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深部作用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球系统科学,岩浆岩与岩浆作用,岩石探针,大地构造事件记录
深部作用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莫宣学[1](2019)在《岩浆作用与地球深部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纪念马杏垣院士诞辰一百周年而作.首先简述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思想和指导意义.指出岩浆作用实质上是地球各层圈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岩浆是地球各层圈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载体.通过众多研究实例,重点讨论了岩浆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意义:一方面,火成岩及其所携带的深源岩石包体可以当作地球深部的"探针"和"窗口";另一方面,火成岩也是大地构造事件的记录,可以用以恢复古板块构造格局,追溯大地构造演化历史.(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宋志,任淑珍[2](2019)在《主题:青藏高原深部作用与地表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1月12日至13日,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大力支持下,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调局地质所主办,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14届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在京召开。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严光生,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志琴、(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19-01-18)
何德涛,刘勇胜,陈唯,陈春飞,汪在聪[3](2018)在《深部碳循环过程中的氧化还原作用与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氧逸度和温度、压力、挥发分含量等参数一样,为控制地质过程的关键变量。不同价态碳的转变受控于深度、氧逸度以及矿物相变引起的氧化还原作用等。碳的赋存形式及其转变不仅影响深部碳循环的规模、形式和效率,而且显着影响地幔熔融作用、熔体成分和金属元素活化迁移等。随着氧逸度降低,地幔中固态碳的存在形式依次为碳酸盐、石墨/金刚石、碳化物。橄榄岩熔融过程中,碳酸盐为易熔组分而金刚石/石墨为难熔组分。地幔氧化可促使金刚石/石墨转化为碳酸盐,进(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九)——专题84:地球深部碳循环、专题85: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专题86:电磁感应接收传感器的研究》期刊2018-10-21)
杨贺[4](2016)在《中祁连东段早古生代岩浆侵入作用及其深部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祁连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西部一条典型的加里东造山带。它北与阿拉善地块相连,南与柴北缘-西秦岭造山带相接,东、西分别与鄂尔多斯地块和塔里木地块相邻,是我国中央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祁连造山带早古生代侵入岩广泛分布,这些岩石记录了早古生代柴达木地块、中祁连地块和阿拉善地块碰撞拼合的重要信息。然而,前人的研究集中于北祁连地区,对中祁连地区的研究比较薄弱。中祁连的东段夹持于北祁连缝合带和柴北缘-西秦岭造山带之间,是理解祁连造山带构造-岩浆演化以及祁连与相邻造山带衔接关系的关键区域。本文以中祁连东段早古生代侵入岩(积石山岩体、巴米山岩体、黑石山碧体、炳灵寺岩体、乐都岩体、什川岩体,共19个岩性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中祁连东段侵入岩类的年代学格架,探讨了不同类型侵入岩的岩石成因、中祁连东段侵入岩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以及祁连造山带东段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获得的主要认识有:(1)对积石山岩体、巴米山岩体、黑石山岩体、炳灵寺岩体、乐都岩体和什川岩体17个岩性单元的19个样品进行了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它们的形成年龄为472~427 Ma,集中于460~430 Ma。结合前人获得数据,将中祁连东部早古生代岩浆侵入作用划分为叁个时期:晚寒武世(约490 Ma)、早-中奥陶世(472-467Ma)和晚奥陶世-中志留世(459~427 Ma)。其中,前两期以中-基性岩石出露为主。晚奥陶世-中志留世的岩石类型多样,包括埃达克质岩石、中度-强过铝质花岗岩、典型的I型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以及中-基性岩墙。空间上,中祁连东段南部岩浆作用时间相对早于北部,而且南部中-基性岩石出露更多。(2)早-中奥陶世的积石山中粒闪长岩(472--471 Ma)和细粒闪长岩(467 Ma)具有较低的SiO2含量(52.07~56.86%)、较高的Mg#(50~57)以及亏损的Sr-Nd-Hf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038~0.7041,εNd(t)=+3.6~+4.6,εHf(t)=+10.6~+12.9),且富集Ba、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LREE),表明它们的源区为交代地幔。积石山闪长质岩石具有较高的Ba/Th (142~816)、Sr/Nd (42.7~63.8)和 Sr/Th(212-1425)比值,暗示它们的母岩浆主要来自俯冲流体交代地幔的部分熔融。(3)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的巴米山二长花岗岩(459 Ma)、黑石山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440 Ma)和炳灵寺黑云母花岗岩(432 Ma)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巴米山二长花岗岩具有高的Na2O (4.79~5.78%)和Ba (859~2116 pp m)含量、低的Th/La(0.09~0.14)和Th/Zr (0.02~0.04)匕值,以及亏损的Sr-Nd-Hf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040~0.7050, εNd(t)=+2.8~+3.2, εHf(t)=+6.0~+8.6)。本文认为巴米山二长花岗岩主要由大洋板片(蚀变的MORB+上覆的少量沉积物)熔出的熔体经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形成。巴米山石英闪长岩(451 Ma)具有与巴米山二长花岗岩相似的Ba、Sr含量和Sr-Nd-Hf同位素组成,但是其MgO、FeOT、 Cr、Ni和REE(如Y)含量以及Dy/Yb比值比巴米山二长花岗岩高,而Sr/Y和 La/Yb比值比巴米山二长花岗岩低。结合岩相学特征,本文认为巴米山石英闪长岩母岩浆也来自大洋板片的熔融,但是其包含堆晶矿物相(角闪石和榍石)。黑石山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和炳灵寺黑云母花岗岩具有相对富集的Sr-Nd-Hf同位素组成(εNd(t)=-3.9~-0.2),且具有轻度上凹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可能为镁铁质下地壳在≥10kbar (对应地壳深度≥约35 km)条件下部分熔融产生的,并且源区残留角闪石和石榴子石。(4)晚奥陶世-中志留世积石山黑云母花岗岩(452 Ma)和二云母花岗岩(455Ma)、乐都黑云母花岗岩(441 Ma)和二云母花岗岩(431 Ma)以及什川二长花岗岩(427 Ma)均具有较高的Si02含量(>70%),且主要为中度-强过铝质的岩石。这些过铝质岩石表现为I-S过渡型花岗岩的特征,通过与拉克伦造山带S型花岗岩、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以及熔融实验结果的对比,认为它们的源区主要为杂砂岩或长英质变火成岩。同位素数据进一步表明,积石山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乐都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主要来自中祁连地块前寒武纪基底(正片麻岩)部分熔融产生,而什川二长花岗岩可能为杂砂岩在>5 kbar压力条件下部分熔融产生。这些过铝质花岗岩均具有较明显的负Eu异常、较高的Zr饱和温度(平均值均>750℃),且具有相对低的Pb含量(20.4~46.0 ppm)和相对高的Ba含量(182~1049ppm),暗示它们主要来自无水条件下黑云母的脱水熔融。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表明这些过铝质岩石化学成分变化并未明显地受到幔源(和/或板片来源)熔体的加入(或混合)、残留体不混熔和转熔相夹带等过程的影响。结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高Si02、中度-强过铝质花岗岩的化学成分(特别是主量元素)变化主要受源区的成分及熔融条件(温度、压力、水逸度等)的控制。(5)本文还对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的中-基性侵入岩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巴米山角闪辉长岩(449 Ma)、角闪辉长质岩墙以及黑石山角闪辉长岩(438 Ma)均具有较低的SiO2(49.53~51.39%)、较高的MgO (5.44~14.07%, Mg#=57~74)含量以及较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058-0.7069, εNd(t)=-1-9~0.0),表明它们主要源自富集岩石圈地幔地幔的熔融。其中,巴米山角闪辉长岩的MgO(12.38~14.07%)、Cr (1159~1163 ppm)和Ni (220~353 ppm)含量比幔源初始弧玄武质岩浆的还高。结合岩相学特征,认为其主要为富水基性母岩浆经过堆晶作用形成。巴米山角闪辉长质岩墙具有较高的K2O含量(2.73%)和K20/Na2O比值(1.22),为钾玄质岩石。其较高的Rb/Sr比值(0.15)和较低的Ba/Rb(6.77),表明其母岩浆主要来自含金云母地幔源区的部分熔融。其相对较高的(87Sr/86Sr)i(0.7058)、较高的Th含量(6.90 ppm)以及相对较低的Ba/Th(92.9)和Sr/Th比值(93.5),表明其源区可能遭受了俯冲沉积物熔体的交代。黑石山角闪辉长岩具有较低的MgO (5.44%)和较高的A Al2O3 (18.36%),为低镁-高铝玄武质岩石,可能由幔源玄武质岩浆经过强烈的镁铁质矿物(橄榄石、辉石)的分离结晶形成。黑石山石英闪长岩(447 Ma)具有较高的Mg#(50~61)、相对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051-0.7062, εNd(t)=-2.2~+0.5),表明其母岩浆主要来自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巴米山石英闪长质岩墙(432 Ma)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显示其可能来自下地壳镁铁质岩石的部分熔融。乐都石英闪长岩(446 Ma)与花岗闪长岩(452 Ma)具有相对低的SiO2含量(59.43~62.84%),可能主要来自下地壳基性岩石的部分熔融。其相对多变的K2O/Na2O比值(分别为0.88~1.54和0.79~1.25)和较高的Mg#(分别为40~50和48~50)表明它们的形成过程中可能混染了少量基底物质,并有少量幔源物质加入。(6)通过对比中祁连与北祁连早古生代侵入岩的岩石成因、时腩分布可以发现,北祁连早古生代基性侵入体多集中于北祁连西段,而中祁连的基性侵入体多分布于中祁连东段。相比北祁连早古生代基性侵入体,中祁连早古生代基性侵入体的形成时代相对较晚,地幔源区更加富集。中祁连与北祁连中性侵入岩形成时代相似,与北祁连不同的是,中祁连出露中性侵入岩墙,且一些中性侵入岩中含有板片来源的成分。中祁连与北祁连I型、S型以及过渡型花岗质岩石成因相似,与北祁连不同的是,中祁连板片来源埃达克质岩石的形成时代较早、且拆沉下地壳来源的埃达克质岩石未有报道。基于这些差异,并结合北祁连、柴北缘、西秦岭北缘早古生代蛇绿岩、俯冲-碰撞相关岩浆岩以及中祁连东段基性、中性和酸性侵入岩的时空分布,本文提出中祁连东段早古生代岩浆作用的产生与祁连造山带以南古大洋(存在于中-南祁连和柴达木-西秦岭之间)向北的俯冲及其后的碰撞(或碰撞后)过程相关。(7)根据本文研究成果,并综合区域资料,本文认为中祁连东段早-中奥陶世的中-基性侵入岩形成于俯冲环境,由俯冲板片脱水诱发地幔楔部分熔融产生,而中祁连东段晚奥陶世-中志留世侵入岩可能形成于碰撞后环境。综合晚奥陶世-中志留世侵入岩的分布及岩石成因,本文认为板片断离模型可以较好的解释这一时期岩浆作用的产生。俯冲板片断离,软流圈物质上涌,诱发断离板片(MORB+俯冲沉积物)、岩石圈地幔、中-下地壳物质的熔融,形成了晚奥陶世-中志留世多种类型岩石,包括板片来源埃达克质岩石、下地壳来源埃达克质岩石、辉长质岩石、闪长质侵入体、S型、I型和I-S过渡型花岗岩等。(8)本文将祁连造山带东段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晚寒武世-中奥陶世早期中祁连东段两侧古大洋向北俯冲,形成了中祁连东段、北祁连东段俯冲相关岩浆岩; 2)中奥陶世中-晚期受古浪运动的影响,中祁连东段两侧古大洋闭合,陆(弧)-陆碰撞; 3)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晚期俯冲板片断离,北祁连可能由于地壳较厚或断离较深,导致其岩浆作用的强度弱于中祁连东段; 4)早志留世晚期-中志留世早期,中祁连东段仍受板片断离的影响,热逐渐向北扩散,造成地壳熔融,产生了乐都二云母花岗岩和什川二长花岗岩;北祁连东段因地壳明显加厚,发生下地壳拆沉,形成了高镁埃达克质岩石。(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6-05-01)
王大雁,马巍,王永涛,温智[5](2016)在《高压力作用下深部黏土冷却过程及其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部黏土的埋深决定着深部黏土在进行人工冻结期间所承受的地压力的大小,而较大的地压力将会影响冻结壁形成时冻结温度的大小以及冻结壁的冷生构造,从而影响冻结壁的强度与稳定性。本研究通过对高压力作用下的深部黏土在不同含水率状态下进行冷却过程试验,分析了压力大小对不同饱和状态的深部黏土冷却曲线形式及初始结晶温度、冻结温度及过冷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深部土的冻结温度、初始结晶温度以及过冷度都与土体所承受的压力密切相关。不论是非饱和状态、饱和状态还是过饱和状态下的深部黏土,其冻结温度都随土体所承受压力的增大而减小,而初始结晶温度则随压力的增大呈起伏状变化。利用物质结晶理论,进一步分析后认为冻结过程主要是自由孔隙水的相变过程;而压力作用会通过改变土体中土颗粒对孔隙水分子的吸附作用,改变土体中自由水的含量,进而改变土体冻结过程中潜热释放量的大小,最终影响土体冷生构造。(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陈友良,常丹,何忠庠,胡旭刚,魏佳[6](2014)在《西秦岭地区深部地质过程与铀成矿作用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秦岭地区是中国着名的碳硅泥岩型铀多金属矿以及其他金、钼、铜、铅锌等矿产的重要产地之一。这些矿产的形成与区内的深部地质过程及演化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与铀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深部地质过程主要有四个方面。1古秦岭洋盆扩张与海底喷流-热水沉积作用(本文来源于《矿床地质》期刊2014年S1期)
陈意,苏斌,郭顺,刘景波,李秋立[7](2014)在《深部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中卤素和高场强元素的迁移和分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俯冲带高场强元素(HFSE:Ti,Nb,Ta,Zr和Hf)的地球化学行为是地学界普遍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HFSE是与俯冲相关岩浆的重要判别标志之一,如岛弧岩浆岩以典型的HFSE亏损和低Nb/Ta比值为特征,而一些深源岩浆(>150 km)如金伯利岩和火成碳酸盐,则具有HFSE富集和高HFSE/LILE比值的特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FSE在俯冲带环境是较活动的,包括:(1)高温高压实验表明,高(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32:板块俯冲与成矿论文集》期刊2014-10-20)
董树文,李廷栋,陈宣华,高锐,吕庆田[8](2014)在《深部探测揭示中国地壳结构、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以下简称"专项")是目前中国实施的规模最大的地球科学研究计划之一,涉及从地表到深部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多学科多领域探测实验。专项自2008年实施以来,完成了全国4°×4°、华北和青藏高原1°×1°的大地电磁阵列观测,建立了全国地球化学基准网(单元大小为160km×160km,含78种元素);完成了青藏高原、华南—中央造山带、华北和东北等多条超长深地震反射与折射剖面联合探测、宽频带地震与大地电磁剖面观测,其中深地震反射剖面约6 160km,成功研究、实验了地壳与地幔深部探测的一系列技术方法,积累了丰富经验,极大地加快了中国深部探测的进度,使中国进入国际深部探测大国的行列。专项在中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和南岭成矿带开展的矿集区立体探测卓有成效,矿集区叁维"透明化"技术不断成熟与完善;揭示了中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和南岭成矿带深部成矿的动力学背景。专项部署了罗布莎、金川、南岭、庐枞和铜陵矿集区和腾冲火山地热构造带等12口大陆科学钻探实验与异常验证钻孔,在西藏罗布莎等地发现一系列深部地幔物质,在南岭于都-赣县和安徽庐枞矿集区发现深部厚大矿体、矿化异常和重要矿化线索。专项开展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和华北地区的地应力监测网建设,有效提高了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技术水平,深化了地震与地质灾害链成因研究;岩石圈叁维结构与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专项开展的大陆地壳结构与演化综合研究,加深了对中国中生代以来一系列重要地质问题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的认识。专项成功研制的中国首台"地壳一号"万米超深科学钻探钻机,在深部探测仪器装备自主研发方面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同时,成功研制了地面电磁探测(SEP)系统、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移动平台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集成系统等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与软硬件系统。专项实现了技术创新与重大科学发现的并举,适应中国地质地貌条件和岩石圈结构特征,初步形成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尺度、不同精度深部探测问题的技术方法体系,建立了一系列探测试验基地,为组织实施中国地壳探测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深部探测已经成为我国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4年03期)
张照伟,李文渊,张江伟,王亚磊[9](2013)在《新疆坡一含铜镍矿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岩浆作用深部过程及形成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东天山-北山是中亚造山带南缘镁铁-超镁铁岩体的集中分布区,因其赋含铜镍硫化物矿床而得到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我国继世界第叁大甘肃省金川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之后的,又一重要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主要产地和热点地区。东天山地区的多数镁铁-超镁铁岩体赋含铜镍矿并已在开采中(如香山、黄山东、黄山、图拉尔根、天宇等)或被认定为具有赋存(本文来源于《矿物学报》期刊2013年S2期)
高志勇,崔京钢,冯佳睿,罗忠,黄贤营[10](2013)在《埋藏压实作用对前陆盆地深部储层的作用过程与改造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中西部前陆盆地储层经历了早期长期浅埋、后期快速深埋的特有埋藏方式,开展地质过程约束下的成岩模拟实验,分析埋藏压实作用对库车前陆盆地深部储层的作用过程与改造效果。通过砂岩面孔率、视压实率、减孔率及孔径、喉径等储层物性参数的定量评价,表明埋藏压实作用直接影响储层视压实率、减孔率,同时也控制了不同粒级砂岩储层的孔径与喉径变化。在早期缓慢的浅埋藏阶段,压实作用使粗砂岩、中砂岩等粗碎屑颗粒存在较少的碎裂纹及颗粒位移和重排,细砂岩、粉砂岩等细颗粒呈较杂乱排列。在后期快速埋藏压实阶段,随着埋深增大,压实作用使骨架颗粒趋于定向排列;近源沉积的粗砂岩、中砂岩等碎屑颗粒大量发育裂纹和成岩缝,前渊沉积的粉砂岩不发育颗粒裂纹但存在成岩缝。快速深埋作用下形成的碎屑颗粒裂纹与成岩缝是深部储层发生溶蚀和提高渗透性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深部作用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1月12日至13日,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大力支持下,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调局地质所主办,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14届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在京召开。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严光生,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志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深部作用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莫宣学.岩浆作用与地球深部过程[J].地球科学.2019
[2].宋志,任淑珍.主题:青藏高原深部作用与地表过程[N].中国矿业报.2019
[3].何德涛,刘勇胜,陈唯,陈春飞,汪在聪.深部碳循环过程中的氧化还原作用与效应[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九)——专题84:地球深部碳循环、专题85: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专题86:电磁感应接收传感器的研究.2018
[4].杨贺.中祁连东段早古生代岩浆侵入作用及其深部过程[D].中国地质大学.2016
[5].王大雁,马巍,王永涛,温智.高压力作用下深部黏土冷却过程及其特征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6
[6].陈友良,常丹,何忠庠,胡旭刚,魏佳.西秦岭地区深部地质过程与铀成矿作用关系探讨[J].矿床地质.2014
[7].陈意,苏斌,郭顺,刘景波,李秋立.深部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中卤素和高场强元素的迁移和分异[C].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32:板块俯冲与成矿论文集.2014
[8].董树文,李廷栋,陈宣华,高锐,吕庆田.深部探测揭示中国地壳结构、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背景[J].地学前缘.2014
[9].张照伟,李文渊,张江伟,王亚磊.新疆坡一含铜镍矿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岩浆作用深部过程及形成机制探讨[J].矿物学报.2013
[10].高志勇,崔京钢,冯佳睿,罗忠,黄贤营.埋藏压实作用对前陆盆地深部储层的作用过程与改造机制[J].石油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