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与临床论文-项卫卫,谢昊真,叶勇军,伦韦丹,何澄

解剖与临床论文-项卫卫,谢昊真,叶勇军,伦韦丹,何澄

导读:本文包含了解剖与临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微创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切开复位锁定板固定术

解剖与临床论文文献综述

项卫卫,谢昊真,叶勇军,伦韦丹,何澄[1](2019)在《老年患者微创人工肱骨头置换的解剖与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微创人工肱骨头置换的解剖与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老年患者40例,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锁定板固定术,实验组采用改良Thompson入路微创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术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肩关节功能、并发症。结果较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第3、9、12、24个月的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微创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可减轻机体创伤性,改善肩关节功能,且并发症少,利于患者预后。(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29期)

卢燕雪,罗盛康[2](2019)在《胸廓内动脉及其穿支的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形态丰满良好的乳房是女性形体审美的标准之一。乳房整形与重建外科应用广泛,手术方式有单纯隆乳术、巨乳缩小术、乳房重建术等。防止术中出血、术后血肿以及保证乳头乳晕的血供等问题备受整形外科医生关注。胸廓内动脉是乳房最主要血供来源,掌握其解剖特点对于提高隆胸手术、巨乳缩小术的安全性及其术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胸廓内动脉或其穿支作为受体血管进行游离皮瓣移植,是乳房重建的重要(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郑有卯,王增涛,易利奇,王成,顾仕林[3](2019)在《手掌部远侧kiss皮瓣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以指动脉为血管蒂带感觉神经的手掌部远侧Kiss皮瓣的显微解剖学基础,以及用于修复指腹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与疗效。方法:用四种方法(模拟手术,血管铸型,透明标本,强碱腐蚀标本)观察手掌部远侧区的显微血管解剖,并以指动脉为蒂,设计带感觉神经的手掌部远侧Kiss皮瓣修复指腹缺损18例,供区直接缝合。结果:单一指总动脉和指固有动脉在该区域发出的动脉皮支数量较多,(本文来源于《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期刊2019-08-18)

杨涛,韩兆峰,周明武,李士民,宋健[4](2019)在《腓动脉前、后终末穿支的解剖与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腓动脉前、后终末穿支的解剖与临床应用。方法自3具新鲜尸体腘窝处离断截取双侧小腿标本共6侧,显微解剖暴露腓动脉前、后终末穿支及腓动脉终末支穿支血管,观察并测量各穿支起始处与外踝尖距离及其外径。2016年10月—2018年12月,结合解剖测量结果以及超声造影增强技术(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选择以上述穿支为蒂的外踝区穿支皮瓣修复18例足踝部皮肤缺损患者。其中男14例,女4例;年龄28~62岁,平均40岁。创面范围4 cm×3 cm~13 cm×10 cm。采用腓动脉前终末穿支皮瓣13例,腓动脉后终末穿支皮瓣5例;皮瓣切取范围5 cm×4 cm~14 cm×10 cm。供区7例直接缝合,11例全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腓动脉前终末穿支起始处与外踝尖距离为(5.1±0.5)cm,外径为(1.51±0.05)mm;腓动脉后终末穿支分别为(4.9±0.9)cm、(1.78±0.17)mm,腓动脉终末支穿支分别为(1.7±0.7)cm、(0.58±0.12)mm。临床应用结果显示,术后2例皮瓣边缘发暗,经换药后瘢痕愈合;1例因切口感染再次扩创后愈合;其余皮瓣均成活良好,切口Ⅰ期愈合。3例患者因皮瓣臃肿于术后3个月行整形术。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皮瓣质地、外观良好,感觉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评价,获优9例、良6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3.3%。结论对腓动脉外踝区穿支血管进一步细化有助于临床理解以及合理选择及应用外踝区穿支皮瓣。(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夏卫民[5](2019)在《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解剖与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 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解剖研究目的:通过对6例新鲜成人尸体标本的解剖,为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蒂的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提供系统的解剖学依据。方法:将选取的6例成人新鲜上肢标本,经过动脉插管后灌注红色橡胶乳胶,切开皮肤后,仔细解剖分离显露尺动脉腕上皮支及其分支,观察尺动脉腕上皮支的位置、起源、走行、分支情况、血管蒂长度、伴行静脉、神经、皮瓣血供范围等,测得的数据以SPSS22.0软件分析,均数用(?x±s)表示。在标本上模拟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蒂的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的切取移植。结果:本实验一例标本尺动脉腕上皮支变异,其余5例标本中均可发现尺动脉腕上皮支。尺动脉腕上皮支于豌豆骨上方(3.8±0.6)cm处发自于尺动脉,于尺侧屈腕肌的下方走行,起始处直径为1.4±0.3mm,血管蒂长1.2±0.1cm。尺动脉腕上皮支入皮后分为上行支及下行支;尺动脉腕上皮支的两条伴行静脉及前臂贵要静脉是尺动脉腕上皮支的静脉回流的良好选择;前臂尺侧皮肤由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可切取前臂内侧皮神经作为皮瓣的感觉神经作为皮瓣的感觉神经,重建皮瓣感觉。结论:尺动脉腕上皮支解剖相对恒定,变异少,可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蒂设计单存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指中小软组织缺损,也可设计带肌腱的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肌腱缺损的手指软组织缺损。第二部分 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应用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蒂的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8年12月对7例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血管蒂的游离皮瓣进行修复。结果:术后随访6-12月,术后7例皮瓣全部存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植皮后愈合,皮瓣质地、外形满意,无明显臃肿,与手指受区相似,无需二次手术整形,供区愈合好,仅留线性疤痕。结论: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蒂的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安全,不损伤前臂主干血管,皮瓣具有良好的质地,具有弹性,皮瓣颜色与手指皮肤颜色差距不大,供区损伤小,因此适用于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手术可在同侧进行,手术可一期完成,无需二次断蒂,可早期进行功能康复锻炼,使治疗周期缩短,降低了关节僵硬的发生率,有益于手指的运动恢复,术后手指外形满意,携带神经后可使伤指恢复感觉,是一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式。(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浩,牛磊[6](2019)在《踇趾甲床营养血管解剖与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踇趾甲床营养血管的解剖特点,探讨踇甲瓣修复手指甲床缺损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2009年7月~2016年3月,选取20例新鲜足部标本,解剖观察踇趾甲床营养血管的分布并进行相关数据的测量。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6月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显微骨科收治的45例手指甲床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带营养血管的游离踇甲瓣移植修复手指甲床缺损,术后随访,并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对患指功能进行评定。结果第1跖背动脉与踇横动脉远侧支吻合形成一动脉弓,动脉弓垂直向踇趾发出3~6分支营养甲床,踇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向踇趾腓侧远端走行,并向甲床侧缘分3~5分支营养甲床,在趾间关节处数条小静脉相互汇合形成一条趾背静脉。45例临床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患指甲床缺损踇甲瓣移植后均成活,手部受区伤口均一期愈合,患指功能评定优良率达96%。结论带营养血管的游离踇甲瓣移植修复手指甲床缺损,是修复手指甲床缺损较佳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红林[7](2018)在《肘关节的应用解剖与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解剖标本观察肘关节尺、桡侧副韧带形态结构特点,桡骨近端的结构特点及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探讨肘关节侧副韧带在维持关节稳定中的作用及桡骨近端安全区问题,为临床手术提供理论基础支持。方法解剖防腐保存的正常成人尸体肘关节标本20例(40侧),去除肘关节近远端20cm范围内的大部分软组织,注意保留好内外侧副韧带组织、桡神经及旋后肌。观察肘关节尺、桡侧副韧带及环状韧带的形态结构特点。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1mm)测量在肘关节屈曲0°、30°、60°、90°、120°时尺、桡侧副韧带各部长度,并观察韧带的紧张度变化。选取标本中20侧解剖显露较好的标本来观测桡骨头颈部、旋后肌与桡神经深支走行位置的解剖关系,测量肱骨外上髁、桡骨头平面到桡神经深支发出点、旋后肌穿入点、穿出点的距离;桡神经深支旋后肌穿入点、穿出点之间的距离;前臂旋前位桡神经深支与尺骨外侧缘交叉点到桡骨头平面的距离。并对以上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1.肘关节尺侧副韧带起于肱骨内上髁的下方,纤维向下方、后方在矢状面上呈扇形分布,从前向后止于尺骨冠突内侧结节和鹰嘴形成的的半月形切迹的内侧。根据纤维分布可分为前束和后束,前束纤维走行方向与尺骨纵轴方向一致,后部纤维走行方向与尺骨纵轴垂直。根据肘关节尺侧副韧带的形态及分布不同将此组标本分为3种类型。尺侧副韧带前束前、后部和后束在肘关节屈曲0°、30°、60°、90°、120°时的平均长度为:前束前部(21.6±0.81)mm、(22.1±0.62)mm、(22.2±0.83)mm、(21.9±0.84)mm、(20.7±0.75)mm。前束后部(17.8±1.51)mm、(18.0±1.12)mm、(17.9±0.70)mm、(21.3±1.64)mm、(22.3±1.8)mm。后束(15.0±2.36)mm、(15.0±2.24)mm、(16.1±1.67)mm、(18.4±1.65)mm、(20.6±2.34)mm。2.肘关节桡侧副韧带复合体由桡侧副韧带和环状韧带组成。桡侧副韧带的起始于肱骨外上髁下部,其前部的部分纤维汇入环状韧带,后部纤维止于尺骨冠突的外下方。根据肘关节桡侧副韧带的形态及分布不同将此组标本分为3种类型。分别测量桡侧副韧带前束、远端部和后端束在肘关节屈曲0°、30°、60°、90°、120°时的平均长度为:前束(19.09±2.67)mm、(20.34±2.88)mm、(21.66±2.76)mm、(22.77±3.08)mm、(23.82±3.13)mm。后端部(13.55±0.45)mm、(14.23±0.56)mm、(15.24±0.88)mm、(15.11±0.64)mm、(14.61±0.67)mm。远端部(32,61±3.30)mm、(33,72±3.20)mm、(35.07±3.63)mm、(36.05±3.54)mm、(37.03±3.65)mm。3.桡神经深支发出点到肱骨外上髁的平均距离(38.65±2.05)mm,桡神经深支旋后肌穿入点到肱骨外上髁的平均距离(41.53±7.32)mm,桡神经深支旋后肌穿出点到肱骨外上髁的平均距离(73.26±78)mm,桡神经深支在旋后肌管内的平均长度(40.42±8.52)mm,前臂旋前位时桡神经深支与尺骨外侧缘交点到桡骨头平面的平均距离(43.13±2.2)mm,桡神经深支与尺骨长轴的夹角平均角度(31.5°±1.6°)。桡神经深支发出点到桡骨头平面的平均距离(11.16±3.5)mm,桡神经深支旋后肌穿入点到桡骨头平面的平均距离(13.82±4.1)mm,桡神经深支旋后肌穿出点到桡骨头平面的平均距离(64.52±2.7)mm。4.应用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肘关节恐怖叁联征病例6例,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3例,良2例,可1例。结论:1.肘关节尺、桡侧副韧带是维持肘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副韧带不同组成部分在关节运动中对维持肘关节稳定发挥的作用不同。2.桡侧尺副韧带和尺侧副韧带前束在维持肘关节稳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修复或重建桡侧尺副韧带和尺侧副韧带前束是肘关节损伤手术治疗的重点。3.肘关节外侧存在一个手术安全区,在此区域内行桡骨头部手术可最大限度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4.内外侧联合手术入路是治疗肘关节恐怖叁联征的有效手术方式。(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2)

欧阳俊,虞斌,贾赛玉[8](2017)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20例尸体解剖临床病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20例进行尸体解剖病理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提高对此畸形的认识。方法收集常州市妇幼保健院2007年1月至2016年6月近10年胎儿尸体解剖312例中发现的20例先天性心脏畸形,对其进行详细尸体解剖和病理镜下观察,同时复阅文献。结果 312例胎儿尸体解剖,诊断先天性心脏病20例,男8例,女12例,其中房室间隔缺损12例,单纯性室间隔缺损2例,伴发其他畸形10例;叁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1例;肺动脉狭窄,伴叁尖瓣关闭不全,左心房发育不良2例;主动脉弓分支血管异常(4支)2例;肺动脉闭锁,叁尖瓣狭窄1例;肺动脉与主动脉位置发生扭转,缺失左锁骨下动脉1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永存左上腔动脉1例。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具有复杂的心内畸形及心外畸形,尸体解剖应详细、仔细寻找每一个心血管分支,做到诊断精确,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期刊2017年08期)

吕金陵,西会会,王晓娟,马娟,罗文婷[9](2017)在《内窥镜辅助下双平面面部提升的解剖与临床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次研究主要从面部解剖层面剖析面部松垂的原因,揭示面部提升部位的解剖结构,为面部年轻化手术提供理论依据;并进一步探讨在内窥镜辅助下行双平面面部提升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首先从面部解剖层面剖析面部松垂的原因及过程,分析面部提升的变迁和优劣;收集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进行过线性面部提升术的53例临床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在内窥镜辅助下行双平面面部线性提升术时选用线条形材料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及优缺点。结果:术后进行常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患者鼻唇沟、面颊部松垂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左右面部肿胀部分消退;6个月后因为纤维组织增生收缩,面部似有提升现象,达到满意的面部年轻化效果。未见局部血肿、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结合面部提升部位解剖结构,选择合适的线性提升材料,在内窥镜辅助下行双平面面部线形提升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安全、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达到完美的术后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7年06期)

谢利双[10](2017)在《针刀治疗肩周炎的解剖与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肩周炎是一种以肩痛、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筋伤,因该病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患者,该年龄段处于工作的中间力量,目前肩周炎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研究己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诊疗标准尚有争议,我国人口众多,发病患者占骨科病人的1%,需要寻找一种简便廉效、易于推广的诊断治疗方法极为重要。针刀微创治疗肩周炎是一种理想的技术,需要把相关针刀入路进行分析,从理论和临床上进行合理的论证,以便更好的在接诊中运用。研究目的:全面综述肩周炎的中西医理论观点,以及当今各种治疗方案,分析针刀微创治疗的机理与临床应用。通过对人体标本进行针刀治疗的方案,并对相关标本部位的尺寸进行测量和研究,把相关的数据用来指导筛选确定针刀入路的临床应用,观察针刀微创治疗技术在肩周炎的临床症状包括VAS疼痛,活动角度及L‘Insalata评定的影响,通过规范标准化针刀治疗方案。评价针刀治疗技术对肩周炎治疗的安全入路风险与疗效,探讨针刀微创治疗的机理及临床规范。研究方法:实验研究以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例进行局部解剖,观察肌肉、血管、神经分布走行以成人15具标本测量骨性标志,指导整理针刀治疗肩周炎的安全有效的入路。并结合临床60例患者分成两组,针灸组30人,针刀组30人,进行针刀治疗临床应用研究对比。临床采用随机方法分两组,即针刀组与针灸组,针刀组采用解剖数据确定安全的针刀松解疗法,每周治疗1次,4次为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结果。针灸组取穴,每日一次,5次一个疗程,间隔2日,进行4个疗程。对L‘Insalata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肩关节VAS疼痛分数、肩关节功能活动3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5具成人尸体标本提供了大量的图像和数据,并直观的展示了针刀进入人体后松解相关的神经与肌肉组织对肩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结合针刀理论整理出13个治疗肩周炎相对安全的针刀入路,在临床治疗运用,对60例患者进行针刀松解法与针灸治疗的对比,针刀组与针灸组的VAS评分组间比较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随访、6个月的随访,P指分别为0.019、0.036与0.001,针刀组明显优于针灸组;针刀组与针灸组的外展角度组间比较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随访、6个月的随访,P指分别为0.000、0.036与0.032,针刀组明显优于针灸组;针刀组与针灸组的前屈角度组间比较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随访、6个月的随访,P指分别为0.000,0.000与0.014,针刀组明显优于针灸组;针刀组与针灸组的内旋角度组间比较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随访、6个月的随访,P指分别为0.010,0.002与0.000,针刀组明显优于针灸组;针刀组与针灸组的外旋角度组间比较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随访、6个月的随访,P指分别为0.000,0.000与0.001,针刀组明显优于针灸组;针刀组与针灸组的L‘Insalata评价表评分组间比较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随访、6个月的随访,P指分别为0.002,0.003与0.030,针刀组明显优于针灸组。针刀组与针灸组治疗前后没有出现患者受伤的报道.针刀组治疗肩周在VAS评分,肩关节功能活动、L‘Insalata评价表各个方面均优于针灸组。(本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5-29)

解剖与临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形态丰满良好的乳房是女性形体审美的标准之一。乳房整形与重建外科应用广泛,手术方式有单纯隆乳术、巨乳缩小术、乳房重建术等。防止术中出血、术后血肿以及保证乳头乳晕的血供等问题备受整形外科医生关注。胸廓内动脉是乳房最主要血供来源,掌握其解剖特点对于提高隆胸手术、巨乳缩小术的安全性及其术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胸廓内动脉或其穿支作为受体血管进行游离皮瓣移植,是乳房重建的重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解剖与临床论文参考文献

[1].项卫卫,谢昊真,叶勇军,伦韦丹,何澄.老年患者微创人工肱骨头置换的解剖与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9

[2].卢燕雪,罗盛康.胸廓内动脉及其穿支的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9

[3].郑有卯,王增涛,易利奇,王成,顾仕林.手掌部远侧kiss皮瓣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C].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2019

[4].杨涛,韩兆峰,周明武,李士民,宋健.腓动脉前、后终末穿支的解剖与临床应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

[5].夏卫民.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解剖与临床应用[D].南华大学.2019

[6].张浩,牛磊.踇趾甲床营养血管解剖与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9

[7].王红林.肘关节的应用解剖与临床意义[D].青岛大学.2018

[8].欧阳俊,虞斌,贾赛玉.胎儿先天性心脏病20例尸体解剖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

[9].吕金陵,西会会,王晓娟,马娟,罗文婷.内窥镜辅助下双平面面部提升的解剖与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7

[10].谢利双.针刀治疗肩周炎的解剖与临床应用[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7

标签:;  ;  ;  

解剖与临床论文-项卫卫,谢昊真,叶勇军,伦韦丹,何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