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移植动脉硬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闭塞性动脉硬化,外科学,下肢,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腔内血管成形术
移植动脉硬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冈栉,赵瑾洁,马蓉,李岚岚,赵谨昊[1](2019)在《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与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与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7年8月于治疗的87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血管成形组(n=45,行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旁路移植组(n=42,行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和下肢神经传导速度、VAS评分、靶血管晚期管腔损失(LLL)、通畅率、再狭窄率、踝肱指数(ABI)以及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血管成形组与旁路移植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和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但术后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ABI较术前均有显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各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LLL、通畅率、再狭窄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死亡或截肢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腔内血管成形术与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疗效相当,均安全可行,临床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方军,张胜利,李国威,张绿甫,张宏[2](2019)在《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手术与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手术与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62例LEAO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1例。A组采用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手术治疗,B组采用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失血量较B组少,手术用时较B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VA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45%,低于B组的2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相比,采取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手术治疗LEAOD患者,可显着优化手术情况,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医院条件合理选择。(本文来源于《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期刊2019年05期)
王斌,刘伟,霍永新,宫中平,王伟[3](2018)在《股-股动脉旁路移植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或合并糖尿病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股-股动脉旁路移植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或合并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3月—2016年6月,采用股-股动脉旁路移植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9例下肢ASO或合并糖尿病足男性患者;年龄63~82岁,平均74.2岁。ASO病程1.5~22.0个月,平均10.5个月。均为单侧髂动脉严重闭塞,左侧5例、右侧4例;合并股浅和/或膝下动脉病变7例。单纯ASO 7例,合并糖尿病足2例(Wagner分级均为4级);ASO Fontaine分期均为Ⅳ期。术前均有静息痛,踝肱指数为0.24±0.12。股-股动脉旁路移植术中7例采用人工血管、2例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术后第8天开始向外骨搬移,每天延长1 mm,每6小时1次,2~3周后再向内搬移,整个疗程共10~14周。结果 1例胫骨横向骨搬移切口部分皮肤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针道口无明显并发症;其余患者无切口并发症。胫骨横向骨搬移后足部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快,2~3周后创面明显缩小。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2个月踝肱指数为0.67±0.09,较术前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10,P=0.032)。患足溃疡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6.7~9.4周,平均7.7周。随访期间彩超或CT检查示移植血管通畅。术后12~14周去除外固定延长器。1例术后14个月因突发心肌梗死死亡,无切口淋巴漏。术后1年股-股动脉旁路通畅率达100%。术后4~6个月胫骨横向骨搬移段均与胫骨愈合。末次随访时显效率达100%。结论股-股动脉旁路移植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是治疗下肢ASO或合并糖尿病足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孟小虎[4](2018)在《HMGB1/RAGE信号通路介导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细胞分化及其在移植动脉硬化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间充质干细胞(MSC)的移植通过促进内皮再生为移植动脉硬化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其功效和安全性仍在研究中,特别是,最近有研究发现新生内膜的平滑肌细胞来源于MSC样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参与调节MSCs的迁移和分化,因此我们推测其可被用于改善细胞治疗的结果。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究这一假设。方法:用HMGB1细胞因子处理或用HMGB1慢病毒载体修饰大鼠MSCs以激活HMGB1/RAGE信号通路。RAGE通过特异性RNA载体进行靶向抑制。我们评估了体外载体转染后的细胞和移植动脉硬化大鼠模型中移植的细胞的迁移和分化能力。测定CD3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水平用以评估MSC向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分化能力。结果:用外源性HMGB1细胞因子处理或HMGB1慢病毒载体转染能够促进MSC迁移并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MSC分化为CD31阳性(CD31+)细胞,同时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诱导MSC分化成α-SMA阳性(α-SMA+)细胞。敲低RAGE表达水平可阻断上述效应。HMGB1修饰的细胞会迁移至移植血管新生内膜并分化为CD31阳性(CD31+)细胞,同时显着缓解移植动脉硬化并抑制移植血管中的HMGB1和RAGE的表达。敲低RAGE表达水平可抑制细胞迁移至移植血管。结论:HMGB1通过RAGE信号通路促进MSCs迁移并分化为内皮细胞,并能够抑制MSCs向平滑肌细胞分化,进而抑制移植动脉硬化,我们将其转化为移植动脉硬化细胞治疗的成功应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杨明远[5](2017)在《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研究组给予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感受等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及疼痛程度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优于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民康医学》期刊2017年17期)
[6](2016)在《颌内动脉和颅内动脉旁路移植术:31例慢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硬化狭窄闭塞病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首都医科大学复兴医院和叁博脑科医院的Yu等评价了颌内动脉(IMA)-桡动脉(RAG)-大脑中动脉(MCA)旁路移植术在治疗颈内动脉(ICA)或MCA慢性动脉硬化严重狭窄或闭塞疾病的有效性。他们回顾性研究3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行IMA-RAG-MCA旁路移植术,27例患者ICA或MCA完全闭塞,4例(本文来源于《中国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李星儿,陈建平,秦曦,郭媛媛,詹瑶璇[7](2016)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严重肢体缺血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s)移植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合并严重肢体缺血(CLI)的疗效与可行性。方法 2015-04-0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采用h UC-MSCs移植治疗1例下肢ASO合并CLI拟截肢患者,现报道其诊疗过程和结局,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h UC-MSCs移植治疗前患肢褥疮和拇趾坏疽久治不愈,疼痛剧烈,褥疮破溃出现窦道,表面及周围见脓性分泌物,面临截肢。行h UC-MSCs移植治疗3次后,窦道表面闭合,结痂,脓性分泌物消失,创口干燥。治疗后6个月,窦道内部完全闭合,坏死组织脱落,创面完全愈合,患者避免截肢,临床痊愈。结论 ASO合并CLI拟截肢患者可通过行h UC-MSCs移植治疗改善下肢缺血状态,实现病情逆转,h UC-MSCs有望成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脐血干细胞治疗ASO的替代品,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和机制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6年17期)
王治校[8](2016)在《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小鼠动脉硬化形成的影响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小鼠动脉硬化形成的影响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MSCs)静脉移植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lipoprotein E knock-out, ApoE-/-)小鼠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从小鼠骨髓分离MSCs,培养并对其表面标记物进行鉴定。将30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Control)(n=10)、阳性对照组(Vehicle)(n=10)、MSCs移植组(MSC)(n=10),均给予高脂饮食喂养,此外阳性对照组和MSCs移植组小鼠还定期分别从尾静脉注射不含FBS的DMEM培养液和MSCs,每3周一次。12周后,比较小鼠主动脉根部血管斑块面积;ELISA法检测小鼠血液中炎性细胞因子浓度。结果对小鼠行BM-MSCs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小鼠主动脉根部血管斑块面积明显缩小(MSC:15292.78± 3309.10 um2 versus Control:20605.52 ± 5920.42 um2, P<0.05; MSC:15292.78± 3309.10 um2 versus Vehicle:25044.32 ± 4920.42 um2, P<0.05),斑块面积与血管径的比值也明显减小;外周血中抑炎细胞因子IL-10和TGF-β浓度显著升高,而促炎细胞因子IFN-γ、MMP-1及hs-CRP的浓度却显着下降(P<0.05)。结论BM-MSCs静脉移植后可调控机体炎性反应,能有效抑制小鼠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第二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MSCs)静脉移植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lipoprotein E knock-out, ApoE-/-)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 Regulatory T-cells, Tregs)数目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从ApoE-/-小鼠骨髓提取MSCs,培养并鉴定其表面标记物。实验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Control)(n=10)、阳性对照组(Vehicle)(n=10)、MSCs移植组(MSC)(n=10),阴性对照组除给与高脂饮食喂养外不进行任何干预,阳性对照组除给与高脂饮食喂养外还定期从尾静脉注射不含FBS的DMEM培养液,MSCs移植组小鼠在给与高脂饮食喂养同时还定期从尾静脉注射MSCs。12周后,比较不同组织中Tregs的数目,并分析其功能;小鼠脾细胞分泌的炎性因子浓度采用ELISA法检测;PCR检测各组织FOXP3 mRNA转录水平;Wes-tern blot分析FOXP3蛋白水平。结果对小鼠行BM-MSCs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小鼠动脉斑块稳定性增强(P<0.05);外周血、淋巴结组织及斑块中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数目也明显增加(P<0.05),抑制效应性T细胞增殖能力也显着增强(P<0.05);脾细胞分泌抑炎因子IL-10和TGF-β浓度显著升高,而促炎因子MMP-1、IFN-γ及hs-CRP浓度分泌降低(P<0.05);其Foxp3 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也明显提高(P<0.05)。结论静脉移植BM-MSCs后,小鼠体内Tregs数目增加,功能增强,而且从一定程度起稳定动脉斑块的作用。第叁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巨噬细胞泡沫化的影响及机制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MSCs)对小鼠巨噬细胞泡沫化进程的影响,并探索其潜在机制。方法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lipoprotein E knock-out, ApoE-/-)小鼠骨髓提取MSCs,野生型小鼠腹腔提取巨噬细胞(mouse peritoneal macroghages, MPM),并对其进行鉴定。巨噬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Control组)、阳性对照组(Vehicle组)(加入不含FBS的DMEM培养液干预)、MSC组(加入MSCs干预),分别加入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后共培育72h,油红O染色观察巨噬细胞泡沫化程度,在细胞水平检测其血脂含量,PCR方法检测巨噬细胞表面清道夫受体(CD36, SRA)mRNA水平,Western-blot检测CD36和SR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在MPM泡沫化过程中加BM-MSCs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泡沫化细胞数目减少(P<0.001),泡沫化程度也减轻;巨噬细胞内的TC及CE含量降低(P<0.01);清道夫受体CD36和SRA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也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BM-MSCs可下调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CD36和SRA的表达,抑制其对脂质的摄取,从而延缓巨噬细胞的泡沫化。(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6-05-01)
张雷,陈涛,王琨,仝现州[9](2016)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ABMT)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分析。方法 4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前均给予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进行骨髓动员,抽取约200 mL骨髓血,经过分离,提纯后提取骨髓干细胞,采用多点注射在下肢缺血部位的肌肉内,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结果移植治疗6个月后疼痛、麻木、冷感缓解37例,改善率为82.22%。45例缺血评分由术前(9.83±3.08)分降至(3.67±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踝肱指数(ABI)明显升高(P<0.05)。8例伴有溃疡者,溃疡愈合或面积逐渐减小。在4例足趾严重坏疽患者中,其中2例经手术切除坏疽足趾后,愈合良好;1例疼痛症状消失,坏疽组织脱落后痊愈;1例于膝关节平面下行截肢手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AB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虽然缺乏远期的随访结果,但对于不适于行介入及动脉旁路移植治疗且药物治疗效果差的患者,或者年老体弱或伴发其他疾病不能接受手术的患者,是一种不错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6年07期)
白超,田野,罗军[10](2015)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7年结局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随着传统外科技术和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进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得到提高,但其长期预后情况仍不明确,所以其治疗一直是血管外科的难题。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9月至2013年7月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39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56次。随访截止时间为2015年2月,随访时间共7年6个月余,治疗后每年定期电话随访患肢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距离、静息状态下踝肱指数和患肢溃疡的面积和深度,治疗后1年复查患肢动脉造影和静脉血气分析。结果与结论:39例患者有4例患者因疗效不佳截肢,2例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2例患者未及时截肢死亡,随访3年以上者共31例。治疗后疼痛、冷感和间歇性跛行距离较治疗前有所好转,且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上述情况逐步好转,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治疗后踝肱指数较治疗前增大,差异有显着性意义;治疗后患肢溃疡面积和深度变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患肢静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对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治疗后毛细血管条数明显增多。结果表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方法,其远期疗效良好、稳定,对于血管条件差、传统方法疗效欠佳者,可选用此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5年41期)
移植动脉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比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手术与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62例LEAO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1例。A组采用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手术治疗,B组采用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失血量较B组少,手术用时较B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VA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45%,低于B组的2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相比,采取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手术治疗LEAOD患者,可显着优化手术情况,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医院条件合理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移植动脉硬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冈栉,赵瑾洁,马蓉,李岚岚,赵谨昊.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与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9
[2].方军,张胜利,李国威,张绿甫,张宏.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手术与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对比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
[3].王斌,刘伟,霍永新,宫中平,王伟.股-股动脉旁路移植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或合并糖尿病足[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8
[4].孟小虎.HMGB1/RAGE信号通路介导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细胞分化及其在移植动脉硬化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8
[5].杨明远.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7
[6]..颌内动脉和颅内动脉旁路移植术:31例慢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硬化狭窄闭塞病例报道[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
[7].李星儿,陈建平,秦曦,郭媛媛,詹瑶璇.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严重肢体缺血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中国全科医学.2016
[8].王治校.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小鼠动脉硬化形成的影响及机制[D].武汉大学.2016
[9].张雷,陈涛,王琨,仝现州.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6
[10].白超,田野,罗军.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7年结局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