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思想论文-汤二子

无思想论文-汤二子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疑罪从无,治国目标,行为约束

无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汤二子[1](2019)在《中国古代司法疑罪从无思想之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中国古代司法状况,探讨中华传统疑罪从无法律思想的实践基础。古代统治者制定严厉的刑罚以约束民众行为,进而实现治国目标。刑罚的权威性建立在律法透明以及严格且准确的司法之上,同时刑罚越严厉,这种要求就越严格。古代统治者努力避免冤假错案,掌管刑狱的官吏对疑案持非常谨慎的态度,自然形成了疑罪从无法律思想。这种体现统治者仁慈的法律理念,能够有效服务于儒家思想主导下的封建治国目标。(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9年32期)

张耀引[2](2019)在《从老子的“有无思想”看现代产品生态设计思维》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道之"有""无"推及对"天地""万物"的思考与把握,老子的"有无思想"体现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对生态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对其进行解读有助于建立宏观理性的现代生态设计整体观念及更系统的实践指导方法体系。(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9年10期)

王文军[3](2019)在《王弼《周易注》“无”思想的政治哲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弼在《周易注》中阐发"以无为本"并非为了形而上学建构,其根本目的是要塑造一种理想的君主人格,这种人格以"无"为最高境界,但对政治不形成颠覆;能"感通天下",但却持守"以寡统众"的政治原则。而在此人格基础上,王弼引入"无为"思想,并据此对儒家政治伦理进行改造,从而最终形成了一套关于"无"的政治哲学。(本文来源于《周易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林赛君[4](2017)在《浅谈老子“有无”思想视阈下的声乐作品二度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声乐表演艺术是视觉与听觉联合审美的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二度创作则是在演唱者充分展示声乐作品艺术风格的同时,将个人的独特演唱魅力散发到极致的一种表演创作形式。笔者结合老子的"有无"哲学思想,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旨在通过本文探究,为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理论研究提供创新性的思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音乐创作》期刊2017年06期)

李杰[5](2017)在《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日本人的无思想》汉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翻译实践选择了有关日本社会和文化的《日本人的无思想》为翻译文本,这是一部非文学作品。在将日语的非文学文本翻译成中文的目的语文本时,首先应忠实于原作品的思想。翻译就是要充分掌握作者想要传达的内容,将原作品的中心思想最大限度地再现于目的语文本中的过程。本次翻译实践以目的论为指导,针对非文学文本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探讨,寻求解决方案。目的是为中文环境下的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日本社会、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的文本。围绕这一目的翻译时灵活采用了多种翻译技巧和方法。在对日文词语进行翻译时,遵循目的论的忠实原则,首先根据上下文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然后从中文里选出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在翻译与中文表达习惯不相同的日语句子时,遵循目的论的目的原则,运用了改变原有表达形式的翻译方法。具体地对中日两语言的语序和被动句进行了对比,探索了两者的翻译方法。例如,日语中经常使用长修饰语,但汉语为了向对方简单明了地传达自己的意思,往往不使用长修饰语。在将日语的长修饰语翻译成中文时,经常会把它们转变为汉语的补语和谓语。在文化和信息部分,针对日本的社会阶级、文化以及日语特有的表达,翻译时多采用了添加注释的翻译方法。以方便中国读者的理解。笔者通过本次翻译实践活动,加深了对非文学类翻译的理解。希望本次翻译能为今后非文学类翻译提供一些参考。(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7-06-01)

吴灿灿[6](2016)在《王阳明有无思想的辩证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自20世纪传入中国以来能够迅速地被中国人所接受,是因为辩证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通变性思想类似,这种思维模式是我们所熟知的。任何外来文化都要经历本土化才能够发展壮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也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根。王阳明由于早年遍读佛老,而后归于孔孟的思想转变过程,其思想中带有明显的有无辩证韵味,但由于大部分学者对王阳明的研究一直处于用至善来诠释他的无善无恶思想,以至于认为他的心学体系是形而上的、是割裂了人与世界关系的学说,其实不然,王阳明的心物关系及知行合一等思想都体现了思维与存在以及与实践的关系,本文尝试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视角对王阳明心学从有无方面做一个新的诠释,并且比较二者的相通之处,使其能够古为今用。王阳明对于“无”的境界的追求及对于“有”的责任的重视、对于当下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于“成圣”的可能性的描述,与马克思对于当下资本主义黑暗的批判和对于共产主义实现条件的阐述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一种通过对现存世界的否定来实现各自理想的方式,体现了辩证法的核心。另外,在具体的思想方面,王阳明和马克思也有相通之处,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其实是在论述不能脱离心的理、不能脱离心的物,这与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的辩证法相似,即现象世界是被主体所感知的世界,与人分离的世界,对人来说是“无”。而王阳明所追求的“与物同体”的大我境界是对个体发展的关注,这与马克思通过自然的人道主义和人本质的自然主义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在核心内涵上是一致的。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王阳明心学进行分析,这样不仅有利于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用中国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又为我们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一个形象指引,帮助我们为更好地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寻求本国土壤。(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6-06-15)

王乐[7](2016)在《僧肇“空”对玄学“有”“无”思想的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汉末年,经学式微,而至曹魏,玄学始盛,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魏晋玄学思潮。魏晋玄学与汉代儒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援道入儒、援佛入儒,开启了探究宇宙本体的先河。魏晋玄学家们对于本体论的观点各不相同,王弼贵“无”为本,裴颁崇“有”为本,郭象则提出了“独化”的学说。他们都试图为宇宙存在寻得一个终极的根据,可到了东晋年问,僧肇以佛教大乘空宗的思想为基础,用性“空”这一否定存在终极根据的说法,彻底终结了魏晋玄学对于本体的争论。而本文所要研究的则是从魏晋玄学“贵无”论形成到僧肇“空”观介入这一过程中,本体论思想的演变情况,通过研究进一步剖析在本体论问题上僧肇“空”观较魏晋玄学成熟而高妙之所在,并以后者为论文的最终结论。汤用彤先生认为僧肇思想的产生是对魏晋玄学的继承和发展,而许抗生先生认为僧肇“空”论是对魏晋玄学本体论的总结。那么,继承、发展和总结是否能完全说明僧肇思想与魏晋玄学思想的关系呢?在此,朱新林先生给出了“超越”这个词,在本体论思想上来说明僧肇佛学与魏晋玄学的关系。他说“僧肇的因缘生的说法否定了自性生,也就否定了本体的存在。而魏晋玄学中无论是贵无还是崇有都主张存在一个自性,并且这个自性都有生成的功能,在这点上,僧肇超越了魏晋玄学的本体思想。”①而本论文将从更多角度入手,阐释这一“超越”的说法,从而探究僧肇佛学对玄学理论的超越性所在。本文将以梳理魏晋玄学各家各派的本体论学说为引子,引出他们的内部联系,并点明其之间的矛盾和自身学说的不足。而剖析僧肇佛学的“空”的本体思想才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在此,本文将以分析《肇论》为主要途径,揭示“缘起性空”的本体学说、“非有非无”的中道思想、“性住不迁”的时间统一性和“般若玄鉴”的认识论主张。以得出“空”对“有”、“无”本体思想之超越的结论。而这个“超越”性有叁点。第一,否定自性的本体思想。魏晋玄学始终在追寻一个本体,无论是他生的外在物,还是自生的内在物,均有这个确定的自性存在。而僧肇性“空”的观点则否定了这个自性的存在,认为万物因缘而起,均无自性。魏晋玄学自始至终将有无对立起来,而僧肇佛学则以非有非无的中道思想将两者统一,即假有与性空二者并无分别,且不相离。第二,调和时间的间断性与连续性的论证方法。在魏晋玄学中,王弼的“无”本体是被放在时间序列中来定义和认识的,时间的连续性注定了它不可能脱离宇宙生成论的旧路。而郭象“块然而自生”的“独化”思想斩断了时间的连续性而强调其间断性,即强调当下生成,他较之王弼的“无”本论思想已进步了不少,可遗憾的是郭象没能说清楚物之“独化”何以实现,这也就给僧肇提供了契机。僧肇将时间的间断性和连续性统一起来,以缘起的当下生成和性空的恒常存在相结合,完整阐述了其“本体”认识。第叁,有无一如的体用观及般若无知的认识论。魏晋玄学虽主张体用一如,但实际上并未实现,而僧肇则以阐述佛教中道论实现了对体用一如的建构。在认识论上,魏晋玄学承继老庄思想而主张绝圣弃智,但僧肇佛学却宣扬圣智不离,其在圆融性上较玄学技高一筹。本论文研究对象的涉及较广、难度较大,由于作者理论及行文的局限性,文章或有不足之处请前辈学者不吝赐教。(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杨登保[8](2016)在《《心经》空无思想与养生意义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经》初见于600卷《大品般若经》,文字通俗简约,义理玄妙深邃,问世以来广受世人推崇,光芒一度盖过《般若经》,遂被从中择取而单成一经,始成字数最少的佛教经典。史载《心经》前后共有译本十多种,叹惜收于《大藏经》的汉译本仅余七种,其中名气最盛、流传最广的当属玄奘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该经全文260字,附上标题不过寥寥268字;短小精悍、文意精确、便于持诵(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6年05期)

郭延成,韩东旭[9](2015)在《从道安大师之原典解读其“本无”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历来佛教学者在对道安大师"本无"思想的理解上,会出现岐解、模糊、混乱等情况。原因很多,其中有道安大师着述大部散失、而又没有对其仅存原着进行解读的原因;也有对相关道家经典《老子》关于"有""无"及其关系思想理解混乱等原因。立足道安大师部分原典,对照《中观论疏》《肇论》《名僧传抄》等相关论述,在对《老子》"有""无"关系思想进行阐释的前提下,对道安大师的"本无"思想进行再次解读。可以看出道安大师的"本无"思想是符合般若思想本义的,道安大师的般若思想与《老子》道之"有""无"及其关系思想有重大差别。但是,道安大师立足于中华文化土壤,对玄学能够"求同"而"略异",其中"求同"根源于般若思想与道家《老子》共同目的都是要超越世间的二元对待。(本文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黄金[10](2015)在《中日艺术设计中“空无”思想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日两国文化中都存在“空无”思想,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导致同源异流。在中国文化里,禅宗“顿悟”的思维方式促进了艺术创作思维的深化,这种以“顿悟”把握心性的思想方法促使中国“空无”思想的生成。于南宋时,禅宗文化传至日本,与其本土神道教文化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禅”。日本的“空无”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源于日本禅文化与神道教的结合。然则相关的研究多集中于中日文化的探讨,对中日艺术设计中“空无”思想的比较研究着墨较少而有研究之必要。对中日文化艺术及美学了解甚深的设计师如靳埭强、陈幼坚、杉浦康平、原研哉等皆受中国文化的陶融及“空无”思想的影响,于设计作品中也有杰出的表现和突出的个人风格,值得进一步探讨其脉络。所以本研究以厘清“空无”的概念与历史渊源、探讨中日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作与“空无”思想的关连及在此基础上设计理念的转化和创作表现的异同为对象,通过中日“空无”思想多维视角的系统比较探究,由此归纳出中日“空无”思想的特征:中国的“空无”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集大成的思想形态,由于与儒、道、佛的紧密交会,表面看中国的“空无”追求的是人格上的完整独立与精神上的自由写意,内在仍暗合了儒家的规范,在破除我执、法执之时,却不得不对儒家理想人格有所保留,更显示了温文尔雅与温柔敦厚,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理想境界。同样,日本的“空无”思想受到日本禅宗与神道教文化的影响,从而走向虚无的寂灭,更重视被中国“空无”思想竭力超越的“无常”和“寂”的审美体验。日本的“空无”思想与武士道精神相结合,以无畏勇猛的精神斩断了人世羁绊,同时亦涤除了是非善恶的道德观。通过对二者异同的研究,发掘中国的“空无”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进而引发对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发展趋势的思考,探寻一种适合于自己,生发于传统又能体现现代设计风貌的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郑州轻工业学院》期刊2015-06-01)

无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道之"有""无"推及对"天地""万物"的思考与把握,老子的"有无思想"体现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对生态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对其进行解读有助于建立宏观理性的现代生态设计整体观念及更系统的实践指导方法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汤二子.中国古代司法疑罪从无思想之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9

[2].张耀引.从老子的“有无思想”看现代产品生态设计思维[J].美术大观.2019

[3].王文军.王弼《周易注》“无”思想的政治哲学解读[J].周易研究.2019

[4].林赛君.浅谈老子“有无”思想视阈下的声乐作品二度创作[J].音乐创作.2017

[5].李杰.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日本人的无思想》汉译实践报告[D].烟台大学.2017

[6].吴灿灿.王阳明有无思想的辩证法研究[D].江南大学.2016

[7].王乐.僧肇“空”对玄学“有”“无”思想的超越[D].陕西师范大学.2016

[8].杨登保.《心经》空无思想与养生意义探析[J].法音.2016

[9].郭延成,韩东旭.从道安大师之原典解读其“本无”思想[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

[10].黄金.中日艺术设计中“空无”思想的比较研究[D].郑州轻工业学院.2015

标签:;  ;  ;  

无思想论文-汤二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