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高校体育教师科研工作的非智力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孙景召,施东莉[1](2021)在《融合生命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高校体育建设理论探析》文中指出将生命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引入高校体育,直面高校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现状,用生命教育的理念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来审视高校体育。高校体育作为生命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阵地,要通过深化高校体育中的价值建构、内涵建设、教育主客体建构实现高校体育的本土化建设,让受教育对象得到充分发展,最终实现生命体自然生命知识、社会生命价值、精神生命超越的有机融合。
单东伟[2](2021)在《PBL教学法在普通高校跆拳道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侯露露[3](2021)在《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在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全面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现阶段高校体育选修课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运动项目进行选择,学生均来自不同专业,个体之间差异性较大,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健美操课堂的教学效率,降低了健美操选修课的教学质量。面对这一教学现状,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面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如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如何有效提高健美操选修课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教育界专家和众多学者所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在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学中引入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研究。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2019级健美操选修课的2个教学班共7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以一学期(18周)为教学实验期限,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进行实验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在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学中应用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发现健美操选修课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又是普遍存在的,经初步验证对高校健美操选修课实施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是具有可行性的;(2)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健美操所需的专项身体素质,同时在实验中也发现协调性、灵活性是学生学习健美操的最大障碍,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健美操所需专项素质中协调性方面的练习;(3)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4)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的健美操技术水平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对提高学生的成绩具有明显的效果,学生在健美操课程教学评价方面也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于艳飞[4](2021)在《动态分层教学法在高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足球得到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校园足球得到大力发展。本研究是在高中足球教学中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发掘每个人的特长,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所收获,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足球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打破老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育现状,从而提高学生的足球基本技术水平、学习兴趣,改善学生非智力因素及足球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对高中足球教学中动态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效果进行实验研究,选取赣榆县城头高级中学1班、2班各45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五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动态分层教学法”在高中足球教学中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动态分层教学法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自身具备的基本技术水平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都能有所收获。通过动态分层教学的运用,学生的足球基本技术水平、学习兴趣得到明显提高;非智力因素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足球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贾永桥[5](2020)在《目标导向教学法在高校体育选项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以河南大学公共体育篮球课教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我国高校体育选项教学开展至今,已经有很长时间,但是仍未在高校全面推广,尤其是大专院校。目前我国高校一个学期仅有18个教学周,学生体育课一个学期仅有36个学时,除去学期中间的考核所占用的课时和由于天气等不可控因素而调整的课时,留给学生学习的实际课时并不多,这也是影响高校体育选项教学推广的因素之一。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采取正确的教学措施与方法至关重要。目标导向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的教学方法。它的指导理论为现代教育理论,将三维目标定为中心,采取反馈和调节的手段,结合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并达到提高全民素质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是全部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它可以在引导教师的教学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明确的指导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目标导向教学法进行深入探究,以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为媒介,通过确定目标导向法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中应用的途径和方法并论证其应用的有效性,以探索出对推进高校体育选项教学改革有益的,可操作性更高、更易于推广的教学方法。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对比分析法,数理分析法,行动研究法对目标导向教学法在高校公体篮球课中应用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为今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经历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实验组成绩显着提高优于对照组,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采用目标导向教学法的教学结果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教学法;2.采用常规教学法的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成绩出现了不显着的退步;3.目标导向教学法应用于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教学效果优于常规教学法。建议:1.建议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采用目标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2.建议其他体育选项课教学采用目标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
于海潮[6](2020)在《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科专业教育课程过程性评价实施的调查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提高,国家教育部提出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通过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明确了体育在教育课程中的重要性,而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教师的最主要专业,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专业的重要任务。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根本任务。教育评价作为教育结果关键的价值判断手段,完善教学评价同样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最新的教育改革中要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学生发展与成长的过程,并且对学生做出过程性的总评价,但目前许多学校仍然存在着仅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作为唯一评价方式的现实情况,过程性评价在我国教育中的推广与普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推行重视过程的教育评价背景下,本文以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科专业教育课程过程性评价实施的调查情况为研究对象,并且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教育课程过程性评价的实施进行调查,主要从基本情况、师生对过程性评价的认知、过程性评价实施的现状、师生对过程性评价实施的满意情况五个主要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国家教育部对过程性评价的推广以及云南师范大学的积极响应,过程性评价在云南师范大学的实施得到落实,并且大部分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但仍存在着以下制约过程性评价发展的因素:重视程度和理论认知不足、评价主体过于单一、评价内容不全面、班级学生人数过大、评价系统缺乏规范及评价实施管理机制不完善等。本文针对制约因素提出相应对策:完善认知理念、评价主体多元化、完善评价内容、丰富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个性化、完善评价实施及管理系统等。希望能为过程性评价的实施提供参考,对过程性评价在云南师范大学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积极作用。
林伟华[7](2019)在《高校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大一学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立德树人”背景下,数学教师教育在肩负知识与技能传授任务的同时,其育人使命更加突显,其中数学情感素养的培育是重要的一环。如何将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落实并推行到教育实践活动中,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和价值,是数学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选取地方师范院校大一数学专业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范式,运用文献资料、德尔菲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基于优势关系的多属性群决策方法、教育实验、个案研究等主要研究方法,探究了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计了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调查问卷”,对高校数学师范专业大一新生进行了现状调查,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提出数学情感素养培养的群体和个体策略,并在实验研究中验证其有效性。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是指高师数学专业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与师范生培养相适应的积极性心理特征,其外延可划分成数学道德情感、数学理智情感、数学审美情感3个维度。2.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的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编制由11个因素28个条目组成的“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调查问卷”,以作为测量工具。3.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整体得分不是很理想,其中数学严谨感、数学逻辑感的得分相对较高,数学原则感、数学责任感、数学对称美感、数学奇异美感的得分相对较低。4.通过教学实验研究,验证了提升数学情感素养的有效群体培养策略,具体为:我的数学情感主题班会、小组访谈或一对一访谈、数学素养专题讲座、师范生眼中的数学家与数学情感研讨、数学文化授课、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是什么及塑造途径的学生座谈会、师范生与院长沟通的师生座谈会。5.通过个案研究,验证了提升数学情感素养的有效个体培养策略。其中,提升“数学原则感和数学责任感较弱”类型师范生的有效个体培养策略为面谈交流的自尊心教育方式、加强数学责任感培育、加强与家长、老师、同学沟通与配合;提升“数学自强感和数学执着感偏弱”类型师范生的有效个体培养策略为专业认同度指导、树立数学自强感、提升数学自强感的行为指导;提升“数学审美感相对较弱”类型师范生的有效个体培养策略为树立坚定信念、数学审美情感教育、一起制定学习计划等行为指导;提升“数学合作感、数学自强感、数学奇巧美感相对较弱”类型师范生的有效个体培养策略为增强合作意识与能力、提升数学合作感、数学自强感教育。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提出的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概念内涵与外延,经过理论分析和专家求证,具有一定共识性和可推广性。设计的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化,为实证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可行性。2.编制的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调查问卷经过验证性因素结果分析,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数学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的测量工具。3.通过实验验证,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可以通过相应的培养策略来进行提升。一方面论证了在大学阶段数学情感素养的培育具有可塑性,另一方面启示要加强运用数学情感素养在育人方面的优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师范生情感素养培育方面有所作为,实现数学学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祝大鹏,李爱玲[8](2019)在《体育教师污名的产生原因、影响与应对策略》文中研究表明体育教师污名是当前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而又被忽略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外体育教师污名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文化、刻板印象、教育体制和媒体、网络是体育教师污名产生的主要原因;体育教师污名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职业生涯发展、职业倦怠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可以通过转变社会观念、完善教育体制和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消除体育教师污名,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健康发展。
李星辰[9](2019)在《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师能力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校园足球的不断发展,对于校园足球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师,肩负着培养基层足球教师和教练员的重任,高校足球教师的整体水平决定了足球课程的开设质量。目前,国内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这类人群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对于高校体育教师综合评价方法方面的研究数量较少,尤其是对专项足球教师的研究就更少了;以往的学者对能力素质的评价多数停留在专家以及教师经验式的评价上,少有的划分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对高校足球教师的能力素质做出定量化的研究,给出具有操作性的、可测量的标准,有助于提高高校足球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弥补自身的不足,还有助于为学校提供选拔人才的依据。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选取了3个一级指标:知识、素质、能力。通过专家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筛选了11个二级指标和36个三级指标;运用数理统计法(AHP)通过计算得出指标的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验证,并针对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等方面进行探讨,最后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研究结论如下:(1)本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包括:顶层目标即为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师的能力素质;顶层目标下属分为知识、素质、能力三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层下属分为11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层下属分为36个三级指标。(2)通过研究发现,三个评价主体对于一级指标知识、素质、能力重要性程度的判断结果有所不同,足球专业的学生认为知识、素质、能力三者之间的重要性能力>素质>知识;足球教师认为知识、素质、能力三者之间的重要性能力>素质>知识;而体育管理人员认为知识、素质、能力三者之间的重要性素质>能力>知识。(3)本评价体系中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同时本评价体系还具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4)在评价指标确定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了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师能力素质评价模型,为今后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师能力素质的综合评判提供依据。
刘昊[10](2019)在《体育舞蹈标准舞教学应用竞赛教学法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更有效地推广体育舞蹈这一新兴运动,要求体育舞蹈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以往单一而老旧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及时地应用竞赛教学法等创新教学方法以满足青少年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需求。本研究以体育舞蹈标准舞教学应用竞赛教学法研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验研究法、录像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验所获得的一应相关数据,既验证了竞赛教学法可以提升学生体育舞蹈技能,还检验了竞赛教学法能够提高、改变、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等,为体育舞蹈标准舞教学应用竞赛教学法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依据。有鉴于此,本研究依据实验得出的实验结果及其相应数据拟划为以下四部分予以分析之。第一部分为竞赛教学法实验前必须实施样本前测。体育舞蹈竞赛教学法实验之前针对学校的实验班和对照班予以实施舞蹈技术、身体素质和非智力因素等相关实验前测,得出实验班与对照班有对比的价值和意义。第二部分为竞赛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掌握舞蹈技术。体育舞蹈技术由技术质量、音乐应用、合舞技能和套路展示四大要素构成,在实验后对通过舞蹈技术测试得出,实施竞赛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有利于人掌握体育舞蹈技术。第三部分为竞赛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提升身体素质。人的身体素质既是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又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表现,而人体肌肉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身体机能能力,则直接与学生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及柔韧素质关系密切,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实施竞赛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有利于人提高整个身体素质。第四部分为竞赛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发展非智力因素。学生的学习动力源泉、舞伴之间配合默契既来自于人的非智力因素,也深受学习兴趣浓厚不浓厚、学习态度端正不端正、竞争意识强烈不强烈及合作意识积极不积极等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实施竞赛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有利于人培养各个方面非智力因素。
二、论高校体育教师科研工作的非智力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高校体育教师科研工作的非智力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融合生命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高校体育建设理论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生命教育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现状 |
3 融合生命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高校体育建设 |
3.1 高校体育建设要点梳理 |
3.2 高校体育价值建构探寻 |
3.3 高校体育内涵建设塑造 |
3.4 高校体育对教育主客体的关怀 |
3.5 高校体育本土化建设思考 |
4 总结 |
(3)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在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相关政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
1.1.2 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学现状与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 |
1.1.3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改革的关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1.3.3 分层教学研究现状 |
1.3.4 合作教学研究现状 |
1.3.5 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教学实验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 教学实验设计与实施过程 |
3.1 教学实验设计 |
3.1.1 实验对象、时间及地点 |
3.1.2 实验目的 |
3.1.3 实验假设 |
3.1.4 实验因素的控制 |
3.1.5 实验前测 |
3.1.6 实验测试指标及评定办法 |
3.1.7 实验班分层依据及异质分组情况 |
3.1.8 教学内容 |
3.1.9 教学实验任务进度安排 |
3.2 教学实施过程 |
3.2.1 传统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
3.2.2 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实验班、对照班差异性检验 |
4.1.1 实验前实验班、对照班专项身体素质差异性检验 |
4.1.2 实验前实验班、对照班非智力因素差异性检验 |
4.1.3 实验前实验班、对照班健美操技术水平差异性检验 |
4.2 实验班、对照班专项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1 实验班实验前后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2 对照班实验前后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3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 实验班、对照班非智力因素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1 实验班实验前后非智力因素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2 对照班实验前后非智力因素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3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非智力因素测试结果与分析 |
4.4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健美操成套技术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
4.5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健美操课程考核成绩的比较与分析 |
4.5.1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考核成绩结果分析 |
4.5.2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各阶段人数比较分析 |
4.6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对健美操课程教学评价的结果与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件 |
(4)动态分层教学法在高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政策的大力支持 |
1.1.2 传统教学方法改革的迫切需求 |
1.1.3 学生个体差异化的现实要求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教学方法 |
2.1.2 分层教学法 |
2.1.3 动态分层教学法 |
2.2 国外有关研究 |
2.2.1 分层教学法在其他学科教学方面的研究 |
2.2.2 分层教学法在体育教学的研究 |
2.3 国内有关研究 |
2.3.1 动态分层教学在其他学科教学方面的研究 |
2.3.2 动态分层教学在体育教学方面的研究 |
2.3.3 动态分层教学法在足球教学方面的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2.5 动态分层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5.1 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
2.5.2 符合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 |
2.5.3 符合掌握学习理论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教学实验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测试结果分析 |
4.1.1 实验前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
4.1.2 实验前学生足球基本技术水平分析 |
4.1.3 实验前学生学习兴趣分析 |
4.1.4 实验前学生非智力因素分析 |
4.2 实验后测试结果分析 |
4.2.1 实验后学生足球基本技术水平分析 |
4.2.2 实验后学生学习兴趣分析 |
4.2.3 实验后学生非智力因素分析 |
4.2.4 实验后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展望与不足 |
6.1 展望 |
6.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专家问卷 |
附录2 高中生足球学习兴趣问卷 |
附录3 高中生非智力因素问卷 |
附录4 高中生对教学效果评价问卷 |
附录5 足球基本技术考核内容、方法和评分标准 |
附录6 对照班教案(传统教学法) |
附录7 实验班教案(动态分层教学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个人简历 |
(5)目标导向教学法在高校体育选项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以河南大学公共体育篮球课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高校选项教学开展背景 |
1.1.2 目标导向教学法的来源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高校体育选项教学开展的相关研究 |
1.4.2 关于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开展的相关研究 |
1.4.3 关于目标导向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
1.4.4 目标导向教学法在球类运动项目教学中应用的相关研究 |
1.4.5 现有文献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体育选项教学 |
1.5.2 目标导向教学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实验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2.2.5 数理分析法 |
2.2.6 行动研究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目标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流程创设 |
3.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差异显着性分析 |
3.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克托莱指数差异显着性分析 |
3.2.2 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前测成绩差异显着性对比分析 |
3.2.3 实验组与对照组篮球技术前测成绩差异显着性对比分析 |
3.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成绩差异显着性对比分析 |
3.3.1 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后测成绩差异显着性对比分析 |
3.3.2 实验组与对照组篮球技术后测成绩差异显着性对比分析 |
3.4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后测成绩差异显着性分析与对比 |
3.4.1 实验组前测后测成绩差异显着性分析 |
3.4.2 实验组前测后测成绩变化分析 |
3.4.3 对照组前测后测成绩差异显着性分析 |
3.4.4 对照组前测后测成绩变化分析 |
3.4.5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后测成绩差异显着性及变化对比 |
3.5 教学实验的讨论 |
3.5.1 目标导向教学法应用于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教学的优点 |
3.5.2 目标导向教学法应用于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教学的缺点 |
3.5.3 目标导向教学法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访谈提纲 |
附录B 评分标准 |
附录C 知情同意书 |
附录D 教案 |
附录E 教学进度与教学计划 |
附录F 克托莱指数基本情况描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科专业教育课程过程性评价实施的调查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依据 |
1.2.1 教学评价的改革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
1.2.2 教学评价的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
1.2.3 教学评价的改革是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
1.2.4 教学评价的改革是加强教学管理的需要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思路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过程性评价 |
2.1.2 教学评价 |
2.1.3 体育教学评价 |
2.1.4 终结性评价 |
2.1.5 学科专业教育课程 |
2.2 关于教学评价的相关研究 |
2.2.1 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 |
2.2.2 关于教学评价的研究综述 |
2.3 过程性评价的相关阐述 |
2.3.1 过程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
2.3.2 过程性评价的分类 |
2.3.3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比较 |
2.3.4 过程性评价的优势与局限 |
2.4 国内外关于过程性评价的研究 |
2.4.1 国内关于过程性评价的研究 |
2.4.2 国外关于过程性评价的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问卷调查法 |
3.2.2 文献资料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观察法 |
第4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体育教育专业学科专业教育课程过程性评价的基本情况 |
4.1.1 体育教育专业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开设基本情况 |
4.1.2 体育教育专业学科专业教育课程任课教师实施过程性评价基本情况 |
4.2 师生对过程性评价的认知情况调查与分析 |
4.2.1 师生对过程性评价定义的认知情况调查与分析 |
4.2.2 师生对过程性评价目的定义的认知情况调查与分析 |
4.2.3 教师参与实施过程性评价的动机调查与分析 |
4.2.4 学生参与过程评价的动机调查与分析 |
4.3 过程性评价的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
4.3.1 过程性评价的评价内容调查与分析 |
4.3.2 教学评价的评价主体调查与分析 |
4.3.3 过程性评价中各类评价所采用形式调查与分析 |
4.3.4 过程性评价的评价方法调查与分析 |
4.3.5 过程性评价的反馈情况调查与分析 |
4.4 过程性评价实施的满意度及存在困难调查与分析 |
4.4.1 教师满意度及困难调查与分析 |
4.4.2 学生满意度情况调查与分析 |
4.4.3 管理者满意度及困难调查与分析 |
4.5 制约过程性评价发展的因素分析 |
4.5.1 对过程性评价的实施重视程度不足 |
4.5.2 对过程性评价理论的认知存在不足 |
4.5.3 过程性评价主体过于单一 |
4.5.4 过程性评价内容不全面 |
4.5.5 过程性评价的方法手段匮乏 |
4.5.6 过程性评价反馈的作用不明确 |
4.5.7 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大 |
4.5.8 评价系统缺乏规范 |
4.5.9 评价实施管理机制不系统 |
第5章 结论与对策 |
5.1 结论 |
5.1.1 师生对过程性评价认知情况 |
5.1.2 过程性评价实施的调查情况 |
5.1.3 过程性评价实施的基础条件情况 |
5.2 对策 |
5.2.1 加强思想重视 |
5.2.2 完善理念认知 |
5.2.3 评价主体多元化 |
5.2.4 完善评价内容 |
5.2.5 丰富评价方法 |
5.2.6 提高反馈作用的效果 |
5.2.7 评价标准个性化 |
5.2.8 规范评价管理系统 |
参考文献 |
附件A 理论课教师问卷 |
附件B 术科课教师问卷 |
附件C 学生问卷 |
附件D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件E 管理者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高校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大一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数学情感素养研究概述 |
1.1.1 数学情感内涵 |
1.1.2 数学情感要素 |
1.1.3 数学情感评价 |
1.1.4 数学教师情感 |
1.1.5 数学情感述评 |
1.2 数学情感素养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数学素养 |
1.2.2 数学核心素养 |
1.2.3 情感素养 |
1.3 研究述评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2.1 问题提出 |
2.1.1 选题理论背景 |
2.1.2 选题现实背景 |
2.2 研究设计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对象 |
2.2.3 研究范围 |
2.2.4 研究内容 |
2.2.5 研究方法 |
2.2.6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3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的概念化 |
3.1 素养和情感的定义解析 |
3.1.1 素养的定义 |
3.1.2 情感的定义 |
3.2 数学情感素养的定义 |
3.2.1 邻近属概念分析 |
3.2.2 种差分析 |
3.2.3 概念界定 |
3.3 数学情感素养概念外延的划分 |
3.3.1 邻近概念外延的梳理 |
3.3.2 外延划分 |
3.4 本章小结 |
4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设计 |
4.1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4.1.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4.1.2 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原则 |
4.1.3 可行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
4.2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 |
4.3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的具体设计 |
4.3.1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 |
4.3.2 多属性群决策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4.3.3 指标体系词条解释说明 |
4.4 本章小结 |
5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问卷编制与现状调查 |
5.1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问卷编制 |
5.1.1 明确编制原则 |
5.1.2 确定问卷结构 |
5.1.3 编制问卷题项 |
5.1.4 问卷预测与分析 |
5.2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现状调查 |
5.2.1 调查取样 |
5.2.2 调查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群体培养实验研究 |
6.1 群体培养策略 |
6.2 实验方法 |
6.2.1 实验对象 |
6.2.2 实验工具 |
6.2.3 实验过程 |
6.3 实验结果 |
6.3.1 独立样本实施效果 |
6.3.2 配对样本实施效果 |
6.4 实验分析与讨论 |
6.4.1 实验的独立样本分析 |
6.4.2 实验的配对样本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个体培养实验研究 |
7.1 个案研究可行性概述 |
7.2 个体培养策略 |
7.3 实验方法 |
7.3.1 实验对象 |
7.3.2 实验工具 |
7.3.3 实验过程 |
7.4 结果与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体育教师污名的产生原因、影响与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体育教师污名产生的原因 |
1.1 社会文化的标签 |
1.2 刻板印象的先入为主 |
1.3 教育体制的束缚 |
1.3.1 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 |
1.3.2 教师管理与评价 |
1.4 媒体、网络的选择性导向 |
2 体育教师污名的影响效应 |
2.1 教师职业认同降低 |
2.2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阻滞 |
2.3 诱发教师的职业倦怠 |
2.4 损害学生体育学习和身心发展 |
3 体育教师污名的应对策略 |
3.1 转变社会观念 |
3.2 完善教育体制 |
3.2.1 在体育教师管理上实施分类管理 |
3.2.2 在体育教师考核与评价上采用多元化的灵活评价体系 |
3.3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
3.3.1 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综合素质 |
3.3.2 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 |
3.3.3 促进体育教师职业发展 |
4 小结 |
(9)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师能力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师能力素质评价的内容分析 |
3.2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师能力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 |
3.2.1 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师能力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2 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师能力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内容 |
3.3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师能力素质模糊综合评判 |
3.4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师能力素质评价指标分析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10)体育舞蹈标准舞教学应用竞赛教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贯彻国家有关体育政策使然 |
(二)完善体育舞蹈教学方法使然 |
(三)满足体育舞蹈学习要求使然 |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三、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现状 |
1.1.1 教学方法 |
1.1.2 体育舞蹈教学方法 |
1.1.3 竞赛教学方法 |
1.1.4 体育舞蹈技术 |
1.1.5 体育舞蹈影响身体素质 |
1.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实验设计过程 |
2.1 实验设计 |
2.1.1 实验对象 |
2.1.2 实验时间 |
2.1.3 实验地点 |
2.1.4 实验测试内容 |
2.1.5 实验选取指标及评判标准 |
2.1.6 实验假设 |
2.2 实验过程 |
2.2.1 实验前测试 |
2.2.2 实验内容 |
2.2.3 实验后测试 |
2.2.4 实验控制 |
第三章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3.1 竞赛教学法实验前必须实施样本前测 |
3.1.1 舞蹈技术前测 |
3.1.2 身体素质前测 |
3.1.3 非智力因素前测 |
3.2 竞赛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掌握舞蹈技术 |
3.2.1 技术质量 |
3.2.2 音乐应用 |
3.2.3 合舞技能 |
3.2.4 套路展示 |
3.3 竞赛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提升身体素质 |
3.3.1 力量素质 |
3.3.2 速度素质 |
3.3.3 耐力素质 |
3.3.4 灵敏素质 |
3.3.5 柔韧素质 |
3.4 竞赛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发展非智力因素 |
3.4.1 学习兴趣 |
3.4.2 学习态度 |
3.4.3 竞争意识 |
3.4.4 合作意识 |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附录 |
四、论高校体育教师科研工作的非智力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融合生命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高校体育建设理论探析[J]. 孙景召,施东莉.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11)
- [2]PBL教学法在普通高校跆拳道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单东伟.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3]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在高校健美操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D]. 侯露露.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4]动态分层教学法在高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于艳飞.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5]目标导向教学法在高校体育选项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以河南大学公共体育篮球课教学为例[D]. 贾永桥. 河南大学, 2020(02)
- [6]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科专业教育课程过程性评价实施的调查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D]. 于海潮.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7]高校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大一学生为例[D]. 林伟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9(04)
- [8]体育教师污名的产生原因、影响与应对策略[J]. 祝大鹏,李爱玲. 湖北体育科技, 2019(11)
- [9]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师能力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李星辰.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1)
- [10]体育舞蹈标准舞教学应用竞赛教学法研究[D]. 刘昊.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