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西方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化度寺,《书谱》,敦煌写经,孙过庭
西方人论文文献综述
毕罗[1](2019)在《书法行走二十年——一个西方人游览中国书法文化(十二)》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二二○一七年(上海—北京—武汉—南京)二○一七年叁月初我去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访学六个月。这个访学计划是我二○一六年叁月在复旦作讲座的时候了解到的,是佛教专家刘震教授跟我提起的。回到意大利以后我考虑了一下,鉴于我当时在复旦讲座对复旦大学印象很好,又加上我的书法老师是上海人,我就决定申请复旦大学的访学计划。(本文来源于《书法》期刊2019年11期)
毕罗[2](2019)在《书法行走二十年——一个西方人游览中国书法文化(十一)》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一二〇一六年(洛阳—偃师—千唐志斋)我二月底又去了洛阳,已经十年没去。听张乃翥先生讲,洛阳城区扩大了很多,而且加了许多基建,包括我抵达的高铁龙门站。张老师在出口等我。当时还刚下了雨,天气也比较冷,所以我们直接去了宾馆,实际上离火车站十分钟的路而已。当(本文来源于《书法》期刊2019年10期)
马诗远,陈珂[3](2019)在《西方人讲中国故事的话语实践规律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向世界说明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大瓶颈性问题之一,就是我们至今没有透彻了解"国际表达"的具体内涵以及受众的话语符号体系。这是因为无从真正做到用"听众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即在战术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知彼",因而无从主动把握传播效果。当下西方依然主导国际传播的议题,西方话语逻辑依然居于国际表达的核心地位。西方既是"中国威胁论"等论调(本文来源于《对外传播》期刊2019年09期)
毕罗[4](2019)在《书法行走二十年——一个西方人游览中国书法文化(十)》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二○一二—二○一五年(北京—山东)二○一○年年初回到东方大学教书,一方面在忙教学种种事宜,像课程安排、考试等,另一方面努力撰写论文。英美学术界有一句话,叫"不发表,就死掉"(publish or perish),是指不发表论文就没有办法在大学界找到一份工作。这句话实际(本文来源于《书法》期刊2019年09期)
王宝琪[5](2019)在《忌讳13的西方人》一文中研究指出有的人常把愚钝,冒点儿傻气的人叫做"13点",当然谁也不愿被人这么叫,显然人们对"13"不太喜欢。其实这还算不上是忌讳,普遍忌讳"13"的是西方人。西方人普遍忌讳13这个数,是受基督教的影响,这与名画《最后的晚餐》有些关系,耶稣与13位门徒共进晚餐,而坐在第13位的人就是出卖(本文来源于《数学小灵通(1-2年级版)》期刊2019年09期)
毕罗[6](2019)在《书法行走二十年——一个西方人游览中国书法文化(九)》一文中研究指出八二○○七—二○○九年(日本—台北—南京)二○○七年年底,老朋友姚宇亮请我去山东艺术学院作个报告,天津离济南还比较近,不会影响我正式的工作,所以我去了。报告选题当时我也没得选了,因为自己的研究经验非常的少,所以我决定讲讲我刚写完的《〈书(本文来源于《书法》期刊2019年08期)
章伦[7](2019)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屏风”——从《在中国屏风上》解析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1920年的中国刚经历了鸦片战争的失利,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处于饱受战争、割地、赔款的千疮百苦的境地。而此时的西方世界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对西方文化的悲观失望下,西方人产生了到东方寻找出路的愿望。然而这种"寻求"是带有强烈的种族优越感和文化中心主义的。毛姆的《在中国屏风上》便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在中国屏风上》通过毛姆以及当时在华西方人的目光投射出一幅幅光怪陆离的中国形象。本文通过毛姆以及在华的英国传教士,商人和政客的言行举止来解析当时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0期)
毕罗[8](2019)在《书法行走二十年——一个西方人游览中国书法文化(八)》一文中研究指出八二○○七—二○○九年(天津)二○○七年春天博士毕业以后,我面临的局面与我开始读博士时完全不同。原来的计划很明确,博士毕业了以后我要去京都在富先生的指导下继续进修。但是不料他二○○六年夏天逝世,我心里明白这种计划不太可能实现了。不用说,我只能走别的路。(本文来源于《书法》期刊2019年07期)
毕罗[9](2019)在《书法行走二十年——一个西方人游览中国书法文化(七)》一文中研究指出七二〇〇六年(西安、洛阳)二〇〇五年九月回到意大利以后,我又跟导师富安敦先生见面了。其实除了准备博士论文以外,我还要协助那波里国家考古博物馆和东方大学几位教授策划唐代文化艺术展。国家考古博物馆还想出一本图录,也希望我能写一篇介绍书法的小文。富安敦先生经常说中国文献就好比沧海,如果不按照明确的方法去查资料,很可能会在这片宏(本文来源于《书法》期刊2019年06期)
狄瑞[10](2019)在《近代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家”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代大变革时代的到来,大量西方人进入中国,留下了许多日记、信件、游记等。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家”文化自然引起了当时西方人的好奇与关注。多数西方人认为家的重要地位、经济基础、政府的支持与情感因素是“家”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家”文化又可分为器物文化、行为文化、训教意识文化叁部分。土地、祠堂、族产、房屋、家具是家庭器物文化的主体。行为文化中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示出双方地位的不平等。训教意识文化主要包括祖先崇拜、孝与教育,其中祖先崇拜因阻碍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较多诟病。通过对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家”文化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以下结论:总体而言,西方人对中国“家”文化的相关述评较为中肯,他们往往乐于记录那些较为“怪异”的内容。其中理解偏差、有待商榷与矛盾的观点通常是中西文化差异、接触面窄、职业倾向等造成的。虽然多数西方人的论述带有不同程度的阴暗色调,但是其中客观的见解与观察确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自身文化,进而更好地自我定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6)
西方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十一二〇一六年(洛阳—偃师—千唐志斋)我二月底又去了洛阳,已经十年没去。听张乃翥先生讲,洛阳城区扩大了很多,而且加了许多基建,包括我抵达的高铁龙门站。张老师在出口等我。当时还刚下了雨,天气也比较冷,所以我们直接去了宾馆,实际上离火车站十分钟的路而已。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方人论文参考文献
[1].毕罗.书法行走二十年——一个西方人游览中国书法文化(十二)[J].书法.2019
[2].毕罗.书法行走二十年——一个西方人游览中国书法文化(十一)[J].书法.2019
[3].马诗远,陈珂.西方人讲中国故事的话语实践规律及启示[J].对外传播.2019
[4].毕罗.书法行走二十年——一个西方人游览中国书法文化(十)[J].书法.2019
[5].王宝琪.忌讳13的西方人[J].数学小灵通(1-2年级版).2019
[6].毕罗.书法行走二十年——一个西方人游览中国书法文化(九)[J].书法.2019
[7].章伦.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屏风”——从《在中国屏风上》解析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J].青年文学家.2019
[8].毕罗.书法行走二十年——一个西方人游览中国书法文化(八)[J].书法.2019
[9].毕罗.书法行走二十年——一个西方人游览中国书法文化(七)[J].书法.2019
[10].狄瑞.近代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家”文化[D].内蒙古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