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加载论文-邵寅

动力加载论文-邵寅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力加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平板式制动检验台,不同轮重,加载,准确度

动力加载论文文献综述

邵寅[1](2019)在《加载不同轮重对平板制动台制动力示值误差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机动车的安检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在2017年对《平板式制动检验台》检定规程进行了修改。针对JJG1020-2017《平板式制动检验台》的检定方法进行研究,新规程增加了制动力、轮重加载检定法,而规程中只规定加载300kg的载荷,本文通过测试不同轮重加载后对平板式制动检验台制动力准确度的影响,对现场检定工作的开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设备工程》期刊2019年16期)

谢清程,杨文凯,刘爱兵[2](2019)在《调距桨桨毂机构水动力负荷加载方式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对某调距桨进行CFD仿真分析,然后将CFD计算得到的桨叶分布式压力负荷加载至调距桨桨毂有限元模型的桨叶上进行有限元静强度仿真计算,并与多点约束集中(MPC)加载方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与分布式压强加载相比,因分布式压力加载方式更接近真实加载情况,更适应于精度要求较高的高负载调距桨桨毂设计,虽然MPC加载方式精度较低,但因载荷加载处理与仿真计算时间大为缩短,得到的结果偏安全,因此适用于一般的工程强度估算校核。(本文来源于《船舶工程》期刊2019年S2期)

沈丽,张丽,余振鹏,谢兴华[3](2019)在《混凝土单轴加载动力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混凝土单轴加载动力性能,设置了叁种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和四种加载应变率,用液压伺服试验机和材料直剪仪对混凝土开展单轴受压、单轴劈拉和剪切进行试验研究,得到了不同加载工况下混凝土的破坏形态和强度特征值,并分析了加载应变率对混凝土受压、劈拉和剪切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载应变率对混凝土受压、劈拉和剪切加载方式均具有明显影响;随着加载应变率的提高,混凝土剪切破坏形态由静力加载应变率剪切破坏断面不平整和平行于剪切方向裂缝较为不规整,发展至动力加载应变率混凝土剪切破坏断面较为平整和平行于剪切方向破坏裂缝逐步平直;混凝土剪切强度随着加载应变率的提高逐步增大,受加载应变率影响剪切强度提高幅度低于劈拉加载方式,高于受压加载方式;同时,从定量和破坏机理角度分析了加载应变率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本文来源于《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期刊2019年08期)

郭子红,罗茹月,李堂勇,邹高强,杨涛[4](2019)在《逐级加载下浅埋软岩隧道动力破坏振动台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浅埋隧道围岩的质量普遍较低,整体稳定性差,隧道震害表明强震作用下浅埋隧道极易发生震动破坏。通过开展V级围岩条件下浅埋隧道在小震下的震动响应和逐级加载下的震动垮塌振动台试验,研究了小震作用下围岩加速度沿地层的分布、衬砌结构的内力变化和围岩内部的水平位移变化规律,强震作用下衬砌结构裂缝开展和围岩震动垮塌。结果表明:围岩加速度随距地表距离的减小而增加,地表加速度约为拱顶处加速度的1.63倍,相同高度平面内靠近隧道的围岩振动具有一定的加强;隧道拱顶围岩内部的水平位移大约是拱腰围岩内部的1.23倍,围岩内部位移随着远离隧道而逐渐减小,随着震动烈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隧道拱顶上方垮塌区形状近似漏斗,震动引起隧道衬砌结构拱脚处的轴力和弯矩变化最大,且拱肩和拱脚处裂缝分布最多,应加强拱肩和拱脚处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帅[5](2019)在《加载速率及围压对塑性混凝土动力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塑性混凝土具有低弹低强、防渗性能好的特点,同时能够适应地基变形且能与地基联合受力。但是,目前学者对塑性混凝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轴力学性能和抗渗性能等方面,受制于试验仪器和试验方法,对其动态力学性能研究较少。但加深塑性混凝土叁轴力学性能研究对提高塑性混凝土构筑物的安全性有一定作用,同时还可节省施工成本。因此,对塑性混凝土实际工程应用时的受力状态进行模拟,即进行塑性混凝土的叁轴加载试验,研究不同加载速率及不同围压对塑性混凝土动力性能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首先,遵循混凝土假定容重法的设计原则,经过反复试验,确定试验所用配合比。然后,通过对坍落度和扩散度进行试验检测,保证配制的塑性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通过塑性混凝土应力应变特性研究,揭示配合比参数对其抗压强度及应力—应变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动弹模试验,分析配合比参数对塑性混凝土动弹模的影响规律。最后,运用大型粗粒土动静叁轴试验仪,研究不同加载速率及不同围压情况下,塑性混凝土动强度、峰值应变和应力—应变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动弹模随着砂率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水胶比及膨润土掺率的增大均会导致动弹模的减小。(2)当有0.4MPa围压存在时,对强度在5.0MPa以内的塑性混凝土,其强度及峰值应变对小加载速率更为敏感;对于强度在6.0MPa以上的塑性混凝土,其强度对大加载速率更为敏感,加载速率在400N/s—1200N/s的范围内对峰值应变的影响程度基本相同。应力—应变曲线斜率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大也有小幅的增加,曲线的下降段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大下降的幅度更大,即破坏更加迅速。(3)塑性混凝土的动强度与围压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围压对动强度的影响相比于加载速率更为明显;在同一配合比时,塑性混凝土的强度相对增长率△σ/0.4随着围压的不断增大呈现减小的趋势,减小幅度随围压的增大而减小。在同一围压作用下,强度高的塑性混凝土强度相对增长率会随着单轴抗压强度的增加而减小。无论配合比相同与否,峰值应变均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大,但在不同配合比时,峰值应变的增长幅度随着水胶比的减小而减小。本文运用试验手段研究塑性混凝土的动强度和应力应变特性,试验时的受力状态与塑性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的受力情况相符合,为塑性混凝土在实际工程应用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孙魁[6](2019)在《基于测功机加载的液压混合动力模拟试验台》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合动力技术可以有效缓解当前由于内燃机车辆引发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液压混合动力系统相比于油电混合动力功率密度较高,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转换大量能量,再生制动能的效果较好。在汽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模拟试验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模拟试验台可以灵活的测试不同的元件以及子系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分析了液压混合动力系统的四种主要结构形式,通过比较不同结构之间的优缺点,选择并联式结构为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对试验台进行了功能划分,对各个功能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系统中的部分关键元件(飞轮、转矩耦合器、液压泵/马达以及液压蓄能器)进行设计计算。分析汽车在行驶过中的动力学模型,并进行道路负载模拟计算。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使模拟试验台接近实车,对试验台的受力状态进行分析然后计算出测功机所需要加载的力矩。通过以上的分析确立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模拟试验台的整体结构,并对试验台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对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系统的节能原理进行分析,根据模拟试验台的特点介绍了几种基本工况,主要有液压系统单独驱动、行车充能、辅助驱动以及辅助制动。针对这几种工况建立了相应的控制策略。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以及现有台架的参数在AMESim软件中建立液压混合动力模拟试验台的后向仿真模型,分别在Japan10-15和FTP72这两种工况中进行测试,通过仿真过程中液压蓄能器压力以及液压泵/马达力矩的变化分析液压混合动力系统的工作状态,从而分析液压混合动力系统的性能。通过AMESim仿真模型的模拟,对比加入混合动力系统与未加入混合动力系统的油耗结果,验证了控制策略的合理性,力矩控制的实现表明了并联数字液压泵/马达的可行性。最后,搭建并完善模拟试验台架,并针对其建立运行工况,进行混合动力系统的充放能实验,通过实验验证了液压混合动力模拟试验台可以有效的实现能量的回收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罗飞,何俊霖,朱占元,刘恩龙,姚澜[7](2019)在《单轴分级循环加载时冻结粉质黏土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冻结黏土的动力特性,在不同温度(-0.6℃,-1.0℃,-1.5℃)和不同频率(0.5 Hz,1.0 Hz,1.5 Hz,2.0 Hz,3.0 Hz)时开展单轴分级加载试验。结果表明,随动应变幅的增加,温度和加载频率对土的动刚度、阻尼特性和残余应变特性的影响越来越显着;骨干曲线均呈线性变化特征,相同动应变幅时动刚度随温度的降低和频率的增加而增大;阻尼比随动应变幅的增加先增加再逐渐减小,加载末期呈略微增加趋势;相同动应变幅值时阻尼比随温度的降低和频率的增加而减小;同一级荷载下残余应变随循环次数呈线性不断增加,加载级数越高,残余应变增长越快;不同温度和频率时dε_(pd)/dt随动应变幅的增加而增大,相同动应变幅时dε_(pd)/dt随温度的升高和频率的降低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郭元琦[8](2019)在《基于增量加载的自复位-消能摇摆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静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我国现有的主要结构体系,但在数次大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抗震效果。当前主要通过摇摆结构、自复位结构、可更换构件等方式实现结构体系的“可恢复功能”。故本文基于前人对摇摆柱和自复位耗能支撑(SCEDB)的研究成果,提出一种新型的结构体系,即自复位-消能摇摆RC框架结构体系(SCEDR-RCF)。该体系将摇摆柱与自复位耗能支撑相结合所形成的自复位-消能摇摆柱布置在RC框架中,其中摇摆柱可通过“弱化”结构与基础之间的约束来减小结构响应的性能,SCEDB所具有的集中耗能和自复位特性,从而减小震后残余变形,实现“可恢复功能”。本课题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介绍了推覆分析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传统的以力-位移曲线为基础的抗震设计方法相比,本文选择能力需求谱曲线对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与评估。基于加载方式如何选取、能力需求谱曲线如何转换以及抗震性能点如何分析等几方面的理论知识,来判断SCEDR-RCF结构体系能否满足抗震设计规范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最低性能要求。(2)基于OpenSees有限元软件建立3个平面框架结构的数值模型,并分别对其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安装SCEDB的结构能够有效控制结构的顶点响应,减轻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程度且层间位移角更均匀。(3)应用OpenSees建立3种立体框架模型,并对其分别进行推覆分析,初步得到:当SCEDB安装角度为20~°时,自复位-消能摇摆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最好;在允许的范围值内,增加自复位-消能摇摆柱各构件尺寸,均可提升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当自复位-消能摇摆柱布置于中柱处时,结构的抗震性能最好。(4)选取16条地震动记录,对自复位-消能摇摆RC框架结构从弹性到弹塑性直到倒塌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对其进行基于IDA方法的易损性分析,与传统框架结构进行对比。分别依据所获得的IDA曲线,对比分析普通框架结构与自复位-消能摇摆RC框架结构在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及倒塌状态下的破坏概率,来评估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通过分析数据得到:自复位-消能摇摆RC框架结构,在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及倒塌状态下的破坏概率均小于普通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更佳。(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1)

李扬波,张家生,朱志辉,王晅,石熊[9](2019)在《分级加载下铁路路基粗粒土动力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大型动叁轴试验仪对铁路路基粗粒土填料开展分级加载的循环叁轴试验,分析围压、加载频率对粗粒土动应力-动应变关系、动弹模以及阻尼比等动力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围压或频率的增加,土体的动强度、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均增大;动应变较小时频率或围压对阻尼比的影响较小,动应变较大时频率或围压对阻尼比影响较大。在试验基础上建立基于Hardin-Drnevich骨架曲线和符合广义Masing准则的粗粒土非线性动本构模型,并在ABAQUS中UMAT二次开发平台编制相应的子程序。通过与试验结果比较,验证了粗粒土非线性动本构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夕兵,宫凤强,王少锋,李地元,陶明[10](2019)在《深部硬岩矿山岩爆的动静组合加载力学机制与动力判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深部开采是硬岩矿山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深部开采中经常遭遇的岩爆灾害是硬岩矿山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针对岩爆机制这一世界性科学难题,从深部围岩储能特性、高应力赋存环境和开采受力全路径进行科学分析,发现其本质上属于硬岩介质承受"静应力+动力扰动"的动静组合加载力学问题。根据这一思路,在广泛收集国内外典型岩爆案例的基础上,分析了孕育岩爆的"完整弹脆性岩体+高地应力+动力扰动"等必要条件,进一步阐述了深部硬岩矿山岩爆的动静组合力学机制和最近的研究进展。具体研究中,利用硬岩材料,一方面从"静应力+卸载扰动"和"静应力+加载扰动"这2个方面研究了岩爆的力学机制,另一方面在考虑深部工程开挖空间结构效应的基础上,从"静应力+应力调整"和"静应力+动力扰动"这2个方面考察了深部圆形洞室洞壁围岩发生应变型岩爆的破坏特性,分别阐明了不同类型的动静组合加载力学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动静能量指数的岩爆动力判据和控制思路,岩爆发生的静力和动力组合作用加载的深入研究,为岩爆机制探索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动力加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首先对某调距桨进行CFD仿真分析,然后将CFD计算得到的桨叶分布式压力负荷加载至调距桨桨毂有限元模型的桨叶上进行有限元静强度仿真计算,并与多点约束集中(MPC)加载方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与分布式压强加载相比,因分布式压力加载方式更接近真实加载情况,更适应于精度要求较高的高负载调距桨桨毂设计,虽然MPC加载方式精度较低,但因载荷加载处理与仿真计算时间大为缩短,得到的结果偏安全,因此适用于一般的工程强度估算校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力加载论文参考文献

[1].邵寅.加载不同轮重对平板制动台制动力示值误差的影响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19

[2].谢清程,杨文凯,刘爱兵.调距桨桨毂机构水动力负荷加载方式仿真研究[J].船舶工程.2019

[3].沈丽,张丽,余振鹏,谢兴华.混凝土单轴加载动力性能试验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9

[4].郭子红,罗茹月,李堂勇,邹高强,杨涛.逐级加载下浅埋软岩隧道动力破坏振动台试验[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9

[5].张帅.加载速率及围压对塑性混凝土动力性能的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6].孙魁.基于测功机加载的液压混合动力模拟试验台[D].吉林大学.2019

[7].罗飞,何俊霖,朱占元,刘恩龙,姚澜.单轴分级循环加载时冻结粉质黏土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9

[8].郭元琦.基于增量加载的自复位-消能摇摆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静动力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9

[9].李扬波,张家生,朱志辉,王晅,石熊.分级加载下铁路路基粗粒土动力特性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10].李夕兵,宫凤强,王少锋,李地元,陶明.深部硬岩矿山岩爆的动静组合加载力学机制与动力判据[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标签:;  ;  ;  ;  

动力加载论文-邵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