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川东嘉陵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川东地区,嘉陵江组,雷口坡组,层序岩相古地理
川东嘉陵江论文文献综述
林良彪,陈洪德,朱利东,徐胜林,钟怡江[1](2010)在《川东嘉陵江组-雷口坡组层序岩相古地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思路为指导,对川东地区下叁迭统嘉陵江组和中叁迭统雷口坡组进行层序地层学和岩相古地理研究。嘉陵江组划分为2个叁级层序(TSQ1,TSQ2),雷口坡组划分为1个叁级层序(TSQ3)。以叁级层序体系域或叁级层序为编图单元,编制5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TSQ1的TST主要为开阔台地相灰岩沉积,HST为局限台地相膏岩、膏质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等沉积,反映水体变浅、蒸发的古地理格局;TSQ2的TST同样为开阔台地相灰岩沉积,HST水体变浅,区内以沉积膏岩、白云质膏岩、泥质白云岩等为特征;受江南古陆隆升扩大影响,TSQ3发育不完整,缺失上部地层,由东往西,表现出由陆源碎屑岩到碳酸盐岩的沉积格局,沉积环境由有障壁海岸到局限台地的过渡。海平面的升降变化是层序发育、古地理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张奇,徐亮,金小林,王坛[2](2009)在《川东地区嘉陵江组四段膏盐岩分布的沉积环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嘉陵江组嘉四段沉积环境是局限海台地蒸发岩相,水体封闭,有利成盐。以川东地区油气勘探的500余口实际钻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岩性微相的研究,探讨川东地区的古地貌特征,寻找成盐的微环境因素,有助于从区域上预测盐类的分布。T1j4盐湖主要分布在蒸发岩沉积中心——膏盆相,但位于膏盆相的周缘地带和膏盆内部堤坝周围,少部分分布在膏盆边缘相,区域上则主要分布在宣汉、达州、万县、云阳、垫江及渠县等地区,有一定的继承性。(本文来源于《盐湖研究》期刊2009年04期)
杨靖[3](2008)在《川东嘉陵江流域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东嘉陵江流域是孕育川东历史文化的摇篮,也是地方经济文化的生命线。本文以川东嘉陵江流域旅游产品开发为研究核心,在总结国内外典型流域旅游产品开发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深入探讨本区的旅游产品开发构想,并得出相关结论,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重点分析了典型流域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并总结启示,为本论文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成功经验。第二、叁部分为论文的基础分析,包括川东嘉陵江流域的资源背景概况、资源特色与评价,以及旅游市场发展分析。第四部分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出了“一个保护、两个开发、一个目的”的川东嘉陵江流域旅游产品开发“121工程”,即川东嘉陵江流域资源环境保护、特色产品开发、区域市场开发以及和谐发展的目的。最后结论部分归纳总结了论文的主要观点: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的地区文化是流域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和灵魂,必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当地人文资源的挖掘;对流域旅游产品的开发要紧紧抓住该流域的品牌,充分发挥流域“纽带”的功能;对流域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开拓视野,注重整体性、完整性。通过将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核心、目标等要素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开发链;川东嘉陵江流域沿江的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嘉陵风光、阆中古城、小平故里等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对入境游客具有较高的吸引力。本文通过各地流域旅游产品开发的对比分析及研究实例,完善了流域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的理论体系,并对当地旅游开发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8-05-01)
王密云,谢邦华,韦力,樊建东,王兰生[4](2008)在《川东地区下叁迭统嘉陵江组储层沥青的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色谱-质谱分析方法鉴定出川东地区下叁迭统嘉陵江组储层沥青饱和烃和芳烃馏分中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了生物标志物特征及热演化特征,其中以藿烷系列和规则甾烷系列丰度高为最主要特征。上二迭统长兴组和龙潭组烃源岩与该储层沥青具有相似的生物标志物指纹特征及热演化特征,普遍存在γ-胡萝卜烷、β-胡萝卜烷和伽马蜡烷,因此认为它们是该储层沥青的主要烃源岩。(本文来源于《海相油气地质》期刊2008年02期)
胡作维,黄思静,王庆东,王春梅,郜晓勇[5](2007)在《川东下叁迭统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界线附近的锶同位素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化学地层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锶同位素地层学已经逐步成为全球海平面变化、造山运动、古气候和古环境等全球事件研究和对比的有效工具,根据锶同位素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在对样品进行沉积岩组构、化学成分分析和对同期海水代表性评估的基础上,测试了四川东部华蓥山地区下叁迭统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界线附近6个碳酸盐岩样品的锶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该界线附近的锶同位素组成与前人公布的早叁迭世同期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数据基本一致。锶同位素地层学研究的引入,可望为我国南方海相叁迭系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的年代地层学对比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07年04期)
康保平,张帆,王兴志,王思仪,金晓波[6](2006)在《川东地区复兴场构造嘉陵江组储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川东复兴场地区嘉陵江组钻测井、物性资料,对其储层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复兴场地区嘉陵江组储集岩以粉细晶白云岩为主,储渗空间以次生粒间、粒内溶孔、晶间、晶内溶孔和裂缝为主,物性较差,多属于裂缝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储层。储层纵向上主要发育于嘉二2亚段、嘉一段中,其余各段有少量的分布;平面上,区内南西部储层发育明显好于北东部。(本文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陈科贵,曹鉴华,李娜,高伟[7](2004)在《川东某地区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性质判别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东某地区嘉陵江组储层为碳酸盐岩储层 ,其地质特征和流体分布状态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 ,测井解释时采用常规方法如利用含油气饱和度或者地层电阻率的变化特征来判断流体性质往往不够准确。为了提高流体性质识别精度 ,文章提出了一种模糊灰关联模式识别的方法。将灰关联分析技术与模糊集理论结合起来 ,采用模糊相对隶属度概念对判别对象序列进行标准化 ,在此基础上求取模糊灰关联度向量 ,然后根据最大隶属原则判别流体类型归属。将其用于该地区储层流体性质判别 ,与试油结论对比 ,结论合理 ,识别精度高 ,有一定的地质效果(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勘探与开发》期刊2004年01期)
曾伟,强平,黄继祥[8](1997)在《川东地区嘉陵江组嘉二段储层成因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反映四川东部嘉陵江组二段储层形成过程的系列模式,即沉积模式、成岩模式和储层分布模式。指出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共同决定了储层的形成和演化,受限海台是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溶蚀和云化作用是孔隙层形成的必要条件,构造裂缝是储层高产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1997年01期)
黄继祥,曾伟,张高信,冉宏[9](1995)在《四川盆地川东地区叁迭系嘉陵江组第二段滩微相的发育分布及对气藏形成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川东地区叁迭系嘉陵江组第二段滩微相的发育,受海平面相对升降的控制。提出了浅海滩和变浅暴露滩的新分类,分析了滩微相的古地理和层位分布规律,建立了滩的组成模型,总结了滩发育的叁种相序模式。变浅暴露滩有有利的生、储和盖组合,发育的孔隙层段,早期形成的沉积-成岩圈闭,控制了各种圈闭中裂缝-孔隙型气藏的形成。上述思想提供了与滩有关的气藏勘探的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1995年S1期)
罗强,陈景山,郑永坚,高卫东,余兴云[10](1994)在《川东地区下叁迭统嘉陵江组一、二段沉积相计算机评判》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常沉积相分析以定性为主,不同的研究者对同一岩石组合所确定的沉积相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在研究了川东地区区域沉积相的基础上.确定出本区嘉一、嘉二段的主要沉积相类型。结合野外相分析,归纳出相分析过程中最重要的四种相标志,即确定四种主因素,以此来判断沉积相。逻辑评判法是以专家系统的思想为基础,基本原理是依据多个沉积相专家提供的川东地区嘉一、嘉二段沉积相研究知识及相分析过程,在诸多相标志中选定四个主因素即岩性、结构、构造、化石,模拟专家判定沉积相的思路和过程.在给出四个主因素后,计算机通过推理程序而判断出沉积相.模糊综合评判法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在获得沉积相专家的经验和判别知识后.建立因素集.对选取的四个主因素赋于不同的权重.建立模湖子集,然后通过评价矩阵判定四个给定因素最该符合于哪个相.程序的使用是十分方便的,通过主菜单选择不同的评判方法,回答计算机的提问,输入不同的相标志,然后由计算机推理计算得出可能的沉积相名称及环境解释,通过对几口钻井取芯剖面的研究,计算机评判结果与人工分析结果基本吻合。沉积相工作由定性向定量化发展是一个大趋势,在沉积相研究领域中计算机将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1994年03期)
川东嘉陵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嘉陵江组嘉四段沉积环境是局限海台地蒸发岩相,水体封闭,有利成盐。以川东地区油气勘探的500余口实际钻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岩性微相的研究,探讨川东地区的古地貌特征,寻找成盐的微环境因素,有助于从区域上预测盐类的分布。T1j4盐湖主要分布在蒸发岩沉积中心——膏盆相,但位于膏盆相的周缘地带和膏盆内部堤坝周围,少部分分布在膏盆边缘相,区域上则主要分布在宣汉、达州、万县、云阳、垫江及渠县等地区,有一定的继承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川东嘉陵江论文参考文献
[1].林良彪,陈洪德,朱利东,徐胜林,钟怡江.川东嘉陵江组-雷口坡组层序岩相古地理[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2].张奇,徐亮,金小林,王坛.川东地区嘉陵江组四段膏盐岩分布的沉积环境分析[J].盐湖研究.2009
[3].杨靖.川东嘉陵江流域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
[4].王密云,谢邦华,韦力,樊建东,王兰生.川东地区下叁迭统嘉陵江组储层沥青的油源[J].海相油气地质.2008
[5].胡作维,黄思静,王庆东,王春梅,郜晓勇.川东下叁迭统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界线附近的锶同位素组成[J].地层学杂志.2007
[6].康保平,张帆,王兴志,王思仪,金晓波.川东地区复兴场构造嘉陵江组储层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6
[7].陈科贵,曹鉴华,李娜,高伟.川东某地区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性质判别方法研究[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4
[8].曾伟,强平,黄继祥.川东地区嘉陵江组嘉二段储层成因模式[J].石油实验地质.1997
[9].黄继祥,曾伟,张高信,冉宏.四川盆地川东地区叁迭系嘉陵江组第二段滩微相的发育分布及对气藏形成的控制[J].沉积学报.1995
[10].罗强,陈景山,郑永坚,高卫东,余兴云.川东地区下叁迭统嘉陵江组一、二段沉积相计算机评判[J].沉积学报.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