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组合框架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薄壁钢板组合截面PEC柱,BRS板耗能,自复位功效,抗震性能
组合框架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薛振飞,易钰剑,张志成[1](2019)在《薄壁钢板组合截面PEC柱-钢梁BRS板部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系统研究底部2层单跨薄壁钢板组合截面PEC柱-钢梁BRS板部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使用CAD设计制作1榀组合结构框架底部两层子结构1:2缩尺试验试件,针对这榀组合结构框架建立ABAQUS有限元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另外还设置了4种不同的参数模型对比分析(对穿螺栓布置方式、竖向力作用、长圆孔尺寸、柱底连接形式),得出各设计参数对试件滞回性能、自复位连接力学性能、耗能能力和残余侧移等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如下:本试验自复位结构通过设置BRS耗能板和预拉杆拥有自复位能力并满足结构遭遇地震时的耗能能力需求和残余侧移限值;采用对穿螺栓单边布置的试件比双边布置的试件,自复位能力较强但耗能能力较弱;施加一定的柱顶轴向力对试件的自复位效果影响不大;适当增加BRS板长圆孔的径向孔长,可以使试件进入承压型受力时间滞后;在达到层间侧移角5.0%时,各有限元参数模型的整体残余侧移角均小于0.016rad,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自复位功效。(本文来源于《江苏建筑》期刊2019年05期)
方有珍,徐晓光,孙国华,符兴国[2](2019)在《T形件螺栓连接卷边PEC柱-钢梁组合框架结构抗震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T形件螺栓连接卷边钢板组合截面PEC柱-钢梁组合框架结构的抗震机理,设计制作了一榀底部两层单跨组合框架1/2缩尺试件并进行水平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基于试验现象和测试数据,从试件结构的滞回特性、水平抗侧刚度退化、节点性能、耗能能力与抗震延性、塑性机构发展进程与延性破坏模式等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T形件螺栓连接增大了梁柱节点刚度,改善了结构的整体性,试件的初始抗侧刚度较大、极限承载力较高;T形件螺栓连接使得梁端塑性铰形成位置远离节点区,试件滞回曲线较为饱满,试验结束对应承载力未出现明显降低,且对应整体侧移角、位移延性系数和等效黏滞阻尼系数表明试件具有良好的抗倒塌能力、抗震延性与耗能能力;T形件螺栓连接PEC柱-钢梁组合框架试件塑性破坏机构发展进程为T形件端部梁截面和PEC柱脚相继形成塑性铰,实现了框架结构的理想延性耗能模式.(本文来源于《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博文[3](2019)在《轻钢龙骨与钢框架组合结构设计方法在民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促使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此种背景下,各类建筑形式与方法被应用到工程设计当中,轻钢龙骨就是其中之一。基于此,本文立足于轻钢龙骨与钢框架结构角度,分析了轻钢龙骨的应用优势与价值,研究了二者结合设计方法的应用形式。希望以下内容的论述可以推动我国建筑事业稳步发展。(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9年28期)
赵凯,王军杰[4](2019)在《平面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倒塌动力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ANSYS/LS-DYNA显示动力分析程序,建立了一个双层四跨的平面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有限元模型,采用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对框架主要受力构件的内力响应进行分析,明确了中柱失效后剩余结构的传力特征和主要影响区域,研究成果可为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的抗倒塌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16期)
郑维,陆伟东,刘伟庆,王志强,李玥[5](2019)在《木框架-夹板剪力墙组合结构抗侧力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木框架-夹板剪力墙组合结构的抗侧力性能,对5榀木框架-夹板剪力墙试件、2榀纯框架试件和2片夹板剪力墙试件开展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对比分析试件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抗侧刚度、极限承载力、延性、刚度退化规律和耗能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木框架-夹板剪力墙组合结构的抗侧力性能主要取决于内填夹板剪力墙的性能,其最终的破坏模式表现为共用墙骨柱因钉连接的失效而脱落。外侧梁柱框架对内填夹板剪力墙的约束作用能显着减小端部墙骨柱的上拔,可取消抗倾覆连接件的设置。木框架-夹板剪力墙组合结构的抗侧刚度和极限承载力约为木框架-常规轻木剪力墙组合结构的两倍,且在大变形情况下仍能持有70%峰值荷载的承载能力,有利于避免罕遇地震下的倾覆倒塌。(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于敬海,张雪涛,郑达辉,李路川,闫翔宇[6](2019)在《方钢管混凝土组合异形柱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一榀1∶2的方钢管混凝土组合异形柱(SCFST柱)框架-钢板剪力墙模型进行拟静力试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并与SCFST柱框架-支撑结构拟静力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SCFST柱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试件表现出钢板剪力墙先屈曲,钢梁后产生塑性铰的屈服机制;试件滞回曲线包围面积大,有明显捏缩现象,骨架曲线呈S形;试件承载能力和刚度较高,延性较好,耗能能力随加载进程增大,强度退化不明显,破坏阶段仍保持较高承载力和耗能能力;试件与SCFST柱框架-支撑结构相比,抗震性能较优.有限元模型破坏特征与试验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期刊2019年S2期)
耿翔,方有珍,纪杰,徐晓光[7](2019)在《基于摩擦耗能部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子结构的层间受力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新型卷边PEC柱钢梁摩擦型耗能部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层间受力机理,首先对采用有限元建模进行试验对比验证其合理性,再用后续试验试件为基础试件,考虑摩擦T形连接件螺栓布置方式、预拉杆预紧力及摩擦T形连接件长圆孔尺寸等设计参数,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6个试件模型并对其进行低周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得到应力云图及相关滞回曲线,并分析各个参数对试件的自复位功效、耗能能力、残余转角及框架受力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摩擦T形连接件翼缘与PEC柱单边螺栓连接试件的面外翘曲变形较大,延缓了摩擦滑移耗能的发挥;增大预拉杆预紧力能够提高试件自复位功效和耗能能力;摩擦T形连接件长圆孔尺寸影响试件耗能能力的发挥及试件连接转化为承压型受力模式的进程;所有试件层间模拟加载至侧移角0.035 rad,即超过大震层间侧移角限值1/30时,层间残余侧移角和连接残余转角均未超过0.005 rad,表明试件具有良好的自复位功效。(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期刊2019年02期)
陈代林[8](2019)在《层间组合隔震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层间隔震技术是在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使地震能量在隔震层集中耗散,通过延长结构周期以达到抗震的作用。组合隔震体系就是利用两种以上的隔震支座并联形成的结构体系,研究最多的是将迭层橡胶支座和滑动摩擦支座进行组合,利用两种支座各自的力学特性使结构达到良好的隔震效果。层间组合隔震体系在力学特性和隔震效果方面都具有更好的性能。因此,研究层间组合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很有必要。本文以竖向刚度不均匀和平面不规则的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SAP2000软件建立了抗震结构、层间橡胶隔震结构和层间组合隔震结构的分析模型,对模型分别进行模态分析及非线性时程分析,进而探讨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层间组合隔震体系的减震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有限元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叁种结构分析模型的层间剪力及水平减震系数、层间加速度、顶层时程加速度和层间位移等地震响应,通过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知:设置隔震层延长了结构的自振周期,有效阻断了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地震能量通过隔震层的变形被大量消耗。而且组合隔震结构的耗能能力优于橡胶隔震结构,传递给结构的地震能量被消耗的更多,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更小。从结构的地震响应角度分析,隔震体系的上部结构地震响应减小是以下部结构的地震响应增加为代价的。(2)只改变层间组合隔震结构的隔震装置布置的楼层位置,分析在不同楼层位置对竖向刚度不均匀的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的响应。建立了隔震层分别布置在第3层顶部、第5层顶部和第7层顶部叁种隔震方案,并将模态分析和非线性时程分析得出的自振周期、层间剪力、层间加速度、顶层时程加速度和层间位移与基础固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隔震层无论设置在主体结构的某一层,都能消耗大量的地震能量,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而且隔震层位置越高使得上部结构对于地震的响应越小,但是受到减震效果的楼层数也越少,整体减震效果也越差。隔震层位置越高,上部结构的层间位移就越小,隔震效果越好。随着隔震层位置的上升,其水平位移有着逐渐减小的趋势。(3)针对某一平面不规则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分别进行组合隔震支座比例的优化分析。对铅芯橡胶隔震支座与摩擦隔震支座的设置比例为24:25、32:17和40:9进行并联的组合隔震结构体系分别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和模态分析,通过自振周期、层间加速度和层间剪力来比较分析隔震支座布置方式对结构减震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组合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体现出更好的减震效果,并且层间组合隔震结构在保证隔震层恢复力的前提下,随着滑动摩擦支座比例的增加,组合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越来越好。(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期刊2019-05-28)
钟佳,王世雄,彭宇峰,施锴[9](2019)在《装配式框架结构整体组合支撑体系施工技术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利用装配式框架结构,通过预制柱四片式方形抱箍法等施工技术最终形成独立支撑+抱箍+角钢支撑+钢管支撑的组合支撑体系。能够保证施工过程安全稳定性同时又能满足经济社会效益。本工法适用于整体装配式框架结构施工支撑体系的工程。(本文来源于《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期刊2019年13期)
袁华[10](2019)在《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钢板砼组合剪力墙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及抗倒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建筑业高速发展,随之产生的废混凝土也急剧上升,如何处理和利用废混凝土,对其进行回收处理再利用,已经成为热门课题。钢管再生混凝土不仅表现为良好的力学性能,还可以有效利用废混凝土等可再生资源,具有经济环保重要意义;钢板砼组合剪力墙在框架-核心筒结构中主要承受水平侧力,其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延性和抗侧力性能;将钢管再生混凝土应用于框架-钢板砼组合剪力墙核心筒结构体系中,形成新型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钢板砼组合剪力墙核心筒结构。本文主要对钢管再生混凝土构件及其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倒塌能力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构件方面:对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下矩形钢管再生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其破坏模式、应力和变形发展趋势、延性和耗能能力,结果表明:不同取代率下,矩形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均发生了底部鼓曲破坏,其破坏形式与滞回曲线变化趋势均相似,构件耗能能力强;随着取代率的提高,矩形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极限承载力略有降低,延性系数、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在±5%之内变化,构件抗震性能受取代率的影响不大;取代率为30%的矩形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极限承载力、延性和滞回耗能能力相对较好;从极限承载力、抗震延性和耗能能力的角度来看,再生混凝土可以应用于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之中。结构方面:从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下矩形钢管再生混凝土柱,钢板砼组合剪力墙中混凝土厚度、钢板厚度对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钢板砼组合剪力墙核心筒结构的性能进行参数分析;基于某实际工程,对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钢板砼组合剪力墙核心筒结构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构性能指标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研究结构的延性、变形规律、剪力分配情况、刚度退化情况、损伤破坏机理以及塑性铰出现规律,验证结构能否满足抗震设防的要求,并对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再生骨料取代率为30%的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钢板砼组合剪力墙核心筒结构与钢管混凝土框架-钢板砼组合剪力墙核心筒结构的整体稳定性相差不大;随着钢板砼组合剪力墙中混凝土厚度、钢板厚度的增大,结构整体刚度提高率不断减小,合理提高钢板厚度对结构抗震性能有显着的提高,钢板砼组合剪力墙中混凝土和钢板的厚度应该分别在200mm~600mm和20mm~50mm合理范围内选取;随着再生骨料取代率的提高,结构整体刚度随之降低,基底剪力变小,结构的侧移相对增大,取代率对结构的延性没有较大的影响,结构延性比为8左右,大震弹塑性与小震弹性基底剪力比值为4倍左右,结构整体刚度退化程度较好;罕遇地震作用下,出现塑性铰的构件87%处于B-LS强化状态,7%处于LS-CP卸载阶段,6%处于CP-E破坏阶段,重要构件基本处于安全状态,少量构件发生破坏,整体结构未发生倒塌,结构抗震能力富余,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性能水准要求;底层内中柱和边柱失效结构不会发生连续倒塌,底层薄弱角柱失效可能会导致结构角部发生小范围连续倒塌,整体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良好。(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组合框架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T形件螺栓连接卷边钢板组合截面PEC柱-钢梁组合框架结构的抗震机理,设计制作了一榀底部两层单跨组合框架1/2缩尺试件并进行水平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基于试验现象和测试数据,从试件结构的滞回特性、水平抗侧刚度退化、节点性能、耗能能力与抗震延性、塑性机构发展进程与延性破坏模式等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T形件螺栓连接增大了梁柱节点刚度,改善了结构的整体性,试件的初始抗侧刚度较大、极限承载力较高;T形件螺栓连接使得梁端塑性铰形成位置远离节点区,试件滞回曲线较为饱满,试验结束对应承载力未出现明显降低,且对应整体侧移角、位移延性系数和等效黏滞阻尼系数表明试件具有良好的抗倒塌能力、抗震延性与耗能能力;T形件螺栓连接PEC柱-钢梁组合框架试件塑性破坏机构发展进程为T形件端部梁截面和PEC柱脚相继形成塑性铰,实现了框架结构的理想延性耗能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合框架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薛振飞,易钰剑,张志成.薄壁钢板组合截面PEC柱-钢梁BRS板部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数值模拟[J].江苏建筑.2019
[2].方有珍,徐晓光,孙国华,符兴国.T形件螺栓连接卷边PEC柱-钢梁组合框架结构抗震试验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9
[3].张博文.轻钢龙骨与钢框架组合结构设计方法在民舍中的应用[J].居舍.2019
[4].赵凯,王军杰.平面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倒塌动力响应分析[J].山西建筑.2019
[5].郑维,陆伟东,刘伟庆,王志强,李玥.木框架-夹板剪力墙组合结构抗侧力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9
[6].于敬海,张雪涛,郑达辉,李路川,闫翔宇.方钢管混凝土组合异形柱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9
[7].耿翔,方有珍,纪杰,徐晓光.基于摩擦耗能部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子结构的层间受力机理分析[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9
[8].陈代林.层间组合隔震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9
[9].钟佳,王世雄,彭宇峰,施锴.装配式框架结构整体组合支撑体系施工技术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
[10].袁华.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钢板砼组合剪力墙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及抗倒塌研究[D].广州大学.2019
标签:薄壁钢板组合截面PEC柱; BRS板耗能; 自复位功效; 抗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