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颖不育论文-陈立凯,黄明,刘永柱,王慧,陈志强

开颖不育论文-陈立凯,黄明,刘永柱,王慧,陈志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开颖不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航天诱变,花器官发育,遗传分析

开颖不育论文文献综述

陈立凯,黄明,刘永柱,王慧,陈志强[1](2016)在《水稻开颖半不育突变体的观察、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一份航天诱变水稻(Oryza sativa L.)开颖半不育突变体ohss(open-hull semi-sterility)进行形态特性调查、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筛选候选基因,为下一步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奠定基础。【方法】以籼稻品种航恢七号为材料,通过"神舟八号"飞船搭载,诱变获得一份水稻开颖半不育突变体ohss。对其进行形态特征解剖观察,分析颖花器官发育突变特点。调查突变体和野生型的花粉可育率、自然结实率和套袋自交结实率,对其育性进行鉴定。随机选取5个成熟单株,考察穗部谷粒相关性状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覆盖全基因组的SSR分子标记检测,解析空间诱变的分子变异效应。以航恢七号、Francis和02428与突变体ohss配制杂交组合,观察F1和F2植株的花器官表型,进行χ~2测验,对突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以02428/ohss的F_2分离群体作为目标基因定位群体,同时利用SSR标记以及新开发的多个In Del分子标记开展基因定位研究。利用RAP水稻基因组注释数据库对定位区间的候选基因进行预测,通过序列比对和基因表达分析筛选候选基因。【结果】开颖半不育花器官突变体ohss与野生型相比,抽穗期穗部明显包茎,颖花发育出现异常,内外稃片瘪弱、扭曲变形且开裂不抱合,颖花内部发育类似内稃状的器官,部分颖花没有内稃的分化。ohss发育异常颖花中可育花粉率58.74%,导致单株结实率、穗重、穗实粒数与野生型相比极显着降低。全基因组SSR标记检测表明突变体ohss总变异频率为0.0336,除了第7、12染色体未检测到突变位点,其他染色体上检测到突变频率范围为0.0143—0.0889。遗传分析结果显示ohss的开颖半不育表型受单隐性核基因ohss(t)控制,并将ohss(t)定位在水稻第3染色体上2个In Del标记In Del6043和In Del6070之间约27.6 kb的物理距离内。该区域有3个预测注释基因,序列比对和表达分析表明突变体ohss的Os MADS1编码区及启动子序列未发生突变,但是表达模式发生强烈改变。【结论】开颖半不育的花器官发育突变体ohss受单隐性核基因ohss(t)控制,ohss(t)定位在水稻第3染色体上In Del6043和In Del6070标记之间约27.6 kb的物理距离内,其Os MADS1的编码序列及5′UTR区未发生碱基突变但表达受到强烈抑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李宏生,李绍祥,赵红,丁明亮,崔永祯[2](2015)在《开颖和柱头外露对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异交结实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杂交小麦制种产量,对33个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的开颖率和柱头外露率与总异交结实率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3个不育系的平均不育度为99.60%,天然异交结实率为79.74%,开颖率为83.40%,柱头外露率为4.85%。所有不育系开颖小花的平均异交结实率为86.13%,开颖小花结实占总异交结实的80.88%,开颖率与总异交结实率呈极显着正相关(r=0.831 4),说明开颖率是决定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柱头外露小花的异交结实率为90.23%,其结实占总异交结实的5.39%,柱头外露率与总异交结实率呈正相关,但相关不显着,其原因与不育系的平均柱头外露率较低有关;但柱头外露小花的异交结实能力强于开颖小花,因此选育高柱头外露率小麦不育系有助于提高杂交小麦异交结实率和制种产量。(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孙廉平,张迎信,张沛沛,杨正福,占小登[3](2015)在《一个由可变剪接造成的水稻开颖不育突变体ohms1的鉴定及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60 Co-γ射线辐射诱变籼稻中恢8015的突变体库内发现了一个花器官发育突变体,暂命名为开颖不育突变体ohms1(open hull and male sterile 1)。ohms1突变体表现为颖花开裂,在雄蕊和柱头之间形成类似内外稃的结构,使得突变体的颖花形成类似"叁齿稃"状的叁个颖壳,小穗完全不育,花粉育性为60%~70%,但自交不结实。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ohms1受一对隐性单基因控制,位于第3染色体短臂KY2和KY29标记之间,物理距离约42kb,该区域包含4个开放阅读框ORFs。进一步序列分析发现,突变体中一个编码MADS盒的基因LOC_Os03g11614的第5内含子末位碱基由A突变为G。酶切实验和cDNA测序证实,该基因的第5内含子未被剪切,致使该基因的第6外显子所编码的14个氨基酸完整缺失,但并未造成该蛋白MADS结构域的改变或移码。qRT-PCR结果显示,突变体中OsMADS1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水稻开花调控因子和内外稃发育调控基因的表达量也发生了显着变化。说明该基因对水稻花器官发育尤其是内外稃发育和小花原基的分化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孙廉平,张迎信,张沛沛,杨正福,轩丹丹[4](2014)在《一个水稻开颖不育突变体ohms1的鉴定及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花器官的发育标志着水稻从营养生长阶段转向生殖生长阶段,是关系到水稻繁衍后代的关键过程,一直都是水稻生物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颖壳作为水稻颖花中的一个关键器官,其大小和形状决定着稻米的形状和大小,直接关系到水稻的产量。利用水稻颖壳发育突变体研究颖壳的形态建成和调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利用~(60)Co-γ辐射诱变籼型水稻中恢8015,在其后代中分离鉴定出一份开颖雄性不育突变体ohms1(open hull male sterile 1)。突变体在营养生长阶段与野生型基本无差异;花粉镜检结(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10-29)

刘晓玲[5](2009)在《一个水稻开颖不育突变体ohs1(t)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在明恢86的转基因后代中发现了一个水稻花器官发育突变体,暂命名为开颖不育突变体(open hull sterile 1(ohs1(t))。ohs1(t)突变体表现颖花开裂,内外稃片变细,内稃微弯向外稃,有雌雄蕊分化,但雌雄蕊较野生型株的小,大多数花药没有花粉,少数花药中含有不育花粉,雌雄配子均不育。突变体ohs1(t)分别与明恢86、R527、93-11和中花16号杂交后代遗传分析表明ohs1(t)是一个隐性基因控制的突变体。以ohs1(t)和93-11杂交F_2群体中突变个体作为初步定位群体,采用已报道的SSR标记将ohs1(t)初步定位在1号染色体的RM493和RM5638两个标记间。随后利用已公布的水稻基因组序列及籼粳InDel标记数据库,新开发和筛选了SSR和InDel标记,并以ohs1(t)和中花16号杂交F_2群体中突变个体作为新定位群体,将OHS1(t)基因进一步定位在NSSR0115和InDe1010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2和0.3cM,物理距离约66kb,并对定位区间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刘晓玲,毛毕刚,刘华清,陈建民,田大刚[6](2009)在《一个水稻开颖不育突变体ohs1(t)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在明恢86的转基因后代中发现了一个水稻花器官发育突变体,暂命名为开颖不育(open hull sterile1,ohs1(t))突变体。ohs1(t)突变体表现颖花开裂,内外稃片变细,内稃微弯向外稃,有雌雄蕊分化,但雌雄蕊较野生型株的小,大多数花药没有花粉,少数花药中含有不育花粉,雌雄配子均不育。突变体ohs1(t)分别与明恢86、R527、93-11和中花16号杂交后代遗传分析表明,ohs1(t)是一个隐性基因控制的突变体。以ohs1(t)和93-11杂交F2群体中突变个体作为初步定位群体,采用已报道的SSR标记将OHS1(t)初步定位在1号染色体的长臂端RM493和RM5638两个标记间。随后利用已公布的水稻基因组序列(http://rgp.dna.affrc.go.jp/E/index.html)及93-11和日本晴间SSR标记数据库(http://www.gramene.org/),新开发和筛选了SSR和In-Del标记,并以ohs1(t)和中花16号杂交F2群体中突变个体作为新定位群体,将OHS1(t)基因进一步定位在NSSR0115和InDel010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2cM和0.3cM,物理距离约66kb。(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09年02期)

刘永生[7](2007)在《化杀不育小麦开颖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杂交小麦制种中开颖性能对制种效益有重要影响。CHA途径生产杂交小麦杂交种时,首先应考虑CHA对开颖性能的影响,因为它对提高制种产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选用喷施SQ-1的西农1376为试材,西农1376自身和S-1376为对照,调查CHA1376的田间开颖规律;研究了SQ-1浓度、配制SQ-1所使用的水的pH值以及喷施SQ-1的时期对杀雄效果、开颖度和开颖同步性的影响;比较了可育的1376与CHA1376和S-1376开颖前后浆片的鲜重、干重及含水量的变化。获得如下重要结果:1、SQ-1诱导雄性不育的CHA1376与1376相比较,开花期延后2~3天,开颖角度较小,小花开闭所持续过程相对较长;CHA1376在开颖初期开颖角度日变幅较大,随着开颖天数增加,开颖角度日变幅趋于平缓; CHA1376群体开颖过程约持续4~8天,每穗每天开花数少,群体开颖高峰没有1376明显;CHA1376一天中有两个开颖高峰,分别在上午9:00~11:00和下午15:00~17:00;温度升高可以加速CHA1376的开颖进程,夜间温度高可以使一天中开颖高峰提前;CHA1376(4.5㎏/ha×pH7.15×Feeks8.5)达到最大开颖角度时,开颖度为1.98mm。S-1376较之于CHA1376,开颖度略大,开颖的整齐度好;S-1376与CHA1376柱头外露率均极低。2、SQ-1浓度增大可增强杀雄效果,但降低了开颖度,对单穗开颖历期影响不显着;配制SQ-1的水的pH值的增加可以增强杀雄效果,但降低了开颖度,对单穗开颖历期的影响不显着;处理时期在Feeks8.5时杀雄效果最好,处理时期为Feeks8.0时开颖度最大,处理时期对单穗开颖历期的影响比较复杂。综合来看,对西农1376,用pH值为8.0的缓冲液配制的SQ-1在使用剂量为4㎏/ha、Feeks8.5喷施时,可以达到育种要求的不育度,同时保持相对较大的开颖度。3、SQ-1诱导的CHA1376有“二次开颖”现象,即CHA1376在第一次开颖后约1-2d,其颖壳呈现闭合(趋势),开颖角度明显变小甚至内外稃连接在一起,子房膨大,随后颖壳又再次开放,内外稃重新处于开张状态。“二次开颖”现象在低浓度化学杂交剂(3.0、4.0㎏/ha)水平下表现的更加明显。4、西农1376浆片在开颖时有一个干物质急剧增加的过程,开颖后不久干物质便迅速撤离,S-1376与CHA1376的浆片在开颖时也有干物质量的增加,但增加幅度较小,且开颖后干物质的量变化较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7-06-01)

刘永生,张改生,牛娜[8](2007)在《化学杂交剂SQ-1诱导雄性不育小麦开颖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优化化杀杂交小麦制种体系,观察了大田制种条件下喷施杀雄剂SQ-1后小麦Fp1(杂交小麦“西杂一号”的母本)的开颖特性,同时对杀雄剂浓度、pH值以及处理时期对开颖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SQ-1诱导的雄性不育小麦开颖初期开颖角度的日变幅较大,Fp1在低浓度化杀剂水平下(3 kg/ha和4 kg/ha)还出现“二次开颖”现象;(2)开颖角度与不育度之间存在矛盾,能够获得较大开颖角度的处理一般难以获得较高的不育度。综合来看,用pH值为8的缓冲液配制的SQ-1在使用剂量为4 kg/ha、Feekes8.5时喷施,Fp1能够达到育种要求的不育度,同时能保持较大的开颖角度。(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高庆荣,于金凤,刘保申[9](2004)在《不同小麦不育类型开颖特性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花粉的传播与受精是在开颖以后进行的,因而在杂交小麦制种中开颖性能对制种效益具有很重要的影响[1,2 ] 。目前在杂交小麦研究领域中,国内外广泛应用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ytoplasmMaleSterility ,CMS)和化学杂交剂(Chemi(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宋平,夏凯,吴传万,包冬萍,陈丽莉[10](2001)在《雄性不育和可育水稻开颖对茉莉酸甲酯响应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水稻 (Oryzasativasubsp .indica)雄性不育系和可育系为材料 ,在室内用溶液浸已开过一天花的水稻离体穗 2min ,发现 4mmol/L茉莉酸甲酯 (MeJA)能显着诱导水稻开颖 ,且MeJA诱导水稻雄性不育材料开颖的效应明显强于可育材料 (如保持系和常规品种 ) ,MeJA使雄性不育系珍汕 97A、温敏雄性核不育系培矮 6 4S的当天最后开颖率达到 40 %以上 ,保持系珍汕 97B、常规品种“培矮 6 4”的当天最后开颖率仅有 (2 1± 1.5 ) %、(2 5± 2 .1) % ,对照穗在当天始终不开颖或开颖极少 (<5 % ) ;不育系开颖对MeJA响应的滞后期比可育系短 10min左右。在田间 ,2mmol/LMeJA溶液浸或喷雾水稻连体穗 ,也同样能明显提高培矮 6 4S的开颖率 ;辅以人工授粉 ,MeJA能大幅度提高珍汕97A、龙特浦A的结实率 (提高 2 4%以上 )。 1mmol/L水杨酸 (SA)能抑制MeJA诱导水稻开颖 ,而MeJA的再次处理能解除SA对MeJA诱导雄性不育系开颖的抑制效应 ,SA抑制MeJA诱导保持系开颖的效应不能被再次使用MeJA所解除。 2 4_表油菜素内酯 (2 4_epiBL)预先处理能显着增强MeJA诱导不育系开颖 ,而对于保持系 ,此效应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01年05期)

开颖不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杂交小麦制种产量,对33个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的开颖率和柱头外露率与总异交结实率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3个不育系的平均不育度为99.60%,天然异交结实率为79.74%,开颖率为83.40%,柱头外露率为4.85%。所有不育系开颖小花的平均异交结实率为86.13%,开颖小花结实占总异交结实的80.88%,开颖率与总异交结实率呈极显着正相关(r=0.831 4),说明开颖率是决定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柱头外露小花的异交结实率为90.23%,其结实占总异交结实的5.39%,柱头外露率与总异交结实率呈正相关,但相关不显着,其原因与不育系的平均柱头外露率较低有关;但柱头外露小花的异交结实能力强于开颖小花,因此选育高柱头外露率小麦不育系有助于提高杂交小麦异交结实率和制种产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开颖不育论文参考文献

[1].陈立凯,黄明,刘永柱,王慧,陈志强.水稻开颖半不育突变体的观察、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J].中国农业科学.2016

[2].李宏生,李绍祥,赵红,丁明亮,崔永祯.开颖和柱头外露对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异交结实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5

[3].孙廉平,张迎信,张沛沛,杨正福,占小登.一个由可变剪接造成的水稻开颖不育突变体ohms1的鉴定及基因定位[J].中国水稻科学.2015

[4].孙廉平,张迎信,张沛沛,杨正福,轩丹丹.一个水稻开颖不育突变体ohms1的鉴定及精细定位[C].2014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5].刘晓玲.一个水稻开颖不育突变体ohs1(t)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D].福建师范大学.2009

[6].刘晓玲,毛毕刚,刘华清,陈建民,田大刚.一个水稻开颖不育突变体ohs1(t)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J].分子植物育种.2009

[7].刘永生.化杀不育小麦开颖特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8].刘永生,张改生,牛娜.化学杂交剂SQ-1诱导雄性不育小麦开颖特性的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7

[9].高庆荣,于金凤,刘保申.不同小麦不育类型开颖特性的初步探讨[J].作物学报.2004

[10].宋平,夏凯,吴传万,包冬萍,陈丽莉.雄性不育和可育水稻开颖对茉莉酸甲酯响应的差异[J].植物学报.2001

标签:;  ;  ;  ;  

开颖不育论文-陈立凯,黄明,刘永柱,王慧,陈志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