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尺度论文-刘晓晶,熊进标,程旭

临界尺度论文-刘晓晶,熊进标,程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临界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临界水冷堆,实验回路,热工水力,多尺度

临界尺度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晶,熊进标,程旭[1](2019)在《超临界水冷堆辐照考验回路多尺度热工水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第四代核能系统中唯一的水冷反应堆,超临界水冷堆(SCWR)具有系统简单、热效率高、经济和安全性好等优点.中国和欧盟联合发起了第七框架研究计划国际合作项目"超临界水冷堆燃料性能验证实验(Supercritical Water-cooled Reactor Fuel Qualification Test, SCWR-FQT)",该实验将对超临界水环境下的小型燃料组件进行性能测试,为实验回路进行设计、分析和验证,并为其设计分析和安全许可申请提供支持.本文从计算流体力学、子通道、系统安全角度出发,对整个系统进行多尺度的热工水力安全分析.本文还对子通道程序COBRA和系统程序ATHLET中的传热模型、摩擦阻力模型和湍流交混模型等进行了修改,使其适用于超临界水冷堆模拟.另外,本文通过交换堆芯出口压力、冷却剂进口温度、堆芯进口冷却剂流量、活性区的产热和摩擦因子等参数实现程序耦合,以得到更为精细的热工水力行为.结果表明,修改过后的程序适用于超临界水回路瞬态分析,现有的安全系统设计可保证组件实验段在事故情况下得到有效冷却. CFD计算结果表明,绕丝对棒束流体传热有较大影响;子通道结果表明角通道堵塞条件下包壳温度最高.同时,计算也证实了多尺度耦合程序可精准预测事故进程和参数分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期刊2019年11期)

张钟毓,吴雪松[2](2019)在《亚音速环形湍射流中轴对称相干结构的非线性演化和声辐射研究:基于强非线性临界层的多重尺度渐近分析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射流噪声是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的常见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其中,混合是超、亚音速流动中都存在的重要噪声源。另一方面,因为广义拐点的存在,混合是一种典型的无粘不稳定流动,容易失稳转捩呈现湍流流态,其间存在可以被检测的大尺度涡结构,被称为"相干结构"或"拟序结构"。相较于小尺度脉动,相干结构是混合声的主要来源,表现为低频噪声,是一种非线性现象。从流动稳定性的观点看,相干结构与层流中的不稳定波或波包在产生和演化方面都有极高的相似性。在环射流问题中,存在有轴对称模态和螺旋模态,其演化和辐射的机理是不同的。为找到轴对称模态辐射噪声的物理声源,并考虑到流动的非平行性和湍流小尺度脉动的影响,本文采用强非线性临界层理论来刻画轴对称相干结构的非线性演化,进而分析流场近场的动力学性质,这是研究其声辐射的前提。区别于经典声学理论,亚音速气动噪声的声场会对其声源产生反作用,导致其物理声源不能在求解声场之前确定,只能同声场联合求解。本文采用多重尺度方法,利用喷流的近场动力学性质识别其物理声源,并推演其声辐射。这个过程自然地需要考虑声场对声源的反作用。考虑到混合层厚度与临界层位置之比r_c~(-1)是一个描述喷流混合的重要无量纲参数,控制着相干结构不同的演化和辐射过程,通过对r_x~(-1)的跨量级分析,推导出一套适用于各类射流的演化、辐射理论。计算结果可以清晰地描述流场中低频分量的激发与演化、流场中频谱展宽等现象,这是非线性作用的结果。特别地,本理论可以描述轴对称相干结构的卷起、演化与破碎,这是流场中高阶谐波的激发与演化的结果,是典型的强非线性现象。在声场计算中考察了一些重要因素的影响,其结果能够捕捉到射流低频噪声的指向性特性与频谱分布。需要强调的是,这套理论用来描述轴对称相干结构的演化和辐射,同样可以退化到平面混合湍流中的二维相干结构。换言之,这是一个普遍适用的二维无粘模态或结构的强非线性动力学和声辐射理论。(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顾帅威,李玉星,滕霖,王财林,胡其会[3](2019)在《小尺度超临界CO_2管道小孔泄漏减压及温降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临界CO_2管道运行过程中一旦发生泄漏,将会造成严重的事故。本文基于小尺度CO_2管道(长14.85m,内径15mm)实验装置开展了超临界纯CO_2及含杂质超临界CO_2管道的小孔泄漏实验,测量了不同泄漏孔径及不同起始压力条件下超临界CO_2管道泄漏过程中管内介质的压力和温度响应曲线,分析了管道泄漏过程中CO_2的相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超临界CO_2管道泄漏过程中,管内流体温度存在一个最低值,CO_2由超临界态直接转变为气态;泄漏孔径越大,管道泄漏时间越短,管内介质温度所能达到的最低值更低;N_2的存在缩短了管道泄漏的时间,提高了管内介质的最低温度,且N_2含量越高,该最低温度越高。此外基于管道泄漏时间的自保持性,得出了不同泄漏孔径和起始压力条件下管内压力随泄漏时间变化的经验公式。(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2期)

韩新勇[4](2018)在《斑马鱼全脑神经网络的临界态无尺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很多实验与仿真结果的证明,大脑或神经网络处于临界状态时对信息处理有很多优势,比如最大的记忆容量、最广的信息多样性、最宽动态响应范围等。由于技术和实验动物的限制,以往的研究中展示出大脑在局限范围内的无尺度临界状态的特征。比如在人类全脑上用功能核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和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在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脑区上用皮层脑电(electrocorticography,ECoG)和电压成像(voltage imaging);在鼠、猫和非灵长类动物的脑区局部上用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LFP)这些低空间分辨率观察到无尺度临界状态。另外,在啮齿类动物上应用高空间分辨率的双光子成像技术(2-photon imaging)也只观察到几十个神经元数量级的临界状态。所以,目前没有从一种动物上存在一致且完整的证据证明这样的假说:大脑的临界状态的无尺度特性是从神经元群组跨越到整个全脑范围。为了证明这个假说,本研究应用双光子成像技术记录了斑马鱼全脑每一个神经元的神经活动数据,从两个角度证明了更广范围的无尺度临界状态:一,从局部几十个神经元到到全脑上万神经元,跨越四个尺度观察窗口的无尺度临界状态;二,从全脑几十个粗粒到上万个粗粒,跨越四个尺度粗粒化处理的全脑无尺度临界状态。这是第一次跨越四个数量级、多维度、多角度的从一种动物上完整证明了大脑的临界状态无尺度特征。不仅如此,通过叁种估计化的方法(最小二乘法、KS估计和最大似然估计)和两种模型(幂律分布和指数分布)对比,定量化的证明了结论的可靠性;通过两种随机化处理方式(帧随机和匹配随机)对比突出了大脑两种维度(规模和时间)的临界状态特征;还通过对比不同尺度粗粒化处理中大脑的其他有尺度差异的特征(神经雪崩的组织方式、神经雪崩的相关性和全脑的功能连接),凸显出无尺度临界状态的独特性。这些发现与结果也许能够帮助我们从多维多层次的角度,仿真大脑或复杂网络和理解有关大脑疾病与智慧的奥秘。(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张光辉,夏子潮,毛少华[5](2018)在《小尺度火旋风临界环量数值模拟与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奠定中大尺度火旋风成型临界环量理论及实验基础,规避火旋风的生成和威胁,基于6壁面强制诱导火旋风发生装置,采用大涡模拟技术,开展小尺度火旋风成型临界环量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小尺度火旋风的临界环量,采用线性拟合提出小尺度火源火旋风的临界环量与火源尺寸的关系式,得到特定单位面积热释放速率条件下,小尺度火旋风的临界环量Γ与火源尺寸l成Γ=0.465 8+0.081 29l的线性关系。通过旋风速度参量分析,得到火旋风切向速度沿径向方向从涡核中心到涡核半径处近似线性增加到最大值并沿涡核半径外缓慢下降,切向速度沿高度方向先增大后减小等变化规律,发现火旋风切向速度与Rankine涡模型相符。(本文来源于《消防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杨丽霞[6](2017)在《超超临界耐热钢G115中Cu的跨尺度表征及其成分—组织结构—性能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最先进的商用超超临界电站用马氏体耐热钢P92的极限使用温度为628℃。为推进先进超超临界电站建设、提高发电效率、降低煤耗,钢铁研究总院自主研发了新型马氏体耐热钢G115,使其极限服役温度突破至650℃,具有重大的工程意义。相比现有9-12%Cr马氏体钢,G115钢通过添加1.0%的沉淀析出型元素Cu,获得了持久强度的较大提升。然而,由于G115钢中析出相复杂、制样时Cu的优先腐蚀等问题使得Cu析出相表征困难,钢中Cu的存在形式、分布状态及作用机制等尚不清楚,阻碍了该材料强化机制的揭示与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因此,亟需开发新的分析方法应用于G115钢中Cu的表征,并据此深入研究G115钢中Cu的成分-组织结构-性能相关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所述:一)G115钢中Cu的跨尺度筛查表征以时效态G115钢为研究对象,本文提出了一种从宏观至微观逐级筛选特征区域、特征单元的跨尺度分布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Cu的筛查表征。基于含Cu特征单元的电子衍射及能谱分析,首次发现G115钢中形成了FCC结构的富Cu相,其含Cu量大于90%。基于多视场的统计分析,研究了富Cu相的分布状态:富Cu相沿板条界等界面分布,常与M23C6、Laves相共生,也可独立分布于界面处,且其周围往往分布有大量位错;富Cu相多为球形或椭圆形,平均直径114 nm。二)G115钢中Cu的析出行为及其成分-组织结构-性能相关性研究本文设计了Cu含量分别为0.5%、1.0%、2.0%、3.0%的G115钢,结合Thermo-Calc热力学理论计算,通过对不同工艺下不同Cu含量试验钢的组织结构和性能表征,研究了G115钢中Cu的成分-组织结构-性能相关性。该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叁个方面:1.采用Thermo-Calc热力学模拟软件,计算了不同Cu含量G115钢的平衡相图,研究了热力学平衡条件下Cu含量对相组成、含量及析出温度区间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Cu含量G115钢中主要析出相均为M23C6、Laves相、MX和富Cu相。随着Cu含量的升高,G115钢中?→?转变的起始温度逐渐降低,转变温度区间逐渐扩大;Laves相、M23C6和MX的析出量变化不大,各析出相固溶温度逐渐升高;富Cu相的析出呈线性增长。2.基于不同温度下材料金相组织-硬度相关性,开发了实际热处理条件下c1A点的测试方法,确定了实际热处理工艺下不同Cu含量G115钢的c1A点;系统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条件对试验钢组织结构、性能的影响,结合c1A点测试结果,优化了热处理制度:1100℃×1h A.C.+770℃×3h A.C.。3.为进一步探究G115钢中Cu的析出行为,以不同时效时间、不同Cu含量G115钢为研究对象,采用跨尺度分布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时效前后Cu的演变趋势。研究表明: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G115钢基体中Cu含量逐渐降低,Cu以富Cu相形式析出并在时效过程中逐渐长大。当回火态G115钢中Cu含量为0.50%时,未发现富Cu相析出;随着Cu含量升高至1.04%及以上,开始析出富Cu相且析出量逐渐增多。不同Cu含量G115钢经650℃时效1000 h后,均有富Cu相析出且随Cu含量升高,富Cu相析出量逐渐增多。因此,G115钢中Cu含量的升高及时效过程的进行均促进富Cu相的析出。此外,研究了不同工艺下G115钢中Cu的成分-组织结构-性能相关性:随着Cu含量的升高,试验钢奥氏体晶粒尺寸减小,固溶处理后未溶颗粒增多,促进了Laves相的析出;时效过程中材料硬度和高温强度缓慢升高,高温塑性则有所下降。因此,应合理控制G115钢中Cu含量以确保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温强塑性。综上,本文提出了一种跨尺度分布分析逐级筛选特征区域、特征单元的方法并应用于G115钢中Cu的表征,首次发现G115钢中形成了FCC结构富Cu相,揭示了Cu的分布状态、析出行为等,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下G115钢中Cu的成分-组织结构-性能相关性。这不仅为G115钢的改进及优化积累了关键的跨尺度实验数据,还为其他耐热钢的组织演变和作用机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总院》期刊2017-12-01)

索罗丹,钟定胜,吕坤[7](2016)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临界时间尺度、临界经济规模和临界经济水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及"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在学术界存在广泛争论,尚未形成普遍共识。本文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指出EKC反映的是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长期的动态演化关系,是一个趋势性的规律,而非精确规律,而且该曲线存在一定的临界时间尺度、临界经济规模和临界经济水平现象。本文结合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各省的经济、环境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各国PM10年均浓度和中国各省工业固废排放量这两项指标上,存在着明显的临界时间尺度,临界经济规模及临界经济水平现象;而其他指标仍处恶化状态,其临界特征暂不能得到具体数值,有待日后的检验和归纳。(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期刊2016-10-13)

贺红亮[8](2016)在《临界损伤度:跨尺度耦合的一座桥梁》一文中研究指出材料在微观、细观尺度的组织、特性,与其宏观性能与行为存在内在关联。探索微细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内在联系是物理学、材料学、力学、化学等学科的永恒主题,也是学科交叉中的热点课题。延性金属的动态拉伸断裂是武器物理学和工程学的一个重要基础问题,其中层裂是一种典型的动态拉伸断裂形式,其形成主要与材料在高强冲击波加载下的局部应力波拉伸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缩编文集》期刊2016-09-27)

毛鸿[9](2016)在《材料纳观尺度裂纹扩展临界条件的晶体相场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很多以前从未有过的结构功能纳米材料出现在了人们的实践生产生活中。由于制造设备和材料表征技术的限制,使得在研究过程中很难直接观察到材料纳观尺度的裂纹扩展动态行为。晶体相场方法(PFC)是最近10多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的数值计算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从原子扩散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对材料组织结构的变化进行理论研究。运用晶体相场方法研究材料纳观结构的前沿问题集中在:将外应力作用因素加入到晶体相场模型中,建立有应变和位错动力学理论的PFC模型,将其运用于断裂、蠕变等材料结构失效行为的机理研究中。目前,材料内部裂纹扩展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而材料在受到外部动、静载荷应变作用下纳观尺度的疲劳裂纹扩展行为以及纳观裂纹扩展的临界条件、裂纹分叉与系统自由能的内在联系还鲜有研究。鉴于此,本课题将采用晶体相场模型研究材料内部纳观尺度裂纹在单、双轴静载荷和动载荷作用下的裂纹扩展临界应变和临界温度以及裂纹的热疲劳效应,并分析裂纹扩展过程中体系自由能、表面能、裂口相关参数之间的联系,探究裂纹尖端塑性区孔洞连通效应和裂纹解离扩展的内在机理。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结构材料在受到外部应力作用而发生裂纹扩展时,其裂纹扩展方向与外部载荷的加载方向垂直,外载应力小的试样裂纹扩展速率明显滞后于外载应变大的试样。2.外加应变在晶体内部产生的分切应力达到裂纹扩展的临界应力值是发生裂纹扩展的前提条件,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单轴静拉伸的裂纹扩展临界应变大于双轴静拉伸作用下裂纹扩展的临界应变,即材料在复杂应力作用下更容易发生断裂失效。3.裂纹扩展对体系温度变化非常敏感,体系温度越低,裂纹扩展晶格阻力越大;体系温度越高,热振动原子数目越多,裂纹扩展越容易。裂纹扩展时体系温度需要高于裂纹扩展临界温度,即裂纹扩展需要满足一定的系统过热度。4.施加动载荷作用后,体系自由能逐渐上升,裂纹尖端塑性区呈现孔洞连通效应和裂纹解离扩展现象。当中心裂口处未发生裂纹萌生和扩展时,外加应变的作用使得材料内部中心裂口处比非裂口缺陷处应变能集中程度高。应变的施加使得缺陷处应变能集中。本研究运用晶体相场法研究材料纳观尺度裂纹扩展行为,得到的理论研究结果与实验相符,对结构功能材料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6-06-01)

邵慧,郭文安,Anders,W.Sandvik[10](2016)在《具有2个长度尺度的量子临界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变和临界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它既发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冰融化成水),又是产生新奇物态的普遍机制(例如高温超导体的形成).通常的相变由热涨落驱动,也称经典相变.量子相变则发生在绝对零温,在外参数变化时由量子涨落驱动.建立在对称性破缺,序参量涨落和重整化群基础上的朗道-金兹堡-威尔逊理论(Landau-Ginzburg-Wilson,LGW)成功解释了经典相变.而通常的量子相变,也可(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临界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射流噪声是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的常见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其中,混合是超、亚音速流动中都存在的重要噪声源。另一方面,因为广义拐点的存在,混合是一种典型的无粘不稳定流动,容易失稳转捩呈现湍流流态,其间存在可以被检测的大尺度涡结构,被称为"相干结构"或"拟序结构"。相较于小尺度脉动,相干结构是混合声的主要来源,表现为低频噪声,是一种非线性现象。从流动稳定性的观点看,相干结构与层流中的不稳定波或波包在产生和演化方面都有极高的相似性。在环射流问题中,存在有轴对称模态和螺旋模态,其演化和辐射的机理是不同的。为找到轴对称模态辐射噪声的物理声源,并考虑到流动的非平行性和湍流小尺度脉动的影响,本文采用强非线性临界层理论来刻画轴对称相干结构的非线性演化,进而分析流场近场的动力学性质,这是研究其声辐射的前提。区别于经典声学理论,亚音速气动噪声的声场会对其声源产生反作用,导致其物理声源不能在求解声场之前确定,只能同声场联合求解。本文采用多重尺度方法,利用喷流的近场动力学性质识别其物理声源,并推演其声辐射。这个过程自然地需要考虑声场对声源的反作用。考虑到混合层厚度与临界层位置之比r_c~(-1)是一个描述喷流混合的重要无量纲参数,控制着相干结构不同的演化和辐射过程,通过对r_x~(-1)的跨量级分析,推导出一套适用于各类射流的演化、辐射理论。计算结果可以清晰地描述流场中低频分量的激发与演化、流场中频谱展宽等现象,这是非线性作用的结果。特别地,本理论可以描述轴对称相干结构的卷起、演化与破碎,这是流场中高阶谐波的激发与演化的结果,是典型的强非线性现象。在声场计算中考察了一些重要因素的影响,其结果能够捕捉到射流低频噪声的指向性特性与频谱分布。需要强调的是,这套理论用来描述轴对称相干结构的演化和辐射,同样可以退化到平面混合湍流中的二维相干结构。换言之,这是一个普遍适用的二维无粘模态或结构的强非线性动力学和声辐射理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临界尺度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晓晶,熊进标,程旭.超临界水冷堆辐照考验回路多尺度热工水力学分析[J].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19

[2].张钟毓,吴雪松.亚音速环形湍射流中轴对称相干结构的非线性演化和声辐射研究:基于强非线性临界层的多重尺度渐近分析理论[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3].顾帅威,李玉星,滕霖,王财林,胡其会.小尺度超临界CO_2管道小孔泄漏减压及温降特性[J].化工进展.2019

[4].韩新勇.斑马鱼全脑神经网络的临界态无尺度特性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

[5].张光辉,夏子潮,毛少华.小尺度火旋风临界环量数值模拟与特性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8

[6].杨丽霞.超超临界耐热钢G115中Cu的跨尺度表征及其成分—组织结构—性能相关性研究[D].钢铁研究总院.2017

[7].索罗丹,钟定胜,吕坤.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临界时间尺度、临界经济规模和临界经济水平分析[C].第十二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2016

[8].贺红亮.临界损伤度:跨尺度耦合的一座桥梁[C].第十四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缩编文集.2016

[9].毛鸿.材料纳观尺度裂纹扩展临界条件的晶体相场法研究[D].广西大学.2016

[10].邵慧,郭文安,Anders,W.Sandvik.具有2个长度尺度的量子临界现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标签:;  ;  ;  ;  

临界尺度论文-刘晓晶,熊进标,程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