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MM模型的软件质量保障支持平台框架

基于CMM模型的软件质量保障支持平台框架

一、基于CMM模型的软件质量保障支撑平台框架(论文文献综述)

高斯芃[1](2020)在《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政府数字化转型是公共管理的热门领域,而“互联网+政务服务”则是我国政府数字化转型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前沿课题与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我们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与网络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因此,扎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改革实践,系统探究“互联网+政务服务”逻辑内涵、演进机理、发展路径,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广义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为研究对象。广义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政务服务领域的重要体现,强调政府部门坚持“人民满意”的价值取向,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服务模式、健全运行机制、创新行政手段,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与实体政务大厅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途径,面向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快捷便利、公开透明的政务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在政务服务领域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即在行政体制改革视域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围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而进行的一项以系统性与动态性为显着特征的整体性工程和全面性改革。广义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具有明显的生态性。本研究以构建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为主线,按照“两个理论、一个模型、逐步具象”的思路渐进式展开。全文共分为七章,研究内容逐步深入、逐步具象:首先,阐释整体政府理论以及生态系统理论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耦合关系,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进而,探究“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形态及进化机理,构建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模型;进而,在构建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生态系统进化即成熟度等级演进的阶段性逻辑,并对生态进化趋势进行验证;进而,在确定模型进化阶段即成熟度等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具象化研究,得出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全要素具象化形态;最后,提出基于模型的实践启示。本研究立足国情,在更多强调改革实践的背景下,旨在一定程度弥补“互联网+政务服务”研究中全要素关联模型及成熟度等级模型的学术研究不足,以及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中生态性思维的学术研究不足,形成了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三点研究成果:第一,探索了一个理论研究视角。紧密结合“互联网+政务服务”自身特点,通过跨界的研究思维,将生态系统理论植入到“互联网+政务服务”研究过程中,这是本文在研究视角上的一大创新。在生态视域的内蕴特征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时代审视相契合的背景下,提出利用生态系统方法论中的生态因子、时空结构、共生及协同进化等基本观点与基本方法,辅助深度剖析“互联网+政务服务”逻辑内涵、成熟度等级、优化路径等内容,不仅有助于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研究的深入,同时也拓宽了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研究的思维宽度,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与尝试。第二,延展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理论模型研究。完成了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建模,明晰了模型进化阶段即成熟度等级,系统阐释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逻辑内涵、演进机理及发展趋势。首先,通过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因子、生态结构、共生及协同进化机制以及目标、特征、功能等进行深入分析,解析“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基本形态;通过形成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视域下的整体政府最佳实践模式,解析模型的动力机制及政策整合、结构整合、文化整合、信息整合的进化趋势。即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视域下整体政府最佳实践模式为模型研究的动力机制,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模型构建的方法论,提出了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模型。其次,借助生态位优位差异与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CMM),将生态进化阶段与模型成熟度等级相匹配,进一步分析了生态系统进化即成熟度等级演进的阶段性逻辑,同时基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连续5年发布的《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以及3个典型建设案例的分析对生态进化趋势进行验证。为系统地、发展地看待“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丰富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纵深发展的方法工具。形成了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模型全要素具象化形态,明晰了组成“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全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形态,从而确定发展路径,这是将学术模型应用于指导实践的一种创新探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将理论研究成果与指导实践相结合,丰富“互联网+政务服务”纵深发展的方法工具,也是本研究的重点关注。基于模型构建、进化阶段即成熟度等级分析,进而从政府供给侧视角,基于NVivo对检索、筛选出的有关电子政务及“互联网+政务服务”整体性建设指导的11份政策文本进行质性研究,完成模型第一、二阶段的具象化分析;从公众需求侧视角,基于 SPSS 及 LISREL,结合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运用结构方程的方法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公众接受模型,完成模型第三阶段的具象化分析。以“供给侧+需求侧”双视角以及“纵向静态完整性+横向动态发展性”双维度的模型具象化形态研究,为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纵深发展提供了方法工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人民满意”为价值取向、“生态思维”为根本遵循、“环体因子”为建设基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纵深发展对策建议。

刘泽鑫[2](2020)在《基于成熟度模型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智慧城市理念的出现,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突破城市发展瓶颈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内涵不清、盲目规划、评价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如何对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寻找其薄弱环节并明确下一步的建设目标,是当前智慧城市理论研究的重点。基于此背景,本文对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评价展开研究。首先,本文在对智慧城市理论剖析的基础上,从系统、技术、城市管理和社会四个层面对智慧城市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根据城市系统工程理论将将智慧城市划分为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政务管理、智慧产业经济、智慧科教创新、智慧民生服务和智慧生态环保6个子系统,并详细分析它们的含义及建设内容,保障了后续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其次,引入成熟度理论,构建智慧城市建设成熟度模型。通过对经典成熟度模型的分析,归纳出成熟度等级划分的一般规律,并据此将成熟度等级划分为5级。根据智慧城市子系统的划分确定模型的关键过程域,并将每个关键过程域划分为若干个关键实践。按照关键实践和评价指标映射的原则进行评价指标的初选,并应用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优化后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最后,应用多级可拓评价方法,确定智慧城市建设成熟度评价的基本过程,包括经典域、节域的设置,待评物元的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和关联度的计算,并选取沈阳市作为实例研究对象,对沈阳市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本文以智慧城市为切入点,通过成熟度模型理论和可拓学理论的运用,建立了智慧城市建设成熟度模型,确定了多级可拓评价方法的应用过程,不但丰富了智慧城市评价理论,也对完善智慧城市评价工作、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罗卫[3](2019)在《基于BIM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信息管理需求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大力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的背景下,我国各相关行业、院校机构对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开展了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全过程工程咨询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勘察设计、监理、造价咨询等碎片化的咨询服务,它是包含项目全生命周期工程技术、管理咨询的一体化服务。其全新的服务范围面临了更多工程阶段和不同工程专业的信息整合及高效利用的问题,在电子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价值被赋予新高度的知识经济时代,利用信息化电子科技协助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进行信息管理是我国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特点,基于BIM技术研究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信息管理的需求与应用,为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发展做出初步探索。本文对我国全过程工程咨询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全面解读我国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内涵。在对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内容剖析的基础上,将其与信息管理理论、BIM技术与理论结合,初步探索了全过程工程咨询信息管理的范围和BIM在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信息管理领域中的优势。结合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价值的产生过程和业务流程建立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价值链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工程信息流动状态,建立IDEF0活动模型,采用专家访谈的方法深入探讨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中信息管理面临的问题并建立基于BIM技术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信息管理需求指标,发放打分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因子分析,得出信息管理主要需求状况。在上述主要问题与需求的基础上结合BIM技术应用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特点进行全过程工程咨询信息管理平台设计,通过原型设计软件对该平台的使用进行演示,分析平台对信息管理需求的实现,并介绍BIM信息管理平台在工程咨询服务中的业务功能,着重分析其对信息使用质量的提升。最后,在信息管理平台应用的基础上重新建立IDEF0活动模型,分析基于BIM技术的信息管理为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带来的效益。

刘宇明[4](2019)在《泛在网络环境下的政府信息服务成熟度模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泛在网络的形成与发展,现代信息服务的环境正趋向于数字化和网络化。政府信息服务作为政府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信息服务的一个子集,面临着泛在网络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如何提升泛在网络环境下的政府信息服务能力,如何合理的对政府信息服务进行评价和优化,需要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本研究以泛在网络环境下的政府信息服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成熟度模型的对比,结合泛在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服务的现状和特点,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模糊评价法构建了泛在网络环境下的政府信息服务成熟度评价体系。对当前政府信息服务的评价和政府资源管理的优化提供了参考。本研究首先介绍了泛在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服务的背景,明确研究意义,总结政府信息服务评价的相关研究,同时对成熟度模型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针对泛在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服务的特点构建了泛在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服务成熟度的外部结构模型,并将该模型划分为五个成熟度等级。其次本研究基于构建评价体系的原则,通过文献梳理和对相关政府信息服务工作人员进行访谈的形式确定了划分内部结构模型的信息质量、政府准备、服务过程、公众满意度等四个准则层和其下共十八个指标。在本研究的指标选取过程中,没有采用与以往研究相对较单一的从公众角度来评价政府信息服务,而是从政府信息服务的整体流程进行研究。在确定具体指标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准则层以及指标层的权重进行确定,通过综合模糊评价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计算。最后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J省C市泛在网络环境下的政府信息服务成熟度进行等级测评,根据测评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达到提升泛在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服务成熟度的目的。

赵建花[5](2017)在《基于CMM的政府审计数字化管理系统能力成熟度分析 ——以WF市政府审计数字化管理系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并深刻影响着审计环境、审计模式等诸多方面。当前,政府审计各个业务部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审计业务已经非常普遍,但在审计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使用方面,大多数审计机关由于人、财、物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仅局限于审计现场实施系统(以下简称AO)审计管理系统和(以下简称OA)的交互使用,缺乏适合自身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全国审计机关数字化系统整体上仍然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这就意味探索一条针对性强、具备前瞻性和实用性的审计数字化管理系统意义重大。本文从当前我国政府审计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的背景和意义出发,在深入学习了解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研究情况的基础上,对WF市审计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及运行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全面调研,在对WF市审计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方面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价值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通过模型对比,选择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能力成熟度模型对WF市审计数字化管理系统能力成熟度进行了分析,并剖析了成熟度偏低影响因子存在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动态推荐技术和项目管理技术对数字化管理系统及项目流程进行了优化。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遍布我们生活中的每个领域,因此,加大信息技术在审计数字化管理中的投入及应用,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WF市审计数字化管理系统运行情况进行研究、评价,为信息化环境下加强政府审计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及审计项目质量管理提供参考意见。我相信,面对审计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云审计、审计黑匣子、系统克隆、模拟数据实验等审计鉴证系统的创新发展将会不断提升审计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成熟度,因此,对于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数字化管理系统能力成熟度的研究将会不断深入,也将大有可为。

赵澎涛[6](2015)在《A公司基于GQIM模型的软件质量度量方法的改进及应用》文中认为计算机软件在生产和生活领域的日益普及和应用,已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起到了重要的核心作用,软件产品的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内外软件企业和组织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此进行研究,并形成了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软件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等较为成熟的软件工程过程的管理和改进模型。这些模型的运用必须与国内企业的现状相结合,才能形成有效的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并对国内企业的实践有指导作用。而随着软件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对通过量化管理来提升产品质量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作为量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的软件质量度量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A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的软件提供商,提供了业界领先的化工行业流程模拟仿真与管理软件。本文就是以A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调查等多种形式来了解A公司现有软件质量管理体系中,尤其是软件度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来改进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使之能够满足A公司在软件质量管理方面不断提高的需求。本文着重研究了A公司如何应用GQIM(Goal-Question-Indicator-Metrics,目标-问题-指标-度量)模型进行软件质量的度量从而提高企业软件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并为国内的中小型软件企业的质量管理提供范例。首先,本文简要的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的方法等,汇总本文研究过程涉及到的各种质量管理的定义,并对主要的软件质量管理模型,例如软件成熟度模型CMMI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其次本文分析研究了A公司现有的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发现了此体系现存的一些问题,例如软件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全面,实施性不强,体系与组织结构不够匹配等。对于以上的问题,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根据GQIM模型,设立合理的质量指标和标准,完善A公司软件质量体系;加强项目团队的质量管理意识,设定固定流程,促进项目质量管理的活动的顺利开展;明确项目团队质量管理的职能,完善团队的组织结构。再次,本文以某客户S集团公司的一个项目的前后两个阶段为例,详细说明了新软件质量体系下的各个质量指标和评价标准,并以客户满意度来说明新质量体系的效果更好。最后是结论和展望,主要对本文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对研究过程中的未尽之处进行阐述,以便后续的研究。

张谋鑫[7](2013)在《东洲罗顿公司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使得管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成为了目前在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项目管理都是企业发展和企业利润的重要部分,如果能够把项目管理与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处理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高速通道和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不仅能够大大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也能够大大地降低企业在项目管理方面的成本。在以前的企业项目管理之中,流水账和项目清单是常用的管理手段,但这种基于大量人力的项目手段不仅花费了企业非常多的人力资源,也提高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同时这种管理模式也使得在项目管理中出现了大量的错误和麻烦。为了解决目前在企业项目管理中的这种状况,将企业的项目管理流程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全面提高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升级企业的项目管理模式,才能使得项目管理能够适应企业的高速发展,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办公自动化水平。CMM软件成熟度框架的不断应用,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作为软件行业的标准之一,CMM的评估与软件的国际化和标准化密切相关,本文以CMM技术为核心进行讨论,并介绍了CMM评估在本次项目管理系统的结合,首先,本文对CMM概念进行阐述,讨论了CMM在国内软件评估中的实际运用情况,分析CMM评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将CMM的过程改进思想运用到本次开发中,运用到项目管理系统中,设计出一套与本企业紧密集合的CMM项目管理流程和项目管理方法,实现了以CMM为核心的项目管理方案,CMM的运用,有利于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和效率化,提高了企业项目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韦伟[8](2011)在《基于CMM/CMMI的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信息产业跃升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龙头。软件是信息技术竞争的制高点,是信息时代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软件产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是我国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它是一个关系到信息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特殊产业,所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发展软件产业。我国软件产业中93%的企业都是200人以下的中小软件企业。因此,振兴我国软件产业,就是要大力促进中小软件企业的发展。我国中小软件企业由于资源和人才有限,因此面临着过程管理水平低、软件工程化程度低、软件产品附加值低等一系列问题。目前软件行业通用的测评模型是CMM、CMMI、ISO等,这些模型可以辨识出软件企业现有过程能力,发掘软件质量及过程改进方面的不足,从而为软件过程改进提供指南,引导软件企业不断提高对软件过程管理和改进的能力,从而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但是CMM、CMMI、ISO等模型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实施的时候,遇到了本地化、指标设置、裁剪等问题。因此,要发展中小软件企业,就必须设计并构建一种实施简便、成本较低、可定量分析并符合中小软件企业需求的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基于此需求,本文首创性的构建了低成本、可定量性分析、符合我国国情需求的基于CMM/CMMI的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该体系以质量管理为指导思想,以CMM/CMMI3级为构建目标,吸取了现有测评体系的优点,根据我国中小软件企业现状构建而成。其指标体系由工程类、管理类、支持类、组织类和运营类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以及36个三级指标构成。本文将构建的测评体系与10家中小软件企业的实践相结合,进行定量测评。共有1家调研企业达到中小软件成熟度测评体系的二级,3家软件企业达到三级,6家软件企业达到四级,并对各等级的企业给出不同的改进对策和建议。经验证,本文构建的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的测评结果真实有效,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并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王小刚[9](2009)在《信息化平台及组织级软件过程模型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向多客户的中小型研发组织由于其自身业务特点与客户要求,存在项目需求变更频繁、突发任务多、资源异动等风险,建立面向自身的组织级软件过程模型及支持该过程模型的广义质量特性体系很有必要。在组织级过程运行、质量评价中需要管理海量信息,为控制成本、减少错误,需要有企业信息化平台支持。论文提出了一种面向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目标的组织级软件过程模型,确定了该过程模型的基本框架及其各过程的主要目标、基本实践和关键输入、输出信息。模型支持基于广义质量保障的多项目、多产品、多任务并行管理,覆盖中小型研发组织从顾客识别到顾客满足的全生命周期。以组织级需求管理、项目管理和资源平衡等为例说明了该过程模型中的典型过程组合应用的原理和方法。在模型运行中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实现组织级项目筛选,应用改进的关键链方法实现对组织级项目计划和资源的监控、平衡与调整,从技术上为过程模型在企业信息化平台中的应用提供支持。论文工作中建立了广义质量特性体系以支持组织级软件过程模型的运行、决策的需要。该特性体系从基本质量特性、顾客满意特性、组织管理特性、综合平衡特性等四个方面为组织级的过程和项目实体提供度量原则。通过确定广义质量体系框架、评价流程、度量指标及其综合评估方法,提供对于基于组织整体经营目标和绩效的,在需求分配、项目立项等过程中对多项目、多任务进行广义质量度量、评价的方法与实践指南。在质量评价中既关注针对设定的质量指标来评价产品、项目,又重视质量指标的设定过程及需要时的调整过程。遵循所研究过程模型的流程特点,在协作单位(武汉开目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部署了面向组织级质量保障与项目、任务管理的信息化平台。论文介绍了为实现该过程模型及其在信息化平台上应用所开展的部分关键技术研究工作,包括建立工作流驱动的过程模型业务流程,实现业务全生命周期内对用户权限管理的动态控制方法,应用二次开发平台快速定制信息化平台的工作模块等。所建立的支持过程模型的信息化平台已经在研发型企业部署实施,并在业务及管理过程中得到了较广泛、深入的实际应用。

许东[10](2007)在《软件质量保障的若干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软件企业的生产率,保证软件产品质量成为软件行业关注的焦点,同时又是理论研究的难点。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和研究界分别制定了可以改进软件过程,提高软件质量的标准ISO9001和CMM/CMMI。ISO 9001提供了质量保证的基本要素,CMM提供过程改进的关键过程域及其实践,然而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实现一个能够满足这些标准并适用于公司的产品、服务和文化的软件质量保证体系。本文围绕质量保障这一主题,就质量保障的几个技术展开研究。国际对象管理组织OMG(Obiect Management Group)推出的软件过程工程元模型SPEM(Software Process Engineering Metamodel),是用来描述一个具体的软件开发过程或一族相关的软件开发过程的元模型。然而它还不能满足所有的过程建模的需要,如CMMI过程定义。为了能将SPEM用于CMMI过程建模,本文对SPEM进行了扩展,建立了基于MOF(Meta-Obiect Facility,元对象设施)的SPEM重型扩展机制和基于UML Profile的SPEM轻型扩展机制,目的是既利用MOF的元建模能力,又要利用UML的表示能力及其CASE工具的支持。这种方式的CMMI建模,既能充分反映CMMI模型本身的语义,又能借用UML建模工具,使建模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利用UML模型驱动架构(MDA),可以将CMMI模型的建立和模型的实施分离开来,从而体现出建模的关注点和模型实施的关注点的分离。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由产品开发和维护活动的最佳实践组成,覆盖“概念—交付—维护”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最新版本的CMMI V1.2集成了产品开发和维护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如软件工程、系统工程、硬件工程和获取工程。CMMI主要提出软件组织在其软件过程改进中应该“做什么”,至于“怎么做”,并没有给出过多的描述。小组软件过程TSP提出了软件开发的8个脚本,每个脚本都包含具体的目标和实施步骤,且提供了过程产品的文档类型与模板、角色类型和职责,是一个易于操作的过程框架。本文在分析TSP对CMMI的特定实践的覆盖率的基础上,总结两种模型融合的成分及其融合渠道,将CMMI和TSP融合起来,加速基于CMMI软件过程改进的实施,且基于J2EE技术,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TSP和CMMI模型融合的软件质量保障平台。本文将软件过程度量和过程产品度量相结合,提出一个新的度量模型GQ(I)M-D,解释了该模型的元素语义及其相互关系,并将其用于过程度量的实践。建立了一套软件过程和过程产品可操作的客观度:量指标,如变更、缺陷数目和类型、缺陷引入和消除的阶段、检查数、质量成本、错误成本、过程产量等,并利用统计技术,找到问题的归属原因,以达到:量化的过程管理。统一建模语言UML的普遍应用,为过程产品客观自动度量提供了可能性,介绍了UML模型和面向对象源代码的度量指标和方法。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用于软件项目规模估计的源代码统计工具。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技术之一。基于规格说明的测试可以验证程序实现是否符合系统需求,将测试提前到软件需求和设计阶段,也可以将测试和实现同步进行,更加有效地保证软件质量。统一建模语言UML成为事实上的面向对象软件设计的标准,越来越多地作为软件规格说明的描述语言。UML活动图广泛用于软件需求和设计的建模。基于UML活动图的测试受到业界的普遍欢迎。UML 2.0中活动图不再是状态图的特例,其中存在并行、循环、异常处理、中断处理、中央缓存区、流终结点等复杂结构,从UML活动图自动生成完整的测试场景\用例成为一个难点。本文定义一组从UML活动图生成测试场景的测试覆盖准则,提出了从UML活动图自动产生测试场景的自适应Agent算法和系统的形式化方法;定义了一个描述UML活动图的XML Schema,用于从UML建模工具生成的XMI、HTML、MDI等格式的文件中提取描述UML活动图的XML文档;设计并实现了一个从UML活动图自动生成测试场景的工具系统原型——TSGAD.SPEM、CMMI和UML模型都在不断演化,其版本也在不断升级。本文讨论的基于SPEM扩展的CMMI过程建模、基于TSP的CMMI实现、UML模型测试等内容都需要随着这些模型本身的不断改进而改进。

二、基于CMM模型的软件质量保障支撑平台框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CMM模型的软件质量保障支撑平台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在线政务服务有关研究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关研究
        三、“互联网+政务服务”建模有关研究
        四、“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有关研究
        五、现有研究总体评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整体政府及生态系统的理论溯源
    第一节 整体政府理论基础
        一、整体政府理论起源与内涵
        二、整体政府改革兴起动因
        三、整体政府范式
        四、整体政府最佳实践模式
    第二节 整体政府理论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耦合分析
        一、价值取向相耦合
        二、知识结构相耦合
        三、要义特征相耦合
    第三节 生态系统理论基础
        一、生态系统基本含义
        二、生态系统衍伸含义
    第四节 生态系统理论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耦合分析
        一、生态视域的内蕴特征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时代审视
        三、生态系统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视界融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建模
    第一节 “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形态探究
        一、“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因子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结构
        三、“互联网+政务服务”共生及协同进化机制
        四、“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的目标、特征及功能
    第二节 基于整体政府观的生态系统进化机理探究
        一、行政体制改革语境中的整体政府观
        二、基于整体政府最佳实践模式的动力机制
        三、基于整体政府基本特征的进化趋势
    第三节 模型总体构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型进化阶段即成熟度等级分析
    第一节 进化阶段即成熟度等级界定
        一、进化阶段界定
        二、成熟度等级匹配
    第二节 生态进化即成熟度等级演进逻辑
        一、“供给侧优位”阶段即初始级
        二、“供给侧+需求侧优位”阶段即受管理级
        三、“需求侧优位”阶段即优化级
    第三节 进化趋势验证
        一、基于评估结果的趋势验证
        二、基于案例研究的趋势验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全要素具象化形态分析
    第一节 供给侧分析视角
        一、政策文本质性研究设计
        二、生态因子提取
        三、文本深度遍历
    第二节 需求侧分析视角
        一、公众接受模型定量研究设计
        二、结构方程与数据检验
    第三节 模型全要素具象化形态
        一、生态因子具象化形态
        二、模型总体具象化形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模型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践启示
    第一节 “人民满意”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价值取向
        一、贯穿生态进化全过程
        二、影响生态因子全链条
    第二节 “生态思维”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根本遵循
        一、把握生态系统构成以全面破解建设难题
        二、尊重生态进化规律以稳步推进建设步伐
    第三节 “环体因子”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建设基础
        一、坚持网络基础设施的集约性与普惠性
        二、坚持法律标准体系的完备性
        三、坚持网络信息安全的可靠性
        四、坚持信息技术赋能的敏锐性
        五、坚持服务供给评价的规范性
        六、坚持创新应用扩散的针对性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回顾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公众接受“互联网+政务服务”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2)基于成熟度模型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亟待转型
        1.1.2 智慧城市建设在探索中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智慧城市理论
        2.1.1 城市系统工程理论
        2.1.2 智慧城市内涵
        2.1.3 智慧城市特征
    2.2 成熟度模型理论
        2.2.1 成熟度模型的起源与发展
        2.2.2 经典成熟度模型介绍
        2.2.3 成熟度模型的作用
    2.3 综合评价理论
        2.3.1 综合评价概念
        2.3.2 综合评价流程
    2.4 可拓学理论
        2.4.1 基元理论
        2.4.2 经典域和节域
        2.4.3 可拓距与位值
        2.4.4 关联函数
    2.5 本章小结
3 智慧城市建设成熟度模型的构建
    3.1 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
        3.1.1 可行性分析
        3.1.2 构建步骤
    3.2 智慧城市建设成熟度模型的架构
        3.2.1 成熟度模型的维度设置
        3.2.2 成熟度模型的等级划分
        3.2.3 关键过程域的确定
        3.2.4 关键实践的确定
    3.3 评价指标的初选与体系的初步构建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步骤
        3.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3.3 基于关键实践的评价指标初选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3.4.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分析
        3.4.2 信度分析
        3.4.3 效度分析
    3.5 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与指标释义
        3.5.1 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3.5.2 评价指标释义及其数据来源
    3.6 本章小结
4 评价方法的选择与评价过程确定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4.1.1 常用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4.1.2 多级可拓评价方法应用过程
    4.2 物元模型的建立
        4.2.1 评价等级划分
        4.2.2 经典域和节域的设置
        4.2.3 待评物元的确定
    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二级指标权重计算
        4.3.2 一级指标权重的计算
    4.4 关联度计算与等级评定
        4.4.1 二级评价指标关联度
        4.4.2 一级评价指标关联度
        4.4.3 评价对象关联度
        4.4.4 等级评定
    4.5 本章小结
5 实例分析一以沈阳市为例
    5.1 研究对象的选取
    5.2 研究对象基本概况
        5.2.1 沈阳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优势
        5.2.2 沈阳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劣势
    5.3 待评物元的确定
        5.3.1 数据获取原则
        5.3.2 数据获取结果
    5.4 沈阳市智慧城市建设成熟度评价
        5.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4.2 二级指标评价
        5.4.3 一级指标评价
        5.4.4 等级评定
    5.5 评价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影响程度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BIM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信息管理需求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和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全过程工程咨询研究
        1.3.2 工程咨询服务信息管理研究
        1.3.3 BIM应用于建筑工程信息管理的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
    2.1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研究
        2.1.1 工程咨询行业的发展历程
        2.1.2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内涵
        2.1.3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主要内容分析
        2.1.4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的优点与问题
    2.2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信息管理
        2.2.1 信息管理基础理论
        2.2.2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信息管理范围
    2.3 BIM在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中信息管理的应用
        2.3.1 BIM的基本内涵
        2.3.2 BIM在工程项目信息管理领域的应用
        2.3.3 BIM在工程咨询信息管理领域的应用优势
    2.4 本章小结
3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信息流建模与分析
    3.1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价值链分析
        3.1.1 价值链分析理论与模型
        3.1.2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价值链模型建立与分析
    3.2 IDEF0活动模型建立与分析
        3.2.1 IDEF0活动模型建模方法
        3.2.2 基于IDEF0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活动模型
    3.3 基于专家访谈的问题识别
    3.4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信息管理面临的问题
        3.4.1 信息采集
        3.4.2 信息加工
        3.4.3 信息共享
        3.4.4 信息存储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BIM技术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信息管理需求分析
    4.1 信息管理需求指标建立
    4.2 信息管理需求问卷调查
        4.2.1 问卷设计
        4.2.2 调查对象分析
    4.3 调查数据因子分析
        4.3.1 信度与效度分析
        4.3.2 主成分分析
        4.3.3 因子旋转与命名
        4.3.4 因子得分
    4.4 调查分析结果
        4.4.1 信息使用质量
        4.4.2 企业制度支撑
        4.4.3 技术与设备支撑
        4.4.4 信息资源输送
    4.5 本章小结
5 BIM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5.1 基于BIM技术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信息管理平台框架设计
        5.1.1 设计原则与功能要求
        5.1.2 信息管理平台设计思路
        5.1.3 信息系统体系结构选择
        5.1.4 信息管理平台框架构建
    5.2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信息管理平台演示
        5.2.1 模型信息管理
        5.2.2 沟通协作管理
        5.2.3 信息资源管理
        5.2.4 干系人管理
        5.2.5 平台系统管理
        5.2.6 信息管理主要需求的实现分析
    5.3 BIM信息管理平台业务功能实现
        5.3.1 立项决策阶段
        5.3.2 勘察设计与招标采购阶段
        5.3.3 施工安装与竣工验收阶段
        5.3.4 运营管理阶段
    5.4 BIM信息管理平台应用价值分析
        5.4.1 IDEF0模型重建
        5.4.2 应用价值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B. 调查问卷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泛在网络环境下的政府信息服务成熟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泛在网络环境下的政府信息服务成熟度相关概念
        2.1.1 泛在网络环境概念
        2.1.2 政府信息服务概念
        2.1.3 政府信息服务成熟度概念
    2.2 国内外成熟度模型相关研究
        2.2.1 国外成熟度模型相关研究
        2.2.2 国内成熟度模型相关研究
        2.2.3 成熟度模型之间的比较
    2.3 政府信息服务成熟度的特点
3. 泛在网络环境下的政府信息服务成熟度模型构建
    3.1 泛在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服务特点分析
        3.1.1 信息资源层面
        3.1.2 信息服务方式层面
        3.1.3 信息服务创新层面
        3.1.4 信息服务安全层面
    3.2 模型构建的原则
    3.3 政府信息服务成熟度模型结构
        3.3.1 模型的外部结构
        3.3.2 模型的内部结构
4. 泛在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服务成熟度模型的评价体系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 评价指标的确定
    4.3 服务成熟度评价指标的权重
        4.3.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4.3.2 层次分析法原理
        4.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泛在网络环境下的政府信息服务成熟度评价方法
        4.4.1 评价的前期准备
        4.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5. J省C市政府信息服务案例分析
    5.1 背景介绍
    5.2 评价过程
    5.3 评价结果分析
    5.4 对策与建议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5)基于CMM的政府审计数字化管理系统能力成熟度分析 ——以WF市政府审计数字化管理系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动态
        2.1.1 理论提出
        2.1.2 模型的改进
    2.2 国内研究动态
        2.2.1 对国外理论的引进
        2.2.2 对国外模型的改进
        2.2.3 对国外模型的应用
第3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3.1 概念描述
    3.2 理论依据
        3.2.1 PDCA循环理论
        3.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3.3 模型介绍
        3.3.1 诺兰模型
        3.3.2 CMM能力成熟度模型
        3.3.3 OPM3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3.4 三种成熟度评价模型对比研究
        3.4.1 三种模型对比
        3.4.2 诺兰模型与CMM的进一步对比研究
        3.4.3 OPM3与CMM的进一步对比研究
第4章 WF市政府审计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情况
    4.1 项目建设背景
    4.2 主要模块及功能介绍
        4.2.1 审计数据中心
        4.2.2 审计调度中心
        4.2.3 审计综合管理中心
        4.2.4 审计模拟实验室
    4.3 技术功能与项目亮点
    4.4 应用效果
第5章 基于CMM理论对WF市审计数字化管理系统成熟度进行分析
    5.1 审计数字化管理系统CMM成熟度模型构建
    5.2 WF市审计数字化管理系统CMM成熟度定性分析
        5.2.1 系统运行能力成熟度分析
        5.2.2 影响因素能力成熟度分析
    5.3 WF市审计数字化管理系统CMM成熟度定量分析
        5.3.1 建立评价指标
        5.3.2 确定能力评价指标权重
        5.3.3 建立能力成熟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3.4 WF市审计数字化管理系统能力成熟度测评
第6章 影响因素成熟度偏低的原因分析
    6.1 系统信息资源获取方面
        6.1.1 成本效益理论
        6.1.2 WF市审计数字化管理系统成本效益分析
    6.2 审计项目管理流程方面
        6.2.1 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方面
        6.2.2 审计项目实施管理方面
第7章 WF市审计数字化管理系统成熟度提升措施
    7.1 信息资源获取提升措施
        7.1.1 动态推荐技术
        7.1.2 借助动态推荐技术的优化措施
    7.2 流程管理提升措施
        7.2.1 项目管理技术
        7.2.2 融合项目管理技术的审计管理流程优化措施
第8章 提升政府审计数字化管理系统能力成熟度的总体保障措施
    8.1 大力推行数字化审计管理
    8.2 构建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6)A公司基于GQIM模型的软件质量度量方法的改进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顺序结构
第2章 概念定义与理论综述
    2.1 软件质量和软件质量管理的定义
        2.1.1 软件开发的特性
        2.1.2 软件质量管理
        2.1.3 CMM和 CMMI模型简介
    2.2 软件度量的基本概念
        2.2.1 软件度量的定义与目标
        2.2.2 GQM和 GQIM度量模型简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状描述与问题分析
    3.1 A公司简介
    3.2 A公司现有软件质量度量方法的介绍
        3.2.1 A公司的软件开发流程
        3.2.2 A公司的软件质量度量目标、对象、内容和标准
        3.2.3 A公司的软件质量度量流程
        3.2.4 A公司软件质量度量使用的工具
        3.2.5 A公司质量度量的分析方法和度量结果的展示方法
    3.3 A公司现有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3.3.1 A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全面
        3.3.2 A公司软件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性不强
        3.3.3 A公司软件质量管理体系与组织结构不匹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公司软件质量管理模型的优化设计
    4.1 A公司软件质量管理模型优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4.2 A公司软件质量管理模型优化设计的思路与内容
    4.3 A公司软件质量管理体系优化设计方案
        4.3.1 进一步完善A公司质量管理体系
        4.3.2 加强A公司软件质量管理体系的措施
        4.3.3 调整A公司软件质量管理的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A公司软件质量管理新体系的试行
    5.1 A公司软件质量管理体系的试运行
        5.1.1 化工行业项目的主要特点
        5.1.2 A公司软件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
        5.1.3 A公司软件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
    5.2 A公司软件质量管理体系的效果分析
        5.2.1 A公司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前后内外部环境对比
        5.2.2 A公司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前后效果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后续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东洲罗顿公司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课题国内外研究情况
        1.2.2 课题发展趋势分析
    1.3 论文相关技术介绍
        1.3.1 CMM 的过程成熟度框架介绍
        1.3.2 CMM 过程改进
        1.3.3 CMM 模型与项目管理
        1.3.4 项目管理工具的作用
    1.4 论文主要工作概述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系统功能需求
    2.2 性能需求
    2.3 系统用户用例图
    2.4 系统模块用例图
    2.5 项目基本信息管理用例图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设计
    3.1 系统概述
    3.2 B/S 架构选择
    3.3 中间件选择
    3.4 解决方案的确定
    3.5 系统结构设计
        3.5.1 设计要求概述
        3.5.2 系统架构设计
    3.6 系统流程设计
    3.7 系统数据库设计
    3.8 系统模块设计
        3.8.1 软件过程数据库模块
        3.8.2 项目管理工具模块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主要模块设计
    4.1 项目计划模块
        4.1.1 概述
        4.1.2 模块功能介绍
    4.2 需求管理模块
        4.2.1 概述
        4.2.2 模块功能介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具体实现
        5.1.1 代码实现
        5.1.2 运行环境
        5.1.3 系统的安全问题
    5.2 系统界面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系统功能测试
    6.2 系统性能测试
    6.3 测试用例与测试结果分析
        6.3.1 测试用例
        6.3.2 测试结果分析
    6.4 测试运行情况报告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CMM/CMMI的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软件业发展现状
        1.1.2 中小软件企业的特点
        1.1.3 中小软件企业面临的问题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创新点及论文框架
    1.4 本章小结
2. 软件企业成熟度评价体系分析
    2.1 CMM
        2.1.1 CMM的术语
        2.1.2 CMM的过程特征
        2.1.3 CMM的关键过程域
    2.2 CMMI
        2.2.1 CMMI的模型构建
        2.2.2 CMMI的表示方式
        2.2.3 CMMI与CMM的比较
    2.3 其他软件成熟度评价体系
        2.3.1 ISO9000族标准
        2.3.2 ISO/IEC TR15504标准
        2.3.3 现有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2.4 本章小结
3. 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3.1 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的构建
        3.1.1 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3.1.2 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构建原则
        3.1.3 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的模型方法
        3.1.4 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的结构模型
    3.2 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的测评指标体系
        3.2.1 工程类指标
        3.2.2 管理类指标
        3.2.3 支持类指标
        3.2.4 组织类指标
        3.2.5 运营类指标
    3.3 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的实施方法
        3.3.1 实施的准备
        3.3.2 实施的流程
        3.3.3 测评过程的具体要求
    3.4 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过程的要点分析
        3.4.1 起始阶段
        3.4.2 诊断阶段
        3.4.3 建立阶段
        3.4.4 行动阶段
        3.4.5 推动阶段
    3.5 本章小结
4. 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的实证分析
    4.1 案例背景
        4.1.1 测评企业
        4.1.2 调研数据的获取
        4.1.3 样本数据的选取
    4.2 实证分析
        4.2.1 建立评语集
        4.2.2 无量纲处理
        4.2.3 计算指标的隶属度
        4.2.4 指标权重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4.2.5 计算综合评价结果
    4.3 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综合效应分析及对策建议
        4.3.1 二级软件企业的发展对策
        4.3.2 三级软件企业的发展对策
        4.3.3 四级软件企业的发展对策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调查问卷
附录2 S2企业的计算过程
附录3 S3企业的计算过程
附录4 S4企业的计算过程
附录5 S5企业的计算过程
附录6 S6企业的计算过程
附录7 S7企业的计算过程
附录8 S8企业的计算过程
附录9 S9企业的计算过程
附录10 S10企业的计算过程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信息化平台及组织级软件过程模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课题的来源及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过程模型及相关标准发展概况
    1.3 国内外软件质量特性体系发展概况
    1.4 信息化平台与软件集成技术、过程建模技术的发展
    1.5 面向组织整体管理的软件研发管理过程的趋势
    1.6 论文创新点与章节安排
2 组织级软件过程模型
    2.1 引言
    2.2 组织级软件过程模型的提出与模型框架
    2.3 组织级软件过程模型中的典型过程组合
    2.4 本章小结
3 支持过程模型的广义质量特性体系
    3.1 引言
    3.2 广义质量特性指标体系的框架、指标集与评价流程
    3.3 广义质量特性评价模型构成
    3.4 本章小结
4 过程模型在信息化平台上实现的若干技术
    4.1 引言
    4.2 组织级软件过程过程的流程建模技术
    4.3 信息化平台中多项目的动态权限管理
    4.4 信息化平台的模块快速定制技术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过程模型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
    5.1 引言
    5.2 软件企业信息化平台系统概述
    5.3 项目建设的应用简介
    5.4 系统应用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信息化平台所获着作权证书

(10)软件质量保障的若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
第二章 软件质量评价体系与标准
    2.1 软件质量概念
    2.2 软件质量保障
    2.3 软件质量标准
        2.3.1 ISO9001和ISO9003
        2.3.2 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
        2.3.3 SPICE项目和ISO/IEC15504——软件过程评估标准
        2.3.4 IEEE/EIAStd12207——软件生命周期过程
        2.3.5 GB/T19001-2000和GB/T19004-2000简介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SPEM扩展的CMMI软件过程元模型
    3.1 CMMIV1.2版本的新特征
    3.2 相关研究工作
    3.3 软件过程工程元模型—SPEM简介
        3.3.1 SPEM概述
        3.3.2 SPEM的UMLProfile特性
        3.3.3 SPEM的MOF元模型特性
        3.3.4 SPEM模型的数据交换
    3.4 面向CMMI软件过程建模的SPEM扩展策略
        3.4.1 用于CMMI元模型的SPEM扩展机制
        3.4.2 SPEM扩展机制应遵守的规范
        3.4.3 重型扩展机制—基于MOF的SPEM扩展
        3.4.4 轻型扩展机制—基于UMLProfile的SPEM扩展
    3.5 支持CMMI软件过程建模的元模型——CMMI-SPM
        3.5.1 CMMI-SPM软件过程的概念模型
        3.5.2 CMMI过程包
        3.5.4 CMMI过程构件
        3.5.3 CMMI过程结构
        3.5.5 CMMI过程生命周期
    3.6 CMMI-SPM过程建模示例
    3.7 小结
第四章 使用TSP加速CMMI的实现
    4.1 TSP概述
    4.2 TSP和CMMI过程域的比较
        4.2.1 TSP和连续式CMMI过程域的比较
        4.2.2 TSP和阶段式CMMI过程域的比较
    4.3 TSP与CMMI的融合
        4.3.1 TSP中的度量技术加速了CMMI的升级
        4.3.2 TSP与CMMI的互补有利于CMMI的实现
        4.3.3 TSP的实践加速CMMI各等级的实现
        4.3.3 TSP为CMMI提供工作产品类型及模板
        4.3.4 TSP角色及其职责定义可以用于CMMI
    4.4 基于TSP的CMMI过程改进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4.4.1 设计原则
        4.4.2 开发工具与环境
        4.4.3 系统架构
        4.4.4 应用示例
    4.5 小结
第五章 软件度量技术
    5.1 软件度量学简介
        5.1.1 传统的面向过程的软件度量学
        5.1.2 面向对象的软件度量学
        5.1.3 软件质量度量
    5.2 一种新的度量模型GQ(Ⅰ)M-D
    5.3 基于GQ(Ⅰ)M-D的软件过程度量
        5.3.1 过程目标—问题—度量的确立
        5.3.2 过程度量的支持工具
    5.4 过程产品度量
        5.4.1 UML模型的度量
        5.4.2 面向对象源代码度量
        5.4.3 源代码的规模测量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UML活动图测试技术
    6.1 软件测试概述
    6.2 从UML活动图产生测试场景的方法
        6.2.1 反蚁群Agent方法
        6.2.2 灰盒方法
        6.2.3 自适应细菌Agent方法
        6.2.4 系统的形式方法
    6.3 UML活动图测试方法的比较分析
    6.4 测试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6.5 从UML活动图产生测试场景的示例
    6.6 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本文主要贡献
    7.2 将来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定理证明
附录二 描述UML活动图的XMLSCHEM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软件着作权
致谢

四、基于CMM模型的软件质量保障支撑平台框架(论文参考文献)

  • [1]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研究[D]. 高斯芃. 中共中央党校, 2020
  • [2]基于成熟度模型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评价研究[D]. 刘泽鑫.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3]基于BIM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信息管理需求及应用研究[D]. 罗卫. 重庆大学, 2019(01)
  • [4]泛在网络环境下的政府信息服务成熟度模型研究[D]. 刘宇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5]基于CMM的政府审计数字化管理系统能力成熟度分析 ——以WF市政府审计数字化管理系统为例[D]. 赵建花. 山东大学, 2017(09)
  • [6]A公司基于GQIM模型的软件质量度量方法的改进及应用[D]. 赵澎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8)
  • [7]东洲罗顿公司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谋鑫.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
  • [8]基于CMM/CMMI的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研究[D]. 韦伟. 山东大学, 2011(04)
  • [9]信息化平台及组织级软件过程模型技术[D]. 王小刚.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10]软件质量保障的若干技术研究[D]. 许东. 上海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基于CMM模型的软件质量保障支持平台框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