形成于相对低压(<100MPa)、低温(700~880℃)的岩浆定位深度条件下。岩浆具有较高的氧逸度,并且从褐色角闪石到绿色角闪石,岩浆的氧逸度升高,高氧逸度条件有利于金属元素进入流体相,阻止其以硫化物的形式在早期沉淀。同时岩浆高含水量促使在低压条件下出溶成矿流体和挥发分,有利于成矿元素的富集和迁移。相对于褐色角闪石,绿色角闪石具有更强的Nb、Sr、Pb、Ti的负异常和极高Nb/Ta值,这代表绿色角闪石是在流体的交代作用下形成的;结合斑晶角闪石反应边产物及其含铁量分析计算,我们得出外来富铁碱性流体的加入是必须的。"邯邢式"铁矿的成因模式不是传统的接触热液交代成因模型,矽卡岩铁矿的铁质来源应该是深部含矿流体。角闪石斑晶在15~20km深部岩浆房结晶,岩浆侵位到7~10km浅部岩浆房时褐色基质角闪石结晶,此时岩浆房接近固结-半固结状态。随后外来碱性富铁流体注入发生岩浆房的活化,岩浆快速侵位并在1~3km处定位,此时压力迅速降低使成矿流体出溶,绿色角闪石也随之形成。外来碱性富铁流体的注入使岩浆快速侵位,高含水量和高氧逸度条件下成矿流体大量出溶,这些因素共同促进矽卡岩铁矿的形成。

王娜[4](2020)在《邯邢铁矿集区矽卡岩成因及其成矿指示意义》文中认为邯邢地区处在华北克拉通的中部,位于太行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的中南段部位,是具有重大工业价值的矽卡岩型铁矿集区之一。邯邢地区矽卡岩不仅发育在岩体与碳酸盐岩之间,还有相当一部分在铁矿体中呈团块状产出,部分矽卡岩呈脉状产出。矿体与围岩一般边界平直,不见矽卡岩。推测研究区矽卡岩大部分是在深部岩浆房形成的异地矽卡岩。研究区矽卡岩类型主要有两种组合:一种分布在符山杂岩体闪长岩侵入体周围,主要有石榴子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绿帘石矽卡岩等钙矽卡岩;另一种分布在武安杂岩体闪长-二长岩侵入体周围,主要为透辉石矽卡岩、金云母矽卡岩、透闪石矽卡岩等镁矽卡岩。研究区石榴子石类型众多,可见钙铁榴石、钙铝榴石和高钛石榴子石-黑榴石。钙铁榴石产自矿体矽卡岩中,形成于碱性、氧化-弱氧化的环境中,相对富铁,发育明显的环带,形成环境中∑REE相对较低,核部和边部Eu均表现为正异常,边部的轻重稀土分馏更为明显,Eu正异常也更明显,微量元素主要富集U,亏损Ba、Nb、Sr;钙铝榴石产在围岩矽卡岩中,在偏酸性、弱还原环境下形成,相对富钙和铝;高钛石榴子石-黑榴石产自脉状矽卡岩中,直接从高温高压高钛的深部流体中晶出,形成于P、T、Ti含量逐渐降低的快速上升环境中,形成环境中∑REE很高,且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Eu异常不明显。研究区辉石可见透辉石和钙铁辉石两种类型,其中透辉石大部分存在于矽卡岩中;钙铁辉石与结晶良好的黑榴石共生,较为少见。黑榴石在深部高温高压高钛的环境下从流体中直接结晶,并随含矿流体快速上升。上侵的含矿流体交代早期形成的钙铁榴石,形成石榴子石圈层结构,边部发育的大量磁铁矿晚于石榴子石形成,铁质来源于含矿流体。大量挥发分的持续加入,形成了低密度的“含矿溶体-流体”,上升到浅部切割围岩,形成接触界限截然的磁铁矿脉。据此可知,邯邢式铁矿和矽卡岩形成于深部岩浆房,后期由于有大量含矿流体的参与,它们定位于构造薄弱带成矿。

孟维一[5](2020)在《河北涉县符山铁矿床中磁铁矿特征及成因》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符山铁矿通常被认为是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床,但是一直伴随争议,对于符山铁矿铁质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以及成矿模式一直缺乏统一的认识。符山铁矿层间矿体磁铁矿与围岩接触截然,几乎不发育矽卡岩;矿石具有气孔构造;根据磁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将可将磁铁矿分为三大类:高硅磁铁矿,高钛磁铁矿与普通磁铁矿;而普通磁铁矿又可以分为高硅普通磁铁矿与低硅普通磁铁矿。而且发现高硅磁铁矿出现于气孔附近,并且部分高硅磁铁矿可见明显的交代圈层。这些现象很难用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模式来解释。在矿床演化过程中,磁铁矿的主量元素趋势总是由富钛向富镁演变。在符山矿区磁铁矿的样品数据中可以清晰地反应这一过程,这说明符山铁矿的形成包含了从前期岩浆高温阶段到后期热液阶段的完整过程。符山矿床的成因机制可能为:在成矿过程中有一股富硅的流体,该流体与深部来的“含矿熔体-流体流”混合,改造了深部带来的高钛磁铁矿,形成了一部分高硅普通磁铁矿,少量未被改造的磁铁矿最终形成了高钛磁铁矿;而富硅流体对于岩体与围岩交代作用产生的普通磁铁矿也会进行改造,使其中的Si含量上升,使得一部分交代产生的普通磁铁矿更加富硅,与被改造的深部磁铁矿共同组成高硅普通磁铁矿;而在这整个过程中富硅流体也会带走一部分铁,最终成矿,从而产生了高硅磁铁矿。提出了符山铁矿新的成矿过程:富硅流体在改造了部分交代磁铁矿后与深部由于流体超压上升的“含矿熔体-流体流”混合,改造了深部带来的磁铁矿,最终于构造薄弱带就位成矿。

蒋俊毅[6](2020)在《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减薄与抬升 ——河北西石门杂岩体证据》文中认为白垩纪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经历巨大的减薄事件,但减薄过程及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论。早白垩世的西石门杂岩体是华北克拉通东部克拉通减薄相关的重要杂岩体。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和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的综合研究,揭示了西石门杂岩体的成因并探讨白垩纪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减薄机制。论文研究获得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西石门杂岩体形成时代和岩石结构特征将其划分为两套岩石组合,先侵位的具等粒结构的早期岩套和后侵位的具似斑状结构的晚期岩套。早期岩套由二长闪长岩-二长岩-正长岩系列组成,锆石U-Pb年龄为139.5~131.7 Ma(平均135.6 Ma);后者由斑状二长岩-斑状正长岩系列组成,年龄为126.1~124.4 Ma(平均125.3 Ma),此外这些岩石中还存在大量年龄约2500 Ma的继承锆石。2.早期岩套中 w(Si02)=51.72%~68.56%,w(MgO)=0.17%~4.88%,少部分样品表现出埃达克岩的特征;晚期岩套中w(SiO2)=57.00%~67.51%,w(MgO)=0.61%~3.37%。此外,两套岩石的微量、稀土元素和同位素组成也很相似,但晚期岩套岩石中锆石具有更负的εHf(t).显示其具有更多的壳源物质组成。3.角闪石温压计指示,早期岩套的定位环境为T=883.66℃、P=194.95 MPa,相当于7.36 km深处。晚期岩套的定位环境为T=642.34℃、P=26.81 MPa,相当于1.01 km深处。结合两者的侵位时间差,说明在约10.3 Ma内,早期岩套被整体抬升了 6.35 km,折合平均抬升速度为约0.6 mm/yr。4.西石门杂岩体晚期岩套中残留的大量捕获和继承锆石,反映岩浆形成后经历了快速上侵,继承锆石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熔体进行物质交换。西石门杂岩体中还广泛发育正长质岩脉,也进一步佐证了杂岩体所经历的强烈抬升作用。5.在约135Ma时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开始影响研究区,引发地幔部分熔融上侵,并促使地壳物质熔融、混合形成二长闪长质-二长质早期岩套;在约125 Ma时,陆壳发生了大规模的抬升作用。推测由于大规模岩浆活动及地壳褶皱变形导致陆壳加厚,引起华北克拉通深部岩石圈发生大规模的拆沉作用,从而致使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

王文博[7](2020)在《全球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活动、铁矿床形成及与气候变化的可能耦合关系》文中研究表明地球系统科学是当今地球科学的研究前缘,早白垩世时期全球气候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前人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就铁矿形成与环境变化方面的研究还鲜见人提及。本文主要通过探讨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活动、铁矿成因、温室气体的释放及对气候变化的可能耦合关系做探索性的研究工作。本文主要通过大数据统计、整理分析、制图对比等科学手段,论证早白垩世各重要地质事件之间的耦合关系。发现早白垩世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和铁矿爆发巅峰期、陆相红层的出现有着非常吻合的时间一致性。推测早白垩世时期大规模岩浆活动以及铁矿床的形成,释放大量CO2温室气体。大气中CO2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导致大气环境温度升高,Fe2+变成Fe3+导致了大陆红层的形成;大气中CO2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也导致了大气中氧气含量变低,致使后生生物为了适应这种极端环境气候个体趋向于小型化。因此,铁矿床爆发式成矿作用间接地导致了当时气候环境变化和生物演化方向。在当今面临的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我们更要加深了解和我们当代很相似的晚中生代时期,以便更加主动的应对以后的气候环境变化和生物发展。

杨振宁[8](2020)在《河北涉县符山侵入岩中“富铁包体”特征及对邯邢式铁矿床成因的启示》文中提出邯邢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太行山板内造山带的中南段;符山位于我国重要的铁矿基地河北省武安市与涉县境内;在符山地区发育了一套中基性杂岩体,其中在斑状角闪二长岩中包体种类繁多;其中富铁包体是岩浆(富铁的熔浆)再形成、迁移和演化过程中沿岩浆通道从地幔或地壳深处捕获携带上来的。本文对斑状角闪二长岩以及富铁包体和铁质团斑中的矿物组合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进而对邯邢式铁矿的成矿的物质来源、符山岩浆演化的讨论。富铁包体多呈浑圆状、椭圆状;长轴直径2-8cm左右,包体与寄主岩浆边界平直截然,常见的微粒粒构造、流动特征。符山富铁包体主要矿物有:斜长石(35%-40%)、钾长石(5%-15%)、角闪石(5%-10%)、辉石(10%-15%)、磁铁矿(20%-25%);副矿物有:磷灰石(小于5%)、石英(约1%)等。铁质团斑的主要矿物有:磁铁矿(10%-15%)、角闪石(20%-30%)、斜长石(20%-25%)、钾长石(5%-15%)、辉石(约5%);副矿物有:磷灰石(小于4%)、绿帘石(2%-3%)、金红石(约为2%)、石英(约1%)等;寄主岩体中主要矿物为:斜长石(45%-50%)、钾长石(5%-15%)、角闪石(25%-30%)、磁铁矿(5%-10%)、辉石(约5%);副矿物有:磷灰石(小于5%)、石英(约3%)等。经研究发现富铁包体及铁质团斑中的矿物组合分别为:1.钠长石+磁铁矿+磷灰石+透辉石+阳起石,2.钠长石+角闪石+磁铁矿+磷灰石+金红石,且对寄主岩浆、富铁包体及铁质团斑中的单矿物进行分类,发现其中的磁铁矿属于岩浆型以及kiruna型中。根据富铁包体及团斑的矿物组合及结构特征,推测在深部铁矿浆上侵至上部岩浆房,在演化的过程中被其他上侵岩浆捕掳,以富铁包体及铁质团斑的形式存在寄主岩浆中。根据Ridolfi(2010)的温压计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求其寄主岩浆、富铁包体及铁质团斑中角闪石的温度、压力,推测其深度。进而推测其岩浆的演化过程。

展新忠[9](2019)在《新疆赛博铜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勘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是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新疆重要成矿带战略性矿产资源预测与靶区评价”(2011BAB06B0803)的成果之一。新疆赛博铜矿床发现之初曾被命名为喇嘛苏外围铜矿床,它与喇嘛苏铜矿床同产于喇嘛苏岩体,空间上毗邻,同属于国家“十三五”深地项目确定的赛博矿集区。赛博铜矿床的发现填补了西天山境内无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的空白,对西天山境内铜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及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的基础上,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和成矿流体的研究,详细剖析了矿床的成岩成矿过程;通过找矿勘查研究,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下一步找矿方向,建立了矿床经验找矿模型。赛博铜矿床矿体的产出位置、矿化及蚀变分带受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及断层构造的控制十分明显。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斑岩的锆石U-Pb LA-ICP-MS年龄分别为386.2±0.69Ma和386.9±0.71Ma,石英硫化物成矿阶段矿体硫化物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为379.2±7.7Ma,表明赛博铜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与泥盆世海西早期岩浆活动有关。矿区主要存在两种蚀变分带:矽卡岩型蚀变和斑岩型蚀变。矽卡岩型蚀变发育在斑岩体内、外接触带及其附近构造破碎带中,岩体附近依次发育石榴子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和硅灰石矽卡岩。斑岩型蚀变主要发育在斑岩体中,偶见于斑岩体外接触带迭加在矽卡岩型蚀变之上。斑岩型蚀变与斑岩型矿化相伴而生,矿化往往发育在斑岩体内及岩体内接触带上,以含矿石英细脉、石英方解石细脉、含绿泥石(透闪石)石英细脉等多种含矿脉体密集发育为特点。通过矿物学、成矿流体及氢、氧同位素研究,基本查明了赛博铜矿区不同成矿期流体来源及物理化学特征。岩浆晚期-热液早期的成矿流体主要为中高温(430℃545℃)、高盐度(平均13.4%)的岩浆水;早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为中温(475℃510℃)、高盐度(平均16.94%),晚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的温度(383℃485℃)和盐度(10.52%)略有下降,推断有少量地表水(海水、大气降水)加入。石英-硫化物阶段地表水(海水、大气降水)增多,成矿流体具有低温(195℃270℃)、低盐度(平均3.3%)的特征,推断其演变为岩浆水与地表水的混合热液。H-O-S特征表明成矿物质具有岩浆硫和沉积硫混合源特征,成矿早期热液以岩浆水为主,成矿晚期,热液演变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热液。成矿斑岩体样品的铝饱和指数(ASI)为0.760.90,均小于1.1,为准铝质花岗岩,P2O5与SiO2的含量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微量元素Th和Y含量较高,且与Rb呈正相关关系,微量元素Zr+Y+Nb+Ce的值为158.1ppm263.7ppm,明显低于A型花岗岩的下限值350ppm。通过岩相学研究,进一步发现斑岩体样品中明显缺少A型花岗岩的典型钠闪石类矿物(钠闪石和钠铁闪石等)和S型花岗岩中典型的镁铁质矿物(白云母和石榴石),同时花岗质侵入岩中出现了磁铁矿矿物,表明成矿斑岩体为I型花岗岩。研究发现,成矿斑岩体I型花岗岩地球化学、Hf同位素具有以下特征:SiO2和CaO含量较高,TFe2O3、MgO、TiO2、K2O和Mg#含量较低,同时Co、Cr、Ni等微量元素含量明显偏低;εHf(t)和176Hf/177Hf的值较高,εHf(t)介于-0.37和6.45之间,176Hf/177Hf均值为0.283,(Rb/Sr)N比值为0.0770.285,介于上地幔值(0.034)与地壳值(0.35)之间,Nb/Ta比值为9.5012.83,介于地幔值(17.5)与地壳值(8.3)之间,另外,样品具有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Sr)和不相容元素(如Th、U),高场强元素(如Nb、Ta、P、Ti)相对亏损和明显的“TNT”负异常的特征。这表明该矿区I型花岗岩具有壳幔混源特点,源岩应来自亏损地幔的玄武质岩浆,并有新生壳源部分熔融物质的加入。Ⅰ型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386.2±0.69Ma和386.9±0.71Ma,矿体硫化物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为379.2±7.7Ma,表明其成岩成矿时代为泥盆世。中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时期,北天山洋持续向南部的伊犁板块下俯冲,使得洋壳在俯冲作用下发生部分熔融,并交代地幔楔物质,导致赛里木微陆块的基底陆壳活化,壳幔混源的深部含矿花岗质岩浆沿断裂上侵,与蓟县系库松木切克群灰岩发生交代作用并萃取围岩中的金属元素,在岩体顶部富集形成斑岩型铜矿体,同时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形成矽卡岩型铜矿体,从而富集形成了赛博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矿区开展了找矿勘查工作,发现在岩体周围高磁异常区和极化率高于2.21%的重叠分布区域应考虑为矿致异常,是重要的找矿线索。依据矿床经验找矿模型,综合磁法、激电和EH4测量结果推断矿区北西部、东北部及ZK08周围深部有很大的找矿潜力,更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该论文有图74幅,表15个,参考文献240篇。

段壮[10](2019)在《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鲁西莱芜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矽卡岩型富铁矿成矿区之一,也是我国平炉富矿的重要产地。莱芜地区中生代侵入岩发育,主要包括矿山、角峪、金牛山和铁铜沟岩体,其中矿山岩体是最重要的成矿岩体。矽卡岩型铁矿床主要产于矿山岩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中,包括大-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3处,累计探明资源储量约5亿吨,占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总储量的95%以上。前人对该莱芜地区成矿岩体地质特征、控矿构造及矿化特征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该区成矿岩体的岩石成因、成矿流体组成和演化、成矿时代、膏岩层参与铁矿成矿的方式和机制等关键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莱芜地区的中生代侵入岩及张家洼大型富铁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和矿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岩石地球化学、成矿年代学及矿物地球化学研究,深入探讨该区侵入岩的成因、成矿流体演化、膏盐层参与成矿的方式、成岩成矿时代和成矿动力学背景,揭示该区矽卡岩型富铁矿成因机制和关键控制因素。系统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莱芜地区的侵入岩主要形成于130Ma,是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的响应。该区几个主要侵入岩体如矿山、角峪、金牛山和铁铜沟等具高Mg#,富集LILE、Pb和LREE,亏损HFSE等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并明显富集Sr-Nd同位素,表明其初始岩浆来源于EMI型和EMII型地幔之间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且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此外,铁铜沟岩体的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有少量软流圈物质的加入。莱芜地区富集岩石圈地幔的形成可能与三叠纪时期华南陆壳向华北克拉通俯冲过程中产生的熔体及侏罗纪时期古太平洋向中国东部俯冲产生的板片流体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有关。张家洼矽卡岩型铁矿床主要赋存于矿山岩体的闪长质侵入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的接触带、石炭系本溪组与奥陶系地层之间的层间滑动离构造以及接触带与层间构造的复合部位。野外观察和岩相学特征表明,该矿床的成矿作用可以分为钠质交代阶段(钠长石、方柱石)、干矽卡岩阶段(透辉石、镁橄榄石、尖晶石)、湿矽卡岩阶段(金云母、磁铁矿、蛇纹石及少量磷灰石和榍石)、硫化物阶段(黄铁矿)和碳酸盐阶段(方解石),其中湿矽卡岩阶段是主成矿阶段,磁铁矿为主要的矿石矿物。与磁铁矿共生的热液榍石U-Pb年龄为131±4 Ma,与磁铁矿共生的金云母40Ar/39Ar年龄为130±1 Ma,二者在误差范高度吻合,并与矿山岩体的锆石U-Pb年龄(130±1 Ma)完全一致,表明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年龄为130 Ma。鲁西北淄博地区召口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石榴石U-Pb年龄为128±3 Ma,鲁西南沂南地区的铜井矽卡岩型Cu-Au-Fe矿床的石榴石U-Pb年龄为126±7–127±3 Ma。这些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均与张家洼铁矿床的年龄相似,暗示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是鲁西早白垩世130 Ma左右区域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综合华北克拉通东部已发表的矽卡岩型矿床及成矿岩体的年龄可知,华北克拉通中、东部的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作用均爆发于130 Ma,与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一致,指示华北地区大规模矽卡岩型铁成矿作用是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和破坏的响应和产物。为了探讨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床成矿流体的演化以及膏岩层参与铁矿成矿的方式和机制,本文对成矿岩体(矿山岩体)中的硫化物和磷灰石以及矽卡岩型铁矿床中不同成矿阶段的热液矿物(钠化-干矽卡岩阶段的方柱石、湿矽卡岩阶段的热液磷灰石和磁铁矿、硫化物和碳酸盐阶段的黄铁矿)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山岩体中的磷灰石具有异常高的Cl含量(可达7 wt.%),暗示与成矿有关的岩浆高度富集卤族元素(尤其是Cl),从而有利于高盐度岩浆流体的出溶。该区成矿岩体中辉石堆晶和不成矿岩体中部分具有原生结构的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具有典型的岩浆硫特征(δ34S接近于0‰)。钠化-干矽卡岩阶段的方柱石Cl/Br摩尔比值介于565–1094,暗示该阶段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形成于湿矽卡岩阶段且与磁铁矿共生的热液磷灰石具有明显更高的Cl/Br摩尔比值(685–8875),指示该期流体混染了围岩奥陶纪蒸发岩中的岩盐;同时,热液磷灰石的87Sr/86Sr比值(0.70765–0.70903)明显高于成矿岩体的初始87Sr/86Sr比值(0.70645–0.70792),而与奥陶系碳酸盐围岩的同位素组成相似(0.70867–0.70919),也指示该阶段大量围岩物质加入到成矿热液中。张家洼铁矿的磁铁矿具有高Mg特征(MgO含量普遍大于1 wt.%),并且伴生镁铁矿和镁钛矿,指示铁成矿阶段有大量富镁围岩物质的加入。硫化物-碳酸盐阶段的硫化物具有富重硫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δ34S值整体大于10‰),指示奥陶纪膏盐层中硫酸盐的加入为热液流体提供了大量的硫。同时,大规模富含地层重硫的热液流体叠加交代了该区成矿岩体,使岩体中富含浸染状、细脉状的热液黄铁矿,这些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与矿石中硫化物阶段的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相近。综上所述认为,奥陶系膏岩层主要以热液流体交代、萃取的方式在湿矽卡岩阶段持续加入到成矿流体系统中;成矿岩体出溶的富氯流体利于铁质出溶和搬运,是成矿的关键因素。

二、邯邢式铁矿床的铁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邯邢式铁矿床的铁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莱芜地区牛泉铁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成矿地质背景
2 研究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脉岩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3.2 矿石特征
        3.2.1 矿物成分
        3.2.2 矿石的结构、构造
    3.3 矿体围岩及蚀变特征
        3.3.1 矿体围岩
        3.3.2 围岩蚀变特征及分带
        (1)蚀变大理岩带:
        (2)矽卡岩带:
        (3)钠化矽卡岩化闪长岩带:
        (4)矽卡岩化闪长岩带:
        (5)蚀变闪长岩带:
4 矿床成因
    4.1 成矿期次
    4.2 成岩成矿时代
    4.3 成矿物质来源
    4.4 矿床成因
5 结论

(2)冀南邯邢地区中生代侵入岩的氧逸度计算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华北克拉通破坏与成矿
        1.2.2 邯邢地区研究现状
        1.2.3 矿物氧逸度计的研究现状
        1.2.4 氧逸度计对铁矿成矿制约的研究现状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可行性分析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西部岩浆岩带
        2.3.2 中部岩浆岩带
        2.3.3 东部岩浆岩带
    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测试技术方法
    3.1 矿物主量元素分析
    3.2 矿物微量元素分析
第四章 符山岩体的氧逸度特征
    4.1 岩体地质特征
    4.2 岩相学特征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
        4.3.2 微量元素
    4.4 矿物化学成分
        4.4.1 锆石
        4.4.2 角闪石
        4.4.3 磷灰石
    4.5 讨论
        4.5.1 符山岩体锆石的氧逸度特征
        4.5.2 符山岩体角闪石的氧逸度特征
        4.5.3 符山岩体磷灰石的氧逸度特征
        4.5.4 符山岩体不同岩性中矿物的氧逸度差异
    4.6 小结
第五章 矿山岩体的氧逸度特征
    5.1 岩体地质特征
    5.2 岩相学特征
    5.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3.1 主量元素
        5.3.2 微量元素
    5.4 矿物化学成分
        5.4.1 锆石
        5.4.2 角闪石
        5.4.3 磷灰石
    5.5 讨论
        5.5.1 矿山岩体锆石的氧逸度特征
        5.5.2 矿山岩体角闪石的氧逸度特征
        5.5.3 矿山岩体磷灰石的氧逸度特征
        5.5.4 矿山岩体不同岩性中矿物的氧逸度差异
    5.6 小结
第六章 洪山岩体的氧逸度特征
    6.1 岩体地质特征
    6.2 岩相学特征
    6.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6.3.1 主量元素
        6.3.2 微量元素
    6.4 矿物化学成分
        6.4.1 锆石
        6.4.2 磷灰石
    6.5 讨论
        6.5.1 洪山岩体锆石的氧逸度特征
        6.5.2 洪山岩体磷灰石的氧逸度特征
        6.5.3 洪山岩体不同岩性中矿物的氧逸度差异
    6.6 小结
第七章 矿物氧逸度计算及其地质意义
    7.1 邯邢地区中生代侵入岩的氧逸度
        7.1.1 不同岩体的矿物氧逸度差异
        7.1.2 侵入体的全岩氧逸度特征
        7.1.3 不同氧逸度计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
    7.2 岩浆氧逸度与邯邢式铁矿成矿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3)河北武安地区斑状角闪二长岩中角闪石矿物学特征及其对矽卡岩铁矿成因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岩相学特征
3 分析方法
4 分析结果
    4.1 角闪石的主量元素特征
    4.2 角闪石的微量元素特征
5 讨论
    5.1 角闪石形成时的温压条件
    5.2 岩浆氧逸度和含水量的演化
    5.3 含矿流体的性质及成因
    5.4 对邯邢铁矿的成因指示
6 结论

(4)邯邢铁矿集区矽卡岩成因及其成矿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科学问题
        1.2.1 矽卡岩研究现状
        1.2.2 邯邢地区矽卡岩铁矿研究现状
        1.2.3 石榴子石矽卡岩研究现状
        1.2.4 主要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3 岩浆岩
        2.3.1 西部符山杂岩体
        2.3.2 中部武安杂岩体
        2.3.3 东部洪山杂岩体
第三章 邯邢地区矽卡岩特征
    3.1 矽卡岩分布特征
    3.2 矽卡岩不同类型特征
        3.2.1 符山杂岩体矽卡岩类型及特征
        3.2.2 武安杂岩体矽卡岩类型及特征
    3.3 矽卡岩分带特征
第四章 邯邢地区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4.1 石榴子石
        4.1.1 岩相学特征
        4.1.2 地球化学特征
    4.2 辉石
        4.2.1 岩相学特征
        4.2.2 地球化学特征
    4.3 其它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第五章 讨论
    5.1 不同石榴子石成因分析
    5.2 邯邢地区不同矽卡岩成因及指示意义
    5.3 邯邢式铁矿成因探讨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河北涉县符山铁矿床中磁铁矿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构造
    2.4 岩浆岩
第三章 符山铁矿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2 矿体特征
        3.2.1 1号矿体
        3.2.2 2号矿体
        3.2.3 4号矿体
        3.2.4 6号矿体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结构
        3.3.2 矿石构造
第四章 磁铁矿
    4.1 磁铁矿矿相学特征
    4.2 磁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第五章 讨论
    5.1 现有成矿模式的局限与岩浆通道成矿系统
    5.2 磁铁矿Fe-V/Ti成因图解
    5.3 高钛与高硅磁铁矿成因
    5.4 成矿模式与过程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减薄与抬升 ——河北西石门杂岩体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1.1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
        1.1.2 邯邢式铁矿
        1.1.3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科学问题
        1.2.1 早白垩世前华北克拉通大地构造演化史
        1.2.2 岩浆-矽卡岩型铁矿
        1.2.3 岩浆通道成矿系统
        1.2.4 主要科学问题
        1.2.4.1 华北克拉通减薄
        1.2.4.2 西石门杂岩体的形成
        1.2.4.3 成矿物质来源
    1.3 研究思路、工作方法与工作量
        1.3.1 研究思路
        1.3.2 工作方法
        1.3.2.1 全岩主微量分析测试
        1.3.2.2 全岩Sr-Nd同位素和Pb同位素分析测试
        1.3.2.3 锆石U-Pb测年
        1.3.2.4 锆石Hf同位素分析测试
        1.3.2.5 单矿物化学成分分析
        1.3.3 主要实物工作量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概况
    2.3 区域岩浆岩
        2.3.1 东部洪山杂岩体
        2.3.2 中部武安杂岩体
        2.3.3 西部符山杂岩体
    2.4 矿产资源
3 西石门杂岩体岩石学与矿物学特征
    3.1 早期岩套岩石学与矿物学特征
        3.1.1 二长闪长岩
        3.1.2 二长岩
        3.1.3 正长岩
        3.1.4 单矿物微量地球化学特征
    3.2 晚期岩套岩石学与矿物学特征
        3.2.1 斑状二长岩
        3.2.2 斑状正长岩
        3.2.3 单矿物微量地球化学特征
    3.3 其他岩浆岩
4 西石门杂岩体年代学
    4.1 早期岩套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
    4.2 晚期岩套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
5 西石门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5.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3.1 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3.2 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3.3 锆石Hf同位素
6 西石门杂岩体形成过程
    6.1 岩浆侵位时间
    6.2 岩浆演化及定位深度
    6.3 大地构造意义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全球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活动、铁矿床形成及与气候变化的可能耦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及拟解决科学问题
        1.2.1 大规模岩浆活动研究进展
        1.2.2 铁矿研究进展
        1.2.3 热点、地幔柱研究进展
        1.2.4 主要科学问题
    1.3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中生代火成岩时空分布
    2.1 中生代中国火成岩分布
        2.1.1 张广才岭-小兴安岭火成岩区
        2.1.2 鄂霍茨克火成岩区
        2.1.3 华南火成岩区
        2.1.4 华北-大兴安岭火成岩区
        2.1.5 东部沿海火成岩区
        2.1.6 藏滇分散型火成岩
    2.2 早白垩世中国火成岩面积、体积估算
    2.3 中生代全球火成岩分布
    2.4 早白垩世全球火成岩体积估算
    2.5 中生代地幔柱岩浆活动规律
第三章 铁矿成因类型及分布
    3.1 早白垩世中国铁矿床成因类型
        3.1.1 岩浆型铁矿床
        3.1.2 玢岩型铁矿床
        3.1.3 矽卡岩型铁矿
        3.1.4 邯邢式铁矿床特征及成因
    3.2 早白垩世中国铁矿分布和储量
    3.3 早白垩世全球铁矿分布、储量及Fe-CO_2 量变核算
第四章 早白垩世气候变化
    4.1 早白垩世温度变化
    4.2 早白垩世恐龙及其他生物形体变化和灭绝事件
第五章 早白垩世环境变化对当代环境走向的指示意义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河北涉县符山侵入岩中“富铁包体”特征及对邯邢式铁矿床成因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项目依托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岩浆岩
第三章 岩体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3.1 岩体地质特征
    3.2 全岩主量元素特征
    3.3 岩相学特征
第四章 地球化学特征
    4.1 矿物主量元素
        4.1.1 角闪石的主量元素
        4.1.2 长石的主量元素特征
        4.1.3 磁铁矿的主量元素特征
        4.1.4 辉石的主量元素特征
        4.1.5 磷灰石的主量元素特征
第五章 富铁包体成因
    5.1 磁铁矿的特征及成因
    5.2 “含矿熔体-流体”的形成及演化
    5.3 流体晶矿物组合特征
第六章 岩浆演化
    6.1 长石环带
    6.2 角闪石环带
    6.3 岩浆深部过程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新疆赛博铜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勘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 赛博铜矿床地质特征
    2.1 区域成矿背景
    2.2 矿区地质特征
    2.3 矿体特征及矿化类型
    2.4 矿石特征
    2.5 围岩蚀变特征
    2.6 小结
3 赛博铜矿床成矿岩体演化特征
    3.1 成矿岩体岩相学特征
    3.2 成矿岩体岩石化学特征
    3.3 成矿岩体岩浆岩成因
    3.4 成矿岩体年代学及意义
    3.5 小结
4 赛博铜矿床成因分析
    4.1 成矿流体特征
    4.2 成矿流体来源
    4.3 成矿物质来源
    4.4 成矿时代
    4.5 小结
5 赛博铜矿床与赛里木地块成矿环境
    5.1 地层含矿性
    5.2 构造控矿性
    5.3 岩浆岩与成矿
    5.4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与成矿
    5.5 构造演化与成矿环境
    5.6 成矿机制
    5.7 小结
6 赛博铜矿床找矿勘查模式及工程示范
    6.1 矿区岩(矿)石物性特征
    6.2 找矿标志
    6.3 综合物化探找矿勘查
    6.4 钻探验证结果
    6.5 综合勘查模式研究
    6.6 找矿靶区预测
    6.7 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及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矽卡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1.2.2 华北矽卡岩型铁矿及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作用
        1.2.3 蒸发岩与岩浆及热液成矿的联系
    1.3 选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案
    1.4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鲁西地区区域地质特征
        2.1.1 大地构造背景
        2.1.2 区域地层
        2.1.3 区域构造
        2.1.4 区域岩浆岩
        2.1.5 区域矿产
    2.2 莱芜地区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第三章 鲁西莱芜地区中生代侵入岩成因研究
    3.1 岩相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组成
        3.1.1 岩相学特征
        3.1.2 锆石U-Pb年代学
        3.1.3 主-微量元素特征
        3.1.4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3.1.5 锆石Lu-Hf同位素
    3.2 岩石成因
        3.2.1 莱芜地区侵入体的形成时代
        3.2.2 莱芜地区侵入体的源区组成与岩浆演化
第四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地质特征
    4.1 张家洼铁矿床矿体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
    4.2 矿石类型及特征
        4.2.1 矿石的矿物组成及其特征
        4.2.2 矿石构造
        4.2.3 矿石结构
    4.3 围岩蚀变及成矿阶段
        4.3.1 钠质交代阶段
        4.3.2 干矽卡岩化阶段
        4.3.3 湿矽卡岩化阶段
        4.3.4 硫化物阶段
        4.3.5 碳酸盐阶段
        4.3.6 表生作用期
第五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矿床成矿年代学研究
    5.1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热液榍石U-Pb定年
        5.1.1 样品描述
        5.1.2 分析结果
        5.1.3 讨论
    5.2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金云母~(40)Ar/~(39)Ar定年
        5.2.1 样品描述
        5.2.2 分析结果
        5.2.3 讨论
    5.3 淄博召口矽卡岩型铁矿床石榴石U-Pb定年
        5.3.1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5.3.2 样品描述
        5.3.3 分析结果
        5.3.4 讨论
    5.4 沂南矽卡岩型Cu-Au矿床石榴石U-Pb定年
        5.4.1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5.4.2 样品描述
        5.4.3 分析结果
        5.4.4 讨论
    5.5 华北矽卡岩型铁成矿作用与克拉通破坏的成因联系
第六章 膏岩层对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的作用和控制
    6.1 方柱石卤族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1.1 样品描述
        6.1.2 分析结果
        6.1.3 讨论
    6.2 热液磷灰石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2.1 样品描述
        6.2.2 分析结果
        6.2.3 讨论
    6.3 磁铁矿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3.1 样品描述
        6.3.2 分析结果
        6.3.3 讨论
    6.4 莱芜地区硫同位素组成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4.1 样品描述
        6.4.2 分析结果
        6.4.3 讨论
    6.5 矿山岩体中磷灰石卤族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5.1 样品描述
        6.5.2 分析结果
        6.5.3 讨论
    6.6 膏盐层加入矽卡岩型铁成矿体系的时限及对成矿的影响
第七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关键控制因素与找矿潜力分析
    7.1 成矿关键控制因素
        7.1.1 岩浆条件
        7.1.2 构造条件
        7.1.3 地层条件
    7.2 成矿潜力评价与找矿方向
第八章 结束语
    8.1 主要认识和结论
    8.2 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实验分析方法
    1.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分析
        1.1 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分析
        1.2 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分析
    2.矿物成分分析
        2.1 电子探针分析(EPMA)
        2.2 方柱石卤素含量分析(LA-ICP-MS)
        2.3 磷灰石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
        2.4 磷灰石Br含量分析(SIMS)
        2.5 石榴石LA-ICP-MS元素面扫描
    3.U-Pb同位素定年
    4.金云母~(40)Ar-~(39)Ar定年
    5.锆石Hf同位素分析
    6.磷灰石原位Sr同位素分析
    7.硫同位素分析
        7.1 硫化物单矿物中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7.2 硫酸盐及全岩中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7.3 硫化物LA-MC-ICP-MS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附表和附图

四、邯邢式铁矿床的铁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莱芜地区牛泉铁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 王云燕,徐韶辉,吴秉禄. 山东国土资源, 2021(04)
  • [2]冀南邯邢地区中生代侵入岩的氧逸度计算及其地质意义[D]. 梁贤.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3]河北武安地区斑状角闪二长岩中角闪石矿物学特征及其对矽卡岩铁矿成因的指示[J]. 崔晓亮,苏尚国,孟维一,刘璐璐,陈晨. 岩石学报, 2020(07)
  • [4]邯邢铁矿集区矽卡岩成因及其成矿指示意义[D]. 王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5]河北涉县符山铁矿床中磁铁矿特征及成因[D]. 孟维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6]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减薄与抬升 ——河北西石门杂岩体证据[D]. 蒋俊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7]全球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活动、铁矿床形成及与气候变化的可能耦合关系[D]. 王文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8]河北涉县符山侵入岩中“富铁包体”特征及对邯邢式铁矿床成因的启示[D]. 杨振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9]新疆赛博铜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勘查研究[D]. 展新忠.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10]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D]. 段壮.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汉兴型铁矿的铁源及成因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