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属自然杂交带论文-严容

沙棘属自然杂交带论文-严容

导读:本文包含了沙棘属自然杂交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沙棘,肋果沙棘,棱果沙棘,西藏沙棘

沙棘属自然杂交带论文文献综述

严容[1](2009)在《沙棘属自然杂交种杂交起源及母本来源的分子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杂交是被子植物的重要进化机制,大约有70%的被子植物经历了杂交和多倍化,而杂交带则被认为是研究与杂交事件有关的进化机制的天然实验室,为评价杂交谱系的分类地位和研究物种形成的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本研究选择进化速率较快的叶绿体DNA基因trnS-G序列作为分子标记,研究了青海祁连两个棱果沙棘自然杂交带内中国沙棘、肋果沙棘和棱果沙棘之间的遗传关系,确定细胞质渗入方向。其次,对青海达日地区同域分布的肋果沙棘和西藏沙棘居群以及疑似杂交个体进行ITS和trnS-G序列测定及分析,确定形态过渡个体是否是两个亲本种的杂交后代及其父本和母本来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青海祁连拱北湾杂交带和八宝河滩杂交带样品共测得trnS-G序列63条和30条,其中拱北湾杂交带排序后长度为657bp,有61个变异位点,12个单倍型;八宝河滩杂交带排序后长度为658bp,有52个变异位点,7个单倍型。对2个杂交带内个体的trnS-G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2个杂交带中棱果沙棘的单倍型分别与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共享,支持了棱果沙棘为同域分布的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自然杂交起源的观点;由于沙棘属叶绿体母系遗传的特点,2个杂交带中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均可作为棱果沙棘母本,揭示了2个杂交带内均存在双向杂交;其次,序列比对发现棱果沙棘与中国沙棘序列相似性较高,聚类分析也显示棱果沙棘的大多数个体与中国沙棘聚在了一起;此外,发现棱果沙棘4种特有单倍型的6个个体在系统树上与中国沙棘聚在了一支。因此,棱果沙棘是以中国沙棘为主要母本来源的。疑似杂交种西藏沙棘×肋果沙棘所有个体ITS序列第229位点上为肋果沙棘和西藏沙棘在同一个位点上碱基的迭加,证明了西藏沙棘×肋果沙棘是西藏沙棘和肋果沙棘的杂交后代,即西藏沙棘×肋果沙棘是杂交起源而形成的;对西藏沙棘、肋果沙棘及西藏沙棘×肋果沙棘的trnS-G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种与肋果沙棘仅有3个位点的差异,序列相似性高达99.55%,根据质体遗传规律,推测肋果沙棘为杂交种的母本来源。(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张玉娜[2](2009)在《沙棘属植物自然杂交带的生殖隔离状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杂交是植物进化最为重要的驱动力,不仅能为植物抵抗不良环境、占领新生境提供遗传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自然杂交是新物种形成的一个途径。研究杂交形成的物种、特别是研究两个物种同域分布时存在的杂交带已经成为近年来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的热点领域。杂交带的遗传组成和基因流状况还为阐明物种之间的隔离机制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研究界面。研究杂交带内合子前和合子后的各种生殖隔离机制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杂交带的形成和维持及杂交物种可能的进化命运。为了评估沙棘属自然杂交带内杂交种与亲本之间及双亲间的合子前和合子后生殖隔离状况,揭示沙棘属自然杂交带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我们连续2年对青海祁连境内2个沙棘属自然杂交带内叁种沙棘的花期物候进行了野外观察,对其花粉生活力、柱头可授期、单花花粉量及亲本种的传粉距离进行了检测;通过荧光显微技术观察6种组合人工杂交的花粉在异种柱头上的萌发、生长情况,并对人工杂交的结实率进行了统计。取得了以下结果:中国沙棘、肋果沙棘及其杂交种棱果沙棘产生了许多适应风媒传粉的特征:雌雄异株,花先叶开放,花序密集,雄花结构简单,由2个萼片和4个雄蕊组成,花开放时,萼片纵向开裂形成对流的“风洞”,利于散粉;雌花柱头细长捻状,伸出萼筒,长度约与子房相等,授粉面大,密布乳突,具黏液质,便于捕获花粉。实验期间未发现花的访问昆虫。对开花物候的野外观察发现,叁种沙棘自然种群的开花期不一致,中国沙棘4月底或5月初开花,棱果沙棘从5月上旬开始开花,肋果沙棘的开花时间与棱果沙棘的一致或稍晚于棱果沙棘。叁种沙棘种群雄花分别持续12~15d,15d,12~23d;雌花分别持续约25d,18~21d,25~29d;2008年在2个杂交带内观察发现,中国沙棘的雄花花期与肋果沙棘的雌花花期仅存在1~4d的重迭,而中国沙棘的雌花花期与肋果沙棘的雄花花期重迭时间较长(11~14d);杂交种棱果沙棘的雄花花期与亲本种中国沙棘的雌花花期重迭时间较长(约13d),雌花花期与中国沙棘的雄花花期仅重迭3~4d;杂交种棱果沙棘的花期与亲本种肋果沙棘的花期重迭时间较长(13~19d)。即青海祁连沙棘属自然杂交带内亲本种的花期及杂交种与其亲本种的花期存在部分或完全的重迭,说明沙棘属自然杂交带内时间隔离不彻底。花粉生活力和柱头可授期的检测表明,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的花粉生活力较高,且在空气中长时间的保持着活力,中国沙棘种群盛花期能保持约34d的花粉生活力,肋果沙棘种群盛花期能保持约18d的花粉生活力;棱果沙棘的花粉生活力相对较低,保持活力的时间不同个体差异较大,能保持3~18d不等的花粉生活力;叁种沙棘的柱头同样具有较长时期的可授性,且与各自种群花粉保持活力的时间吻合。中国沙棘种群柱头可授期约25d,肋果沙棘种群柱头可授期为25~29d,棱果沙棘种群柱头可授期为18~21d。虽然青海祁连沙棘属自然杂交带内叁种沙棘的花期存在部分的重迭,但长时间的花粉生活力和柱头可授期延长了杂交带内的传粉时间,使得杂交带内叁种沙棘之间有更充分的基因交流。上述结果及对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自然种群传粉日进程的检测,发现叁种沙棘的花粉生活力、柱头可授性及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的花粉散布都未受到任何时间限制,即沙棘属自然杂交带内叁种沙棘之间不存在暂时的隔离。叁种沙棘单花花粉量大,传粉期间,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自然种群花粉散布距离能达125~135m之远,说明沙棘属自然杂交带内空间上完全能够保证异种柱头接收到花粉。通过不同组合的人工杂交实验,发现叁种沙棘的花粉均能在异种柱头、花柱、子房中正常萌发和生长,杂交带内叁种沙棘之间不存在柱头和花柱的不亲和。对不同组合人工杂交的结实率的统计,说明杂交带内叁种沙棘之间不存在种子不亲和性。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祁连沙棘属自然杂交带内除亲本种花期及杂交种与其亲本种中国沙棘的花期存在部分重迭外,杂交带内叁种沙棘之间不存在时间的隔离、传粉过程的隔离、暂时的隔离及柱头、花柱的不亲合性等合子前的隔离机制和种子不亲和性等合子后的隔离机制,杂交带内一定程度的花粉流在沙棘属自然杂交带的形成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而杂种与双亲间及亲本种之间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隔离机制。(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沙棘属自然杂交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杂交是植物进化最为重要的驱动力,不仅能为植物抵抗不良环境、占领新生境提供遗传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自然杂交是新物种形成的一个途径。研究杂交形成的物种、特别是研究两个物种同域分布时存在的杂交带已经成为近年来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的热点领域。杂交带的遗传组成和基因流状况还为阐明物种之间的隔离机制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研究界面。研究杂交带内合子前和合子后的各种生殖隔离机制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杂交带的形成和维持及杂交物种可能的进化命运。为了评估沙棘属自然杂交带内杂交种与亲本之间及双亲间的合子前和合子后生殖隔离状况,揭示沙棘属自然杂交带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我们连续2年对青海祁连境内2个沙棘属自然杂交带内叁种沙棘的花期物候进行了野外观察,对其花粉生活力、柱头可授期、单花花粉量及亲本种的传粉距离进行了检测;通过荧光显微技术观察6种组合人工杂交的花粉在异种柱头上的萌发、生长情况,并对人工杂交的结实率进行了统计。取得了以下结果:中国沙棘、肋果沙棘及其杂交种棱果沙棘产生了许多适应风媒传粉的特征:雌雄异株,花先叶开放,花序密集,雄花结构简单,由2个萼片和4个雄蕊组成,花开放时,萼片纵向开裂形成对流的“风洞”,利于散粉;雌花柱头细长捻状,伸出萼筒,长度约与子房相等,授粉面大,密布乳突,具黏液质,便于捕获花粉。实验期间未发现花的访问昆虫。对开花物候的野外观察发现,叁种沙棘自然种群的开花期不一致,中国沙棘4月底或5月初开花,棱果沙棘从5月上旬开始开花,肋果沙棘的开花时间与棱果沙棘的一致或稍晚于棱果沙棘。叁种沙棘种群雄花分别持续12~15d,15d,12~23d;雌花分别持续约25d,18~21d,25~29d;2008年在2个杂交带内观察发现,中国沙棘的雄花花期与肋果沙棘的雌花花期仅存在1~4d的重迭,而中国沙棘的雌花花期与肋果沙棘的雄花花期重迭时间较长(11~14d);杂交种棱果沙棘的雄花花期与亲本种中国沙棘的雌花花期重迭时间较长(约13d),雌花花期与中国沙棘的雄花花期仅重迭3~4d;杂交种棱果沙棘的花期与亲本种肋果沙棘的花期重迭时间较长(13~19d)。即青海祁连沙棘属自然杂交带内亲本种的花期及杂交种与其亲本种的花期存在部分或完全的重迭,说明沙棘属自然杂交带内时间隔离不彻底。花粉生活力和柱头可授期的检测表明,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的花粉生活力较高,且在空气中长时间的保持着活力,中国沙棘种群盛花期能保持约34d的花粉生活力,肋果沙棘种群盛花期能保持约18d的花粉生活力;棱果沙棘的花粉生活力相对较低,保持活力的时间不同个体差异较大,能保持3~18d不等的花粉生活力;叁种沙棘的柱头同样具有较长时期的可授性,且与各自种群花粉保持活力的时间吻合。中国沙棘种群柱头可授期约25d,肋果沙棘种群柱头可授期为25~29d,棱果沙棘种群柱头可授期为18~21d。虽然青海祁连沙棘属自然杂交带内叁种沙棘的花期存在部分的重迭,但长时间的花粉生活力和柱头可授期延长了杂交带内的传粉时间,使得杂交带内叁种沙棘之间有更充分的基因交流。上述结果及对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自然种群传粉日进程的检测,发现叁种沙棘的花粉生活力、柱头可授性及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的花粉散布都未受到任何时间限制,即沙棘属自然杂交带内叁种沙棘之间不存在暂时的隔离。叁种沙棘单花花粉量大,传粉期间,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自然种群花粉散布距离能达125~135m之远,说明沙棘属自然杂交带内空间上完全能够保证异种柱头接收到花粉。通过不同组合的人工杂交实验,发现叁种沙棘的花粉均能在异种柱头、花柱、子房中正常萌发和生长,杂交带内叁种沙棘之间不存在柱头和花柱的不亲和。对不同组合人工杂交的结实率的统计,说明杂交带内叁种沙棘之间不存在种子不亲和性。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祁连沙棘属自然杂交带内除亲本种花期及杂交种与其亲本种中国沙棘的花期存在部分重迭外,杂交带内叁种沙棘之间不存在时间的隔离、传粉过程的隔离、暂时的隔离及柱头、花柱的不亲合性等合子前的隔离机制和种子不亲和性等合子后的隔离机制,杂交带内一定程度的花粉流在沙棘属自然杂交带的形成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而杂种与双亲间及亲本种之间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隔离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沙棘属自然杂交带论文参考文献

[1].严容.沙棘属自然杂交种杂交起源及母本来源的分子证据[D].西北师范大学.2009

[2].张玉娜.沙棘属植物自然杂交带的生殖隔离状况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标签:;  ;  ;  ;  

沙棘属自然杂交带论文-严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