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干摩擦阻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干摩擦阻尼器,折返式弹支,转子,振动控制
干摩擦阻尼论文文献综述
宋明波,廖明夫,王四季[1](2019)在《折返式可控弹支干摩擦阻尼器设计及减振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将折反式鼠笼与压电陶瓷结合应用的可控弹支干摩擦阻尼器,并进行了减振试验研究。介绍了弹支干摩擦阻尼器对转子系统的减振机理;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折返式可控弹支干摩擦阻尼器,该阻尼器使用压电陶瓷为作动机构,尺寸小、结构紧凑、可以方便施加控制;并将所设计的阻尼器安装于转子试验台对其减振效果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中首次实测了动、静摩擦片压紧力。结果表明,折返式可控弹支干摩擦阻尼器对转子系统的振动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转子经过临界转速时的振动峰值减小70%以上,实测最佳压紧力为35~50 N。(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4期)
刘雅琳,刘硕,上官博,徐自力[2](2019)在《干摩擦阻尼结构对失谐叶盘振动局部化的约束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干摩擦阻尼结构对失谐叶盘系统振动局部化的影响,采用能够复现局部微动滑移特征的叁维微滑移干摩擦模型和抗混迭时频域融合算法,对含干摩擦阻尼结构的失谐叶盘系统进行了强迫振动的计算模拟。比较了考虑围带处干摩擦阻尼和未考虑干摩擦阻尼时叶片振动响应的变化及局部化因子的大小,并研究了干摩擦阻尼参数在失谐叶盘系统减振控制中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干摩擦阻尼结构可降低失谐叶盘系统振动响应的局部化程度,叶片间的摩擦约束力完全不同,每支叶片所对应的最优初始正压力及最优摩擦系数均不相同。由于干摩擦阻尼结构对失谐叶盘中每支叶片的减振效果存在差异,在进行失谐叶盘系统减振设计时需考虑摩擦控制参数与各个叶片之间的匹配问题。(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樊江,戴琦晖,王晋斌,申秀丽,胡殿印[3](2018)在《带涂层干摩擦阻尼器的分子动力学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纳米级微凸体间的剪切运动出发研究干摩擦阻尼器摩擦机理。采用更加精确的多体势,建立描述两个可变形半球状微凸体剪切运动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型。应用该模型分析了单晶铜微凸体剪切运动过程中切向力和法向力随相对位移、干涉深度和微凸体半径的变化规律,同时研究了剪切过程结束后剩余变形能的变化。通过多尺度分析和统计学工具,建立了干摩擦模型的微凸体模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单晶铜在真空中发生干摩擦时,结合面的表面法向接触刚度与法向载荷成正比,滑动摩擦因数只与表面粗糙度参数有关。计算结果与纯铜摩擦实验结果相吻合,证明该方法可准确地分析覆盖涂层的干摩擦阻尼器工作面干摩擦特性,对于已知微观参数的表面,能够准确地预测滑动摩擦因数。(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余慧杰,常维[4](2018)在《干摩擦阻尼隔振系统等效阻尼确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摩擦隔振系统的阻尼值决定着系统的响应情况。运用试验测试和理论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将阻尼值根据频率分成多个不同的频段,并用优化方法获得不同频段的阻尼值。该方法所得到的等效阻尼值与能量法获得的阻尼值相近,为干摩擦阻尼隔振器等效阻尼的确定寻找一种新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期刊2018年09期)
何冰冰,何尚文,贾文祯,王颖,田勇[5](2018)在《基于完善双线性迟滞模型的干摩擦阻尼系统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接触正压力较大时干摩擦力主要表现出刚度特性的情况,结合已有文献的实验研究结论,对双线性迟滞模型进行完善。通过龙格库塔方法计算干摩擦阻尼系统的动力响应,结合傅里叶变换、庞加莱图及相图分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在干摩擦接触不脱离的情况下,系统没有出现分叉与混沌现象,稳态响应与摩擦力没有出现次谐波响应且高次谐波分量很小,证明了基于一次谐波平衡的等效线性化方法求解接触不脱离的干摩擦阻尼系统是较为精确的;得到了接触刚度、外激励幅值、正压力对干摩擦阻尼系统减振效果影响的规律,与相关实验结果基本相符。相关结论可为工程中干摩擦阻尼器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秦洁,燕群,黄文超[6](2018)在《旋转叶片干摩擦阻尼结构模型及分析方法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旋转叶片是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部件,其振动特性及振动抑制技术对发动机的性能和结构完整性、工作可靠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各类叶片振动抑制方法中,干摩擦阻尼结构应用最为广泛。首先,详细地阐述了旋转叶片干摩擦阻尼器动力学建模及其发展现状;然后,介绍了旋转叶片干摩擦阻尼结构减振特性分析方法及其发展现状,最后,提出了基于不同结构形式的叶片-地(B-G)型和叶片-叶片(B-B)型、基于接触面相互作用的干摩擦阻尼数学模型、基于接触点描述的干摩擦阻尼接触模型以及根据相对运动关系形成的干摩擦接触运动模型,以期为旋转叶片减振结构的建模设计、提高可靠性和效率、减振延寿等方面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航空工程进展》期刊2018年02期)
刘天源,谢永慧,张荻[7](2018)在《干摩擦阻尼叶片的高保真有限元模型振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考虑干摩擦效应的整圈阻尼叶片高保真有限元模型振动特性:首先建立透平机械叶盘结构在周期激振力下的多谐波有限元方程,利用固定界面模态综合法降低整圈叶盘结构的有限元方程自由度,并给出求解多谐波平衡法中非线性方程的步骤;最后以某透平叶片的高保真有限元模型作为算例,验证算法的高效性和准确性:采用多谐波平衡法在保证计算精度(最大误差1.36%)的同时大幅降低计算耗时(由12小时降至2小时);进一步分析了阻尼器的干摩擦效应对叶片的非线性振动特性的影响,为叶片阻尼结构的减振设计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8年S1期)
秦洁,燕群,黄文超[8](2018)在《旋转叶片干摩擦阻尼结构减振试验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航空发动机旋转叶片的振动特性及其振动抑制技术,对提高发动机的性能、结构完整性、工作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从旋转叶片干摩擦阻尼结构的减振试验装置、试验激励方法和动态特性测试等方面对旋转叶片干摩擦阻尼结构的减振试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将旋转叶片干摩擦阻尼结构的减振试验分为非旋转试验和旋转试验两类,结合叶片干摩擦阻尼结构减振特性试验的研究现状,提出应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在不旋转条件下,建立随叶片榫头结构、相邻叶片夹角变化的试验装置模型库;探索多叶片阻尼结构的高频激励耦合加载方法和振动响应测试方法;在旋转条件下,研究更符合开车环境的激励方式,发展使用应变片和传感器的高分辨率的振动响应测试方法。(本文来源于《航空工程进展》期刊2018年01期)
李琳,刘久周,李超[9](2016)在《航空发动机中的干摩擦阻尼器及其设计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了航空发动机中的典型干摩擦阻尼器的结构形式及其工作原理,并给出了干摩擦模型以及接触运动模型的简化方法以及不同简化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分析了干摩擦阻尼系统响应分析的各种方法的特点,重点论述了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基于时频转换算法的高阶谐波平衡法的基本思想,并介绍了在进行时频转换分析过程中的弧长延拓法等关键技术.最后,论述了航空发动机中干摩擦阻尼器的设计和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李琳,刘久周,李超[10](2016)在《干摩擦阻尼器对宽频多阶次激励减振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干摩擦阻尼非线性系统响应求解的高阶谐波平衡法、摩擦力时域求解的时间推进法以及时频转换(AFT)法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采用将时频转换法与高阶谐波平衡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典型航空发动机叶片缘板阻尼器宽频多阶次激励的减振效果进行计算与分析.通过与直接积分法获得的结果进行对比,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且计算效率远远高于直接积分法.对比了保留不同谐波阶次时的计算结果,说明对航空发动机中宽频多阶次激励下的干摩擦阻尼系统进行分析计算时需要保留非线性力的高阶谐波成分,才能获得准确的结算结果.干摩擦阻尼器对于不同频率成分激起的共振峰值的最优正压力值不同,实际中应针对激振频率带宽及具体的减振需求,对阻尼器的设计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使得系统在整个工作频带上振动响应最小.(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干摩擦阻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干摩擦阻尼结构对失谐叶盘系统振动局部化的影响,采用能够复现局部微动滑移特征的叁维微滑移干摩擦模型和抗混迭时频域融合算法,对含干摩擦阻尼结构的失谐叶盘系统进行了强迫振动的计算模拟。比较了考虑围带处干摩擦阻尼和未考虑干摩擦阻尼时叶片振动响应的变化及局部化因子的大小,并研究了干摩擦阻尼参数在失谐叶盘系统减振控制中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干摩擦阻尼结构可降低失谐叶盘系统振动响应的局部化程度,叶片间的摩擦约束力完全不同,每支叶片所对应的最优初始正压力及最优摩擦系数均不相同。由于干摩擦阻尼结构对失谐叶盘中每支叶片的减振效果存在差异,在进行失谐叶盘系统减振设计时需考虑摩擦控制参数与各个叶片之间的匹配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干摩擦阻尼论文参考文献
[1].宋明波,廖明夫,王四季.折返式可控弹支干摩擦阻尼器设计及减振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2].刘雅琳,刘硕,上官博,徐自力.干摩擦阻尼结构对失谐叶盘振动局部化的约束作用[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9
[3].樊江,戴琦晖,王晋斌,申秀丽,胡殿印.带涂层干摩擦阻尼器的分子动力学仿真[J].航空动力学报.2018
[4].余慧杰,常维.干摩擦阻尼隔振系统等效阻尼确定方法[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8
[5].何冰冰,何尚文,贾文祯,王颖,田勇.基于完善双线性迟滞模型的干摩擦阻尼系统动力学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8
[6].秦洁,燕群,黄文超.旋转叶片干摩擦阻尼结构模型及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航空工程进展.2018
[7].刘天源,谢永慧,张荻.干摩擦阻尼叶片的高保真有限元模型振动特性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8
[8].秦洁,燕群,黄文超.旋转叶片干摩擦阻尼结构减振试验研究综述[J].航空工程进展.2018
[9].李琳,刘久周,李超.航空发动机中的干摩擦阻尼器及其设计技术研究进展[J].航空动力学报.2016
[10].李琳,刘久周,李超.干摩擦阻尼器对宽频多阶次激励减振效果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