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合成前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γ-氨基丁酸,前体化合物,水解酶
合成前体论文文献综述
新型[1](2019)在《天津工业生物所在腈水解酶改造及手性γ-氨基丁酸前体化合物合成方面取得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γ-氨基丁酸类化合物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降血压等生理作用,在神经系统药物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已上市药物有(S)-普瑞巴林(Lyrica)、(R)-巴氯酚(Lioresal)等。3-取代-4-氰基丁酸是合成手性γ-氨基丁酸类化合物的前体,可由腈水解酶立体选择性水解二腈类化合物获得。现有工艺腈水解酶催化活性低、光学选择性不强,不能满足工(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09期)
谢婷婷,汤锋,高全,王煜炜,王越[2](2019)在《印楝素A无细胞合成体系构建及其合成前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印楝素是一种植物源杀虫剂,印楝素A是印楝素的主要活性成分。本研究通过对印楝素A无细胞合成体系制备条件和反应条件的优化,以及印楝素A合成前体的筛选,探讨印楝素A的离体生物合成途径,以为指导构建印楝素异源生物合成平台,实现印楝素的异源生物合成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缓冲液类型、浓度、起始pH、提取时间及料液比进行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构建印楝素A无细胞合成体系;从反应终止试剂及稳定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底物浓度以及辅助因子5个方面优化无细胞合成体系的反应条件。利用印楝素A无细胞合成体系分别以2,3-环氧鲨烯、羊毛甾醇、大戟二烯醇、丁酰鲸鱼醇、nimbin、茄碱苷和脱乙酰茄碱苷为底物,以印楝素A相对产量为评价标准,探讨印楝素A合成前体。【结果】印楝素A无细胞合成体系的构建:以pH7.0的200 mmol·L~(-1) Tris-HCl缓冲液,按1∶20(g·mL~(-1))料液比加入印楝叶片,提取1 h。优化的印楝素A无细胞合成条件为:反应总体积800μL,其中含印楝无细胞提取物300μL(相当于印楝叶0.015 g),100μL 250μmol·L~(-1)的底物(鲨烯)和400μL含有1 mmol·L~(-1) Mg~(2+)、1 mmol·L~(-1) Mn~(2+)、0.1 mmol·L~(-1) ATP、0.1 mmol·L~(-1) NADPH~+和5 mmol·L~(-1)抗坏血酸的缓冲液,在30℃下反应60 min,迅速加入200μL乙酸终止反应。分别以2,3-环氧鲨烯、丁酰鲸鱼醇、大戟二烯醇、nimbin、茄碱苷和脱乙酰茄碱苷为底物,反应完成后,印楝素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羊毛甾醇抑制体系中印楝素A的合成。【结论】羊毛甾醇不是印楝素A的合成前体,2,3-环氧鲨烯和丁酰鲸鱼醇是印楝素A的前体,nimbin、大戟二烯醇、脱乙酰茄碱苷和茄碱苷极可能是印楝素A的合成前体,且茄碱苷位于合成途径较下游的位置。(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高伟[3](2019)在《中药有效成分基因调控及合成生物学研究 雷公藤红素环化酶基因鉴定及其前体合成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分子生药学暑期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分子生药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08-24)
秦佳[4](2019)在《GSH、硝基还原酶介导的两个康普瑞汀前体化合物的合成、释放机制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癌药物的研究一直是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而抗癌前体化合物的研究深受广大科研工作者关注。康普瑞汀是一种广谱的抗肿瘤天然产物,由于其存在毒副作用、水溶性差等缺点,限制了其在癌症治疗上的应用。通过设计合成“前药”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一些抗癌药物不具靶向性等问题。本文以2,4-二硝基苯磺酰基为谷胱甘肽响应基团,以对硝基苄基为硝基还原酶响应基团设计合成得到两个新型的康普瑞汀前体化合物4a和4b。通过分子水平释放、体外抗肿瘤活性、荧光成像等实验对化合物4a的GSH响应性和化合物4b的硝基还原酶响应性进行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Pechmann反应、水解、亲核等四步反应,实现抗癌药物康普瑞汀、荧光分子香豆素、响应基团2,4-二硝基苯磺酰基或对硝基苄基叁部分的结合,合成得到两个目标设计产物,所有化合物已通过MS、NMR手段进行结构表征;(2)运用荧光光谱法和高效液相法对两个化合物进行分子水平释放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4a通过响应GSH和化合物4b响应硝基还原酶释放出药物分子康普瑞汀和荧光分子香豆素。并通过荧光成像实验,检测两个化合物在T-24细胞内的释放情况,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组,化合物4a和化合物4b能在T-24细胞内检出荧光,且化合物4b随着氧浓度的降低,荧光逐渐增强,表明化合物能够在T-24细胞内释放出荧光分子香豆素并可能伴随着释放出康普瑞汀。(3)使用MTT及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测试化合物对Hep-G2、MGC-803、A549、T-24、Hela、HL-7702六株细胞株的细胞增殖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4a、化合物4b及康普瑞汀对不同肿瘤细胞株表现不同抑制活性,都达到纳摩级,对A549细胞株活性较低外,对其他细胞株几乎与康普瑞汀抗肿瘤活性相当;而对HL-7702人正常肝细胞的毒性,化合物4a、4b比康普瑞汀低,具有一定选择性。化合物4b在无氧条件下比正常氧条件下抗肿瘤活性更好,进一步证实其对硝基还原酶的敏感性。(4)通过细胞流式术进一步研究两个化合物对Hela细胞的细胞周期、细胞凋亡以及Caspase 3/8/9激活水平的影响;并且运用Western Blot实验方法,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两个化合物均将Hela细胞增殖周期阻滞在G2/M期,进一步研究证明,是通过诱导DNA损伤,启动DNA损伤应答信号通路,上调Cyclin B1蛋白表达,下调p21、CDK2的蛋白表达而将Hela细胞阻滞在G2/M期。两个化合物均有明显的凋亡现象,其中化合物4b在不同氧浓度下,促进细胞凋亡的方式由早期凋亡转变成晚期凋亡,细胞周期由G2/M期转变为S期。研究发现,化合物4a、4b可激活Caspase 3/8活性,抑制微管蛋白和血管内皮因子蛋白的表达,由多通路引起细胞凋亡。综上所述,设计合成的两个康普瑞汀前体化合物能够通过与响应物质作用实现药物分子和荧光基团的释放,达到抗肿瘤的效果,有望为诊断治疗型前药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30)
周剑,孙菲,方志锴,江红[5](2019)在《小分子前体物对巴弗洛霉素A1生物合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小分子前体物对巴弗洛霉素A1生物合成的影响,寻找提高巴弗洛霉素A1发酵产量的有效方法。主要考察了不同前体物对巴弗洛霉素A1生物合成的影响,以及有效前体物的最佳添加浓度和添加时间点。结果显示,缬氨酸是巴弗洛霉素A1合成的最佳前体,36 h时添加0.2%缬氨酸,巴弗洛霉素A1产量高达285.5 mg/L,比对照组提高了78.4%。前体物的供给能显着影响巴弗洛霉素A1的生物合成,补加缬氨酸能有效提高巴弗洛霉素A1的发酵产量。(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9年06期)
齐燕,尚万送,刘永军[6](2019)在《Sm-CuI促进芝麻素前体的简易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碘化亚铜和分子筛存在下,以胡椒醛和马来酸酯为起始原料,直接使用金属钐促进一步反应制备了芝麻素双内酯型前体。反应以双加成形式完成,反应过程高效简便,合成方法简单新颖,原料易得。反应体系在无水、室温空气中进行。对反应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最终在优化条件下,胡椒醛与马来酸二甲酯反应所得芝麻素前体产率可达78%。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其他马来酸酯如马来酸二乙酯、马来酸二丁酯和富马酸二甲酯的反应效果进行了研究对比,取得了预期的实验结果,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山东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周子琳[7](2019)在《胡卢巴植物薯蓣皂素合成的前体路径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薯蓣皂素(Diosgenin)作为一种药用价值极高的叁萜类次生代谢物,需求量极大,但传统的提取方法不仅繁琐复杂,且污染严重,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为薯蓣皂素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目前薯蓣皂素在植物体内的合成通路尚未完全解析,其生源途径是以胆固醇(cholesterol)还是谷甾醇(sitosterol)为前体仍存在争议。药用植物胡卢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为薯蓣皂素合成植物,本研究以来源于中国山西省的胡卢巴植物为研究材料,旨在解析薯蓣皂素的生源途径。为实现此研究目标,本论文分别从植物生理和分子生物学两个层次开展了下述实验:1、在生理方面,利用两种酶抑制剂(lovastatin和fosmidomycin)处理胡卢巴小苗,抑制其体内薯蓣皂素合成的上游通路,然后人为添加胆固醇或谷甾醇,分析它们对薯蓣皂素生物合成的影响;2、在分子层面,本研究从胡卢巴植物中分离了特异存在于谷甾醇合成途径的亚甲基转移酶(Sterol 24-C-methyltransferase1,SMT1)基因,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将其失活,从而达到谷甾醇合成阻断效果,并进一步研究此基因编辑事件对薯蓣皂素生物合成的影响。上述实验的开展取得的结果如下:1.本论文分析了胡卢巴小苗中薯蓣皂素合成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了该成分主要积累于该植物叶器官;进一步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其合成途径上下游基因呈现复杂而明显不同的组织表达特征,说明胡卢巴植物中薯蓣皂素整条链的生物合成,可能由不同植物组织共同参与协作完成。2.经磷铵霉素处理的胡卢巴幼苗,MEP(Methylerythritol pathway)途径受到抑制,薯蓣皂素含量有所提高;经洛伐他汀处理的胡卢巴幼苗,MVA(Mevalonic pathway)途径受到抑制,薯蓣皂素含量受到抑制,且抑制效果显着。因此推测:薯蓣皂素主要经由MVA途径合成。3.在洛伐他汀处理胡卢巴幼苗的第72 h时,添加胆固醇或谷甾醇,发现胆固醇可使合成受到抑制的薯蓣皂素含量有所恢复,而谷甾醇对其恢复的效果更明显;在抑制剂处理胡卢巴幼苗的同时添加胆固醇或者谷甾醇,分析薯蓣皂素的变化情况,得到了与上述一致的实验结果。所以推测:胆固醇和谷甾醇可能均为薯蓣皂素的生源物质,而谷甾醇更有可能为薯蓣皂素的主要合成前体。4.利用高通量第二代测序技术,对洛伐他汀处理胡卢巴幼苗第72 h的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了 43.29 G数据,组装得到47953 Unigenes,其中37749 Unigenes得到了功能注释。根据FPKM值分析差异基因的表达,发现虽然该时间点薯蓣皂素含量受到明显抑制,但薯蓣皂素合成通路上主要基因的表达量并无显着差异,说明抑制剂是通过抑制酶活性而并非通过影响基因表达水平下调了薯蓣皂素的生物合成。5.克隆了胡卢巴中的SMT1基因,利用大肠杆菌E.coli原核表达系统,进行体外酶促反应,遗憾未能确认该SMT1的生化功能;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以及胡卢巴的发根系统,通过植物转基因,进行SMT1在薯蓣皂素合成中的功能探究,但目前阶段因尚未获取阳性发根材料,后续实验有待进行。(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期刊2019-06-01)
齐燕,刘永军[8](2019)在《金属钐促进一步合成松脂素双内酯型前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在CuI和4A分子筛存在下,直接使用金属钐促进香草醛和马来酸二酯发生双加成关环反应,通过一步反应制备了松脂素双内酯型前体。对反应温度、底物结构等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发现反应在室温下于空气中即可实现,而无水条件对反应至关重要,且碘化钾等添加试剂能有效促进反应进行。最终在优化条件下,以63%产率制得松脂素双内酯型前体。(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胡成赢[9](2019)在《以金属有机框架为前体合成纳米管状C-Cu_(2-x)S及其电化学、光催化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发源于1990年,由Yaghi课题组和日本Kitagawa课题组首次成功合成稳定孔结构的MOF,开启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大门。自MOFs问世以来,就因其具有的尺寸可调、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池、光催化、电催化等领域。近年来,以MOFs为前驱体合成功能性纳米材料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通过对MOFs进行物理/化学手段处理,合成的衍生材料延续了MOFs的多孔性、良好的框架结构、富碳、粒子分散性好等优点,使其在能量储存及转化、电催化、光催化等相关领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当前,随着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越发严重,温室效应的危害逐渐突出。本文基于当前存在的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引发的温室效应问题,选择以经典有机框架材料HKUST-1为前驱体合成中空管状碳包覆硫化亚铜,并对其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探究了其在应用方面的价值。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选择金属有机框架HKUST-1为前驱体,设计合成了由小尺寸纳米粒子和纳米棒组装而成的中空管状碳包覆硫化亚铜(C-Cu_(2-x)S),并对其在锂硫电池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研究。C-Cu_(2-x)S中含有两种硫化亚铜晶型,Cu_(1.81)S和Cu_(31)S_(16),碳在其中以碳层的形式包覆在材料表面,由XRD、SEM及TEM表征。通过XPS分析了铜在其中的价态为+1价。我们将其作为锂硫电池的正极组装成扣式电池并进行了充放电循环、阻抗等测试,得出在较高倍率(0.5 C 1 C)下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和库伦效率高于其在低倍率(0.2C)下的循环性能。同时我们对比了商业硫化亚铜在1C下的循环性能,并测试了C-Cu_(2-x)S的阻抗,显示出C-Cu_(2-x)S在电化学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意指其在电池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2.通过将中空管状碳包覆硫化亚铜(C-Cu_(2-x)S)于石墨相氮化碳通过热处理手段复合,得到C-Cu_(2-x)S@g-C_3N_4叁组分异质结,并对催化体系进行一系列条件选择,实现了该材料在水体系下高效、高选择性的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通过改变C-Cu_(2-x)S的掺杂量研究了其对复合材料在光催化效率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循环稳定性实验、产量累积实验等证明了材料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经由对比实验说明了碳包覆作为电子储存池所起到的催化剂光腐蚀保护作用和催化效率提升作用。在可见光照射和水蒸气条件下,C-Cu_(2-x)S@g-C_3N_4可有效地将CO_2还原成CO,产率可达1062.6μmol·g~(-1)。作为光催化还原CO_2中常见的竞争反应,我们的体系有效地抑制了H_2的生成,对CO的选择性高于97%,这在g-C_3N_4基光催化还原CO_2中是比较罕见的。通过一系列表征分析表明,在引入C-Cu_(2-x)S后光吸收的增强和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提高可能是还原活性高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琢,原克波,李增绪,闫培生[10](2019)在《抑制黄曲霉毒素前体合成的芽孢杆菌鉴定及其抑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开发有效提高花生等农产品抗黄曲霉毒素污染能力的生物防腐剂,对已分离获得的一株生防细菌Hitwh-B05进行16S rDNA鉴定,并研究其防霉抑毒能力。结果表明,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产生抗黄曲霉毒素有效成分的能力不受传代次数影响,可在广温度范围内产生抑毒活性成分,培养基最佳初始pH为6,抑毒活性成分产生的最佳培养时间为6 d,菌株发酵上清液经甲醇提取获得的抑毒活性/mL时,对降散盘衣酸(norsolorinic acid,NA)积累抑制率均达到84%以上,抑制效果明显优于双乙酸钠,对花生的防霉抑毒处理起到良好的作用,结果对提高农产品的防霉抑毒能力,从污染源头有效阻止霉菌侵染,降低毒素产生,并减少化学防腐剂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19年11期)
合成前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印楝素是一种植物源杀虫剂,印楝素A是印楝素的主要活性成分。本研究通过对印楝素A无细胞合成体系制备条件和反应条件的优化,以及印楝素A合成前体的筛选,探讨印楝素A的离体生物合成途径,以为指导构建印楝素异源生物合成平台,实现印楝素的异源生物合成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缓冲液类型、浓度、起始pH、提取时间及料液比进行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构建印楝素A无细胞合成体系;从反应终止试剂及稳定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底物浓度以及辅助因子5个方面优化无细胞合成体系的反应条件。利用印楝素A无细胞合成体系分别以2,3-环氧鲨烯、羊毛甾醇、大戟二烯醇、丁酰鲸鱼醇、nimbin、茄碱苷和脱乙酰茄碱苷为底物,以印楝素A相对产量为评价标准,探讨印楝素A合成前体。【结果】印楝素A无细胞合成体系的构建:以pH7.0的200 mmol·L~(-1) Tris-HCl缓冲液,按1∶20(g·mL~(-1))料液比加入印楝叶片,提取1 h。优化的印楝素A无细胞合成条件为:反应总体积800μL,其中含印楝无细胞提取物300μL(相当于印楝叶0.015 g),100μL 250μmol·L~(-1)的底物(鲨烯)和400μL含有1 mmol·L~(-1) Mg~(2+)、1 mmol·L~(-1) Mn~(2+)、0.1 mmol·L~(-1) ATP、0.1 mmol·L~(-1) NADPH~+和5 mmol·L~(-1)抗坏血酸的缓冲液,在30℃下反应60 min,迅速加入200μL乙酸终止反应。分别以2,3-环氧鲨烯、丁酰鲸鱼醇、大戟二烯醇、nimbin、茄碱苷和脱乙酰茄碱苷为底物,反应完成后,印楝素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羊毛甾醇抑制体系中印楝素A的合成。【结论】羊毛甾醇不是印楝素A的合成前体,2,3-环氧鲨烯和丁酰鲸鱼醇是印楝素A的前体,nimbin、大戟二烯醇、脱乙酰茄碱苷和茄碱苷极可能是印楝素A的合成前体,且茄碱苷位于合成途径较下游的位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合成前体论文参考文献
[1].新型.天津工业生物所在腈水解酶改造及手性γ-氨基丁酸前体化合物合成方面取得新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9
[2].谢婷婷,汤锋,高全,王煜炜,王越.印楝素A无细胞合成体系构建及其合成前体[J].林业科学.2019
[3].高伟.中药有效成分基因调控及合成生物学研究雷公藤红素环化酶基因鉴定及其前体合成生物学研究[C].第八届分子生药学暑期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分子生药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9
[4].秦佳.GSH、硝基还原酶介导的两个康普瑞汀前体化合物的合成、释放机制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5].周剑,孙菲,方志锴,江红.小分子前体物对巴弗洛霉素A1生物合成的影响[J].生物技术通报.2019
[6].齐燕,尚万送,刘永军.Sm-CuI促进芝麻素前体的简易合成[J].山东科学.2019
[7].周子琳.胡卢巴植物薯蓣皂素合成的前体路径鉴定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9
[8].齐燕,刘永军.金属钐促进一步合成松脂素双内酯型前体[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胡成赢.以金属有机框架为前体合成纳米管状C-Cu_(2-x)S及其电化学、光催化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10].王琢,原克波,李增绪,闫培生.抑制黄曲霉毒素前体合成的芽孢杆菌鉴定及其抑制活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9