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着藻论文-闵奋力,左进城,张义,蔺庆伟,刘碧云

附着藻论文-闵奋力,左进城,张义,蔺庆伟,刘碧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附着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MDA,POD,CAT,附着藻类

附着藻论文文献综述

闵奋力,左进城,张义,蔺庆伟,刘碧云[1](2017)在《苦草生物量和生理指标对附着藻和水体中不同浓度硝酸盐氮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中N含量的升高是富营养浅水湖泊中沉水植物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调查水体中不断升高的N含量和附着藻类与沉水植物消失之间的关系,我们在玻璃缸中设计了一个2×4因子阶乘实验,分别设置了附着藻组和无附着藻组,以及0.5 mg/L,2.5 mg/L,5 mg/L和10 mg/L四个硝酸盐氮浓度梯度,分析苦草(Vallisneria natans(Lour.)Hara)在不同条件下生物量以及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当硝酸盐氮浓度为5 mg/L时,附着藻类的生物量可达最大,附着藻组苦草的生物量明显低于无附着藻组,而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则高于无附着藻组;与此同时,当硝酸盐浓度低于5 mg/L时,附着藻组苦草叶片MDA含量一直高于无附着藻组。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不再升高或者降低,表明过高的压力使苦草的抗氧化能力受到抑制。附着藻类和硝酸盐氮对苦草的抗氧化酶活性具有协同影响。本研究表明,附着藻在沉水植物的衰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水体中过高的硝酸盐氮浓度也加速了沉水植物的衰退进程。(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期刊2017-10-20)

谈冰畅,蔡永久,安苗,谷娇,宁晓雨[2](2016)在《水体氮质量浓度升高对附着藻生长和元素计量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附着藻是浅水湖泊重要的初级生产者,水体氮磷质量浓度升高会影响附着藻的生物量和元素计量特征,从而改变牧食螺类的食物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牧食螺类生长及其与沉水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探索氮负荷升高对附着藻生物量和质量的影响,基于受控实验研究了水体氮质量浓度升高(总氮2、4、6、8和10 mg·L~(-1);总磷各处理组均为0.1 mg·L~(-1))对附着藻生长和元素计量特征的影响。实验前测定湖水氮、磷本底质量浓度,通过添加配置的营养盐溶液(氮为KNO_3,磷为KH_2PO_4),使其达到实验设计的质量浓度。每3天换1次水以控制营养盐质量浓度。在每个玻璃缸中放置5片聚乙烯附着基用于采集附着藻。实验结束时测定附着藻生物量、氮及磷含量,并计算附着藻的生长率。结果表明:随着氮质量浓度升高,附着藻的生物量和生长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氮质量浓度为6 mg·L~(-1)时达到最大值。附着藻氮含量和氮磷比随水体氮质量浓度的升高,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含量最大值出现在8 mg·L~(-1)处理组,氮磷比最大值出现在6 mg·L~(-1)组。附着藻氮含量与水体氮质量浓度呈显着正相关(r=0.614,P<0.001)。分析认为,附着藻生长率、氮含量及氮磷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水体氮质量浓度升高而增加,当氮质量浓度超过一定范围时,叁者反而降低。(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靳明,叶碧碧,庞燕,储昭升,杨琦[3](2016)在《濒危种螺蛳对典型附着藻的摄食特性及其在洱海流域恢复的可行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验室小试研究濒临灭绝物种螺蛳(Margarya melanioides)对舟形藻(Naviculaceae sp.)、菱形藻(Nitzschia sp.)、孟氏颤藻(Planktothrixmougeotii)以及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4种典型附着藻类的摄食探讨其摄食生态学特性,调查海菜花(Ottelia acumiuate)养殖塘中藻的群落结构及水体的pH值、光照、溶解氧(DO)、温度等环境,从摄食生态学角度分析,探讨螺蛳在洱海流域恢复的可行性。摄食实验结果显示:螺蛳对实验选取四种藻摄食率关系为舟形藻>菱形藻>孟氏颤藻>四尾栅藻。对舟形藻摄食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5℃时其摄食强度最大,摄食率(IR)为(2.19±0.16)mg个~(-1)d~(-1);螺蛳在光照为0-100001x的范围内均有较强的摄食活动,摄食活动最适宜的光照强度区间为1000-20001x,摄食率IR均达到3.0mg个~(-1)d~(-1)以上;溶解氧DO对其摄食活动影响显着,当DO大于3.6mg/L时螺蛳摄食活跃,低于1mg/L时螺蛳基本停止摄食;螺蛳摄食率大小跟螺蛳重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洱海流域海菜花塘水体的调查结果得出海菜花塘的pH值、光照、DO、温度以及藻等环境因子均适合螺蛳生存繁衍,可通过构建海菜花湿地来实现螺蛳的保种与扩增恢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谈冰畅[4](2015)在《氮浓度升高对螺—附着藻—沉水植物关系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富营养湖泊中,着生于沉水植物表面的附着藻会抑制沉水植物的生长,螺对附着藻的牧食则可减轻这种影响,从而促进沉水植物生长,因此,螺—附着藻—沉水植物关系成为维持富营养湖泊沉水植物发展的重要机制。在氮负荷较高的富营养湖泊,沉水植物往往极为稀少,其机理尚不清楚。氮浓度升高可能会改变附着藻的元素组成(氮磷比升高),结果使得主要以附着藻为食的螺生长率降低,从而可能导致附着藻生物量增加,进而抑制沉水植物生长。为验证上述假设,本研究通过受控实验,分析附着藻氮磷比对氮浓度增加的响应,阐明附着藻氮磷比对螺类生长的影响及其机理;通过湖泊原位实验,分析附着藻氮磷比对螺—附着藻—沉水植物关系的影响,进而探讨氮浓度升高对富营养湖泊沉水植物的影响机理。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丰富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还可为揭示浅水湖泊沉水植物消失和稳态转换机理提供依据,此外对富营养湖泊的生态修复也有启示意义。本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在室外受控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密度(0,150,450 ind·m-2)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对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螺类牧食活动促进了苦草生长,与无螺对照组相比,低密度螺处理组中苦草的相对生长率、株高均增加了20%;高密度组中苦草的相对生长率、叶片数和株高分别增加了28%、15%和27%。分析认为,纹沼螺通过牧食活动降低植物叶片上附着生物干重,从而促进了苦草生长。本研究丰富了螺-草互利关系的研究内容,有助于加深理解水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2.在室外受控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水体氮浓度升高(2 mg·L-1、4 mg·L-1、6mg·L-1、8 mg·L-1和10 mg·L-1)对附着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附着藻的生长可划分4个阶段:迟缓期(0~7天)、对数期(7~21天)、稳定期(21~28天)和衰亡期(28~35天)。随着水体氮浓度(2~6 mg·L-1)升高,附着藻的生物量和生长率呈增加趋势,在氮浓度为6 mg·L-1时达到最大值,氮浓度高于6 mg·L-1时则降低。附着藻氮含量与水体氮浓度呈显着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0.0044x4+0.0929x3-0.6529x2+1.9137x,R2=0.94)。随着水体氮浓度的升高,附着藻氮含量呈现先增加(水体氮浓度为2~8 mg·L-1)后降低(>8 mg·L-1)的趋势,最大值在氮浓度为8 mg·L-1。附着藻氮磷比随着水体氮浓度的升高,增加到氮浓度为6 mg·L-1后降低。分析认为,附着藻生长速率和体内化学元素含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水体营养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水体营养盐浓度超过一定范围时,两者反而降低。本研究有助于揭示氮浓度升高的水体营养盐与附着藻之间的生态关系。3.在受控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水体氮浓度升高(1 mg·L-1、4 mg·L-1、7 mg·L-1)培养下的不同氮磷比的附着藻对淡水螺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 mg·L-1水体氮浓度处理组的附着藻氮、碳含量均高于1 mg·L-1和7 mg·L-1处理组,1 mg·L-1的水体氮浓度处理组的附着藻氮、碳含量最低。水体氮浓度为4 mg·L-1时,附着藻碳氮比均低于1 mg·L-1和7 mg·L-1处理组,水体氮浓度为1 mg·L-1时附着藻碳氮比达最大值。附着藻氮含量的变化与螺氮含量的变化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性(其回归方程为y=2.0003x+2.8174,R2=0.769)。4 mg·L-1水体氮浓度处理组的螺氮、碳含量均高于1 mg·L-1和7 mg·L-1处理组,1 mg·L-1的水体氮浓度处理组的螺氮、碳含量最低。水体氮浓度为4 mg·L-1时,螺碳氮比均低于1 mg·L-1和7 mg·L-1处理组,水体氮浓度为1 mg·L-1时螺碳氮比达最大值。水体氮浓度为1 mg·L-1处理组的螺生长率和体长均高于4 mg·L-1和7 mg·L-1处理组,4 mg·L-1处理组的螺生长率和体长最低。分析认为,附着藻中氮元素含量的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水体氮浓度的升高而升高,附着藻植物体氮含量与螺体内氮含量变化一致,螺食物(附着藻)中的氮含量增加时,螺体内氮含量也随之增加。这种附着藻中化学元素组成的改变导致的环棱螺食物(附着藻)质量的下降,可能是抑制螺的生长发育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有助于加深理解食物质量对牧食者生长发育的作用关系,揭示氮浓度升高的水体中附着藻与螺之间的生态关系。4.本文设计双因子(氮负荷升高;有无螺类)受控实验,研究了氮负荷升高(太湖正常氮负荷的叁倍)对螺-附着藻-苦草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负荷升高处理明显提高了水体总氮、总溶解氮,叶绿素a等指标的含量,显着增加了附着生物干重,进而抑制了苦草生长,与正常氮负荷处理组相比,叁倍氮负荷处理组中苦草的相对生长率、株高和叶片数分别降低了33%、25%和13%。环棱螺降低了附着生物干重和水体叶绿素a含量,明显促进了苦草生长。氮负荷升高和环棱螺存在对水体各项理化指标、附着生物干重和苦草的各项生长指标均无交互作用。此外,氮负荷升高还降低了环棱螺的生长速率。分析认为,氮负荷升高对沉水植物生长的抑制机理主要体现在浮游藻类与附着生物生物量增加的抑制效应;环棱螺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这种效应,但由于氮负荷升高还同时使环棱螺生长率降低,削弱了其对附着生物的牧食压力,从而使得附着生物对苦草生长的抑制作用加强,因此,氮负荷升高使螺-附着藻-沉水植物之间的生态关系失衡,也可能是氮浓度较高的富营养湖泊中沉水植被稀少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5-05-01)

谈冰畅,李宽意,安苗,郭健康,朱小龙[5](2015)在《氮负荷升高对螺-附着藻-苦草生态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了双因子(氮负荷升高、有无螺类)受控实验,研究了氮负荷升高(太湖正常氮负荷的3倍)对螺-附着藻-苦草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负荷升高处理明显提高了水体总氮、总溶解氮、叶绿素a等指标的含量,显着增加了附着生物干重,进而抑制了苦草生长;与正常氮负荷处理组相比,3倍氮负荷处理组中苦草的相对生长率、株高和叶片数分别降低了33%、25%和13%.环棱螺降低了附着生物干重和水体叶绿素a含量,明显促进了苦草生长.氮负荷升高和环棱螺存在对水体各项理化指标、附着生物干重和苦草的各项生长指标均无交互作用.此外,氮负荷升高还降低了环棱螺的生长速率.分析认为,氮负荷升高对沉水植物生长的抑制机理主要体现在浮游藻类与附着生物生物量增加的抑制效应;环棱螺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这种效应,但由于氮负荷升高还同时使环棱螺生长率降低,削弱了其对附着生物的牧食压力,从而使得附着生物对苦草生长的抑制作用加强.因此,氮负荷升高使螺-附着藻-沉水植物之间的生态关系失衡,也可能是氮浓度较高的富营养湖泊中沉水植被稀少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饶伟民[6](2014)在《不同大小罗非鱼对苦草和附着藻的影响及其对浅水富营养湖泊修复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沉水植物是维持浅水湖泊清水态的关键因子,可以吸收氮、磷营养盐等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沉水植物的生长会受到浮游植物和附着藻的影响;杂食性或草食性鱼类可以摄食沉水植物、间接促进附着藻的生长、扰动或排泄等作用影响水质,影响沉水植物的生长。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属于杂食性鱼类,摄食的食物包括藻类、大型水生植物等,但不同生长阶段的罗非鱼食性存在差异,对环境中不同种类食物的摄食取决于其个体大小和食物的丰富度。本文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及肠道内容物法研究了惠州西湖不同大小尼罗罗非鱼的食性,并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大小尼罗罗非鱼对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附着藻的影响。结果如下:1、稳定同位素分析和胃含物分析结果表明惠州西湖中尼罗罗非鱼食性随着个体增长发生改变。作为罗非鱼的主要食物来源,苦草在罗非鱼食物中的比例随着罗非鱼全长增加而增加,而罗非鱼食物中附着藻和悬浮物的比例则与全长成反比关系。在富营养化热带亚热带浅水湖泊中,选择性去除大个体罗非鱼有利于湖泊的管理和维持湖泊清水态。2、当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以苦草为主时,低密度的罗非鱼不影响水体中的营养盐变化;但大个体罗非鱼(全长=9.8±0.3㎝)的不仅会促进附着藻的生长,而且显着降低苦草生物量;小个体罗非鱼(全长=3.4±0.4㎝)对苦草、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无显着影响。在以苦草为主要沉水植被类型的清水态浅水湖泊中,控制大个体罗非鱼的数量有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从而保证湖泊清水态的维持。在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修复过程中,在恢复沉水植物群落结构的同时,要控制罗非鱼等杂食性鱼类的密度。(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4-06-30)

刘玉超[7](2010)在《罗非鱼-附着藻-沉水植物相互关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中,沉水植被是决定湖泊清水态或混水态的关键因子。而附着藻对沉水植物强烈的遮阴作用以及对碳源、营养盐等资源强烈的竞争,成为限制沉水植物群落生长和发展的关键因子。罗非鱼作为一种杂食性鱼类,具有牧食附着藻的能力,其下行效应(top-down effect)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附着藻对沉水植物生长的这种不利影响。因此,作为我国南方水体中的优势种类,适当种群密度的罗非鱼在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是可加以利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附着藻的生长和发展,有利于浅水湖泊的生态修复和管理。同时,罗非鱼也具有通过摄食、排泄等活动加速水体氮、磷营养盐再生,牧食浮游动物、沉水植物等不利的一面。因此,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条件下,需要对罗非鱼-附着藻-沉水植物叁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生态系统对罗非鱼的响应,这对我国南方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恢复与管理,尤其是沉水植被的重建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0年10期)

附着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附着藻是浅水湖泊重要的初级生产者,水体氮磷质量浓度升高会影响附着藻的生物量和元素计量特征,从而改变牧食螺类的食物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牧食螺类生长及其与沉水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探索氮负荷升高对附着藻生物量和质量的影响,基于受控实验研究了水体氮质量浓度升高(总氮2、4、6、8和10 mg·L~(-1);总磷各处理组均为0.1 mg·L~(-1))对附着藻生长和元素计量特征的影响。实验前测定湖水氮、磷本底质量浓度,通过添加配置的营养盐溶液(氮为KNO_3,磷为KH_2PO_4),使其达到实验设计的质量浓度。每3天换1次水以控制营养盐质量浓度。在每个玻璃缸中放置5片聚乙烯附着基用于采集附着藻。实验结束时测定附着藻生物量、氮及磷含量,并计算附着藻的生长率。结果表明:随着氮质量浓度升高,附着藻的生物量和生长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氮质量浓度为6 mg·L~(-1)时达到最大值。附着藻氮含量和氮磷比随水体氮质量浓度的升高,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含量最大值出现在8 mg·L~(-1)处理组,氮磷比最大值出现在6 mg·L~(-1)组。附着藻氮含量与水体氮质量浓度呈显着正相关(r=0.614,P<0.001)。分析认为,附着藻生长率、氮含量及氮磷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水体氮质量浓度升高而增加,当氮质量浓度超过一定范围时,叁者反而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附着藻论文参考文献

[1].闵奋力,左进城,张义,蔺庆伟,刘碧云.苦草生物量和生理指标对附着藻和水体中不同浓度硝酸盐氮的响应[C].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2017

[2].谈冰畅,蔡永久,安苗,谷娇,宁晓雨.水体氮质量浓度升高对附着藻生长和元素计量特征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6

[3].靳明,叶碧碧,庞燕,储昭升,杨琦.濒危种螺蛳对典型附着藻的摄食特性及其在洱海流域恢复的可行性[J].生态学报.2016

[4].谈冰畅.氮浓度升高对螺—附着藻—沉水植物关系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贵州大学.2015

[5].谈冰畅,李宽意,安苗,郭健康,朱小龙.氮负荷升高对螺-附着藻-苦草生态关系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5

[6].饶伟民.不同大小罗非鱼对苦草和附着藻的影响及其对浅水富营养湖泊修复的意义[D].暨南大学.2014

[7].刘玉超.罗非鱼-附着藻-沉水植物相互关系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0

标签:;  ;  ;  ;  

附着藻论文-闵奋力,左进城,张义,蔺庆伟,刘碧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